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苏浙鲁粤沪五省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比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以苏浙鲁粤沪为代表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间竞争的加剧和分工的深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处于后危机时代,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经济转型升级进入新的时期,现代服务业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的地位显著,上升为具有带动作用的发展因素。2012年以来,我们对苏浙鲁粤沪服务业发展从历史背景、现状评估、差异分析、主要矛盾等做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试图对江苏下一步的服务业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下面,结合调查的情况,将研究报告如下:

第一节 发展基础比较

苏浙鲁粤沪五省市省情市情各异,处于不同的地理区位、具有不同的经济结构、改革开放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各地发展现代服务业也各有不同的背景。

一、广东服务业发展基础

广东毗邻市场经济发达的港澳地区,在历史上就是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地区。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国建立加大特区,有三个在广东(汕头、珠海、深圳)。广东是全国有名的贸易大省,从开始的“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到后来的全方位、多元化贸易,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并成为全国服务业发达的地区(见表3—1)。

表3—12000—2011年广东省服务业增长情况


image

续前表

image

二、浙江服务业发展基础

浙江在历史上就是市场贸易比较发达的省份,蒋介石开始掌握国民党政权之初,主要依靠浙江贸易资本家的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作为全国资源贫瘠的省份,也是民营经济发达、市场经济发达的省份。上个世纪80年代,许多省市都提出了工业强省的目标,浙江不同凡响,提出了“贸易立省”的宗旨,并且大力发展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民营经济,从“温州模式”扩展到“浙江现象”,全国闻名。与私有制经济相联系,浙江市场搞得红红火火,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居民的富裕水平。浙江商品交易市场数量多、规模大、综合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商品交易范围基本覆盖生活、生产资料的所有领域,形成以消费品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特色,生产资料市场为后续,其他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商品交易网络。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是全国经营规模最大的专业市场,浙江人还在全国各地兴办了一批“浙江商城”、“温州街”和其他市场,在俄罗斯、中东等地也开设了一批市场(见表3—2、表3—3)。

表3—22000—2011年浙江省服务业增长情况


image

表3—32001—2011年浙江省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情况


image

三、山东服务业发展基础

山东作为我国沿海省份中的资源大省,工业体系完整,重化工业基础雄厚,有“中国的鲁尔”之称。山东的工业在总量上虽然与广东、江苏差别不大,但山东工业内资所占比重较大,内生增长动力强劲。在工业产值结构中,外商投资企业仅占14%左右,比广东(51%)、江苏(41%)低得多。正是因为山东工业比重(54.2%)偏大的特征,山东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虽然低于广东、江苏,但整体的服务业水平在全国仍然处于前列。

四、上海服务业发展基础

上海因港而兴,自古以来工商业发达,20世纪初即成为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以及亚洲的金融贸易中心。作为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基地,上海自民国以来就一直占据中国经济中心的位置。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服务业一度因工业过度增长而略显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服务业在上世纪80年代实现恢复性增长,服务业增加值逐年增长,但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进入90年代,在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以后,随着“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的提出,上海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年均增速达13.8%,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在1999年首次超过50%。新世纪以来,上海服务业平稳发展,到2011年底,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接近国际公认的服务经济标准(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0%),达58%,在五省市中率先跨入“服务经济”发展阶段(见表3—4)。

表3—41999—2011年上海市服务业增长情况


image

五、江苏服务业发展基础

江苏在历史上就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如果说浙江是贸易型省份,江苏则是生产型省份。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江苏大办乡镇工业的“苏南模式”闻名全国,后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主要是积极引进外资到开发区投资办工厂、搞外向型工业。再后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也主要是发展民营工业。因此,在总体上,江苏6.1∶52.5∶41.4的三次产业结构中,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不仅低于国际上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广东(44.6%)、浙江(43.1%)的水平。不过,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的观点看,一个地区三次产业的比重并非是绝对的,要取决于整个产业分工的状况,尽管服务业比重提升是个趋势,但硬是强求服务业比重短期提升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否则,会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特色和比较优势。

第二节 主要指标比较

苏浙鲁粤沪五省市现代服务业注2的加速发展均起始于2005年,“十一五”以来,随着各种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办法陆续出台,五省市现代服务业均呈现出总量扩大、增速加快、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的发展态势。

一、总体指标

1.总量规模与发展速度

最近几年五省市服务业都有长足进展。从总量规模来看,五省市排名一直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江苏 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为20842.21亿元,比山东、浙江、上海分别高出19.98%、46.98%和87.05%,但与广东还有一定差距,低15.62%。但江苏的发展速度在五省市中是最快的,2005—2011年江苏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21.08%,其他依次是山东(19.63%)、浙江(17.6%)、广东(16.23%)、上海(15.16%),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0.40%)(见图3—1)。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最近几年五省市及全国服务业增速都有走低的迹象,这其中当然有基数扩大效应的原因,但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在发生作用值得深思(比如,制造业利用外资步伐加快,出现高速增长,客观上会相对影响到服务业的增长)。

image

图3—1 2005—2011年苏浙鲁粤沪服务业发展规模与速度

注:服务业增加值及其占GDP比重按当年价格计算,服务业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相应年份各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2.服务业贡献份额

五省市服务业的大发展加大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五省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渐走高,其中,江苏的占比从2005年的35.6%提高到2011年的42.4%。总体来看,江苏占比与广东、上海、浙江差距较大。上海2005年占比就已经超过50%,达51.6%;广东2005年占比即达43.3%,2011年提高至45.3%;浙江2006年即达40.0%,2011年提高至43.9%;而江苏直到2010年才突破40%。五省市中,上海、广东占比高于全国,浙江与全国基本持平,江苏和山东则低于全国水平,但这一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江苏与全国的差距已从2005年的近5个百分点缩小至0.7个百分点,山东与全国的差距也从8.2个百分点缩小至4.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五省市服务业的贡献率也在逐步提升。2005—2011年总贡献率最高的是上海,达63.99%,其余依次是浙江(46.73%)、广东(46.67%)、江苏(46.63%)、山东(42.4%)。从时间序列来看,尽管五省市服务业的贡献率均存在较大波动,但总体基本呈上升趋势。需要指出的是,除上海外,绝大部分年份四省的服务业贡献率基本低于全国,从2005—2011年总贡献率来看,除山东仍低于全国(44.78%)外,其他三省一市均高于全国(见图3—2)。

image

图3—2 2005—2011年苏浙鲁粤沪服务业对GDP贡献

资料来源:根据相应年份各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按可比价格计算。

再从人均劳动生产率来看,五省市服务业就业人员人均增加值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服务业就业人员人均增加值一直都是最高的,2011年为17.92万元/人,是全国的2.4倍;江苏服务业就业人员人均增加值近年快速增长,2011年为12.13万元/人,是全国的1.6倍,超过浙江、广东,由从前的第四位跃居到第二位;最低的是山东,2011年为8.32万元/人,是全国的1.12倍(见图3—3)。

