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采写通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节 观察和把握采访环境

——细致观察和体会采访所处的环境、氛围及因此而产生的对象心理、情感变化,并自然生发出采访的关联内容。

古人说,“天下清景,不择贤愚而与之”,环境场景是客观存在的,睹物兴情,文章就会顾盼神飞,不兴情,文章就缺乏灵性。通讯采写就是如此。当你在采访中身临其境时,能不能做到触景生情、触景生感,直接关系文章的阅读效果。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记者在采访中,关注采访对象的故事、细节、言行举止比较多,对采访所处的环境却鲜有留意,认为这和报道本身并无太大关系。其实不然,恰当的环境描写会为通讯着色添彩。特定的环境往往容易凸显人物的情感、个性与特质。情由景生,作者可以由此而更好生发采访内容,渲染感情,表达思想,做到情景交融。

2011年,我到林州采访,首先去参观了红旗渠。红旗渠就挂在太行山腰间,我边走边听介绍,不经意就发现悬崖上的一株“虎口椿”,当时是9月,“虎口椿”还泛着绿色。看到“虎口椿”,我立即联想起太行人。林州人脾气犟,不正像太行山上的那枝“虎口椿”吗——挤在虎口般的岩石间,有一点薄土,就能倔强地吐出一簇新绿……

王国维认为,“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诗人之境界,唯诗人能感之而能写之。故读其诗者,亦高举远慕,有遗世之意”。对于记者来说,也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即对所采访的环境能够做到细致地观察和体会,自然生发出与之相关的思想及情感,并诉之于文,这样才能让受众更深刻地了解和感受文章的内涵。

采访中,借助于环境,我们还可以观察采访对象的情绪变化,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挖掘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三北”造林记》中,采访宁夏盐池造林女模范白春兰,是在她家门口的大杨树下进行的。这是对白春兰而言有着独特意义的环境。

20多年前,她和丈夫在这片荒漠边缘栽下了120棵白杨,从林地一直栽到家门口。有一年春天,他们正在荒漠里种树,突然起了沙尘暴,天昏地暗,面对面都看不见人。她抱着孩子,摸着一棵棵的白杨,才摸回了家。白杨救了他们的命。

如今,那120棵树就剩了一棵。而她的丈夫、儿子接连去世了。林子一片又一片地绿了起来,白春兰却像那棵白杨一样,陷入了无边的孤独。

记得当时我曾指着一侧高大的新疆杨,对她说:你的树长得这么好,绿油油的。可是,她却回了一句令人非常辛酸的话:“我是旺树不旺人。”

此刻,她内心的纠结和悲情流淌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