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理念研究
一、本科贯彻实施“05方案”的理念与方法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注重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研究,是高质量贯彻实施“05方案”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提升教师素质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回顾几年来实施“05方案”的实践,以下两条经验尤其值得总结和推广。一是各级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在学科建设、队伍培训、方法改革、科研立项等各个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为有效推进“05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措施和政策支持。二是作为“05方案”实施主体的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锐意改革的精神,转变观念、深化教学、创新方法,为提高“05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积极探索。本章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度,谈一点贯彻实施“05方案”的认识。
1.贯彻实施“05方案”必须注重研究教学理念与方法
贯彻实施“05方案”,首先要准确把握它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等一系列基本问题。2004年中央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对此做了明确的阐述,其中特别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两性”(针对性、实效性)和“两力”(吸引力、感染力)。[1]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需要把“05方案”的精神实质有效地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使之转化为教学的行动指南。如何实现这一转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宏观上思考和把握的问题,重要的是要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学理念和方法之所以重要,因为这是教师精神状态和能力的体现。教学理念是对如何组织教学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的总的看法。确立怎样的教学理念,直接关系到教师的精神状态,决定着如何实施教学的问题。“05方案”是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新的问题形成的新方案。真正理解新方案的特征、把握新方案的实质,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贯彻,需要解决好教学理念和方法的问题,或者说,“05方案”的实施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没有新的理念,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内容等就难以真正转到新方案上来;没有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就难以得到切实提高,就会形成“新方案旧模式”的局面。教学理念是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内容、形式、方法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形成的,用不同的教学理念指导,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是“源”,其他的内容是“流”。虽然,教学理念比较抽象,但它却是一种灵魂,它对整个教学起着支撑作用。有了新的教学理念,才能使之内化为教学的自觉行动。有了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提高教学实效性产生新的思路。在形成新的教学理念过程中,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把握“05方案”的精神实质。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建设是“05方案”的精神实质。坚持“三贴近”、提高“两性”和“两力”是新方案精神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新的理念必须建立在对“05方案”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教学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理念。这一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联系社会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把立足点转到教学的有效性上,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是否能够确立这样的理念,直接关系到教师是否能够主动地、积极地调整教学的定位,切实把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作为首要的目标,而不是把上课只是看做完成教学任务。是主动地、具有明确目标地进行教学,还是以应付的态度从事教学,根本的差别就在于是否具有明确的教学理念。这种理念在教师身上的体现,就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事业感、责任感、使命感。说教学理念重要,是因为它决定着教师对教学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面对新的特点和任务,如果教师不具有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很难想象能够高质量地贯彻实施“05方案”。
二是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具有显著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的思想活动有着较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大学生思想具有的这种两重性,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出发,既要有充分的说理,又要给他们以热忱的关爱,建立彼此沟通的渠道,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既是具有丰富知识的师长,又是能够交流的朋友;既对大学生具有的优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又指出他们的缺点和存在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思,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要求。不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特点,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看做一个师生互动和交流的过程,就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如果只是把学生看做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对象,沿用传统的说教方法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是难以有效的。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在教学理念上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重新设定教师的教学定位,转变思想观念,从教育内容、形式、方法等各个环节来思考如何适应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是把握理论创新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理论领域表现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理论的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理论认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着青年大学生对各种事物和问题的判断和看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作为教学的重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内容来展开教学,这是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学理念和方法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教学理念的转变,要求教师不能只是抽象地讲马克思主义,而必须联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实际上是把教学的关注点真正转到当代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上,转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没有这样的思想观念,教学内容就不能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就不能紧紧抓住大学生所关心的各种问题和理论需求,就不能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就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
