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篇
第一章 四大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东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6月13日的划分办法,为科学反映我国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以及党的十六大报告的精神,将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台湾、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海南省。本节主要分析除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台湾以外的东部十省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011年,东部地区在以中低端出口行业为主的传统型产业遇到较大困难的情况下,全面加大引导支持力度,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努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东部各省市相继出台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文化创意等产业迅速发展。下面对东部地区2011年的综合经济发展状况、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东部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
一、东部地区综合经济发展状况
如表1—1所示,2011年,东部10省市土地面积91.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比重仅为9.5%,年底总人口却达到51062.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38.1%,其中城镇单位就业人员6784万人,占到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47.1%。从地区生产总值上看,东部10省市在2011年创造了271354.8亿元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为35.6%,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为50.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为57.9%,真正实现了“三二一”的新型产业结构调整。2011年,东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3350元,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总体而言,东部地区以占全国9.5%的土地,养活了占全国38.1%的人口,实现了占全国52%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尤为突出,综合经济,尤其是第三产业经济发展水平高。
表1—12011年东部地区综合经济概况
注:表中因四舍五入原因,总计数与各分数据之和略有差异,本书其余部分类似,不再另作说明。
资料来源:《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2》。
二、东部地区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状况
如表1—2所示,2011年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30262.9亿元,占全国比重为42.6%,其中房地产开发31104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50.3%。固定资产投资份额大,说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后劲十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1年东部地区10省市合计为97650.8亿元,占全国比重53.1%,社会消费水平高,也是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2011年,东部地区货物进出口总额为31386.7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为86.2%,其中,出口额16236.8亿美元,占全国的85.5%,进口额15149.9亿美元,占全国的86.9%。在绝对数量上,东部地区的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具有贸易顺差的优势,但是,在进出口额占全国比重上,进口额比重大于出口额比重,东部地区的贸易结构还有待提升和改进。在地方财政收支上,东部地区2011年实现财政收入28741.1亿元,占全国的54.7%,支出37249.6亿元,占全国的40.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上年的105.4。总体看来,东部地区2011年的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绝对数值大、占全国比重高,其经济发展动力十足。
表1—22011年东部地区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指标
续前表
资料来源:《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2》。
三、东部地区交通和邮电业务状况
表1—3是2011年东部地区交通和邮电业务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东部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东部10省市2011年铁路营业里程21692公里,占全国比重23.3%,公路里程1008734公里,占全国24.6%的比重,其中高速公路27910公里,占全国32.9%的比重。在占全国9.5%的东部地区的土地上,有着全国20%以上的铁路和公路、高速公路,同时,东部地区还是全国高速铁路的主要运营区域,发达的交通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物流业的发展在东部地区也大有可为。2011年,东部地区旅客周转量达到10227.2亿人公里,占全国比重38.7%,货物周转量81224.3亿吨公里,占全国54.7%。无论是旅客还是货物,东部地区都是其周转的重要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第三产业的优势得天独厚。2011年,邮电业务总量达到7035.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52.8%,邮电业务的发达程度可见一斑。总体看来,东部地区交通和邮电业务发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表1—32011年东部地区交通和邮电业务指标
资料来源:《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2》。
四、东部地区教育和卫生状况
表1—4是2011年东部地区教育、卫生的指标,可以看出,2011年,东部10省市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数971个,占全国的39.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267.6万人,占全国的39.3%,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和毕业生数均占全国40%以上。在卫生机构数上,东部10省市拥有卫生机构数307211个,其中医院数7702个,均占全国的35%左右,卫生技术人员和执业(助理)医师均占全国40%以上,医疗机构床位数和医院床位数均占不到40%的比重。总体看来,东部地区的教育、卫生资源优势明显,基本与东部地区的人口比例持平,教育、卫生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东部地区的发展较快。最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406元,平均每月2200元,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85元,平均每月近800元,在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也处于高位。
表1—42011年东部地区教育、卫生指标
五、东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
根据以上东部地区2011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分析,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供现代服务业发展改善之用。
1.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和改善消费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的消费倾向和消费偏好的改变能够对服务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东部地区具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的特点,但是,存在的问题是,目前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改善主要来源于城市居民,但在长期,启动农村居民消费是服务业获得长期发展的巨大动力。从近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民进城务工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多样化。在农村部门,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将伴随农业从业人员的减少而来。新农村建设的有力实施,将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这将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源源不断的动力。消费者需求的增加对改善生活质量的服务业相关产业提出更高的需求,这将是服务业发展的长期微观动力。