image

图3—3 2005—2011年苏浙鲁粤沪服务业就业人员人均增加值

资料来源:根据相应年份各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3.从业人员数

从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绝对规模来看,五省市均有较大增长。2005—2011年,年均增长最快的是广东(5.00%),其余依次是浙江(5.08%)、上海(4.41%)、山东(3.40%)、江苏(2.74%),五省市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49%。五省市中,上海服务业就业人员规模最小,但占总就业人员比重最高,基本上每年均超过55%;江苏服务业从业人员规模在五省市中基本位居第三位,但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仅次于上海,2011年占比为36.10%,比2005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见图3—4)。从国际一般经验看,高收入国家服务业就业人员数占全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平均为68.5%,上中等收入国家为56%,下中等收入国家为47.3%。相比之下,五省市中,除上海以外的其他各省还有很大差距,服务业扩大就业尚有很大潜力可挖。

image

图3—4 2005—2010年苏浙鲁粤沪服务业从业人员数

资料来源:相应年份各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4.R&D经费投入比较

现代服务业的根基是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因此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从服务业R&D经费投入规模来看,四省均有大幅增长,2000—2009年,四省服务业R&D经费名义增长率依次为山东(22.81%)、浙江(21.45%)、江苏(19.54%)、广东(15.16%),除广东外,其他三省的名义增长率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5.92%。但从服务业R&D经费占R&D总经费比重来看,四省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且2009年相比2000年,四省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原因是R&D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非服务业领域)。江苏从2000年的28.61%下降到2009年的17.82%,下降10.79个百分点;浙江从25.79%下降到15.98%,下降9.81个百分点;广东从18.77%下降到14.04%,下降4.73个百分点;山东从13.94%下降到10.25%,下降3.69个百分点;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亦从43.86%下降到32.36%,下降11.50个百分点(见图3—5)。好在服务业R&D经费投入强度有所提高,江苏服务业R&D经费投入强度从2000年的0.24%提高到2009年的0.36%,浙江从0.15%提高到0.28%,两省分别提高了0.12和0.13个百分点;山东从0.09%提高到0.16%,提高了0.07个百分点;广东从0.19%提高到0.23%,提高了0.04个百分点;但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服务业R&D经费投入强度从2000年的0.40%提高到2009年的0.54%,提高了0.14个百分点。就江苏而言,不论是服务业R&D经费投入总量、占R&D总经费比重,还是R&D投入强度,江苏在四省中均位居前列,这为江苏现代服务业争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即使考虑服务业较大的行业差异性、企业差异性,不到1%的R&D投入强度仍然较低,与发达国家服务业R&D投入强度注3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加强对此的重视与引导。

image

图3—5 2000年和2009年苏浙鲁粤服务业R&D经费

注:2000年《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已经将“农林牧渔服务业”纳入“农林牧渔业”,2009年《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执行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划分规定,故两个年度的统计口径是一致的、可比的。

资料来源:根据《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整理计算。

5.固定资产投资

除上海市个别年份外,五省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均有大幅增长。2011年,五省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依次为:山东12968.47亿元,江苏12232.45亿元,广东11069.23亿元,浙江8457.37亿元,上海1403.13亿元。广东和浙江的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居前,2011年分别为65.72%和62.21%,高于全国的53.94%。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呈下降走势,占比位列五省市末位。江苏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自2009年以来呈止跌回升态势,2011年涨至46.48%,但仍居于五省市倒数第二位。相比之下,山东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可谓异军突起,投资总额直线上升,2008年开始超越江苏,2010年跻身五省市第一;投资占比2009年开始超越江苏,2011年达50.02%(见图3—6)。

image

图3—6 2005—2011年苏浙鲁粤沪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

注:江苏、广东、全国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浙江为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山东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资料来源:相应年份各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6.小结

综合比较来看,江苏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在苏浙鲁粤沪五省市中基本位居第四位,次于上海、广东、浙江,好于山东。江苏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在五省市中排名第四,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过这一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且江苏服务业从业人员数占比位居五省市第二。当然,不论是增加值占比还是从业人员数占比,江苏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R&D对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江苏的优势也正在于此,服务业R&D经费占比、服务业R&D投入强度在五省市中都是最高的,这也奠定了江苏现代服务业争先发展的基础,江苏服务业发展速度在五省市中是第二快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从四省的第三位前移至第二位。但无论如何,不到1%的R&D投入强度仍然是很低的,远低于服务业发达国家。不仅如此,江苏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近年势头减弱,投资总额位居五省市第三,投资占比位居五省市末位,基本在45%上下徘徊。相比之下,服务业发展居五省市末位的山东则大手笔投入,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2005年的五省市末位跃至2011年五省市第一,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从2005年的33.93%提高到2011年的50.02%。为保持现代服务业的持续发展,江苏必须要在服务业R&D经费投入和固定资产投资上下功夫。

二、重点行业指标比较

五省市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进行对比研究时,在撇开房地产业,对应《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突出抓好的十个重点行业的前提下,考虑数据资料可得性——主要以统计年鉴中的14个行业数据和旅游业数据为主体,重点选择商贸流通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及文化产业等八大重点行业进行对比研究。各重点产业资料采集采取如下变通方式(见表3—5):

表3—5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资料采集比对


image

注:2005年国家开始设立科技服务业统计,列入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 (GB/T 4754-2002)中的M门类中的75、76、77、78四个大类,分别是研究与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地质勘查业。

1.商贸流通业

传统的商贸流通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两大产业,现行的商贸流通业统计也局限于消费品方面,实际上并不能准确反映整个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十一五”以来,苏浙鲁粤沪五省市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均保持14%以上的较高增速,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仅次于广东和山东,增速仅次于山东,年均增速实现18.63%。综合而言,江苏商贸流通业规模较大、发展速度较快,发展态势较浙江、广东和上海要好,但相对山东的优势趋于缩小(见图3—7)。

不过,有必要指出,就省内商贸流通业发展看,浙江在五省市比较中规模较小。但是如果考虑到浙江发达的市场贸易,在整体的商品销售特别是省外商贸流通业投资中,实际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比江苏与山东甚至广东都要发达得多。

image

图3—7 2005—2011年苏浙鲁粤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与速度

2.金融服务业

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血脉,金融服务业是我国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十一五”以来,江苏金融服务业以年均23.81%的速度增长,增速居苏浙鲁粤沪五省市之首,略高于广东,分别高出浙江、山东3个和5个百分点。但是相对上海、广东、浙江,江苏金融业发展特别是本土金融业发展比较滞后,除了国家商业银行和外省到江苏设立的银行外,自身设立的银行明显偏少。2011年,江苏金融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600.11亿元,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12.48%,金融业增加值低于浙江、广东水平,增加值占比分别低于上海、浙江7.96个百分点和6.77个百分点。从存贷款规模情况看,江苏虽然排在广东之后,但差距较大。相比之下,山东排在末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差距(见表3—6)。