强调注重教学理念和方法研究对于贯彻实施“05方案”的重要性,实质是要深刻把握“05方案”的精神,不能认为“05方案”的实施只是简单的课程设置和学时、学分的调整,而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的大变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些问题,就不能真正把握“05方案”的精神实质,就不能把“05方案”的精神融入到教学的实践中去。从这一意义上说,高质量地贯彻实施“05方案”,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是提高教师全面素质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2.更新教学理念的基本思路
“05方案”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材建设、教学方法、队伍培养、管理体制等各个环节,有各种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和困难,需要在教学理念更新的基础上有新的思路。
(1)教学设计要有新思路。
一门课或一次课该如何上,首先要有一个基本设计。教学重点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安排的框架,以及教学方法等问题都要有一个基本考虑。教学设计要解决的是教学中宏观把握的问题。怎样来做教学设计,离不开一定的教学理念。就像要做一个建筑设计,离不开设计理念一样,有什么样的设计理念,就会有反映这一理念的设计方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教师遇到对教学如何把握感觉心里没底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是缺乏对教学的整体设计,而问题的根本在于缺乏明确的教学理念。根据“05方案”的精神和总要求,在教学设计理念上要遵循以下的思路。
一是以提高教学效果为落脚点的思路。这一思路是把提高教学效果作为整个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指导思想,并放在核心位置来考虑。在设计教学时,首先必须考虑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需要大学生掌握哪些基本理论观点,要解决他们思想中的什么问题,怎样组织教学才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标,并围绕这一核心来组织教学。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明确,讲课不是为讲课而讲课,讲课的目标是有效果。有了这一目标,才会有明确的思路去组织教学内容,使教学的内容落实于教学的有效性。没有效果的教学,说什么也不能是成功的教学。
二是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的思路。这一思路是从大学生所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以问题来聚焦大学生的关注点,以问题引出教学的内容,而不是从概念、原理出发进行教学。问题是现象层次的、直观的,是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都能够直接感受到的,也是大家关注的。而理论是现象背后的问题,并不是大家都能够直接感受到的。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目的是为了聚焦关注点,吸引注意力,引起大学生对所要讲的内容的兴趣,因而讲问题只是一个切入点,而不是目的,目的是讲清楚现象背后的理论。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关键是要找好问题。现实中的问题很多,以什么问题作为切入点才能更好地引出要讲的理论,才能使理论与问题紧密地结合,这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有了一个好的切入点,教学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就能够很好地起到吸引大学生关注的效果。
三是以深入的理论分析为基本途径的思路。这一思路是要用科学的理论、翔实的分析来阐释问题,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魅力。作为一门理论课程,必须体现它的理论性,体现理论分析的基本特征。对提出的问题如何认识,对各种现象如何看待,对各种看法如何判断,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才能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要放在理论分析上,这是达到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把功夫花在深入的理论分析上。没有深入理论分析的教学,即使课上得再热闹,也不能给学生真正的收获,难以有真正的教学效果。教学要活,但教学必须有道,活而无道的教学只是形式上的教学,活而有道的教学才是形与神相统一的教学。
把以提高教学效果为落脚点,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深入的理论分析为基本途径,作为确立教学理念的基本思路,实际上是要把教学理念的更新落实于教学效果的提高。确立符合“05方案”要求的教学理念,体现的就是教学能力的提升。
(2)把握教材要有新思路。
“05方案”与以往相比,一个重大的区别是使用统一的教材。各个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类型的学校都使用同一本教材,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使用列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是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对此我们必须在把握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如何理解和把握,也涉及教学思路更新的问题。
一是教学不局限于教材的思路。教材是教学安排的基本依据,是对教学内容的基本规范。从这一点来说,教学不能脱离教材,否则教材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作用。但是,这并不是说教学必须完全按照教材来进行,教师的教学内容对教材必须有取舍。如果教师完全照搬教材,也就失去了教师存在的意义和作用。教材的基本功能是供学生学习的,阅读教材的主体是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学生对课程内容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的教学应该是对教材的提炼、对教材内容的深化,而不是对教材面面俱到的照本宣科。教师应该如何运用教材,实际上就是一个教学思路问题。教师运用教材不是被动地照搬,而是一个教学再创造的过程,是把握教材的重点理论、基本内容、核心观点的过程。不能把教材看做对教学的束缚,而应该把教学看做对教材的再创造。不能简单地、被动地把教学中的问题归结为教材的问题,而应该通过教师的再创造在教学中深化对教材的理解。一般意义上说,教材与教学的矛盾是始终存在的,问题在于以什么思路来对待和解决矛盾。
二是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的思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体现的是国家意识形态,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大学生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和法律规范。对于这样性质的教材,毫无疑问,思想性、科学性、准确性是第一位的。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具有的特殊性,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必须看到这一点。但是,教材语言并不等于就是教学语言,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是教学语言,教师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实现这一转化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加工、提炼,融会贯通地用生动的教学语言表达出来,这才是真正地把握教材。不管教材使用怎样的语言,经过教师的教学,应该把它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语言。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教材使用怎样的语言,而在于教师怎样实现语言的转化。教材是统一的,教材的语言是规范的,但经过教师的努力,把它转化为教学语言,就是多样化的、生动的。这不仅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是这样,对于所有的课程来说也具有共性。
(3)讲课要有新思路。
讲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础形式,也是关系到是否能够高质量贯彻实施“05方案”的中心环节。按照“05方案”的基本精神和总体要求,教师要讲好课,必须遵循以科研为基础的思路。教师讲课没有科研的支撑,就只能是对教材的重复,这样的讲课不可能深入,不可能给学生解疑释惑,不可能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讲课要以科研为基础的思路,是要使教师把科研作为讲课的内在需求,作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自觉行为。具体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把科研看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本分。讲课要以科研为基础,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就是教师必须有科研,这是对教师的基本定位。作为一名教师,向学生传授的不能只是书本上已有的知识,而必须要有经过自己研究取得的认识。重复教材型的教学是不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的,也是与“05方案”不相吻合的。高质量地贯彻实施“05方案”,教学必须是研究型的,研究型教学的内涵就是建立在科研基础上的教学。教师必须从基本思路上明确,不搞科研是没有做好一名教师的本分工作。如果每一名教师都把科研作为自己的本分工作,那么,要解决的就不是要不要搞科研问题,而是怎样提高科研能力的问题,这是从源头上解决教师科研的问题。