2.加快城市化进程
现代服务业作为一个行业的发展,对城市发展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只有当生产要素和城市人口聚集到相当规模时,才足以支撑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所以,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特征对城市化有着一种内在要求。东部地区加快城市化进程,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现状,逐步解决由财产制度、户籍制度、住宅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甚至婚姻制度等具体制度所造成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障碍。
3.改善配套基础设施
有效的基础设施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资源型基础设施,主要是自然资源和相关的技术性配套设施,包括高质量的通讯网络和可靠的运输系统。第二层次是管理型基础设施,主要是提供投资的便利性,比如各地建立一个仿真国际环境,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管理和运作。第三层次是环境型基础设施,主要是对国际经济需求的适应性变革,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或称中观经济环境、人才科技环境,可以说既包括人力资本的数量、质量和成本,也包括资源的广泛性,如会计法律服务、采购、市场营销、金融、研究与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创新体系与创新能力等方面。东部地区各政府应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和主导产业,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鼓励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并围绕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适度超前发展有效的基础设施体系和相关的配套服务体系。
4.加快服务业的市场化进程
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产业政策,在我国服务业长期被看作是辅助的服务部门而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服务业改革开放的步伐相对缓慢,市场化程度不高。以电信业为例,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随着国家间通讯业的相互渗透,很多西方国家逐步推行电信民营化,将电信业由垄断经营转变为目前的完全竞争性的行业。而直到现在,我国仍未将电信业视为真正的竞争性行业,尽管我国对电信业进行了一些改革,将原来唯一的电信运营商予以拆分,但实质上电信业仍未摆脱垄断经营的局面。我国服务业,尤其是东部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打破国有经济对原本属于竞争性行业的垄断地位,进一步明确这些行业的竞争性特点,放开对它们的投资限制,积极鼓励外来资本进入,创造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公平竞争的环境,形成市场竞争机制,促进服务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要按照市场竞争原则,加大改革和开放力度,促进其市场化发展。
5.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
现代服务业多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大都集中在知识密集行业。服务贸易涉及140多个品种,而最受关注的是那些知识密集型产品,如金融产品、电信服务等。毫无疑问,加入WTO后,最大的竞争也是来自于人才方面的竞争。东部地区虽然积聚了我国最优势的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但是,还应该针对服务业的特色,加强对专业服务人才的培养,积极推动“自然人移动”的自由化,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服务业和服务业引资中的作用。继续有计划地引导现有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相关服务业紧缺的科目与专业,加强岗位的职业培训,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不同层级的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水平。与此同时,应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大力培养复合型、国际型的服务业人才,要加强国内服务业人力资源的保护,防止人才流失对国内服务业、商业信息与业务资源构成的巨大损害,同时,还要通过优惠政策增加国内服务业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
6.充分发挥制造业的带动作用
现代服务业是在第一、二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在产业分工不断细化过程中从第一、二产业,尤其是从第二产业中分离出来而形成的。制造业的发展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企业活动外置使得原来属于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转移出去,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更加专业化地为制造业企业服务。为了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首先要打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加快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以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东部地区多年以来具有制造业的发展优势,更应该充分发挥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的带动作用。首先,实现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制造业企业将供销业务从生产环节独立出来,组建大型物流集团和综合商社,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共同发展。其次,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发挥制造业对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第三,鼓励吸引制造业外商投资,扩大制造型企业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
7.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
包括东部区域在内,中国许多服务业部门垄断性很强,既有完全垄断,也有寡头垄断。这不仅破坏了正常的公平竞争秩序,而且导致服务业创新不足、效率低下和竞争力缺乏,严重制约了服务业的开放进程。因此,东部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必须实现对外开放,其以对内开放为前提。东部地区应充分利用现阶段其对外贸易的优势,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加入世贸组织所做的承诺,积极、稳妥、有序地全面扩大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健全统一、规范、公开的外商投资服务领域市场准入制度。同时,要在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借鉴印度和菲律宾承接服务外包的经验,把握好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会,充分认识自身的情况,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引导外资投向我国现代服务业部门,更好地吸引国际资本、技术。
第二节 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分析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个省。2010年,国务院批复武汉市为中部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重庆市因其为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居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影响力辐射整个中部及西部地区,国务院及住建部确定其为中部及西部地区的唯一中心。
一、中部地区综合经济发展状况
