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中国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SNA研究的最新进展:中心框架、卫星账户和扩展研究注3

蒋 萍 刘丹丹 王 勇

随着SNA(2008)的正式发布,国际社会关于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也在发生变化,人们不再仅仅关注SNA(2008)自身的变化,而是更加关注SNA(2008)的贯彻实施与SNA(2008)贯彻执行情况的评估;不再仅仅关注SNA(2008)中心框架与卫星账户,而是将研究范围扩展到了经济生产之外。本文在总结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归纳了国际上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的动向与前沿问题,分析了中心框架、卫星账户与扩展研究存在的必要性与特点。

一、中心框架研究

(一)基于SNA(2008)变化的研究

自SNA(2008)被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批准并发布以来,人们首先关注的是SNA(2008)与SNA(1993)相比的变化,以及由于种种变化带来的对本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国民经济核算实践中最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SNA(2008)归纳了国民经济核算变化的五个主要方面:与资产和资本形成有关的变化,例如,研究与开发支出资本化的处理、知识产权产品概念的提出、武器系统的资本化处理等;与金融工具和金融部门有关的变化,例如,间接计算的金融中介服务产出计算方法的变化、养老金权益记录方法的建议等;与全球化有关的变化,例如,国外移民汇款的处理、转口贸易的处理、根据所有权变更原则记录送到国外加工的货物等;与政府部门和公共部门有关的变化,例如,澄清了政府和公共部门与其他部门的界限、澄清了政府发放的许可的处理等;非正规部门的处理,SNA(2008)新增了一章来阐述如何测量住户内部的非正规活动(即非正规部门)和游离于正规统计之外的活动(即未观测经济)。

近几年,中国关于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多集中于这方面,其代表性的团队研究成果有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开展的系列研究成果和东北财经大学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改革和完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系列研究成果。

(二)SNA(2008)未解决问题的研究

SNA(2008)虽然已经正式出版,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它仍然是一个阶段性成果,有些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例如,为了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而推行的可交易的碳排放许可如何记录的问题。再比如,为了反映与日俱增的服务外包,SNA改变了对货物加工的核算方法,对于所有权没有发生变更的来料加工贸易,不按货物总额记录为货物的进口和出口,而是只记录加工费,作为服务的进口和出口处理。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网络贸易、境外第二套住所、国际劳动力转移、全球制造业、知识产权产品的国际贸易等。此外,对于间接计算的金融中介服务的计算,SNA(2008)建议利用一个不含任何服务成分且反映存款和贷款风险的参考利率来计算FISIM,这样计算的假设是:不同程度的风险由服务要素而非利息来反映,风险较高的客户应支付较高的服务费用,但是,有人对这个假设是否成立提出了质疑,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活动是否应该在FISIM中反映、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转换是否应该在FISIM中反映等问题都未达成一致的意见。

SNA(2008)的附录4中列出了已经出现、然而受时间限制尚需进一步讨论的议题,共有四类:与基本核算规则有关的议题、与收入概念有关的议题、与金融工具有关的议题、与非金融资产有关的议题。为了广泛征询意见并深入讨论,联合国统计司专门设立了一个网站来讨论这些议题。注4

(三)SNA(2008)的实施

SNA(2008)发布后,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组(ISWGNA)和国民经济核算专家组(AEG)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推动SNA(2008)的实施。它们还强调,联合国成员国要根据全球实施方案,制定实施SNA(2008)的本国方案。澳大利亚从2009年开始实施SNA(2008),是全球第一个实施SNA(2008)的国家。欧盟已制定了2009—2014年分阶段的实施计划,欧盟成员将于2014年9月开始实施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案。

为了促进各国按照2008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施方案编制国民账户,提高成员国的统计能力,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组组织相关国际组织编写了(或正在编写)一系列有关国民经济核算的指南、手册和指导意见,以建立专门的培训材料知识库。目前已完成的出版物有:《基于知识产权产品的资本测算手册》(Handbook on Deriving Capital Measur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ducts)(2010年)、《资本测算:OECD手册(第二版)》(Measuring Capital: OECD Manual: 2nd edition)(2009年)、《SNA基础:构建基本知识》(Essential SNA: Building the Basics)(2010年)、《全球化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National Accounts)(2011年)。正在编写的出版物有:《金融生产手册:SNA中的流量与存量》、《SNA(2008)——概念简介》、《SNA(2008)——编制简介》、《综合经济统计指南》、《快速估算词汇》、《快速估算手册》、《构建综合指标手册:方法与用户指南》、《趋势调查手册》、《服务业生产者价格指数编制指南(修订版)》等。

