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展望
(一)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注29据此,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有效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自主创新战略等重大战略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生态文明重点工程建设带动美丽西部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西部人民的美丽家园、中国人民的生态屏障、世界人民的生态商圈。
2.建设目标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与此对应,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美丽西部。建设美丽西部的目标可以分解成下列三个阶段性目标。
(1)近期目标(2013—2020年)。实施特殊严格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用能量、排污量等总量控制制度,推进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近期项目和重大项目的近期任务,生态功能继续加强,资源效率显著提高,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部分城市建成生态园林城市,部分农村建成美丽乡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为建设生态家园美丽、生态屏障巩固、生态商圈繁荣的美丽西部奠定基础。
(2)中期目标(2021—2030年)。在总量控制前提下深入推进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和气候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期项目和各类重点工程,林草湿地等生态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水资源等资源效率大幅度提高,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巩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成果,扩大美丽乡村建设范围,基本建成生态家园美丽、生态屏障巩固、生态商圈繁荣的美丽西部。
(3)远期展望(2031—2050年)。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全面建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发挥作用,建成生态家园更加美丽、生态屏障更加巩固、生态商圈更加繁荣的美丽西部,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处于先进地位,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走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3.基本原则
(1)上级下级合力原则。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发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以西部美丽家园建设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要立足于西部自身,充分挖掘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及其企业、公众的积极性,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中国生态屏障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充分发挥国家政策和中央财政的作用,加强西部地区生态文明重点工程建设这一特殊重要公共产品的国家投入。
(2)上游下游协作原则。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尤其在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方面需要上下游的协作。西部地区处于大江大河的源头地区,无论是西部与中东部之间还是西部地区内部,都需要处理好上下游之间的关系。例如,宁夏作为青海、甘肃的下游,需要上游的协作;宁夏作为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的上游,又需要下游的协作。通过以取水总量控制为前提的水权交易制度建设和以排放总量控制为前提的水污染权交易制度建设,协调黄河流域的水资源配置和水环境保护,提高水资源效率和水环境质量。
(3)东部西部互动原则。东部西部互动包括国际和区际两个层面。在国际层面上,处于亚洲东部的西部地区要加强与西亚、南亚、非洲等国家的互动,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和技术,同时,把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和技术予以推广;在区际层面上,中国西部要加强与东部及其他地区的互动,加强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加强西部地区资源能源开发中的东西部合作及价格形成机制建设,加强产业梯度转移中的东西部合作及环境准入制度建设。
(4)多元文化交融原则。生态文明理念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应注重从伊斯兰文化等宗教文化中汲取优秀的生态理念,并将之融入到生态文明理念之中;应将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生态伦理观与生态文明观相结合,实现多元文化交融。同时,要注意多元文化的相互尊重,防止绿色旅游、红色旅游、黄色旅游(如沙漠旅游)与宗教旅游的冲突。
(二)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
1.生态功能明显加强
西部地区在经历了生态功能破坏—生态功能逐步恢复的阶段性变化后,各类生态工程的效果不断显现,森林植被逐年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荒漠化得到控制。然而必须看到,西部地区的生态压力继续加大,水土流失仍然十分严重,土地荒漠化问题依然突出,森林资源质量不高,建设项目生态恢复滞后,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依然紧迫。现阶段西部地区的生态功能虽然总体上有所改善,但局部生态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次生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生态系统仍然十分脆弱。因此,为巩固现有的生态建设成效,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的生态服务功能,提高西部地区的生态屏障作用,必须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充分考虑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进一步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林草植被的保护、恢复和扩大,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荒漠化治理与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力争经过不懈努力,到2030年,使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从快速提高进入逐渐稳定,林草植被生态体系形成,有效防护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全面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恢复基本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基本实现自循环,从而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有效发挥西部地区生态屏障的作用;到2050年,西部地区生态平衡系统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生态建设上率先建成美丽西部。