如表1—5所示,2011年,中部6省土地面积10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比重为10.7%,年底总人口却达到3579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26.7%,其中城镇单位就业人员3142.2万人,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21.8%。从地区生产总值上看,中部6省在2011年创造了104473.9亿元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为27.2%,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为21.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为17%,尚未真正实现“三二一”的新型产业结构调整。2011年,中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29229元,处于全国中等水平,仅为东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的55%,差距明显。总体而言,中部地区以占全国10.7%的土地,养活了占全国26.7%的人口,实现了占全国20%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较低,综合经济,尤其是第三产业经济发展水平一般。
表1—52011年中部地区综合经济概况
资料来源:《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2》。
二、中部地区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状况
如表1—6所示,2011年中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70823.6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3.2%,其中房地产开发10905.6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17.6%。固定资产投资份额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后劲有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1年中部地区6省合计36957.1亿元,占全国的20.1%,社会消费水平较高,也是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2011年,中部地区货物进出口总额1626.7亿美元,占全国的4.5%,其中,出口额930.6亿美元,占全国的4.9%,进口额696.1亿美元,占全国的4%。在绝对数量上,中部地区的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具有贸易顺差的优势,但是,总体来看,中部地区货物进出口总额绝对数值还较小,占全国比重也较低,对外贸易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在地方财政收支上,中部地区2011年实现财政收入8496.2亿元,占全国的16.2%,支出19185.8亿元,占全国的20.7%,地方财政支出明显大于收入,加强财政平衡的任务艰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上年的105.5。总体看来,中部地区2011年的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绝对数值比较大,基本持平于全国平均水平,其经济发展动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表1—62011年中部地区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指标
资料来源:《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2》。
三、中部地区交通和邮电业务状况
表1—7是2011年中部地区交通和邮电业务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中部6省2011年铁路营业里程21041公里,占全国比重22.6%,公路里程1123499公里,占全国比重27.4%,其中高速公路22468公里,占全国比重26.4%。在占全国10.7%的中部地区的土地上,有着近全国25%的铁路和公路、高速公路,同时,中部地区还是全国高速铁路的主要运营区域,发达的交通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物流业的发展在中部地区也大有可为。2011年,中部地区旅客周转量达到7775亿人公里,占全国比重29.4%,货物周转量30193.6亿吨公里,占全国的20.3%。无论是旅客还是货物,中部地区都是其周转的重要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第三产业的优势得天独厚。2011年,邮电业务总量达到30193.6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0.3%,邮电业务水平较发达。总体看来,中部地区交通发达,邮电业务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这些基础条件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利。
表1—72011年中部地区交通和邮电业务指标
资料来源:《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2》。四、中部地区教育和卫生状况
表1—8是2011年中部地区教育、卫生的指标,可以看出,2011年,中部6省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数658个,占全国比重26.5%,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189.7万人,占全国的27.8%,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和毕业生数均占到全国近30%的比例。在卫生机构数上,东部6省拥有卫生机构数273764个,其中医院数5274个,均占全国的25%左右,卫生技术人员和执业(助理)医师均占全国25%左右,医疗机构床位数和医院床位数均占25%左右。总体看来,中部地区的教育、卫生资源优势明显,基本与中部地区的人口比例持平,教育、卫生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部地区的发展较快。最后,中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323元,平均每月1500元,处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30元,平均每月近550元,位居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
中部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然落后许多,存在着较大差距。由《中国统计年鉴2010》可知,2009年,中部6省金融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总产值分别达到2267.94亿元、2546.35亿元、5103.09亿元、1697.56 亿元,吸纳的就业人数分别达到93.7万人、31.7万人、114.6万人、34.1万人。而广东省的金融业产值达到2283.29亿元,比中部六省金融业的总产值还多15.35亿元,是江西省的13.8倍;浙江省的金融业产值则是江西省的11.5倍。
表1—82011年中部地区教育、卫生指标
五、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点
1.现代服务业进入较快发展阶段
中部现代服务业已由产业培育时期进入产业加速发展时期。中部各省经过“十一五”时期的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这一阶段正是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时期。中部地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完善,劳动力与资本必将从第二产业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使服务业总量及其所占经济比重呈现出同步稳定增长的趋向,同时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也会逐渐增长,进而推动中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中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金融业、旅游业、保险业、邮电业已经成为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地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总量明显扩大,但其在地区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偏低。中部地区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另外,其吸收就业人数也在逐步增加。但所占比重仍较低,同时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
2.现代服务业是中部地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税源
