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种植业布局
种植业区域布局的优化结果是农产品区际贸易量的增加与流向的变化。由于粮食生产在我国农业中居于核心地位,粮食生产力布局的变化是相关研究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实现了南粮北运向北粮南调的转变,南、北方之间调运的粮食品种从以口粮为主转变为以饲料粮为主,全国粮食余缺分布及南北方粮食供求格局发生了逆转。
1.种植业区位商
通过计算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种植业区位商(LQij)来看,种植业在农业部门中的区位商变化与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农业的四大部门农林牧渔中,种植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经济越发达、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的地区,种植业的区位商越低。
表3—2数据显示,我国种植业区位商值大于1的省份呈下降趋势,但是整个下降幅度特别小,呈现微调的主要特征。区位商值作为主导产业选择的最重要指标,可以分析区域优势产业状况,显示某个地区生产力布局的专门化比率。我国各省区区位商值变化情况显示,40%~50%的省份在其农业的整个产值中,种植业是其支柱产业。
从四大板块的角度来看,东部十省区的种植业产值在总量上高于西部十二省区,并且绝对差距正在不断扩大;中部六省区和西部的种植业产值大体相当,二者差距不大,如图3—4、图3—5所示。如图3—6所示,四大板块的区位商数据显示,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种植业区位商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从时间序列上看,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种植业区位商呈下降趋势,中部地区的种植业区位商表现为上行走势,而东部地区变化不明显。
种植业区位商表现的是区域农产品的自给程度。东部地区种植业比重大,但区位商小于1,说明东部地区农产品总体上不能自给,需要区域调剂;中部地区种植业比重大,区位商大于1,说明中部地区是国家的农产品基地,承担供应商品农产品的重要任务,与中部崛起战略赋予中部地区的“国家重要的粮食基地”的任务相吻合;西部地区种植业比重也比较大,但区位商也大于1,说明西部地区的农业十分重要,在全国的地位也在不断抬升;东北地区的农业产值比重有所下降。
图3—4 四大板块种植业产值变化图
图3—5 四大板块种植业占全国比重图
图3—6 四大板块种植业区位商变化图
2.谷物生产布局
为了进一步考察农业生产布局的长期变化趋势,我们采用农作物产量指标,在回顾各类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基础上,分析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主要品种生产布局的变化。由于主产区在各种作物生产中的决定作用及主产区的规模变化与一般产区表现为消长关系,通过考察农产品主产区生产份额的变化,可以比较简捷地从整体上把握种植业布局的演变情况。
(1)谷物生产布局比较集中,前三位生产大省基本稳定。
粮食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我国地域辽阔,粮食作物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有些良田已经转变为建设用地。粮食的分布也呈现出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特征。本研究中,以谷物和小麦为例研究中国粮食生产布局的变化趋势。从1997年到2007年,我国谷物总产量由44349.4万吨增长为45632.4万吨,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产量的分布表现出一定的特点(见图3—7)。
图3—7 1997—2007年我国谷物产量分布变化图
如表3—3所示,谷物产量的CR9中前三名非常稳定,基本没有变化。河南、山东和江苏一直排在我国谷物产量的前三名,只有2003年四川取代江苏进入前三名。前四名的省份中,河南、山东、江苏和四川比较稳定。1997—2007年的11年中,仅有2006和2007年的黑龙江进入第四和2001年的湖南进入第四;其他年份,CR9中前四位省份均是豫、鲁、苏、川四省。其他比较稳定的就是中部的安徽、湖南和东北的黑龙江等,这些省基本都处于前九位的省份中。
(2)小麦布局集中度很高。
我国谷物产业布局中,小麦的集中程度最高,集中于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和江苏五大主产区。
图3—8 我国小麦、谷物集中度比较图
图3—8显示,小麦生产力布局的集中度比谷物要高很多。我国小麦生产的空间分布存在集中趋势,产量越来越集中来自于小麦主产区的河南、山东、河北和安徽四省。1997—2007年间,位居全国小麦产量第一的一直都是河南省,并且其集中度CR1值由1997年的19.24%增长到2007年的27.27%,表明全国小麦产量的四分之一强来自河南省;CR3值从1997年的48.22%增长到2007年的56.45%,而且位居全国小麦产量前三名的也一直是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并且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也非常稳定,表明全国小麦产量的二分之一强都来自于河南、山东、河北三个省,小麦生产的地区分布集中度非常高(见表3—4)。
(3)中美小麦生产成本的对比。
集中产生的重要原因,是我国小麦主产区具有成本优势。在粮食作物的生产布局中,以小麦为例,小麦生产集中度最高的一直是河南省,可以用小麦生产的平均成本来解释。如表3—5和表3—6所示。
通过中美两国小麦产区平均成本的比较,我们很容易看到在中国的省份中,河南生产小麦的平均成本最低,仅为0.7981元/kg。相比美国成本最低的大草原区,也还要低很多。这说明我国河南等省在小麦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河南不仅相比全国其他省份有着较大的比较优势,与农业强国美国相比也存在着明显的优势。
图3—9是我国小麦主产区的变化情况。在生产成本优势的作用下,小麦向成本更低的区域进一步聚集。1997年全国的小麦主产区有7个省份,到2007年还有5个。
图3—9 2000—2007年我国小麦产量分布图
3.棉花生产布局
我国棉花栽培区域辽阔,除西藏、青海及东北地区外,其余省份均可植棉。20世纪80年代初,华北、华中地区是我国生产规模最大的两个植棉区,分别占全国棉花播种面积的51.79%和29.49%;东南地区占9.37%;西南、西北各占4.06%和4.49%。从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西北棉区特别是新疆棉区份额的逐渐上升,棉花生产布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90年代末,新疆的棉花播种面积占到全国的24.60%,排名第一;河南以18.92%的份额保持在第二位。1997—2007年,新疆棉花产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河南、山东基本包揽第二和第三名,见图3—10。
图3—10 1997—2007年棉花产量分布图
我国棉花集中布局在九个省份,从表3—7可以看出,全国棉花产量的90%以上集中在九个省份。全国棉花产量第一位一直是新疆,其集中度CR1值从1997年的24.98%上升到2007年的39.51%;集中度CR3值从1997年的49.83%上升到2007年的62.47%,棉花产量前三位的省份主要是新疆、河南与山东,2003年开始,河南省棉花生产集中度排名由第二降到第三四名,山东棉花生产集中度上升到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