表3—62011年苏浙鲁粤沪金融服务业比较


8

资料来源:根据2012年苏浙鲁粤沪五省市统计年鉴整理。

3.商务服务业

商务服务业是符合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本密集型、高附加值行业。由表3—7可知,2011年,江苏省商务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191.29亿元,占服务业的5.72%,两项指标绝对值均排在广东之后居第二位,但总量规模偏小,仅为广东商务服务业增加值的一半强。2005年以来,江苏商务服务业年均增速居五省市第一位,高达27.04%,分别高出上海、山东、广东和浙江6.09个百分点、10.56个百分点、13.2个百分点和13.34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方面,2011年江苏商务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107790万美元,总量规模居五省市第一,占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为8.65%,排在广东、浙江后面。综上可以得出,2005年以来,江苏省商务服务业发展迅速,商务服务业开放水平相对较高,但规模较小,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巨大。

表3—72011年苏浙鲁粤沪商务服务业比较


9

资料来源:根据2012年苏浙鲁粤沪五省市统计年鉴整理。

4.科技服务业

从表3—8可知,“十一五”期间,江苏科技服务业实现了年均24.55%的高速增长,2011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496.42亿元,排名广东之后居第二位。实际利用外资总额58763万美元,排名五省市第一位。就科技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看,江苏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低于上海,比重为2.38%,实际利用外资占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为4.72%,比广东和浙江分别低1.57个百分点和1.81百分点。纵观表3—8中江苏科技服务业发展指标,除2005年以来的年均增速外的各项指标绝对值均较小,说明江苏科技服务业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规模偏小、开放水平较低的现状还未得到根本改变。

表3—82011年苏浙鲁粤沪科技服务业比较


10

资料来源:根据2012年苏浙鲁粤沪五省市统计年鉴整理。

5.信息服务业

信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的战略产业,表3—9显示,苏浙鲁粤沪五省市中,增加值方面,广东和江苏位居前两位;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方面,上海和广东位居前两位;实际利用外资方面,广东和浙江两项指标均位居前两位。信息服务业相对发达,苏浙信息服务业发展欠佳,山东相对滞后。2005年以来,江苏省信息服务业年均增速为15.54%,位居五省市首位,2011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10.86亿元,略高于上海,但仅为广东的60.56%,信息服务业增加值仅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4.37%,略高于山东,分别低于上海、浙江和广东2.67个百分点、0.96个百分点和1.87个百分点。从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看,2011年江苏信息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仅为22128万美元,不到广东的1/2;占全部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仅高于山东,略高于广东的1/4。综合表3—9中各项指标可知,江苏省信息服务业发展无论是规模、占比还是利用外资水平都比较低,信息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

表3—92011年苏浙鲁粤沪信息服务业比较


11

资料来源:根据2012年苏浙鲁粤沪五省市统计年鉴整理。

6.现代物流业

“十一五”以来,除上海外,苏浙鲁粤四省现代物流业均取得了年均11%以上的增长速度(见表3—10),其中江苏省现代物流业发展速度最快,年均增长14.86%,比浙江、广东和山东分别高3.33、3.37和3.8个百分点。2011年,江苏现代物流业增加值为2127.93亿元,仅低于山东排在第二位,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10.21%,高于浙江、广东、上海排在第二位,低于山东3.19个百分点。2011年浙江省现代物流业实际利用外资无论规模还是占服务业比重均最低,山东占比最高,广东规模最大,江苏实际利用外资规模第二、占比第三。江苏较其他各三省综合来看,现代物流业发展态势最好,但规模和利用外资水平均需进一步提高。

表3—102011年苏浙鲁粤沪现代物流业比较


12

资料来源:根据2012年苏浙鲁粤沪五省市统计年鉴整理。

7.文化产业

苏浙鲁粤沪文化资源丰富,除上海外五省市文化产业“十一五”以来年均增速基本都在11%以上,江苏以12.60%的增速排在浙江、上海之上、广东及山东之下(见表3—11)。2011年江苏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485.22亿元,规模紧随第一名广东之后,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7.13%,居五省市第一位。值得注意的是,四省文化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均非常有限,规模最大的广东2011年实际利用外资仅8363万美元,仅占广东省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的0.98%;江苏、浙江、山东文化产业利用外资水平更低,2011年三省文化产业实际利用外资总和仅为广东省文化产业实际利用外资的57.85%,其中江苏文化产业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最小,2011年仅为1494万美元,占当年江苏省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的0.18%。作为一个开放型经济发达省份,江苏文化产业的开放水平极为低下。

表3—112011年苏浙鲁粤沪文化产业比较


13

资料来源:根据2012年苏浙鲁粤沪五省市统计年鉴整理。

8.旅游业

苏浙鲁粤沪均是旅游资源大省市,旅游业成为各省市服务业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十一五”以来,江苏以建设旅游强省为目标,旅游业实现了较快发展,从表3—12中可以看出,2011年江苏省旅游业实现全部收入5517.61亿元、国内旅游收入5161.47亿元、旅游外汇收入5653000美元,全部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均居苏浙鲁粤四省之首,旅游外汇收入仅次于上海,占江苏省全部旅游收入的6.91%,略高于广东省旅游外汇收入占比的1/3。

表3—122011年苏浙鲁粤沪旅游业收入比较


14

资料来源:根据2011年苏浙鲁粤四省统计年鉴整理,其中2006年及2011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采纳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年度平均汇率,分别为7.60、6.30。

从“十一五”期间旅游收入的年均增速看(见图3—8),四省普遍现象是,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部旅游收入年均增速,全部旅游收入年均增速高于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速。从年均增速的各省差异分析,山东在全部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等三个指标的年均增速中均排第一位,江苏三个指标的年均增速分别为15.67%、16.34%、11.41%,分别低于山东3.14个百分点、2.8个百分点和4.86个百分点,其中,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速仅高于广东。

image

图3—8 “十一五”期间苏浙鲁粤四省旅游业年均增速情况

从五省市旅游业游客人数看,2011年,广东的入境游客人数最多,高达110858300人次,是江苏近17倍;江苏国内旅游人数最多,为35518.6万人次,比最少的广东多16664.2万人次。从“十一五”期间游客人数的年均增速看,五省市国内游客人数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但江苏增速相对较慢,为12.24%,分别低于上海、山东4.76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入境游客人数方面,江苏年均增速7.98%,排在山东、浙江之后,入境游客人数增长缓慢,比入境游客基数差不多的浙江增速低近2个百分点(见表3—13)。

表3—132011年苏浙鲁粤沪旅游业游客人数比较


15

资料来源:根据2012年苏浙鲁粤沪五省市统计年鉴整理,其中2011年广东省国内游客人数为国内过夜游客人数。

第三节 主要做法与路径比较

近几年来,苏浙鲁粤四省将发展服务业作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不断创新政策机制,在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产业规划、市场环境、要素供给、财税优惠、用地保障、人才支撑、载体搭建、品牌创建、标准化工作、工作机制、组织领导和目标考核等方面纷纷出台政策措施,以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一、近几年来五省市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广东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广东服务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200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和改革的意见》的出台正式吹响了广东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号角,而《广东省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则为服务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我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其中以下三点体现了广东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显著特点。