根据专家测算,第二产业的产值每翻一倍,其财政收入大约也增加一倍;而现代服务业中的商品流通额每翻一倍,则其财政收入约增加两倍。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把主要来自服务业的营业税划为地方税收的主体税种,服务业提供的税收逐渐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其中,2010年,湖南省服务业完成各种税收585.81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38.7%,其中国税收入266.98亿元,占全部国税收入的27.3%;地税收入318.83亿元,占全部地税收入的59.4%。由2005—2009年湖北省统计公报可知,湖北省服务业带动的税收占整个税收的比重也很大。只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才能更好地带动地方财政收入的稳步增加。
3.现代服务业是中部地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
经济增长率并不必然带来高的就业率,特别是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增长所能吸纳的劳动力的弹性系数逐步下降。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让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需要有足够的就业机会。其中,2009年,湖北省3622万劳动者中有近1183.1万人从事第三产业,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比重达到32.7%。2010年,湖南省505.7万城镇从业人员中,服务业吸纳的从业人员达291.06万人,占57.6%。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05年的29.9%提高至2010年的57.6%。分行业看,2010年,湖南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从业人数增长较快,增幅均在10%以上。现代服务业具有就业门路广、吸纳劳动力强的特点,是解决就业和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 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分析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十二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土地面积68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1%;人口约3.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西部地区疆域辽阔,大部分地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
现代服务业在西部地区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在效益水平、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促进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增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提升其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的分析基于现代服务业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论述西部地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状况,总结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西部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一、现代服务业对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西部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历史上的原因,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和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其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在现代分工条件下,服务业的地位不断上升,西部地区应积极拓展现代服务业,构筑比较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
西部地区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随着工业生产规模和市场范围的扩大,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架构不断调整,越来越多的服务逐步从制造领域中独立出来,通过企业内部分工或外包等形式演化为专门的产业形态,服务在产品价值链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地位不断提升,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2.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利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服务业具有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资源环境亲和等特点。从中间投入结构看,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咨询、信息服务、科技开发、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非再生性资源消耗在制造业中间投入中的比重,充分激活和优化配置制造领域中的各类产业要素。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就是要使经济增长由过度依赖资金、自然资源和环境投入为主,转向更多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进步为主。
3.有利于转移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扩大城市就业
现代服务业直接就业效应和综合就业效应高,就业吸纳空间大,就业吸纳能力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应成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和途径。西部地区以服务业发展为突破口,不断完善城市制造业发展的配套服务设施,不仅可以增加就业岗位,有效提升城市对工业化的集聚和承载能力,而且能够在深层次上打破限制城市发展的束缚,为城市化健康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二、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发展状况
如表1—9所示,2011年,西部12省区市土地面积68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比重为71.5%,年底总人口36221.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27%,其中城镇单位就业人员3163.5万人,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21.9%。从地区生产总值上看,西部12省区市在2011年创造了100235亿元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为26.9%,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为19.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为17.3%,西部地区仍然是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辅,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产业结构。2011年,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27731元,仅为东部地区水平的一半。总体而言,西部地区以占全国71.5%的土地,养活了占全国27%的人口,实现了占全国19.2%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中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慢,产业结构升级尚未完成。
表1—92011年西部地区综合经济概况
资料来源:《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2》。
三、西部地区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状况
如表1—10所示,2011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72104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3.6%,其中房地产开发12876.8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2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1年西部地区12省区市合计32345.3亿元,仅为同年东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占全国的17.6%,社会消费水平低,使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缺乏动力。2011年,西部地区货物进出口总额1839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为5%,其中,出口额1079.2亿美元,占全国的5.7%,进口额759.7亿美元,占全国的4.4%。在绝对数量上,东部地区的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具有贸易顺差的优势,但是,西部地区总体进出口额的绝对数值太小,在全国所占的份额也小,在对外贸易上不占据优势,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外贸环境并不乐观。在地方财政收支上,西部地区2011年实现财政收入10819亿元,占全国的20.6%,支出27396.7亿元,占全国的29.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上年的105.6。总体看来,西部地区2011年的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绝对数值小,占全国份额有限,缺少经济发展的动力。
