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车间为什么要精益?
在当今生产力过剩和全球竞争的时期,降低成本成为很多中国企业放在第一位的生存法则。于是,从困难环境中被炼造而来的精益生产方式成为企业应对逆境、继续发展的好方法。而对于企业的基石——车间,我们也需要促进其实施精益化管理。因为只有一个个呈现精益状态的车间,才能给企业稳步发展和提升带来足够的支持和扶助。
在进行精益车间管理时,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认清精益车间管理的核心所在,保障车间的各项作业任务顺利进行,进而为企业的稳步发展和精益提升提供支持。谈到这里,我们要关注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在车间里实施精益管理?
这是因为,车间是以生产线为核心,以车间环境、人员等为内容的空间。而精益管控下的车间则是通过紧抓车间核心、严控车间内容,来确保有效价值实现的物理场所。企业通过产品获得收益,价值来源于产品,而产品来源于车间。因此,所有企业都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关注车间精益管理,确保车间活动都是能够直接产生价值的活动。
在具体落实精益车间管理之前,我们首先来认知车间管理的两个基本理念:
(1)价值的源头在客户需求,而车间是企业满足客户需求的空间;
(2)精益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皆是车间精益实践的经验总结。
案例1 福特汽车的没落
任何人创造了这样的传奇都会骄傲。但是忽视市场的变化,终有一日会恍然发现,那些曾经取得辉煌、得到推崇的产品已经不再符合消费者的口味了,但是为时已晚。
理念1 价值的源头
福特不顾客户价值需求而坚守T型车,使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丢失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而通用汽车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恰恰是因其能够迎合顾客价值需求的结果。事实表明,争取客户的关键就是从客户的价值需求角度出发,找到客户真正需要的价值。下面这个例子更直观地表现了客户所需价值与产出者界定价值之间的断层。
丰田汽车通过调查发现,那些事业有成、地位卓著的成功人士通常不会考虑购买丰田汽车。因为当时,丰田汽车虽然具有高品质、省油、经济等特点,但是完全不符合豪华汽车的特点。当时日本车给公众的印象就是实用、可靠,但绝非豪华车。为了打开豪华车市场,丰田进行了详细的客户调查。
丰田发现,20世纪80年代豪华车车主在考虑购车时所考虑因素的重要顺序如下:身份地位和高端形象,高品质,转售价值,车的性能,安全性。可以看到,豪华车的客户群最关注的车的特点是其高雅的外观和优越的品质。了解到这些后,丰田的研发目标集中起来:拥有高贵典雅的外形,同时要想超越其他豪华车品牌比如奔驰,还必须拥有比它们更胜一筹的品质和性能。最终,“凌志”问世,成为当时美国市场上最畅销的豪华车。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发现,不一样的客户对产品的价值期望是不同的,过去那种一味地追求高品质、经济省油的思维也许并不适合另一人群。只有创造出客户认为最有价值的产品,才是真正实现了企业的价值创造。
而在这个过程中,车间是客户价值需求的直接创造者。他们需要抓住客户需求,将客户需求从无形转变为有形。在这里,所有人都应记住一个精益价值理念:下一环节即客户。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我们的一切工作或活动都应该由客户需求来驱动,二是下一环节也是上一环节的客户。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我们工作的目标是生产客户想要的产品或提供客户需要的服务,所以,我们应遵守“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质量,我们就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和质量”的规律。这样即可保证产品或服务完全是客户所需的,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对精益管理起到引导和控制作用。
华为公司有这样一条理念:“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为鼓励大家积极收集高价值客户需求,他们甚至专门设立了“最有价值需求奖”。
“最有价值需求”是根据《“最有价值需求奖”评选管理规定》所设定的评选标准,筛选出对公司产品、解决方案、业务运营、服务、商业模式等具有最高参考价值的需求,而后对提交者进行表彰,从而在公司内形成关注客户需求的良好氛围,促进相关部门把握市场机会点,从而实现华为公司和客户的双赢。
在这种思维方式下,所有环节的操作都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将满足客户需求作为自己工作的直接目标。
下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内部客户”
“下一环节就是客户。”这表现在以客户为导向的整体企业活动上,还表现在上下工序环节之间的衔接上。
从业务链条上看,上下游环节之间天然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而下游环节需要上游环节的支持。如果上游环节不能为下游环节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或服务,那么下游环节将难以进行持续作业。试想,如果A环节交给B环节一件不合格品,B环节照单全收,那么最后可能产出客户满意的产品吗?
