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力资本竞争力审计概述
本章首先界定了人力资本竞争力审计对象的基本概念——“竞争力”和“人力资本竞争力”,再对目前理论界进行竞争力评价比较权威的方法作了介绍,进一步明确了人力资本竞争力审计的内涵,分别介绍了人力资源审计、企业人力资本竞争力和宏观人力资本竞争力。本章的文献梳理和概念阐述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1 竞争力与人力资本竞争力
竞争力关系到竞争主体争夺资源和市场的能力,无论是个人、企业、地区、国家均对自身的竞争力十分关注。人力资本竞争力指的是基于人力资本而带来的企业、地区、行业乃至国家的竞争优势。真正的人力资本竞争力是一种“双高”竞争力——高人力资本收益竞争力和高人力资本价值竞争力。
1.1.1 竞争力
竞争力的概念十分宽泛,以往人们一般认为竞争力是指竞争主体争夺资源和市场的能力,一国的竞争力用GDP或人均收入来衡量。随着人们慢慢意识到不能单用GDP来衡量国家发展,而应该考虑到高GDP所付出的高成本时,人们对竞争力也有了更综合的认识。白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开始发布《人类发展报告》,使用了新设计的人类发展指数——国家发展不能简单地用国民收入来测量,预期寿命和识字率也应该作为衡虽指标。2010年的《人类发展报告/选取了三种新的测量角度:多维不平等、性别不平等和极端剥夺。这种设计指数着眼于“人是国家的真正财富”。这意味着,现今对竞争力的衡量已不单是纯经济学的概念,已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从竞争主体来说,竞争力可以划分为国家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现代竞争力理论主要是从对企业竞争力的探讨和对国家竞争力的研究发展起来的。许多学者将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理论方法应用到产业或区域等层面,逐步发展起产业竞争力理论和区域竞争力理论,并由此产生了许多新的竞争力理论假说和研究方法。(注:魏后凯,吴利学:《中国地区t业竞争力评价》,载《区域经济》,2002 (11):54~62。)
从竞争范围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竞争范围已经不可能只局限在一个区域,对不同竞争主体的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成为必然趋势。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始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美国由于钢铁行业、电子行业等的优势地位相继受到日本挑战,开始对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日本也于1983年对美国和日本产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国内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1992年3月改革出版社出版了由狄昂照、吴明录等承担的国家科委的重大软科学课题“国家竞争力的研究”的研究报告(注:狄昂照,吴明录,韩松,李正平:《国际竞争力》,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专著。此后,国内关于各个不同层次的竞争力的实证研究越来越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政府的参与力度仍然较小。
在发达国家,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建立了国际竞争力促迸或协调机构,为提高白身国际竞争力开展.t作。在美国,1990成立了竞争力政策理事会(Competitiveness PoliCe CounCil),其使命是“向总统和议会提出如何提高美国国际竞争力的建议”,其成员由企业界、产业协会、政府部门官员组成,每年就某一专题向总统和议会提出报告。(注:张金吕:《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北京.经济科学i出版社,2002。)与政府机构不同,学术界更多地从竞争力概念、来源等角度分析,为竞争力衡量提供理论依据。早期国际贸易理论指出国家竞争力是由资源禀赋优势、相对竞争优势等构成。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新贸易理论从产业生命周期、市场需求条件、国家贸易政策、技术水平差距等角度解释了国家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波特从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产业、企业战略与结构、政府政策、机会六个方面解释国家竞争优势来源。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了人均产出量与储蓄率、人口增长率与人均资本存量关系,指出经济增长取决于储蓄率、人口增长率与人均资本存量等因素。(注:商春荣:《国家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述评》,载《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2—47。)
1.1.2 波特竞争理论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竞争力研究领域颇有贡献,先后出版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等著作,对产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各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属于综合性竞争力评价方法。
波特教授在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中提到有五种力量驱动产业竞争(注: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分别是供方议价能力、求方议价能力、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以及现有公司之间的竞争。他进一步分析,影响和决定五种竞争力量的因素包括:规模因素、竞争者集中程度、产业增长潜力、产品差异程度、公司品牌的专有性、成本优势、销售力量、组织管理能力等。波特认为决定企业竞争力或战略的是盈利能力,他在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中从价值链的角度解释了企业盈利能力的来源。(注: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波特认为,企业是由设计、生产、销售、交货等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所组成的集合体。价值来源于企业在各项活动中获得的收益减去所付出的成本,各个环节都可能为企业带来价值,成为企业价值链上的一环。波特将企业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基本活动是指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直接相关的环节。支持基本活动的环节则是支持活动。通过对企业价值链的每一环节进行价值分析,一方面呵以分析C企业总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便于对竞争优势来源进行分析。如果将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其盈利能力这一观点延伸到国家层面,则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指标应为国民收入,但波特在其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中没有用国民收入衡量国家竞争力,而是从国家竞争力的概念和形成原因人手,指出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因素。(注: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具体包括:(1)要素条件。包括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劳动力教育水平、国家基础设施质量等,这些要素条件有些是自然资源,有些则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2)需求条件。即国内市场的大小,多数公司的首要目标是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如果国内市场很小,则公司很难开发C新产品。(3)相关产业及支持产业。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4)公司战略、结构及竞争对手。国内的竞争环境造就了公司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影响国家竞争力的这四个要素,组成一个四边形,通常称为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钻石理论”。
1.1.3 人力资本竞争力
人力资本竞争力指的是基于人力资本的企业、地区、行业乃至国家的竞争优势。人力资本所具有的双重性使得人力资本竞争力也具有双重性。人力资本既是成本因素,又是竞争力的来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力资本收益(通常用人均薪酬或报酬来表示)越高,意味着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越高,对人力资本的吸引力越大,激励越强,保留力也越强,也即人力资本收益竞争力越强,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强。人力资本收益同时也是组织的劳动力成本。人力资本收益越高,意味着组织的劳动力成本越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劳动力成本的产出下降,即劳动生产率下降,导致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下降。要维持或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即提高人力资本价值——通常被定义为每单位薪酬或报酬所带来的产出或净产m。人力资本价值越高,人力资本竞争力越强,企业在产品和服务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强。因此,真正的人力资本竞争力是一种“双高”竞争力——高人力资本收益竞争力和高人力资本价值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