表1—102011年西部地区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指标
资料来源:《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2》。
四、西部地区交通和邮电业务状况
表1—11是2011年西部地区交通和邮电业务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西部12省区市2011年铁路营业里程36307公里,占全国比重38.9%,公路里程1622784公里,占全国39.5%的比重,其中高速公路25310公里,占全国29.8%的比重。在占全国72%的西部地区的土地上,有着近全国40%的铁路和公路,高速公路仅占全国总量的29.8%,同时,西部地区还是缺乏高速铁路的区域,范围宽广的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并不发达,有限的交通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变得更加困难。2011年,西部地区旅客周转量6431.7亿人公里,占全国的24.3%,货物周转量23327亿吨公里,仅占全国的15.7%。无论是旅客还是货物,西部地区的周转数量都很有限,发展现代物流业、第三产业的基础条件较差。2011年,邮电业务总量达到2849.8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1.4%。总体看来,西部地区交通和邮电业务水平一般,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基础还有待改善。
表1—112011年西部地区交通和邮电业务指标
资料来源:《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2》。
五、西部地区教育和卫生状况
表1—12是2011年西部地区教育、卫生的指标,可以看出,2011年,西部12省区市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数599个,占全国比重24.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162.7万人,占全国的23.9%,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和毕业生数分别占全国的23%和21.7%。在卫生机构数上,西部12省区市拥有卫生机构数296651个,其中医院数6701个,均占全国的30%以上,卫生技术人员和执业(助理)医师均占全国25%以上的比重,医疗机构床位数和医院床位数均占不到30%的比重。总体看来,西部地区的教育、卫生资源比较匮乏,与东部地区差距很远,基本与西部地区的人口比例持平,教育、卫生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地区的发展还较滞后。最后,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159元,平均每月1500元以上,处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47元,平均每月近440元,在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处于低位。
表1—122011年西部地区教育、卫生指标
六、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西部地区服务业发展的技术效率较低
相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服务业技术效率低,是造成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低以及区域发展失衡的重要因素。西部开发以来,为统筹服务业的区域发展,东部地区的资本逐步向西部地区流动,但由于西部地区服务业的市场化改革滞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制度建设不足,缺乏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入,服务领域的管理和技术缺乏创新,导致区域之间的技术效率差距仍然较大,阻碍了服务业技术效率的提高以及服务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
2.城市化发展滞后,现代服务业没有形成有效集聚
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与城市规模结构有较高的相关性,因为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资源、信息和产业,是服务业产业化的基本载体。长期以来,由于在战略上没有充分重视城市对工业发展的聚集和支撑效应,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进程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脱节。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和工业布局相对分散弱化了对生产性服务的中间需求,导致服务业集聚程度偏低。
3.改革步伐缓慢,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发展动力
目前,西部地区服务业市场化程度较低,所有制结构单一,资源流入不足,弱化了竞争机制在产业发展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对服务业发展的规制过多,导致服务业创新不足,经营效率低下,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较低的市场化程度还导致市场竞争的不规范和不成熟,凸显了市场分工的不确定性,抬高了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削弱了工业企业外包生产性服务的内在动力。
4.缺乏有效的区域分工和协作机制
随着中心城市在区域范围内集聚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产业要素能力的大幅提升,区域产业结构的同构化基础不断被瓦解,建立基于比较优势和产业链区别定位之上的区域分工体系越来越具有经济性和现实意义。但是受地方利益的驱使,现代服务业缺乏有效的区域分工,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降低了服务业增长的集约化程度,影响企业发展效率。
七、西部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1.构建服务业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
放宽准入领域,合理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强化市场竞争。加大服务业对内和对外开放力度,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吸引生产要素投向现代服务部门,推动产业升级;积极推进生产线服务业的产业标准化工作,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健全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减少和避免无序竞争造成的资源浪费;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健全中介服务体系,推动相关企业间合作,实现社会化服务与制造环节衔接。
2.加强产业关联,构建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互动机制
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引导和推动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将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专业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强化企业内部资源、业务整合的自主性,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服务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实现现代服务业的集中化和组织化。
3.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以物流业发展带动服务业的发展