(1)突出发展重点,强调规划引导。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制定广东省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行业发展重点和支持方向,并制定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专项规划和促进服务业重点行业加快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加强服务业布局规划,梯度推进各地区服务业的发展。构建以广州、深圳为广东省服务业的发展中心,以珠三角地区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优化区域,以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拓展区域的广东省服务业发展格局。全力打造服务业集聚区和产业带,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根据广东各地发展实际,打造城市中心商务区、珠三角地区国际会展区、珠三角教育培训集聚区、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地区性服务业集聚区和旅游产业带、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等功能区,支持规划建设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鼓励依托产业集群和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生产服务业集聚区,省财政安排各类对口专项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集聚区。积极构建服务业对外辐射功能中心,以广州、深圳为主打造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以广州为龙头、珠三角为主体构建南方现代物流中心,发挥广东经济、文化、教育、科研优势建设服务华南、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区域性文化教育科研中心,依托广交会、高交会等国际品牌会展打造区域商务旅游与采购中心,以建设体育强省和广州筹办2010年第16届亚运会为契机,打造南方现代体育发展中心。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外包生产服务。省财政安排各类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社会力量创办的面向开发区和服务业集聚区的专业服务机构,支持面向中小企业和“三农”的各种服务平台的建设,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和示范项目。加快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开展省级服务业重点项目年度计划编制工作。重点安排对全省服务业发展影响大、带动作用强的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现代生产服务业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已纳入《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有关重点专项规划的服务业项目,以及鼓励发展的服务业项目,并纳入省重点建设项目年度计划实施。

(2)政策上多管齐下,推动自主创新。鼓励服务领域技术创新。规划建设一批研究设计、信息咨询、产品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技术研发中心和中介服务机构;对重大技术引进项目及相关的技术改造提供贷款贴息支持和引进项目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提供研发资助;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在广东省安排服务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加强对服务业知识产权和智力成果的保护力度,将服务业服务创新与产品创新纳入全省自主创新产品认定范围;鼓励金融业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知识产权交易活动;支持服务业企业在国外申请注册商标和专利。支持服务业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商标,培育发展知名品牌。对新确定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和中华老字号,省财政按规定给予奖励。加强服务业人才培养和从业人员职业技术培训。建立高端紧缺人才评定机制,在省级人才专项奖励评选中增加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名额;积极引导高等院校进一步加强与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建设,建立企业积极参与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机制。将服务业人才培训列入全省人才培训与交流计划,充分借助港澳服务业优势,加强粤港澳服务业人才交流;加强服务业从业人员社会保障工作,扩大服务业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的社保覆盖范围。培育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把创新金融、创意设计、文化创意、网络技术(包括电子商务)、软件开发、数字内容、现代物流、专业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服务外包等具有高新技术成分的高端服务业和战略产业纳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范围。

(3)深化粤港澳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发挥地缘优势,以服务业合作为重点推动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粤港澳跨界大型基础设施和口岸合作;制定和落实实施CEPA的具体政策和工作规范,积极引入港澳生产性服务业;借助港澳服务业国际化优势,为服务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撑服务;充分发挥广东省人力资源优势,联合港澳承接全球服务业转移和服务外包业务,建设服务外包基地和国际服务业支持中心。建立服务输出支撑平台。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金融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为服务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金融服务;推动电子口岸建设,加强服务出口通关服务,对软件和服务外包等出口开辟适合服务产品特点的进出境通关“绿色通道”;支持和组织各类软件出口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软件技术交流活动。

2.山东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服务业经济在山东经济中是个短板。从2004年开始,山东省就开始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从“门槛放开、财税激励、资金放流、土地开闸”等方面,制定了27条政策措施,并把服务业发展作为考核地方政绩的重要内容,列入任期目标责任制。“十一五”期间,山东把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信息、商务服务等十大产业列入服务业发展重点规划,实施税收、土地、信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从山东出台的政策来看,有四大特点:

(1)推行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通过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探索推进服务业发展的资源配置、投融资、现代管理、做大做强、人才保障等新机制及垄断行业和社会事业发展新模式。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专业化水平高、影响力大的生产服务企业或机构,逐步形成主导产业突出、服务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区域服务业中心。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生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服务业集聚发展创新示范区。形成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产业和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服务企业。

(2)着力培育三大服务业发展载体。即重点培育50个重点服务业城区、50个重点服务业园区和100个重点服务企业。各级服务业引导资金优先支持重点服务业城区、园区、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发展;对重点服务业园区中的建设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纳入省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给予用地和资金扶持。重点城区按照“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规划先行,集团带动、项目支撑,强化领导、政策配套”的要求,坚持扩张规模、优化结构、提升素质并举,使重点城区在全省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带动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重点园区搞好功能定位,明晰规划思路,充分利用存量土地,通过整合资源,集聚发展,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服务业新的增长极。重点企业按照主业突出、特色突出、优势突出的要求,加快发展,发挥在服务业发展中的领军作用,坚持走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中小服务企业全面发展的新路子。

(3)引导和支持生产性企业非核心业务加速剥离。建立山东省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工业企业按照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的要求将技术中心、研发机构或设计院分离出来,组建集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技术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服务业企业,发展科技型服务业;把具有港口、区位优势的工业企业中的商贸流通功能分离出来,成立进出口贸易服务公司,发展国际贸易服务业;把工业企业闲置的土地、厂房等资源盘活,引入和培育研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等创业设计企业,发展创意设计服务业;推动一批工业企业将现有产品销售、售后服务、安装维修、后勤物业和教育培训等服务功能分离,组建面向社会的专业服务业企业,发展专业化的配套服务业。

(4)建立中小服务业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立省、市、县三级中小服务业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刺激银行提高信贷额度支持中小服务业企业的积极性。省级每年从基建基金中筹措20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通过贴息、补助或奖励等方式,对贷款银行给予风险补偿。各地建立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的风险补偿机制和小额担保贷款的有效奖励和补偿机制,进一步提高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对个人新发放的小额担保贷款的最高额度提高到1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发放的小额担保贷款最高额度提高到300万元。

3.浙江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005年,浙江省委、省政府首次召开全省服务业大会,确立服务业为浙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坚持政策先行、规划引导,提出像抓工业一样抓服务业。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在国内率先印发了《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于2010年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2008年以来,陆续启动现代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旅游、文化服务、房地产、社区服务和服务外包等10个服务业重点行业规划和其他各种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自上而下的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

(1)推行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和年度评价制度。为了提高服务业管理水平,浙江省于2008年印发实施了《浙江省服务业标准化发展规划》,明确浙江服务业标准化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并出台《浙江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有序推进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为加强服务业运行情况监测和分析,印发实施《浙江省服务业统计工作方案》,建立各市服务业发展情况半年通报和年度评价制度。对各市、县(市、区)的服务业工作考核后,公布各地服务业发展主要指标。

(2)以集聚区为载体推动服务业集群式发展。为了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浙江省政府2010年8月发出通知并同时公布《关于创建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的意见》,提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重点创建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科技创业园、创意产业园等九类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到2012年在全省范围内创建100家左右的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的发展目标。杭州、湖州、金华等多个市编制出台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全省涌现服务业集聚区块200多个,其中入驻企业10家以上的区块100余个。