二是把教学与学科建设相结合。讲课要以科研为基础,从内容上说,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贯彻实施“05方案”与以往的教学相比具有的特殊性。“05方案”新课程设置的特征是由原来没有学科变为有学科,这一变化要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并在教学的思路上得到体现。学科建设就其内涵来说,是对学科发展中涉及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些研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着直接的联系,能够为教学的发展提供系统支撑。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研究的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不仅仅要从事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还必须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05方案”的这一特征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关心教学的问题,还必须关注和参与解决学科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形成教学与学科建设的互动关系,从整体上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内涵,提高教师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层次。
更新教学理念是要使教师的思想观念统一到“05方案”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上,形成贯彻实施“05方案”的共识。观念统一就会有共识,有了共识就会集中力量去研究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3.研究教学方法的基本思路
注重教学方法研究是一名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的特点,要求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05方案”提出的增强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学实效性,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实现。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教学效果好坏取决于学术水平和教学方法这两个基本要素。学术水平是内在的,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但学术水平并不简单地就等于教学效果,因为它要通过方法来体现。有高的学术水平,但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同样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以学术水平为基础。没有学术水平,教学方法的运用就没有根基,没有扩展的空间。学术水平与教学方法是互动、互促的关系。有高的学术水平,又有好的教学方法,就能够使学术水平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这也是对一个教师来说注重研究教学方法的意义所在。要把研究教学方法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认识,把它作为贯彻实施“05方案”的一个重要着力点。这里所说的教学方法研究,不是具体的某种教学方法,而是指从教学思路上来把握教学方法的研究。因此,需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具有的特点出发,来探寻研究教学方法的基本思路。
一是从问题切入讲理论的思路。教学方法首先要研究的是教学切入点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理论课,讲理论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如何讲理论就是一个方法问题。讲理论并不一定就是从理论出发。选择一个问题作为切入点,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来引出相关的理论,并通过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内在联系,把运用理论对问题的分析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达到的目标。所以,教学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以问题引出理论,用理论分析问题。从分析现实问题出发来讲理论的教学方法,实际上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有问题意识,关注现实问题,并敏感地把握大学生中间的热点、难点问题,把这些问题提炼为教学的切入点,使理论分析具有现实的具体内容,而不是抽象和空洞的。
二是从学生兴趣出发组织教学的思路。如何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方法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之间是成正比的关系。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他的学习是处于被动状态的,这会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出发来组织教学,要把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因为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需求有着直接关系,你讲的内容符合学生的需求,学生就会有兴趣。教学必须研究学生的需求是什么,学生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学生想听什么、希望知道什么。教师教学提供的内容与学生的需求相吻合,也就是供给符合需求。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各种复杂的现象,学生会有许多问题和困惑,会有许多需要从思想理论上搞清楚的问题,这就是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所在,教学方法要研究教学如何从这些问题入手去满足学生的需求。就像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才有广阔的市场,才有好的效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抓住学生,才能有好的效果。当然,这里所说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需求,是指通过教学方法的研究,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兴趣,更好地解决学生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明确了教学方法研究的目标,也就会有明确的教学思路。
三是转变教师备课重心的思路。备课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对于教师来说,转变备课的重心是指把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总体思路的设计上,而不是简单地放在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上。一次高质量、有效果的教学一定与对教学的精心设计分不开。教学要想紧紧地抓住学生,就一定要把教学设计好。所谓把教学设计好,就是指教学要有理论含量、有现实感、有一定的深度,并且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当学生对教师所讲的问题产生了讨论、争论的时候,就是他们最想知道为什么的时候,这也是教师传授知识最好的时机。一次成功的教学设计,带来的一定是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备课时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设计,而不是只注重对个别问题或教材已有内容的把握,这实际上是教学思路的调整,实质是实现教师备课重心的转变。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会从备课重心上体现出来。一名有经验、有积累的教师,一定会把备课的重心转向对教学的整体设计,教学的具体内容和问题应该融会贯通到教学的整体设计中,成为教学这一个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当教师的备课重心实现了这一转变时,意味着教学上了一个新的层次,教学效果一定能够得到显著的提高。
注重研究教学方法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应该看做对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要求。把教学方法研究作为贯彻实施“05方案”的着力点,目的是把教学方法研究内化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把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项基本素质。
注释
[1]参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20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