现代物流业产业关联度高,物流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一系列服务行业的发展。同时,物流业的劳动密集度高,可以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对缓解西部地区就业压力以及推进城市化进程可以起到一定作用。西部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推进第三产业发展的一个抓手,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业,以物流带动西部地区的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与人才流,实现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4.推进现代服务业自主创新,塑造核心竞争力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鼓励现代服务业企业建设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增加科技投入,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支持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对品牌创立、管理与延伸进行战略规划,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增强企业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促进各种形式的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广泛普及和应用先进技术,加快电子化、自动化进程,用信息化改造传统服务业。鼓励服务业企业以商标、专利、营销渠道、客户资源等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重组。
5.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式发展
一般地,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与城市的规模密切相关。因此,拓展现代服务业,应充分考虑城市建设、交通、居住、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等因素,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以及必要的财政支持等形式,科学合理地划分现代服务业不同的功能区域,实现专业化服务。以主体功能区建设为契机,引导制造业向城市周边集中布局,依托制造业集聚扩大现代服务业的有效需求,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效应。
第四节 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分析
我国的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东北三省是我国对东北亚地区开放的窗口,毗邻的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在资源、市场、资本、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方面各有所长。华北是东北的腹地,有京、津等大都市,有丰富的资源和技术力量,同时还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是东北经济发展的大后方。东北三省经济起步较早,为新中国的发展壮大做出过历史性的贡献,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经济建设。近年来,东北三省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四个副省级城市为突破口,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东北三省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现已形成由水陆空立体交通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为市场交易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东北三省地域辽阔、土地肥沃,为农林牧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东北三省作为国家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承担着粮食储备及特殊调剂任务,为支援国家建设和保持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东北三省被誉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布局在东北三省的钢铁、能源、化工、重型机械、汽车、造船、飞机、军工等重大工业项目,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一、东北地区综合经济发展状况
如表1—13所示,2011年,东北3省土地面积78.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比重仅为8.2%,年底总人口达到10966.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8.2%,其中城镇单位就业人员1323.6万人,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9.2%。从地区生产总值上看,东北3省在2011年创造了45377.5亿元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的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为10.3%,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为9.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为7.8%,尚未实现“三二一”的新型产业结构调整,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仍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所占份额较小。2011年,东北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1400元,仅次于四大经济区的东部地区,远高于总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总体而言,东北地区以占全国8.2%的土地,养活了占全国8.2%的人口,实现了占全国8.7%的地区生产总值,其经济地位与其地理规模、人口规模相适应,但是,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绝对数量少,所占份额也比较有限,还应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表1—132011年东北地区综合经济概况
资料来源:《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2》。
二、东北地区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状况
如表1—14所示,2011年东北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32643.4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0.7%,其中房地产开发6910.5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11.2%。固定资产投资份额较大,说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后劲较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1年东北地区3省合计16965.3亿元,占全国比重9.2%,社会消费水平较高,也是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2011年,东北地区货物进出口总额1566.2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为4.3%,其中,出口额737.1亿美元,占全国的3.9%,进口额829.1亿美元,占全国的4.8%。在绝对数量上,东北地区的出口总额小于进口总额,不具有贸易顺差的优势,在进出口额占全国比重上,进口额比重大于出口额比重,东北地区的贸易结构还有待提升和改进,进出口总额也有待提高。在地方财政收支上,东北地区2011年实现财政收入4490.8亿元,占全国8.5%的比重,支出8901.7亿元,占全国9.6%的比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上年的105.4。总体看来,东北地区2011年的投资和消费绝对数值大、占全国比重高,但是进出口值不高,经济发展动力一般。
表1—142011年东北地区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指标
资料来源:《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2》。
三、东北地区交通和邮电业务状况
表1—15是2011年东北地区交通和邮电业务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东北3省2011年铁路营业里程14236公里,占全国的15.3%,公路里程351372公里,占全国的8.6%,其中高速公路9260公里,占全国的10.9%。在占全国8.2%的东北地区的土地上,有着全国15.3%的铁路、8.6%的公路和10.9%的高速公路,较发达的交通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物流业的发展在东部地区也大有可为。2011年,东北地区旅客周转量达到2013.2亿人公里,占全国的7.6%,货物周转量13825.4亿吨公里,占全国的9.3%。无论是旅客还是货物,发展现代物流业、第三产业的优势还是具备的。2011年,邮电业务总量达到1019亿元,占全国的7.6%,邮电业务也较发达。总体看来,东北地区交通和邮电业务较发达,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较有利的条件。
表1—152011年东北地区交通和邮电业务指标