(四)对SNA(2008)贯彻执行情况的评估

按照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的要求,联合国统计司将定期评价各成员国报告的官方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可用性和范围,以及在概念上是否符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议。评估内容包括账户的范围、概念与质量。注5

欧盟统计局和OECD于2011年11月开展了对SNA(2008)实施计划的调查,以了解成员国的实施情况。联合国统计司与各区域委员会将了解和跟踪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展情况,以了解SNA(2008)主要概念的贯彻执行情况和实施计划的安排,监测SNA(2008)的贯彻执行情况,确保恪守官方统计的最佳做法。

(五)中心框架的特点

中心框架针对的是国民经济总体,描述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过程与结果,归纳起来,中心框架的特点有如下几个。

(1)将整个国民经济(或某一经济体)作为一个整体,以保证国家层面测算结果的完整性。中心框架描述的是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过程与结果,从研究框架与内容看,它是完整的,这种完整性是对整个国民经济而言的,不是对某一个行业或某一个领域而言的。换句话说,根据中心框架提供的国民经济总体的数据是完整的,分行业的数据就不一定是完整的。例如,从国民经济总体看,可将社会生产分为三次产业,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构成了完整的生产序列与生产过程。还可将整个社会生产分成20个行业注6,这20个行业反映的也是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涵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与三次产业的每一个阶段。但是,从某一个具体行业来看,其生产过程不一定是完整的,比如医疗卫生行业。一提到医疗卫生行业,大多想到的是医疗卫生服务行业,也即归属在20个国民经济行业中的“卫生和社会工作”门类中的“卫生”大类。其实,医疗卫生行业不仅包括服务提供,还包括实物产品的生产,如医疗器械的生产、药品的生产,这些产品的生产现在归在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还应包括现在归在第一产业的原材料生产,如西药制品中用到的玉米等辅料、中药制剂中用到的农牧产品和动植物等;还应包括医疗卫生产品的运输与销售环节。如果将医疗卫生行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话,医疗卫生行业的统计范围也应细分为归属于第一产业的医疗卫生统计、归属于第二产业的医疗卫生统计和归属于第三产业的医疗卫生统计,而不仅仅是第三产业中的卫生服务。

那么,为什么分行业的统计范围要维持这种不全面状态呢?这是因为要保证经济总体的可加性,保证各行业的数据加总起来等于经济总体的数据,避免重复计算,最终保证经济总体测算结果的完整性。

(2)利于宏观层面的分析。作为国民经济管理手段的国民经济核算实践工作,它首先保证的是国家层面的管理需求,这是第一位的,这也决定了中心框架必须将整个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正因为中心框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层面数据的完整性,这就决定了它更利于宏观层面的分析。例如,国内生产总值就是一个非常综合地反映一个国家实力的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是进行宏观分析与决策的重要参照变量。

由于分行业的数据从行业角度看不一定是完整的,所以,在进行中观层面的分析时很难令人满意。仍以医疗卫生行业为例,通过中心框架得到的医疗卫生行业增加值反映的只是“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中的卫生行业的服务水平,很难涵盖全部医疗卫生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服务水平,从这个角度看,卫生行业增加值是不全面的。

(3)更关注生产角度。虽然GDP核算有三个角度:生产角度、收入角度、消费角度,但是,一旦研究视角定位于宏观,那么,从生产角度研究就是最恰当的。但对于个体来说,对于住户来说,对接更紧密的是收入与消费,而不是生产,居民个人从事生产的目的在于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满足人的生存需求。所以,从国家的层面来看,更关注生产,从住户的层面来看,更关注收入与消费。

国民经济核算的中心框架是以生产为主线搭建起来的,由中心框架形成的核心经济总量指标必定是生产指标。

(4)有利于反映经济生产,不利于反映社会发展。中心框架中的核心经济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总值,这就决定了它利于反映社会生产的总规模。虽然GDP与居民的生活水平密切相关,GDP的增长有可能给国民带来更好的福利、提供更好的教育、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但它毕竟不是社会指标,无法反映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二、卫星账户研究

中心框架虽然系统严谨、范围全面,但它毕竟是从国民经济总体角度出发设置的,因此,不可能解决社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所有层面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卫星账户应运而生。从另一个方面看,卫星账户的存在与发展也是SNA灵活性的体现。由于每个国家的发展基础与发展重点不同,统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很难保证不同国家的特殊需要,因此,自SNA(1993)起采用了卫星账户的概念。卫星账户既保证了国民经济核算的特殊需要、体现了灵活性原则,又不影响中心框架的国际可比性。

