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和目标
(一)研究背景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数据,我国养老保险缴费人数占经济活动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14.7%上升到2009年的32.5%,而世界银行的报告(2010)认为,虽然过去几年中国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但它们仍然严重集中在城镇地区的正式部门。当前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将养老保险覆盖到日益增长的城镇非正式部门和农村居民。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而2010年出台的《社会保险法》将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农村私营企业、农村个体工商户等农村雇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范围。这表明我国社会保障开始由以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由职工向居民转变。目前,建立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养老保险的低覆盖率,而养老保险扩面的主要困难包括: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问题严重、缴费比率过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提高、替代率过低、制度的透明度不够等。这些因素降低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吸引力,导致了居民(特别是私营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积极性不高,而过低的覆盖面使得社会保险制度的公平性以及可持续性受到广泛质疑。
(二)研究目标
罗菲南和卢凯蒂(Rofinann and Lucchetti,2006)指出,养老金体系的评价指标不外乎三个方面:覆盖率、恰当性和可持续性。覆盖率指受正式养老金制度保护的老年人的比例。恰当性指受益程度及受益者是否能保持恰当的消费水平。可持续性指社会和政府能够维持制度运行的能力。因此,养老保险覆盖面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本书将在对我国目前养老保险覆盖面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当前养老保险覆盖率存在的问题以及扩面难的原因,通过借鉴国外经验设计社会保险覆盖体系的最终目标与实现路径,利用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影响居民参保行为的因素,并设计城乡一体化模式的养老保险框架体系,提出解决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历史债务、财务风险等问题的建议,为推进我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