2.环境质量整体好转
如上文所分析的,西部地区的环境质量尚未扭转,仍在继续恶化。图0—9、图0—10、图0—11反映了西部地区过去10年人均废水排放量虽有过下降,但随着人均GDP的继续上升又表现出上升趋势,人均废气排放量和人均固体废弃物量排放随着经济增长表现出持续上升趋势。现阶段,西部地区仍然处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上升阶段。虽然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在近年来有下降趋势,但环境污染仍在加剧,环境质量继续恶化。因此,西部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的任务相当艰巨。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节约和污染排放总量约束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这决定了西部地区节能减排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如果长期坚持严格的排污总量控制和环境监管,同时,随着污染物处理能力和水平的极大提高,污染物排放的种类界定和浓度标准的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到2030年,西部地区的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和空气环境质量将趋于好转,到2050年,西部地区的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和空气环境质量将进入整体好转的阶段。
3.资源效率显著提高
在西部大开发之前,西部地区主要依靠资源的高消耗发展经济,当时的资源使用效率非常低。西部大开发之后,随着对生态资源环境的高度重视,西部地区的资源使用效率明显提高(如图0—12、图0—13、图0—14所示),资源消耗总量增长逐渐放缓。然而,西部地区的资源使用效率明显低于东部地区,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西部地区亿元GDP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为0.005 1万公顷,而东部为0.004 3万公顷,全国平均水平为0.004 1万公顷。2011年,西部地区亿元生产总值水耗为0.072亿立方米/亿元,是全国水平的1.7倍,是东部地区的2.67倍。2011年西部地区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1.39吨标准煤/万元,接近东部地区能耗的2倍。可见,虽然西部地区的资源使用效率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然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因此,在西部地区必须坚持节能降耗战略,实施更为严格的资源消耗总量控制,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积极利用节能降耗技术,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在严格的资源消耗总量控制以及节能降耗技术的使用的情况下,到2030年,西部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将继续提高而取水总量不再上升,土地资源效率将持续提高而用地指标逐年下降,化石能源总量将趋于稳定而利用率大幅提高;到2050年,在水资源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取水总量呈现下降趋势(生态用水增加),在土地资源效率递增的基础上工业用地将不再增加(盘活存量工业用地),在大力开发非化石能源的基础上化石能源的使用比例将显著下降。
4.温室气体减排明显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任务。“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后,西部地区在温室气体减排上经历了从“总量增加、强度增加”向“总量增加、强度下降”转变的历史性过程(如图0—16和图0—17所示)。然而,必须看到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东部地区,这是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紧密相关的。随着经济持续增长,西部地区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还将继续增长。同时,从图0—17可知,西部地区的碳排放强度高于东部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在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能源需求上升和碳排放增加的情况下,降低碳排放强度和降低化石能源使用比例是西部地区控制碳排放的关键途径。根据中速经济增长的情景,表0—7和表0—8反映了到2020年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强度,从中可知,到2020年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量继续上升,但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因此,可以预见,在坚持低碳发展战略、严格执行温室气体减排制度、积极运用低碳技术、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全面开展和碳汇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到2030年,西部地区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将进一步下降,排放总量将逐渐趋稳,并出现下降趋势,完成从“总量上升、强度下降”到“总量下降、强度下降”的转变;到2050年,西部地区低碳发展成效将更加显著,“总量下降、强度下降”的成果将更加巩固,低碳产业发展、低碳消费模式、低碳人居环境、低碳城市建设等将取得标志性成果。
表0—7基准情景下西部地区能源消费需求预测
注:基准情景指中速经济增长的情景,假定2015年GDP增速为8%,2020年GDP增速为7%,同时,工业化率2015年为38.3%,2020年为36.6%。
资料来源:王文超:《中国省区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及预测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6月。
表0—8基准情景下西部地区CO2排放强度预测
注:基准情景指中速经济增长的情景,假定2015年GDP增速为8%,2020年GDP增速为7%,同时,工业化率2015年为38.3%,2020年为36.6%。
资料来源:王文超:《中国省区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及预测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6月。
5.生态文明水准提高
自西部大开发以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资源环境制度不断完善,生态建设成效显现,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资源使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理念逐渐渗透到西部地区各省区、各部门工作的方方面面,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意识不断提高。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为突出的环节。因此,在未来,西部地区的生态文明总体水准将显著提高,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绿色消费、生态权益等生态文明意识将更加深入人心,政府的生态文明服务水准将明显提高,企业的生态生产活动和生态产品供给水准将明显提高,消费者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准将明显提高,从而使西部部分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全国领先,西部不同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在西部地区生动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