(3)多种途径扶优育强服务业企业。在2010年3月制定《浙江省服务业重点企业认定办法和扶持政策》的基础上,以分离培育一批、引进移植一批、整合提升一批为主要途径,加快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分离培育一批就是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浙江省早在2008年就围绕工业企业开展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试点工作,2009年4月又下发了《关于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在省级层面建立多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在市、县层面成立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落实有关配套政策。通过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引进移植一批。2009年3月浙江省政府正式出台《关于支持和鼓励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浙江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20项措施,建立服务外包专项资金和相关配套政策,将服务外包作为加快培育开放型经济的新增长点。整合提升一批即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企业竞争力。2009年12月,浙江省政府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2年全省培育200个左右省级以上服务业品牌”的目标,通过财政奖励、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支持服务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知名服务品牌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

(4)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与融资支持。针对服务业高端、专业人才缺乏的普遍性问题,制定出台了《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开展了多次赴北美、香港以及北京、上海等地的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引进活动,仅2008年全省就引进以服务业人才为重点的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2000人左右。浙江省级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支持全省服务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新兴行业。杭州市探索建立了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服务业投融资体制,设立了首期总规模为1.5亿元的服务业债权基金和总规模为10亿元的现代服务业投资基金。

(5)实施年度重大项目计划和重点项目招商。从2009年起,浙江省每年编制实施全省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按照“创新性、带动性、可行性”的原则,选择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服务业项目,引导和带动全省服务业加快发展。以省政府的名义赴省外推介浙江服务业,围绕十大服务业重点领域,实行重点项目招商推介和集聚区整体招商活动。

4.江苏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江苏服务业的提速以200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纲要》颁布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出台为发端,2011年7月出台了《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服务业发展的方向、重点、政策与措施。从江苏省服务业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政策措施有江苏的特色和优势,明显不同于浙鲁粤三省的情况。

(1)突出服务业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的作用,以龙头带动全省服务业的发展。《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加强十大重点项目建设,即建设三大国际性商品交易中心和一批重点物流基地、新型商品交易市场集群、重点软件基地、重点研发设计平台、重点文化产业、重点旅游地、重点国际商务区和总部园区,组建江苏地方金融机构和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实施服务业品牌工程。加快实施一批公共基础性、功能性工程,重点建设航空港、江海港、信息港和公路、铁路、光路等“三港三路”,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载体支撑。

(2)坚持以国际化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加大物流、科技、金融、商务、电信、旅游、文化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强服务业招商引资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更新招商引资方式,大力促进国际生产服务企业进入,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采购、营销中心等落户江苏。注重引进海外服务业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和新型业态,促进服务业经营理念、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组织形式以及服务品种的创新,提升服务业的结构和层次。积极扩大国际服务贸易份额,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行业扩大出口,推动文化特色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特别是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服务业,以国际化带动江苏省服务业的能级提升。

(3)突出“三位一体”服务外包产业载体建设。《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开全国之先河,提出搭建包含基地城市、示范区和重点企业“三位一体”的服务外包产业载体建设。确立以苏州、无锡、常州、昆山、太仓、江阴等为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城市,无锡高新区、无锡工业设计园、常州软件园、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江苏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等为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区,选取一批重点企业,围绕拓展软件研发及服务、产品技术研究及工业设计服务、信息技术研发服务、信息技术外包服务、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服务等重点领域,重点培育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重点承接国家鼓励类项目、重点发展与世界著名跨国企业的合作。大力实施人才培训计划,利用商务部专项资金,重点培养精通技术和英语、日语的复合型实用人才,在部分高校职校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同时积极鼓励吸引海内外高级人才和海归人员加盟。在资金扶持上,明确重点支持省级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示范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培训项目建设,资助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对国际服务外包重点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企业按出口额给予奖励,支持国际服务外包企业服务中心建设,对在境内外开展的国际服务外包重大促进活动给予资助。

5.上海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提速发展也始于2005年,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的原则,上海选择了金融、文化服务、现代物流、航运、会展旅游、信息服务和专业服务六大重点领域,集中突破。“十一五”以来,上海市围绕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目标,以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抓手,强化规划引导,明确各服务区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通过鼓励外资民资参与、加强法制规范建设、建立市区联手工作格局等提速措施,上海服务业得到大发展。

(1)狠抓统一规划,突出城市设计。依托信息网络和交通枢纽,明晰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按照区域特点和产业基础,结合老企业、老厂房、老仓库、历史建设保护性开发,在上海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了外滩及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北外滩航运服务区等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引入研发、设计、创意、媒体、广告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一批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围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休闲度假旅游、特色商贸业,加快形成一批郊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加强政策引导,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制定出台了《上海市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关于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上海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目标》、《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和管理试行办法》等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了政府层面的软硬件发展投资环境,加速了服务业的短期聚集。

(3)借助政府资金引导,推动社会加大服务业投入力度。2007年,设立了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市区两级财政共同筹措,2007—2008年市财政预算共安排2亿元,区县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安排配套资金,主要用于申请国家服务业引导资金的项目配套资金、服务业重点领域的重点项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具有示范性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核心区域功能、建筑及立体交通组织的前期规划论证等,资金支持方式采用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方式。2009年,引导资金规模从市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1亿元扩大到2亿元,无偿资助的最高限额提高到300万元,贷款贴息的最高额度提高到400万元。

二、政策效果

服务业投资显著加大。2010年,山东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1377亿元,服务业投资占比为48.9%,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江苏服务业投资力度逐年加大,2010年全省服务业实现投资10498.8亿元,占全部投资比重达45.3%,是2005年的2.7倍。

服务业内部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据统计,迅速崛起的江苏软件服务外包产业2010年实现增加值114.8亿元,同比增长49.7%,实现营业收入2300.4亿元,产业规模居全国前三。浙江的电子商务全国第一,物流服务业成长迅速,拥有全国A级以上物流企业118家,居全国第一;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发展迅猛,200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8%,2010年上升到19.5%,提高6.7个百分点。

发展载体建设成效显著。据山东省服务办统计,2009年,50个服务业重点城区所实现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84%,到2015年有望提高至95%以上。上海依托信息网络和交通枢纽优势,在上海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了外滩及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北外滩航运服务区等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截至2010年,江苏省已重点培育建设了100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其产业优势和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共实现营业收入3196亿元,集聚企业2.2万家,从业人员66.3万人。并由此形式了以南京的金融、软件和科技服务,苏州的现代物流、风险投资,无锡的工业设计、物联网,常州的文化创意,扬州的旅游,连云港、南通的港口物流等为代表的一批优势特色产业。

国际化程度有所提高。广东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不断提升,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额所占比重从2004年的21.5%上升到2011年的38.91%。2011年浙江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39952万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比重提升到46.28%。

三、发展启示

通过对苏浙鲁粤沪五省市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分析可以看出,发展服务业,基础是服务体系,要对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包括政策、人才、服务、资金、文化)进行统筹安排;核心是产业集聚,通过扶优育强企业和载体建设,实现产业集聚发展;途径是国际化、特色化,对外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对内注重地区特色;目标是标准化、现代化,通过完善服务业标准体系,实现服务业现代化发展;关键是改革创新,服务业发展的一切工作,无论是政策体系、发展模式、工作机制等均需因时而变、因势而动。

