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友善的本质特征
首先,友善虽然强调人际和谐,但这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迁就或趋炎附势,而是要做到“君子和而不同”。现代社会人们在爱好、个性、利益、兴趣等方面都有着许许多多的差异,在对待同一问题的理解上也有着各自的见解与分歧。一个真正友善的人在对待具体问题时不应当简单地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他人的言论,要敢于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和善且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暗地里搞小动作,做到“君子坦荡荡”。这才是友善的本意。
经典论述
不但要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而且要善于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还要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并且已被实践证明是犯了错误的人。
——毛泽东
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本身是非常正常的。我们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以求得对问题的共识。即便存在分歧也不能因此而伤了和气,可以在保留差异的基础上尽可能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因此,真正的友善并不意味着在所有问题上都与他人保持观点的一致,相反,容忍对方的不同看法,也不隐瞒自己的独立见解而刻意迎合对立,才是真正做到了友善。
延伸阅读
朱熹与陆九渊“论敌”相亲的故事
朱熹和陆九渊都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但二人的学术观点却是针锋相对。朱熹认为“理”是万物生成的本源,而陆九渊则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为此二人经常唇枪舌剑,据理争论,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争论了十几年都没有什么结果。后来,朱熹在庐山脚下开办了白鹿洞书院,他不但自己讲学,还热情邀请陆九渊前来为学生讲学。作为“论敌”的陆九渊则欣然前去讲学,使学生深受教育。朱熹对他的讲课非常赞赏,还将陆九渊的治学警句刻在石碑上,立于白鹿洞书院门口。朱熹与陆九渊“论敌”相亲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人们传为佳话,也极好诠释了“君子和而不同”的真义。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不敢公正坦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表面上随声附和,私下却互相拆台,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和而不同”的“小人”了。这种人凡事不讲原则,甚至为了满足个人私利而曲意迎合上级,阿谀奉承:凡是“领导”的观点,即便是错的也要无原则地加以捍卫;凡是与领导观点相左的观点,不论对错一概加以否定。这种做法表面上是与人为善,实际上却是对他人和社会的不友善,因为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社会和谐,甚至会造成国家和社会的动乱。
延伸阅读
“莫众而迷”的典故
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有一次晏子访问鲁国,鲁哀公问道:“俗话说:‘没有三个人合计就会迷惑。’现在我和全国民众一起考虑事情,鲁国仍然不免于动乱,为什么呢?”晏子说:“古代所谓‘没有三个人合计就会迷惑’,是说一个人意见错误,两个人意见正确,三个人足以形成正确的多数了,所以说‘没有三个人合计就会迷惑’。现在鲁国的群臣以千、百来计算,人数不可谓不多,但却都是一些迎合国君的人,说的话就像出自一人之口,没有不同意见,哪里算得上三人呢?”
其次,平等待人是友善的前提。友善作为人们之间的一种友好关系,不是一种等级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关系,也就是说友善是发生在平等的公民之间的一种关系。现代社会的主要标志就是人与人之间在政治上的地位差别已经不复存在,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寡,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平等成员,大家都是公民。友善就是发生在公民之间的一种平等的友好关系,而非不同等级的人之间的逢迎依附关系或支配恩赐关系。若是对富贵之人阿谀奉承、刻意巴结,对贫贱之人冷眼相对、拒绝来往,这实质上是缺乏公民平等意识的表现,更谈不上友善。因此要做到友善,首要的前提就是要平等待人。
名人隽语
一个人如果对待陌生人亲切而有礼貌,那他一定是一位真诚而富有同情心的好人,他的心常和别人的心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孤立的。
——培根
必须注意的是,友善作为一种平等的公民关系,不同于传统的以“人情”为根基的血缘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因为后者实质上是发生在“熟人”之间的关系,而公民关系则是一种陌生人之间的关系。与传统的“熟人社会”不同,现代社会实际上是一个陌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是随着社会分工的高度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象,随着社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人员流动性逐渐增强,人们所面对的不再是传统的熟人圈,而是置身于一个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之中。陌生人社会一方面增进了人际交往的范围和机会,同时也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淡薄,冷漠和不信任的现象增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比较容易做到与家人、朋友、同事和邻里和睦相处。但是要做到对陌生人友善却不那么容易。中国古人倡导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皆兄弟”,并且将“推己及人”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所谓“推己及人”,就是把别人看作是自己的同类,承认他人也有和自己一样的思想、要求,从而能够在自己的言行践履当中想到他人,尊重他人,进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也是平等待人的要求。
延伸阅读
屠格涅夫与乞丐的故事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有一次在街上散步,突然有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跪倒在地向他伸出了脏污不堪的手,红肿的双眼里露出的满是希望与乞求:“先生,给我一点食物吧。”屠格涅夫寻遍全身也没有找出可以给他的东西,于是就握住那只脏手,诚恳地说道:“兄弟啊!我真的很抱歉!”不料,那乞丐站起身,紧握作家的手,脸上挂着泪花,却满带笑容地回答说:“谢谢,这已经够了。”
友善之爱是平等的,它就像阳光,不论英俊丑陋,不分贫穷贵贱,总是将温暖播撒在每一个人的身上,给予每个人无私的关爱。
再次,友善在本质上是互动的和互利的。长期以来,人们倾向于将友善理解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从而把友善理解为单向度的施予行为,而忽略了友善的互动性。在一个充满友善和关爱的社会中,每一个个体既是友善的施予者,又是友善的受益者。实际上,社会在本质上就是要通过社会成员间的互助互爱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反过来说,在一个不友善的社会中,每一个人也都是不友善行为的受害者。也就是说,在友善面前人人都是受益者,在不友善面前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每一个人都有困难的时候,在一个友善的社会中“众人拾柴火焰高”,任何个人的困难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都会迎刃而解。
经典论述
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
——列宁
名人隽语
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不可能生存一样。
——列夫·托尔斯泰
个人如果单靠自己,如果置身于集体的关系之外,置身于任何团结民众的伟大思想的范围之外,就会变成怠惰的、保守的、与生活发展相敌对的人。
——高尔基
一个人劳动时,他既是为他自己劳动也是为一切人劳动,而且一切人也都为他而劳动。
——黑格尔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互利性,社会分工的发展必然会使社会成员之间产生特定的依赖性,任何个体都不可能脱离他人和社会而单独存在。同时,由于市场经济是以“利益”为导向的经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会淡化人与人之间传统的友爱关系,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情感缺乏症”。然而,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友善,市场经济的秩序也可能受到破坏。因此,市场经济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关爱。