伊利内部有个很有特色的文化,即提倡“下一环节就是客户”的内部客户服务理念——在总部与业务单元之间、不同业务单元之间、部门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同事之间,树立互相服务、彼此协作的思想,以解决服务对象的实际问题为工作导向,摒弃官僚主义作风,形成“上游为下游,职能为直线”的服务链,协力将满意服务传递给终端客户。
如果我们没有为下一环节提供服务的意识,就必然影响本环节的作业水平,从而影响对外部客户的服务质量,最终导致企业价值受损严重。所以,我们必须在企业中形成“下一环节就是客户”的服务思维,在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建立明晰的客户关系,将客户导向引入日常工作管理中。
综上,参与精益推行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从外部客户的角度来思考,为之提供最优价值;同时,也要将下一环节作为“内部客户”,向其传递最有价值的产出。无论是面向外部客户还是面向内部客户,如果未能达成客户的价值需求,那么这个车间的产出成果就是不被期待的,这个车间的管理自然也是亟须改善的。
案例2 日本的精益实践
准时化
自动化
理念2 精益思想的产生
日本企业车间里的精益实践虽然取得了成功,但是这些实践经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仅仅是被应用于日本国内,而未得到外界的重视。直至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制造业市场上的胜利使美国的制造业陷于危机,困惑的美国人才开始研究日本生产方面的经验。自此,精益管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詹姆斯·沃麦克、丹尼尔·琼斯等人组织了世界上14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花费了5年时间、耗资500万美元,探索大量生产方式与丰田生产方式的差别。后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专家们在1990年出版了论述精益生产的经典著作《改变世界的机器》,正式提出了“精益生产”的概念,使这种管理方式受到全世界制造业的关注和推广。
1980年,美国福特汽车的亨利·福特退休,考德维尔和彼得森决定大力引进精益生产方式。他们在工厂的生产线上安装了停止按钮,任何工人一旦发现自己收到的或即将送到下一道工序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时,就即刻停止生产线。至1987年,福特汽车的盈利超过所有欧洲和日本汽车利润的总和。
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在推行“精益生产”的过程中,也取得了极为可观的成果。1994年,开发研制生产新车型所需时间从80年代的60个月缩短到31个月,缩短周期接近一半;新产品开发人员数量也缩减了一半;开发费用大大降低,仅为福特公司同类车型的1/6;产品的生产周期缩短到原来的3/5,同时产品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美国汽车公司的经验表明,彻底打破传统的生产流水线和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在车间里推行“精益生产”方式,不失为企业走出困境的一个良策。
就这样,美国企业车间开始进行甚至超出日本车间里的精益实践。专家们认真研究丰田生产方式,并结合美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将丰田生产方式改造为“精益制造”或“精益生产与管理”。一些企业甚至将精益生产方式与本公司实际相结合,创造出了适合本企业需要的管理体系,例如,1999年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的ACE管理(获取竞争性优势)、精益六西格玛管理,1998年通用汽车的竞争制造系统等。
此外,美国还开始在很多重要工业领域推广精益制造。1993年,美国军方提出“精益航空计划LAI”,开展政府指令性的活动,并在波音、洛克希德·马丁等军工企业内开始推行精益活动。
美国波音公司自实施精益制造管理模式后,波音737飞机总装时间被缩短到11天。波音公司将推行精益制造的737车间,分为两班工人24小时工作,通过流动生产和移动作业等方式总装飞机,各种飞机零部件都被有条不紊地布排在生产线旁边。
在737生产车间高处的柱子上,设有三盏与安全、质量相关的信号灯,分别是绿灯、黄灯和紫灯。当绿灯亮时,表示一切正常;当黄灯亮时,代表有一些问题,需要技术人员在15分钟内解决问题;当紫灯亮时,表示出现了严重问题,所有生产线都需要停止运作,相关技术工程师要迅速赶到现场,尽快解决问题。
如果说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车间里的初次探索是精益管理思想的起源,那么美国企业在车间里的进一步研究则是对精益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完善,而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精益思想的体现。然而不论是精益思想本身,还是对精益思想的精益管理,其不断改善的核心思想都是值得我们每个企业管理者,特别是车间主管们应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