资料来源:《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2》。
四、东北地区教育、卫生状况
表1—16是2011年东北地区教育、卫生的指标,可以看出,2011年,东北3省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数255个,占全国的10.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61.5万人,占全国的9.0%,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和毕业生数均占到全国9.4%的比例,与东北地区土地面积比重、人口比重的地位较相当。在卫生机构数上,东北3省拥有卫生机构数76763个,其中医院数2302个,分别占全国的8%和10.5%,卫生技术人员和执业(助理)医师均占全国9%以上的比重,医疗机构床位数和医院床位数均占10%左右。总体看来,东北地区的教育、卫生资源较丰富,基本与东北地区的人口比例持平,教育、卫生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地区的发展较快。最后,东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301 元,平均每月1525元,在全国仅次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但与东部地区差别较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91元,平均每月近650元,在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处于仅次于东部地区的高位。
表1—162011年东北地区教育、卫生指标
五、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现代服务业在东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日益明显,但依然存在着总量偏小、比重偏低、增速较慢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其发展潜力。
1.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增加值比重低
目前,全球服务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已达65%左右,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20%。而2011年东北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仅为7.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很多,特别是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金融保险、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商务服务业、现代物流、旅游会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行业发展不足,产业层次尚需进一步提高。而且,东北地区的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也比第二产业低,发展水平整体落后。
2.现代服务业缺乏主体行业带动
作为现代服务业中重要的行业,东北的房地产业尽管发展很快,但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仅有11.2%,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高。这些主体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限,带动作用不强。同期,东北地区金融业增加值的增速不仅低于服务业平均增长速度,也低于东北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东北地区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等发展不足,对行业的带动作用不强。
3.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
东北地区的现代服务业中,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四个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东北地区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已接近60%,其他地区的发展相对不足。信息服务业、软件业、金融、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的地区差距比较明显。而农村服务业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融资服务、农业保险、科技、资讯、生产与销售服务等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加之农村居民由于生活方式和收入水平的限制,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较小,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有限,新兴的农村服务行业发展困难。金融业、社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高度集中在城市;信息传输业、房地产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基本集中在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即便是在城市,也表现为小城镇落后于大中城市的态势。
4.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综合实力差
与珠三角地区及长三角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土地面积最大,但地区生产总值仅为长三角的一半,也低于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和经济密度更是远远落在后面;市场开放程度最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够充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缺乏基础和强有力的支持。
六、推进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对策
东北地区现正处于产业升级与优化的关键时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其发展战略实施的重点,是实现产业成功转型的关键所在。根据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态势,试图突破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抓住历史的发展机遇,促进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东北区域又好又快的发展。
1.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促进产业融合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深刻的全球性资源优化配置和战略性重组,巨大的市场潜能和廉价丰富的劳动力使东北地区成为世界产业大规模转移和抢滩登陆的主要地区之一。发展适配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把握世界产业新一轮战略性转移机遇,将为东北地区建设新型工业基地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还应注意到知识密集型的制造产业,其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实现产业之间的融合也变得极为重要。为此要做多方面的思考:一是优先发展面向生产以及面向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业。以制造业重点产业为轴心,加快研发设计、项目管理、现代物流、保险等服务业的发展,并培育现代制造业的中介服务产业集群。二是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要依托哈大线构建形成泛沈阳物流圈、长吉物流圈和哈大齐物流圈。三是大力发展与高新技术孵化、渗透、转化、中介相关的配套服务,尤其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服务。四是重点发展现代金融业。要依托期货交易中心、外汇交易中心、各大金融机构等,全力发展与新型工业化相匹配的现代金融服务业。五是加快发展会展业。扩大会展规模,增加会展数量,提升会展业层次和水平,以推动东北地区会展业向品牌化、国际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