相关链接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
2013年12月5日,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在北京登记成立,它是由志愿者组织、志愿者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联合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在中央文明委指导下开展工作。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的宗旨是: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培育志愿文化,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成立后,将从建设和谐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出发,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动员公务人员、社会公众人物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发布“邻里守望”倡议: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农民工、关爱残疾人。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的成立,有助于促进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实现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进一步形成引领社会进步的文明风尚,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人们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感和践行力,助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关链接
人民日报:大力培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
“本禹志愿服务队”、“郭明义爱心团队”……千千万万个志愿服务队伍正在神州大地组建,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呈现出勃
勃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我国的志愿服务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志愿服务,以利他、自愿、无偿为基本要求,形成的是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体现的是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反映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水平,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良好社会风尚的具体体现,更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志愿服务是培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平台。在这里,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服务实践,与社会各界群众面对面交流,经过细微具体的帮扶,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更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在实处。
志愿精神是培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良好社会风尚的核心要求。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精神,既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表现出社会进步的时代要求,必须大力弘扬,将这种精神贯穿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培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要在传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上下功夫。传统文化中那些激励人们崇德向善的宝贵思想,与我们倡导的志愿精神相融相通,志愿服务正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实践。对中华传统美德,要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注入志愿服务中。
培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要在营造和培育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普及志愿服务常识,介绍各地取得的先进经验,传播优秀志愿者的感人事迹;充分发挥文艺作品的感染作用,创作生产出生动感人的文艺作品,
使全社会在情感共鸣中获得启迪,受到教益;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采取多种形式褒奖优秀志愿者,引导人们见贤思齐,争做志愿精神的践行者。
培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要在融入上下功夫。志愿服务对象多是普通人,服务内容多是平常事,只有立足社区、着眼基层,才能将志愿精神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社区、街道和乡村应该是志愿服务的主要天地,党员干部应该成为志愿服务的表率;志愿精神应该是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应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深入每个环节;志愿精神还要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体现在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范之中,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志愿服务事业光荣而崇高,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培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最后,我们不仅要对人友善,而且还要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友善地对待自然。人类所处的世界是一个由完整的生物链构成的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任何一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因为相互提供食物而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链条关系。如果人类不能维护这种生态系统,最终受害的只能是人类自身。
延伸阅读
牧民杀狼的恶果
在新疆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把狼当做害兽来消灭。玛纳斯县塔西河乡牧民哈力别克说,20世纪80年代前后,他就参加过县上和乡上组织的打狼队,打死了不少狼。为了鼓励牧民打狼,有关部门还专门制定了奖励政策:捕杀一只成年狼,奖励一
只母羊,捕杀一只狼崽,奖励一只羊羔。在持续数十年的杀狼声中,狼在新疆很多地方已难见踪迹。狼处于草原生物链的上端,草原上少了狼的踪影,处在生物链下端的食草动物自然会随之激增。于是,草原上的老鼠多了、野兔多了、黄羊多了……特别是以啃食植物根茎为食的老鼠数量急剧增加,最终使很多草场被毁坏。鼠害成灾,人们只得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在草场上投放毒饵消灭老鼠,而这个做法的直接后果,是造成了鹰、狐狸、猫头鹰等老鼠天敌因误食毒饵而大批死亡,草原生态平衡进一步陷入紊乱。
遗憾的是,人类社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化肥农药滥用、臭氧层空洞、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正引起全球的关注,日益恶劣的环境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那灰色的天空是一张欲坠的网,晶莹的露珠是云儿的童话,美丽的羽毛是蓝天的梦想,高耸的天线和层叠的脚手架是城市撑开的大手,婉转的鸣唱已锈去……这一切,让人触目惊心!我们不能做自然的独裁者,只有友善地对待自然,才能保护好家园,才能健康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