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影响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获得理论上的璀璨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璀璨成果突出地体现在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不断推进。显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重要标志。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决定的,是由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决定的,而且也是由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的要求决定的。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实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既要尊重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特殊要求,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影响力。

第一,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学术影响力。把提高学术影响力放在首位,是从学科建设视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要求。学科建设以学术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整体的一级学科,在提升学科的学术性时,要按照学科建设内在的普遍的要求,使之具有明确的学科内涵、确定的学科规范和完善的学科体系。

学术影响力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影响力,不仅在于国内的学术影响力,还应该树立世界眼光,产生国际的学术影响力。在国际学术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学术研究为主要导向的。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研究,不仅有利于达到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而且还有利于国际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交流,产生国际的学术影响力。比如,一个时期以来,国际学术界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文本、传播的研究,科学考据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2)的编辑与研究等,就是国际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中,不但要高度关注和重视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而且要参与国际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理论重大课题的研究。在国际马克思主义学术论坛上,我们要有更广泛的发言权,要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别人在研究什么、研究的目的是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取得哪些重要的理论成就、产生了哪些实践成效等。如果一方面强调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另一方面却在国际马克思主义论坛上被边缘化,这肯定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学科建设的结局。

第二,要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力。任何学科都有其特定的应用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力,就是这一学科应用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这一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根本使命。在实现这一影响力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是重点;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于实践、以此推进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根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一定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基本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学科建设的应用价值。

第三,要提高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发展和安全的影响力。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定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学科建设中,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创新,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理论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维护和发展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第四,要提高对提高全社会的思想理论素质,加强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全社会的思想理论素质是一定社会的软实力的具体体现,也是一定社会的国家综合实力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影响力,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最为重要和最为紧迫的任务和使命。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影响力,首先就应该体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全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用当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人民、武装人民的头脑,内化为全体人民的思想观念与理论共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艰巨任务,特别是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

以上提到的四个方面的影响力——学术的影响力、现实应用的影响力、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在对四个方面影响力的理解中,既不能强调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学术性而否认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也不能只顾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而忽略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学术性。要从学科建设的战略高度,全面地探索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