SNA(1993)发布以来的近20年间,卫星账户与专门领域问题的研究与发展更为迅速,其代表性成果是一系列国际标准与准则的出台,例如,综合环境经济核算卫星账户(SEEA)、住户卫星账户、卫生账户体系(SHA)等。与中心框架不同的是,卫星账户的研究是以体系的构建为主线开展的,目的是形成相对独立的自成体系的账户体系。而中心框架的研究多集中于具体问题计算方法的选择或概念范围变动的讨论,整个中心框架的核算体系与核算原则并未发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卫星账户的研究多为原创性的,中心框架的研究多为补充性的。

从各个国家的统计实践来看,也将卫星账户的编制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内容,国民经济核算涵盖的范围不再仅仅是中心框架,还包括了众多卫星账户。特别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还对卫星账户进行了专门研究。表1列出了部分国家已经编制或正在开发的卫星账户。

表1部分国家编制的卫星账户


image

续前表


image

资料来源:徐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修订需要考虑的问题》,工作论文,2012。

卫星账户与中心框架不同,其特点有:

(1)将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视为一个整体,以保证行业统计或该领域统计的全面性。比如,卫生卫星账户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医疗卫生行业,它不仅包括医疗卫生行业的服务提供(第三产业),也包括医疗卫生行业实物产品的生产(第二产业)、销售(第三产业)和原材料的生产(第一产业),由此可见,卫生卫星账户是全口径医疗卫生行业统计的概念。由于卫星账户是以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为研究对象,考虑的是行业统计的全面性与整体性,因此,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看,难免存在重复计算,所以,将所有行业的卫星账户加总起来,不等于国民经济总体账户。或者说,卫星账户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不具有可加性。

(2)生产范围可以在中心框架基础上有所扩展。中心框架的生产范围是既定的,生产范围一旦确定下来,各个行业统计的内容就严格按生产范围的界限进行统计,这样才能保证中心框架生产范围的一致性。卫星账户则不然,它可以与中心框架的生产范围一致,也可以有所扩展。

卫星账户按与中心框架生产范围一致与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卫星账户;一类是外部卫星账户。内部卫星账户的核算范围和核算规则与中心框架相同,例如,旅游卫星账户、环境保护支出卫星账户等。外部卫星账户的核算范围或核算规则会发生一些变化。例如,卫生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就扩展到无酬的家庭医疗护理,理由是,它与有酬的家庭医疗护理一样,提供了服务,就应该有对应的收入,也应该有对应的使用。相反,无酬家庭医疗护理不包括在中心框架的生产范围内,其价值也不计入国民总收入与GDP中。

(3)是对中心框架的补充,利于中观层面或某一领域问题的分析。中心框架在体系上具有严密性与整体性,整个账户序列是完整的。为了保证这种完整性,不可能将所有部门所有的活动细节全部纳入中心框架中,那样会使整个体系过于繁杂,且会削弱账户的整体性表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入了卫星账户,卫星账户是对中心框架的补充。由于卫星账户多数是从行业的角度或某一领域的角度切入的,所以它比较适合分析中观层面的问题。

(4)仍然侧重生产。行业发展的最直接度量指标是生产结果,所以,卫星账户仍以生产规模与水平的测算为重点,即使同度量单位可以从“价值指标”扩展到“实物指标”。

与SNA(1993)相比,SNA(2008)明显的一大变化是:对卫星账户的内容进行了扩展与补充,将SNA(1993)之后开发的卫星账户纳入了SNA(2008),如旅游卫星账户、环境核算卫生账户、卫生卫星账户、未付酬的住户活动卫生账户等。“自成体系”的卫星账户从此“名正言顺”地纳入了“国民经济核算”序列,不再是游离于国民经济核算之外的可有可无的内容。由于各个国家的统计基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贯彻执行国民经济核算的程度可以不同,卫星账户也可以暂缓编制,但这不是否定卫星账户作为国民经济核算重要组成部分的理由。

三、扩展研究

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组在2012年的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43届会议上提交的报告指出:“有一些研究问题虽然无论从实施的角度看,还是从迫切性的角度看,都与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框架无关,但仍应在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组和国民经济核算专家组(AEG)的工作方案中占有一定的优先地位。”注7目前列入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组视线的研究主要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测度与经济和金融工作组的工作。