1.坚持扶优育强,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

企业是发展服务业的市场主体,苏浙鲁粤沪均将服务业重点企业作为发展服务业的龙头,通过外部引进一批、内部成长一批、剥离培育一批、整合提升一批,从资源倾斜、政策优惠等方面扶优育强重点行业领域内国家鼓励、技术先进、国际视野的重点企业,不断推动重点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发展外部规模效应,从而带动众多关联企业发展。

2.狠抓载体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化发展

苏浙鲁粤沪均借鉴发展工业的经验,将集群效应引入服务业的发展,推动服务业集聚区、产业带、服务业城区等载体建设,像发展工业一样发展服务业,按照“空间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的思路,运用园区模式发展现代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外包产业,借助于现代建筑群体发展现代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以城区为基础、街道为中心发展街区经济等,推动服务业实现集聚化发展。

3.参与全球分工,促进产业国际化发展

服务业发展的国际化是苏浙粤沪三省一市特别强调的发展方向。通过建设各类服务外包基地和国际服务业支持中心,吸收国内外服务企业的直接投资,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和服务外包业务,大力开发国际服务外包市场;通过更加优良的基础设施、更优惠和更优秀的发展平台和生活环境的塑造,大力引进先进国家的人才、技术和智力,促进服务业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分工,抓住服务业市场的全球化战略机遇。

4.尊重地区差异,实行产业特色化发展

服务业的发展和布局要强调地区发展实际和要素禀赋差异,这在五省市的规划和政策中均有体现。如广东按照发展中心、重点优化发展区、重要拓展区,梯级推进各地服务业发展;山东重点发展济南、青岛等中心城市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浙江坚持分类指导、强化特色,中心城市服务业凸显综合服务功能、经济强县服务业强化特色发展,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江苏依托“四沿”产业布局,形成生产服务业发展集聚带,依托城市、重点开发区、主要交通枢纽,形成与生产生活配套的服务业集聚区。上海按照区域特点和产业基础,结合老企业、老厂房、老仓库、历史建设保护性开发规划建设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省域之内,由于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情况差异,各地区对服务业发展的需求也不一样,应避免服务业发展一哄而上、千篇一律,坚持结合当地资源实际和经济所处发展阶段,走特色发展之路。

5.完善服务业标准,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

标准化建设是推动服务业规范化发展,提升服务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江苏应以生产性服务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突出抓好信息、物流、金融、科技、商贸、旅游、体育、教育培训、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重点领域和新型业态服务标准的制(修)定、实施与推广,建立完善服务业标准体系,推进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规范服务业发展,培育服务业品牌,为提升江苏省服务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

第四节 “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比较

一、发展目标

江苏: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8%左右,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浙江: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左右。

山东: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48∶45。

广东: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服务业比重达48%,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总体架构。

上海:按照“市场化、产业化、信息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加快构建以支柱服务业为主体、新兴服务业为引领、社会服务业为基础、发展模式不断创新的服务业发展体系,努力打造“上海服务”品牌。服务业比重达到65%。

从总体来看,上海服务业产业目标定在65%,江苏、浙江、广东省服务业产业结构目标都定在48%,只有山东省将目标定在45%,这与山东省作为工业经济大省,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历史原因有一定关系。从2010年服务业的初始水平来看,上海占比57%,江苏省占比41.6%,浙江省占比43%,山东省占比36.6%,广东省占比44.6%,五省市相比,广东省与“十二五”规划服务业产业结构目标值最接近,浙江次之,江苏排在第三位,山东省、上海与省定市定目标之间的差距最大(见表3—14)。

表3—14苏浙鲁粤沪服务业结构目标和差距


image

二、发展重点

从五省市服务业发展重点来看,金融业、物流业、商贸流通业以及文化产业是五省市“十二五”规划中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从重点产业的设置上也体现了各省市的产业基础和趋势特色,江苏省工业基础比较雄厚扎实,在“十二五”时期产业向高端化、轻型化、科技化、自主化提升的要求非常迫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服务外包业、科技服务业作为“十二五”重点产业体现了这种诉求,江苏省也是一直以来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动力的区域,在“十二五”服务业发展中突出了新型贸易,保税贸易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地位和重要性也非常切合江苏经济发展的实际。浙江省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民营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十二五”服务业规划体现了浙江省经济转型的关键因素,浙江省重视现代物流对实体经济的巨大作用,科技服务和商贸服务提升反映了浙江省的经济发展特征,为民营经济进一步腾飞保驾护航,浙江省积极发挥良港优势,积极建设“三位一体”的航港物流体系,抓住大流通、大商贸的发展契机。山东省是我国传统重工业集聚地,工业基础雄厚,转型任务艰巨。这次“十二五”规划,山东省将工业转型体现在“十二五”要求中,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服务外包,同时,山东省紧抓自身资源特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以及与海洋有关的服务业。广东省服务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广东省“十二五”规划中对服务业的发展重点规划十分详细,重视科技服务、会展经济和总部经济的作用,在新兴服务业中重点发展创意产业、服务外包、人力资源服务和高技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对工业设计等上游新兴服务大力扶持。作为传统的外向型经济省份,积极承接外包业务,利用与港澳地区地理便利发展深港合作,发挥广州、深圳的特区引领作用。上海围绕“四个中心”城市定位,将重点放在发展金融服务、航运物流、现代商贸、文化创意旅游会展及新兴服务业领域,进一步加强服务业规划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积极打造体现上海城市功能和形象的标志性区域。

从各省市“十二五”发展的重点来看,各省市都是在各自地理优势、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尊重历史,坚持政策的延续性,顺势而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同时将产业转型的具体要求体现在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江苏省突出了科技创新,浙江省突出了港口物流和服务,上海突出围绕“四个中心”建设,山东省以海洋为亮点,广东省作为承接港澳服务业辐射的先头地区,要巩固服务业先行者的地位,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五省市“十二五”规划服务业发展重点和重点项目见表3—15。

表3—15苏浙鲁粤沪“十二五”规划服务业发展重点和重点项目


image

续前表

image

续前表

image

第五节 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由于各省市地理区位、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不同,服务业发展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服务业发展也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服务业投资与产出不成比例

近几年来,除上海外,苏浙鲁粤服务业投资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服务业远远高于第二产业投资,但服务业增加值却大大低于第二产业增加值(见表3—16)。这里可能有统计方面的原因,但如果服务业投资长期高于第二产业投资,产出却低于第二产业,势必影响到服务业的长期发展。

表3—162011年苏浙鲁粤服务业投入与产出情况


image

二、片面追求服务业比重的提高

从一个大的区域看,确实有一个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比重的问题。但是,具体到某个县或市,是不是一定要提高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则必须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江苏的苏北地区、广东的粤北山区,以及山东的鲁西南地区,几乎都毫无例外地提出要将服务业提到较高的比重,这在实践上可能难以做到,搞得不好,会影响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实际效果。我们认为,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内外产业分工的结果。有些地区连工业化、城市化的任务都没有完成,有些地区制造业发展很有优势,客观上会占有很大比重,硬是提高服务业比重并达到一定水平,很可能不切实际,容易顾此失彼。