2.满足现代市场消费需求,构建产业品牌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往往与市场的需求紧密联系。随着东北地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完善,人们在经济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对市场的产品需求也变得更加挑剔,表现为市场需求个性化与产品需求多样化,而且发展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的服务业,也是产业规划的主要参考指标。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一要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要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的旅游优势,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以旅游业促进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发展。二要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合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提高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供应比例,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建立健全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等中介服务组织。三要加速发展社区服务业。要不断拓宽社区服务的新领域,推动社区服务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推进社区服务的规范化和网络化经营;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深入挖掘社区服务就业潜力,把社区服务业建成吸纳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载体。四要强调现代服务业要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品牌,吸引更多的资源汇集到这个区域,汇集到这个产业之中,同时带动其他的产业发展。建立强有力的区域品牌,有利于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的规模扩展,提升地区影响力,承接国际市场的订单,为更大的市场服务,从而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多层次发展。
3.注重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创新运行机制
东北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因为起步较晚的先天性劣势,其发展水平不高,各方面的发展不平衡,所以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存在市场混乱与发展不协调、结构重构严重等问题。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统筹规划势在必行。要结合东北地区现状,研究制定各项政策措施,创新行业运行机制,从而规范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消除产业重构弊端。组织专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行调研、规划和论证,进而提出发展重点、战略和对策,编制和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律,健康有序地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结合现代服务业的新特点,进行体制创新。营造适合各类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竞争环境,打破服务中的垄断经营,按照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认真清理服务业的市场准入规定。行业的运行机制也要进行相应的创新。积极支持非公有经济参与服务业发展,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业方面给予同国有经济相等的待遇,建立服务业的发展平台以及行业发展的中介组织结构,促进产业向国际高水平化发展。在积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机制的同时,还要积极运用各种资源,充分运用产业导向、环保标准、能源调控、财税政策、政府采购等调控手段,为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4.大力集聚区域优势产业,优化发展环境
东北地区应着眼于现代服务业市场开放的竞争格局,积极盘活现代服务业资源,促进现代服务业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促进区域内产业的集聚,形成具有良性效应的聚集发展优势,建立一个依托中心城市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东北地区可根据制造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点,积极探索与合理布局多种形式的服务业集聚区。同时还要加强对于整体区域发展的协调,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在现代服务产业链条的设计上,实现与周边省市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当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仅要重视集聚所带来的良好积极的效应,还要注重本身产业体系的构建,一个比较坚固的、有序的、科学的产业体系可以为产业的长期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要培育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主体,重点发展一批有规模的大型连锁企业及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注重引进国际著名的连锁企业。同时对现有的现代服务业进行兼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实现对现代服务业发展资源的整合,从而实现产业的高效率发展;要构建产业发展的诚信支撑体系和信息化带动信息交互平台。加快建立征信体系、政策体系、信息源的协调体系,做到信用资源集中统一和共享,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政策法规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恢复和提高东北地区在国内外的公信力,最终构建安全、自主的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和产业环境。
5.积极引进与培养专业人才,推进自主创新
服务业的发展已经由态度决定服务水平转变为技术决定服务水平的时代,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短期来看,东北地区由于现代服务业起步较晚,适宜性人才储备并不充足。要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采取措施,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吸引国内外的专业人才,加强人才流动,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依托东北地区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培养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加强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的建设,鼓励在职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促进企业专业化发展。在引进相应人才和技术的同时,还要结合地区发展的实际,审时度势,进行自主创新的发展,形成本土化发展特色,这样才不会形成对外部的技术依赖,才会拥有自己的竞争能力。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应该从单纯注重数量增长向技术进步转移,依靠技术创新走出一条发展之路。建立健全服务业技术创新机制。鼓励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增加科技投入,支持产、学、研联合,加快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强化高新技术对服务业的渗透和运用。在关键技术及关键领域,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通过技术创新带动科技型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对符合需求的服务业领域的技术创新项目,设立专项资金来加速其产业化进程;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企业。鼓励服务企业对品牌创立、管理与延伸进行战略规划,由传统的接单经营转向品牌经营,以商标、专利等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重组。
【参考文献】
[1]刘晓萍. 我国现代服务业外商投资环境评价研究——基于我国东部地区的实证.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郁鹏.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探析.中国商贸,2010(5).
[3]李靖宇,周乐萍.论东北区域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推进战略导向.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邢明.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与发展方向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4).
[5]国家统计局.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