(一)经济业绩和社会发展的测度

GDP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衡量经济业绩的指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一个问题,那就是GDP所反映的经济增长与普通民众对其生活状况的感受存在差异。为了有效测度发展、财富和幸福感,需要开发一套比GDP包容范围更广的指标。

2007年,OECD、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罗马俱乐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国际组织联合举办了主题为“超越GDP”(Beyond GDP)的高层研讨会,旨在开发出一套包含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在内、能够更好地测度发展的指标体系,以弥补GDP指标的不足,为决策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注8

欧盟统计局将“超越GDP”行动的主要任务总结如下:

(1)以高度综合的环境指标和社会指标作为对GDP的补充;

(2)为决策提供实时信息;

(3)更准确地反映收入分配和不平等状况;

(4)开发一个欧洲可持续发展计分板;

(5)扩展国民经济核算账户,将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包括进来。

2008年,应法国总统萨科奇的要求,斯蒂格利茨和阿玛蒂亚森等经济学家成立了经济业绩和社会发展测度委员会(CMEPSP),该委员会的目的是阐明GDP指标在测度经济业绩和社会发展方面存在哪些局限性,以及如何开发出更适合测度社会发展的指标。经过一年的研究,委员会于2009年9月发布了《经济业绩和社会发展测度委员会的报告》。该报告区分了对当前福祉的评估和对可持续性的评估。当前福祉既与经济资源(如收入)有关,也与人们生活的非经济方面有关(他们做了什么,能做什么,感觉如何,生活的环境如何)。这些福祉的水平是否能够持续,取决于影响我们生活的资本存量是否能够传递给子孙后代。

迄今为止,OECD已举办了三届与测度经济业绩和社会发展有关的论坛,2007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办的第2届论坛发起了主题为“测度社会发展”的全球计划,2009年在韩国釜山举办了主题为“描述发展、构建愿景、改善生活”的第3届论坛。2012年10月在印度新德里举办了主题为“为发展和决策测度福祉”的第4届论坛,进一步讨论相关问题。

2009年6月,OECD统计委员会召开第6次会议,讨论如何更好地测度经济业绩和社会发展,统计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中的作用,以及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等社会经济指标与人们实际感受之间的差异。

经济业绩和社会发展测度的相关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消费和收入,而不仅仅是生产。由于GDP无法很好地反映居民个人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因此,经济业绩和社会发展的测度建议将收入和消费与财富结合起来,并将收入范畴扩展到非市场活动与闲暇,以全面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

(2)注重微观,注重从住户的角度进行研究。从住户角度来测度收入、消费和财富,包括完善住户收入和消费的统计数据、编制住户资产负债表、拓展收入指标以将住户非市场活动和闲暇时间包括在内。

(3)从经济发展扩展到社会进步。“超越GDP”行动建议用五组指标对经济业绩和社会发展进行综合测度,包括GDP、扩展的GDP、社会指标、环境指标、福祉。五组指标的关系如图1所示。

image

图1 OECD“超越GDP”行动发布的指标

每组指标包括若干具体指标,如扩展的GDP包括调整后的净储蓄、环境可持续的国民收入、真实发展指标、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可持续国民收入。

(4)更注重主观指标。从多个维度来测度生活质量和福祉,尤其是主观幸福(SWB),开展收入和生活条件调查等专项调查,提供医疗、教育等各方面的数据。

(5)扩展到实物指标。建议采用一组实物指标来对可持续性的环境方面单独进行监测。

目前,有关经济业绩和社会发展测度的主要研究都集中在发达国家,如欧盟、OECD国家,而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取得的进展非常有限。因此,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推进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研究,促进测度结果的国际比较。

(二)经济和金融统计工作组的工作

经济和金融统计工作组(Inter-Agency Group on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tatistics)成立于2008年12月,成员包括国际清算银行(BIS)、欧洲中央银行(ECB)、欧盟统计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工作组主席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和金融统计工作组创建的背景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创建的主要目的是及时收集和发布国际经济和金融统计数据,以避免再次出现类似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

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暴露了官方统计中存在的两大问题:数据的获得性受限且存在巨大的数据缺口,人们无法根据所需数据对危机做出系统警示和预测。对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部门从两个方面着手改进:第一,更加及时地对更广泛的用户发布数据,使用户更容易获得所需数据;第二,收集新的数据(这些数据是因金融危机而产生的新的需求),弥补数据缺口,监测经济活动的快速变化。由于该项工作需要全球性的、互相协调的观念和行动,所以该工作组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牵头,联手六大国际机构共同组成。