三、发展的思路出现偏差

从苏浙鲁粤沪服务业发展的实践看,我们认为浙江比较注重内生型增长,内外资发展比较平衡。我们到浙江安吉天荒坪镇大溪村做旅游业调研,发现旅游业的宾馆、餐饮设施主要由本地人投资,既无境外资本,也无镇外资本。相反,许多地方,商场宾馆主要由外地人投资,完全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服务业发展思路。我们肯定不反对利用外资发展服务业,并且利用外资发展服务业也是一条重要捷径。但是如果自己有资本、有技术、有管理,自己能干的事为什么非要让外商投资?比如,许多城市的商场、超市基本上为外商所垄断,日本的“银座购物”在山东占有40%的商业份额,这究竟是为什么?我国许多地区,在制造业方面,已经成为国际资本的“生产车间”,搞服务业外包是不是要变成人家的“办公室”?这样一套GDP增长速度挂帅决定升迁、财政包干自己赚钱自己用的体制能不能带来服务业的大发展?

四、创新的动力不足

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创新型经济,它要通过创新生产方式、创新消费方式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服务业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独立分离出来,也在于它的服务有助于技术上的创新和效率的提升。但是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服务业创新滞后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是服务业利润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这从服务业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中就能窥其一斑。二是传统服务业占的比重大,改造升级步伐缓慢。许多地方餐饮业特别是早点、小吃脏乱差的现象相当普遍;服务业诚信、食品安全、价格欺诈等比较严重。三是许多地方在服务业发展方面存在着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现象,表面上的外在创新多,内在创新少。比如,许多地方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盛行的是“引进国际人才”,这在短期里也是需要的,问题是如果各地都行此招,大家都去“抢”,能不能抢到?自己如何办创新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如何创造好的人才环境,构建好的用人制度,提高已有的人才效用,并发现新的人才?可惜,在基础性创新方面,显著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

第六节 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思路

根据产业演化的规律,服务业在现代经济形态中是处于高端形态的经济,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民生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江苏如何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借鉴其他省市服务业发展的做法和经验,突出现代服务业发展,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中心带动江苏整体经济发展,提升江苏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必须有新的思维、新的对策和新的举措。

一、形势分析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江苏随着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总体经济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有着迫切和旺盛的需求,最主要的是需要现代服务业发展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可以预期江苏服务业总体上将进入较快发展的时期。

1.发展机遇

从全球服务业发展态势来看,江苏可以抓住服务业市场全球化的战略机遇,将其转化为服务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特征、服务贸易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经济迅速崛起,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服务业市场全球化驱使现代服务业迅速向世界各地区和各领域广泛渗透,成为全球直接投资的重点和热点,国际服务业新一轮转移趋势明显,服务业全球化分工体系正在形成。

从我国服务业发展背景来看,未来5~10年将是我国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4382美元,正式迈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将面临“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双重转变,“消费主导+服务业推动”的组合将逐渐成为新的增长动力。此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条经济发展的主线,服务业发展也必将迎来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

从江苏省服务业发展环境来看,江苏省服务业发展将进入快车道。江苏工业化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以后,面临着转型升级、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任务,加之消费需求的升级和多样化,为服务需求的增长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作为制造业大省,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推动了制造业服务化的步伐,必将拓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为现代服务业大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此外,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江苏省服务业已具备相当基础,自身改革步伐加快,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水平得到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活力增强,也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挑战与困难

从江苏服务业发展的现状来看,与浙粤等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相比,与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要求相比,还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和困难,需要加以重视和认真应对。

就挑战来说,从国际上看,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进入一个艰难的复苏期,全球贸易摩擦和经济动荡可能会贯穿整个“十二五”期间,而江苏省作为外贸依存度较高的省份,服务业发展将受到较大影响。从国内看,面对金融危机冲击下疲软的世界经济前景,我国经济放缓将不可避免,以服务业为重点“转方式、调结构”的动力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将成为一对尖锐的矛盾。从江苏省所处环境看,江苏省的服务业发展既深受历史上长期“只重实业、不重经商”的文化困扰,又面临长三角之浙江、上海,环渤海的京津以及广东、山东等相对发达省市的竞争压力,服务业发展将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较大的挤出效应,人才、技术、资金等紧缺的矛盾会日渐凸显。

就困难来说,江苏省服务业发展主要存在着服务业规模效应不强、内部结构层次较低,某些行业国际化水平过低、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也有待进一步改善。

一是内部结构层次仍然较低。2011年,江苏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行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仅为2.38%、4.37%、5.72%和7.13%。从服务业投入看,2011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投资额分别为1190.32亿元、588.04亿元,同期金融业、教育、文化体育娱乐业分别仅为55.41亿元、218.82亿元和209.76亿元,明显低于传统服务业投资额。

二是内部规模经济效应不足。江苏服务业总量虽然较大,但企业规模和竞争力都有待提高,大型知名服务业企业不多。2011年全省百强企业中,服务业企业仅27家;同年全省服务业百强企业中,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仅28家,全省服务业百强企业平均不足100亿元,与同期全省百强企业平均246亿元相比差距明显。从全国范围看,全国服务业500强企业中江苏入围企业数居全国第五,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服务业大企业相对缺乏。

三是服务业国际化水平总体偏低。2011年全省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117.34亿美元,仅占全部利用外资的36.51%,但在服务业内部,表3—17中所示的5大行业实际利用外资水平异常低下,5大行业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仅占服务业全部金额的14.9%,比商贸流通业低3.6个百分点,仅比商务服务业高1.5个百分点,服务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对外开放的相对滞后使得服务业不能更好地引进外资及先进技术与管理,服务质量和服务手段难以较快发展和改善。

表3—172011年江苏省五大服务业行业实际利用外资情况


image

资料来源:根据2012年江苏省统计年鉴整理。

四是地区发展不平衡。苏中、苏北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且与苏南差距越来越大。就服务业增加值来说,2011年苏南是苏中、苏北的3.76倍和3.15倍;从比重看,2011年苏中、苏北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低于苏南43和46.4个百分点。从各地区内部产业结构来看,2011年苏中、苏北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比苏南低6.2和5.7个百分点。综合分析,江苏南中北服务业规模差距短期内可能不断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

五是发展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创新发展环境,2007年3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已经提出要“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服务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凡是向外资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内资开放”。然而,近几年的实际状况并不尽如人意,江苏服务业长期存在的“玻璃门”非但没有完全打破,在某些领域甚至还有“加厚”的迹象。排除传统惯性因素和某些既得利益势力的干扰,突破过度管制和垄断壁垒,打通制约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瓶颈,为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政策和社会环境,仍可谓当务之急。

二、趋势展望

虽然江苏服务业发展面临许多挑战,有着众多需要化解的矛盾和困难,但总的看来,推动服务业实现提速发展的条件基本成熟,“十二五”时期江苏省服务业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预计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省定48%的目标,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以上。将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先导性、示范性的现代服务业新兴行业,一批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一批水平高、业态新、品牌优的服务业品牌企业,服务业现代化发展、集聚化发展和国际化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三、主要政策思路

