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15):金融危机以来的中国就业季度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专家视点

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司副司长赵云城

(一)三季度就业形势稳定向好,但仍需继续观察

(1)9月的调查失业率比3月下降了2个百分点,比6月下降了0.8个百分点,三季度失业率的降幅小于二季度,但仍保持下降态势。在月度调查中7月和8月的失业率降幅缩小,主要是没找到工作的大学生陆续进入统计。

(2)劳动力参与率反映市场活跃程度,其数字从3月到5月是下降的,但下降态势在减弱,而到现在重新回升,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上求职者信心的增加。

(3)休假人员比重持续下降,被辞退人员比重大幅下降:金融危机刚发生时,休工休假比例较高,到现在持续下降;工人被辞退比例9月比6月下降了6个百分点,比3月下降了2个百分点。

(4)失业人员中农民工的比重逐渐下降。大学生的接收单位有所增加,但主要是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企业对大学生的吸纳程度没有明显改观。

(5)从正规就业统计数据来看,正规就业人员二季度环比有很大的增长,但低于2008年的水平,三季度同比和环比数据均下降;就业形势已基本恢复,但尚未达到2008年三季度的最好水平。

(6)我国失业率的季节性、地域性、人群性影响都十分明显,为就业形势的判断带来很大障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二)目前劳动力市场面临的问题

(1)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建筑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金融和教育业等行业的就业状况受扩大内需政策引导得到明显改善;制造业受金融危机影响更加明显,外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行业就业问题也比较严重,就业人数同比环比均下降且呈环比持续下降。

(2)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失业人口中大学生所占比重持续升高,原因可能在于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匹配。

(3)中国外需仍需继续改善。如果靠出口拉动经济,那么经济不会很快复苏,就业状况也不会马上改善,还会出现一个波动期;内需上综合投资量很高,但环比数据在下降,大量的资金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开工的项目,拉动就业的强度也在增加,但效果究竟如何还不好做判断。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副司长胡德巧

(一)尽快实现公平、平等的就业制度

自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目的是要实现各个领域、城乡的统筹就业,实现平等的就业制度,特别是对农民工实行平等的就业制度,应在适当的时间结束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政策。

(二)三大人群就业情况好于预期

2009年国务院对各地就业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督察,总牵头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督察主要对象是三大人群的就业情况:大学生、困难群体和农民工。三大人群总体的就业情况数据均好于预期。

(1)在学生就业问题上,2009年政府政策力度大、工作力度大、投入力度大,学生就业率和整个政策背景、政策形势有一定的关系,大学生就业仍存在一些根本性问题。有的地方建立了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一些大中专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动手能力差,缺乏相关技能,需要到培训基地进行就业能力强化。这反映出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滞后于改革进程和经济发展,专业设置、课程和传统习惯不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

(2)困难人群包括了零就业家庭、40~50岁低技能工人、伤残人士等等,各省困难人群的划定都是根据自身经济水平、实际情况而定。但有一个原则是只要发现零就业家庭,就要帮助其解决就业问题,这套机制现在已经比较完备,提供的岗位主要是工薪岗位,比如社区服务工作、到最基层的社保服务机构工作等等,但他们的生活仍然比较困难。

(3)农民工在经济政策上的地位比较不利,他们是人数最多的群体,达2.25亿,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政策保护。有一些反对意见认为农民工不是敏感人群,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农民工就业促进政策的力度明显缺乏、政策数量明显不足。农民工这个群体是最大的就业人群、消费人群,对社会的贡献也是最大的。在他们碰到困难时,却要自己承担,这有失公平。

(三)从根本上促进就业

举办各类招聘会等活动只是促进就业的辅助性工作,根本上还要靠政策发挥作用,依靠经济形势带动就业形势、经济总量带动就业总量、经济结构带动就业结构。

积极的就业政策不仅是减免税收、提供小额贷款等政策,而应该包括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投资消费的状况。对于宏观调控经济政策是否有利于扩大就业的问题是积极就业政策中很重要的内容。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处长李春晖

1—9月新增就业人数达851万,完成全年计划的94%;下岗人员再就业人数达280万,2008年人数为282万;在2008年四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已增长50多万,并且是持续增长;登记失业率为4.3%,但因为需要失业者本人自愿到户口所在地的公共职业服务机构登记才能进行统计,在外地工作或求职的人群是不进行统计的,反映出的就业形势不很灵敏,但能反映出就业工作需要的程度。前三季度就业工作的进度和进展是相互协调的,到年底政策如果实行平稳,就能够完成各项既定目标。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开展了人力资源供求调查,主要调查了全国101个城市的公共服务就业机构,测量指数称作“求职倍率”,计算方法正好与竞争指数相反。因为三季度的数据还不完整,还无法做出判断,但二季度的数据表现出,东部求职倍率升高,中部明显下降,西部缓慢下降。1万多亿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中西部,中部的需求和求职人数、岗位的需求反而下降,没有体现出投资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还有一个针对岗位流失的调查,主要在吉林、江苏、广东等几个省进行。这个指标三季度总体上升,但是和GDP数据不太吻合:3月数据显示出小幅的竞争态势,6月和7月变成持续竞争态势,9月又变成净减的态势。

农民工在9月外出的人数超过2008年8月底的人数,可能是过节和秋收的影响导致,总体来讲,外出人数是比较平稳的。公共服务就业机构数据对农民工的供求状况有所体现。职业供求和公共职业服务提供的招聘,不能直接增加就业职位,但可以促进岗位信息的流动,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较灵活地反映出就业形势的变化,为判断下一步的就业形势和制定政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