在改善数据获得性方面,工作组于2009年4月开通了全球主要指标(GPI)发布网站注9,该网站目前发布的主要指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以“多国一表”(cross-country)方式注10提供G20国家以及金融稳定委员会(FSB)的五个成员国(这五个成员国不包括在G20中)的宏观经济指标,包括GDP、消费者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失业率、工业总产出、货物进出口、短期和长期投资利率、对外账户等。第二部分提供所有的G20国家和金融稳定委员会(FSB)的五个成员国五方面的指标体系——实际部门的指标(real sector indictor),包括名义GDP及按支出法计算的GDP各组成部分、实际GDP、人口等;对外部门指标(external sector indictor),包括短期国际流动、对外负债等;金融部门指标(financial sector indicator),包括中央银行资产和负债、其他存款性公司的资产和负债;政府金融部门指标(Government finance sector indicators),包括政府税收、支出、负债等;市场部门指标(Market sector indicators),包括市场利率、消费者和生产者价格指数、工业产出、失业率、汇率等。

全球主要指标发布网站具有几个特点:(1)强调高频率和及时发布数据;(2)侧重对金融、财政数据的发布;(3)以“多国一表”的形式提供数据,便于国际比较;(4)对G20国家和FSB的五个成员国,GPI提供了以下三类链接:该国中央银行官方网址及中央银行发布的相关数据链接、以SDDS或GDDS标准发布的该国汇总数据链接、该国统计部门官方网址链接。今后,GPI网站将不断扩大发布数据国家的范围,还将提供数据分析报告供用户参考,使用可比较的计量单位提供跨国数据,进一步加强数据的国际比较。

在弥补数据缺口、满足数据需求方面,工作组确定了四个需要加强的方面:(1)金融、财政部门,特别是那些没有建立数据发布机制的部门;(2)部门资产负债表,特别是针对那些非金融公司和住户部门数据的发布;(3)住房价格以及与住房有关的数据,在住房数据发布频率和数据发布详细程度等方面,不同国家之间差距较大;(4)最终风险/信贷转换工具,风险依赖于信贷的规模和不同经济体之间的联系。此外,工作组还寻求与金融稳定委员会(FBS)合作,共同寻找数据缺口并提供建议来加强数据收集、提供能够更好地反映经济系统风险的指标、强调国际合作在预防全球经济系统风险中的重要性。目前,工作组与金融稳定委员会向G20国财长和央行行长提交了一份报告,该报告针对弥补数据缺口提出了20条建议,同时针对G20国家在金融危机和信息缺失方面确定了四个主题:聚集在金融部门的风险、跨境金融联系、国内经济面对冲击的脆弱性、加强交流。

四、结束语

一提国民经济核算,很多人想到的是GDP,想到的是中心框架,这是一个不小的误区。中心框架、卫星账户与相关扩展问题的研究都是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内容,这三部分内容不是可有可无的,更不能互相替代。

在国民经济核算实践中,由于各国统计能力的限制,中心框架、卫星账户与扩展研究的实践并不是同步进行的,在分步实施国民经济核算方针的指导下,暂时没有能力将所有内容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国家,大多以中心框架的实施为起点,所以,有人误以为卫星账户和扩展研究是可有可无的,误以为国民经济核算工作不包括卫星账户编制和扩展研究计划是理所应当的。实际上,国民经济核算实践中是否将全部内容包括进来,体现的是一国统计能力的差异。由于各国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发展的重点不同,所以,各国国民经济核算的重点是不同的,或者说并未将全部内容包括在本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实践中,但这不是否定各个层次国民经济核算内容同时存在的理由。

中国的2002版国民经济核算方案已经运行了十年,有必要再次修订,这一点已得到了大家的共识。从现有的讨论中,大家关注较多的仍集中在中心框架,这也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修订必须重点考虑与解决的问题。但是,如果仅将注意力集中于中心框架未免不够全面。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口大国,很多问题具有特殊性,需要进行专门研究,因此,更需要对卫星账户的编制(如卫生卫星账户、住户卫星账户、研究与开发卫星账户、环境卫星账户等)和社会发展测度方法进行研究。在修订的过程中,只有把握住国际上的最新前沿,既考虑中心框架的修订,也考虑卫星账户及相关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的测度,才能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与实践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