现代服务业作为江苏贯彻“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战略重点和重要举措,必须坚持以现代化、集聚化、国际化、特色化为发展方向,深入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着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增速提质、新兴高端服务业重点突破、生活性服务业优化升级,着力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不断提高服务业的创新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形成“高增值、优结构、强竞争、宽辐射、高就业”的开放型服务经济体系。

1.坚持“四化方向”

产业业态现代化。以创新的商业模式、技术手段和服务理念,推动服务业业态的现代化。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积极运用服务信息化、品牌连锁经营、资产证券化等先进商业模式促商业、金融、物流、家庭服务等服务业的现代化。推动技术手段创新,带动服务形式革新和服务内涵提升,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物联网、数字内容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理念创新,重点培育一批理念新、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环境服务、技术服务、整体方案解决等新领域和新业态的成长。

产业布局集聚化。借鉴工业集聚区发展的经验做法,以龙头企业为集聚核,产业链为纽带,大力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和集聚化发展,合理布局商务、商贸、金融、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产业带,配套工业园区积极打造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专业性园区。

产业分工国际化。抓住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积极推进服务业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鼓励支持服务业企业开展国际投资和跨国并购,引导企业加快融入国际分工合作体系,培育一批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服务业品牌。

区域发展特色化。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资源禀赋情况,苏南大力发展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科技服务、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服务业,苏中大力发展资金和劳动密集型的商务服务、现代物流、现代商业等服务业,苏北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商贸流通、现代物流、农业服务等基础和传统服务行业。

2.坚持全方位推进与重点突破

着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增速提质、新兴高端服务业重点突破、生活性服务业优化升级。以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途径,创新机制推动先进制造业服务化步伐,着力推进金融商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增速提质;以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为驱动,强化规划引导,集中优势资源,重点突破电子商务、云计算服务、工业设计、物联网服务、数字文化、环境服务等六个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以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依托,不断优化升级现代商业、家庭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农村服务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的业态水平。

着力优化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按照服务业空间布局集聚性与网络化相结合的要求,依托各地区禀赋优势和产业基础,推动苏南、苏中、苏北服务业梯度发展。积极构建一批服务业对外辐射功能中心,全力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产业带,着力培育服务业新的增长极。总体上形成以南京、苏州为发展中心,苏南地区为重点优化区域,苏中地区为重要辐射区,苏北地区为重要拓展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特色彰显的发展格局。

3.坚持以创新和开放引领服务业发展

不断提高服务业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江苏科教资源优势,落实创新驱动这一核心战略,率先建设成创新型省份的内在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大力实施创新型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和现代服务业人才工程,将服务业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范围,鼓励服务业企业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为重点,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实行省“双创计划”向服务业倾斜,提高服务业领军人才引进比例,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江苏创业发展。创新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化江苏省科研资源优势为创新型经济优势,全面提升服务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不断提高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深化苏港、苏台、苏新服务业合作,主动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提升直接利用外资水平,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提高江苏省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积极开拓服务业国际市场,推动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服务产品出口,努力建设服务贸易出口大省。

四、七大工作重点

1.突出选定一批重点地区,重点发展服务业

相对其他地区,苏州、无锡、南京、南通、常州、镇江作为全省率先发展的地区,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大多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也正处于服务业加速发展阶段。因此,在服务业发展方面,不宜采取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应该有所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主要是重点引导苏州、无锡、南京、南通、常州、镇江这些地区增速、提质,加快形成现代服务业的新型业态,提高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体现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民生幸福的贡献份额,为其他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发挥示范效应。

2.突出抓好一批服务业重点行业

依托江苏省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基础,充分发挥科研资源优势,突出抓好规模初长成、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软件和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科技服务、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文化创意、商贸流通和旅游业等八大行业。抢先培育和发展科技含量高、增长潜力大的电子商务、云计算服务、物联网服务、数字文化、工业设计、环境服务等六个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抢占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

3.突出提升一批服务业重点载体

突出中心城市服务业城区建设,增强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加大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南通、淮安等中心城市资源整合力度,有序推进旧城改造和“腾笼换凤”,合理规划建设新型商业街区、文化创意街区及城市综合体,集中布局商务、商贸、科技金融、创意等城市核心商务区,积极发展总部经济、街区经济、楼宇经济,提升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功能。突出推动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完善集聚区配套服务功能,打造研发设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技术服务、展示交易、中介服务六大公共服务平台,增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素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4.突出培育一批服务业品牌企业

降低市场门槛,打破所有制分割、“三资”差别待遇和行业垄断,通过内引外联、剥离改组、兼并联合、上市重组等方式,培育和发展一批以品牌为龙头、资本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的现代服务业企业集团。积极推动服务业企业自主品牌创建,重点培育金融商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品牌,创建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数字文化等高端新兴服务业品牌;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打造商贸流通、居民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品牌,形成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有影响的江苏服务业品牌企业和江苏服务业区域品牌。

5.突出推进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

突出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及时出台江苏省服务业重点行业的重点项目目录,加强服务业重点建设产业引导;加大服务业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境内外大财团、大公司到江苏省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统筹安排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的资源要素保障,通过抓招商、抓统筹、抓实施,推进重大项目的生成、转化、落地,发挥重大项目对服务业发展的“率先作用”、“骨干作用”、“基础作用”和“持续提升作用”,增强江苏省服务业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提升服务业的发展层次,促进江苏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6.加强区域协作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互利互惠、合作发展”的方针,推动服务业各领域的区域协作,促进服务业市场统一开放,推动服务业上规模、上水平。大力推进苏南、苏中和苏北之间的服务业协作,发挥苏南服务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苏中和苏北服务业依托自身优势加快发展,形成特色。积极推进长三角在金融、商贸、旅游、科教文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法律服务、劳动就业等方面的协作。这方面,首先促进区域内的合作,比如打破地区间保护主义、行政分割和封锁,再扩大区域外合作,拓宽合作半径和空间,提高合作效果。

7.重视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目前,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就是许多地区一提到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往往不顾自身的实际,都提出要加速服务业增长、提高服务业比重,这是一种“趋同发展”的现象。实际上,有些地区尚处于工业化中期或中前期水平,服务业加速增长的基础并不具备,如果没有特殊的机遇,不可能有服务业的大发展。还有就是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着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态,缺少地区间的发展特色和比较优势,许多项目往往一哄而上,结果一哄而下。这方面,必须重视区域差异,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一锅煮。有些地区处在加速工业化进程阶段,重点就要放在加快工业增长方面;有些地区工业化水平较高,但工业化发展仍有优势,比服务业发展更有优势,就不应放弃服务业发展的机遇。这方面,要准确分析本地区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要把握国际范围产业分工的特点和趋势,要明确自身的发展特色和比较优势,寻找适合自身特点、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的产业发展重点,切忌被动跟风,结果被边缘化淘汰。政府应该对服务业发展有一个总体的主体功能区划分,确定区域性产业分工,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要素,增强整体发展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