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3:世界贸易格局变迁与人民币国际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1 基于问卷和调研的观点汇总

为了便于对照,同时也为了避免过度细化带来的数据超载,引起不必要的阅读厌倦,我们在作对比的时候选取了三大比较视角(见表3—1):一是看不同类型国家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上的看法有何异同;二是看来自不同地域板块的受访者看法有何差异;三是考察来自不同部门的人士之间观点有何异同。

表3—1人民币国际化问卷调查分类


image

在国家类型的分类上,我们除了把国家按照传统的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来划分外,也特意把美国同其他发达国家区分开。这主要是考虑到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可能被理解为对美元霸权的威胁或瓦解,而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则基本不存在这样的顾虑。如果考察其内部经济结构或者对外经济行为,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同非美发达经济体的确存在明显差别,比如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或者出口商品与服务的结构等等。

在不同的地域板块上,我们主要选取中国周边、欧洲、非洲等三大地域板块。拉美、中东地区的问卷反馈样本太小,不足以单独列出,所以暂且忽略。在中国周边,我们的受访对象分布在日本、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泰国、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在欧洲,受访对象遍布南欧、西欧、北欧、东欧各地;在非洲,受访者相对单一,主要来自南非、加纳和马达加斯加三国。

在不同的部门之间,我们主要划分两大部门:一是政府及智囊机构,一是企业与金融机构。我们假设这两类主体在思维模式和关注议题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考虑到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关乎利益分配的话题,企业与金融机构显然要比政府官员或普通智囊机构人员更加敏感、更加关注。所以,这两类人士的区分,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之间的区别。

我们的问卷设计集中在三个板块:一是考察人民币国际化议题受到的关注程度;二是考察该议题受到的支持程度;三是考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难点和抓手何在。每一个板块我们通常都有五~七个问题来展开。下面我们将分别就这三个板块对问卷反馈情况及其含义进行梳理。注13

3.1.1 人民币国际化得到较高关注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议题的关注度,我们从以下五个问题来予以分析,包括受访对象自身对该议题的了解程度,该议题进入社交话题的程度,该议题在媒体上的曝光率,政府是否对其关注以及政府是否出台相关政策以应对之。

就受访者自身而言,94%的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对此议题非常了解,而只有59%的非专业人士作此回答。在各类国家间,美国只有57%的受访对象自认为非常了解此议题,明显低于非美发达国家的74%,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64%。在不同地区中,周边地区的受访者了解度是最高的,达到86%,非洲其次,为71%。

在社交场合,人民币国际化已经逐步进入人们的议题。在每个类别的受访群体中,朋友间私下交流的时候偶然会提到人民币国际化。当然,这离热门话题还有一定距离,在企业和金融业专业人士圈子中人们聊得较多,但是在其他组别中通常只有一成多的人会经常聊起。

媒体对此话题的关注度在不同组群中差异明显。关注度最高的是亚洲媒体和商业媒体,分别达到71%和81%。人民币国际化目前推进较快的是在亚洲,而且获益的主要是金融业和贸易企业,所以亚洲媒体和商业媒体对此关注度高就很好理解了。这提醒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即媒体关注度同利益分布关系非常密切。未来如果需要围绕人民币国际化操作某种国际公共关系项目,或者需要引导舆论塑造形象,那么一个合理的选项是把宣传资源优先集中在亚洲媒体和各国的商业媒体上。

至于政府关注度,值得一提的现象有以下两点。第一点是美国政府对此议题非常关注,这种态度与其在其他问题上反映出来的消极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如果把“非常关注”和“一般性关注”两项合并考察,认为自己的政府对人民币国际化议题关注的人,美国受访者是所有组别中最高的,既高于非美西方国家,也高于发展中国家,甚至高于亚洲的周边国家(地区)。这个事实提醒我们,虽然人民币国际化目前还没有成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正式议题,美国政府其实可能已经对此虎视眈眈了。一旦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准,比如说超过英镑的地位,那么可能就会被视为对美元优势地位的一种现实威胁而非潜在挑战。第二个值得一提的现象是,政府背景同企业背景人士的回答正好相反。政府背景的人士认为自己的政府对此不怎么关注,而企业背景的人士认为自己的政府非常关注。这种背离逻辑上只能有两种解释:要么是政府人士故作轻松,要么是企业界人士高估了此事在其本国政策议程中的重要性。

当被问到本国政府是否已经有明确的政策应对时,亚洲受访者中54%的人说有,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最低的是非洲受访者,仅仅14%的人说有政策。一方面,这说明对于亚洲各国而言,人民币国际化是一种非常现实的外部政策变量;另一方面,对于非洲国家而言,这个议题似乎仍比较遥远,而且它们对外部环境变迁的前瞻性和反应能力也显得比较有限。

3.1.2 国别和区域的人民币国际化支持度差异较大

在本问卷设计中,前后共有近十道题目直接或间接地询问受访对象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支持度。具体涉及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积极和负面影响、他人态度、使用人民币的意愿,以及估测人民币成为大宗商品的计价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的前景。注14

第一,美国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支持态度最消极。

认为人民币国际化能带来便利的美国受访者只有29%,而非美发达国家的受访者则达到67%;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负面影响的美国人则有36%,而非美发达国家的受访者则仅为17%。显示美国受访者对人民币国际化更多地持怀疑和负面态度,而非美发达国家的受访者则持远为积极的态度。

在他人的态度问题上,认为别人支持人民币国际化的美国人有36%,而非美发达国家的受访者则有57%。断言未来人民币不可能进入国际大宗商品交易计价地位的美国人有21%,而仅有7%的非美发达国家的受访者如此悲观。断言人民币不可能成为重要国际储备货币的美国者有31%,而持类似判断的非美发达国家的受访者仅仅占10%。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民币国际化是对当今主要国际货币美元的部分替代,多数美国人主观上不想乐见其成。因此,美国的态度和其他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区别。

美国人究竟在担心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哪些负面影响呢?最大的选项是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将变得更贵了,占38%;其次是本币汇率将受人民币升值、贬值的影响,占31%。美国受访者似乎更看重人民币国际化对其消费带来的冲击。这种答案也意味着,美国国会及一部分政府官员在人民币汇率议题上的强硬姿态背后,并不一定有美国民众的实质性支持。2010年受访美方人士整体上表示对人民币国际化“乐观其成”,最具代表性的理由是:“人民币国际化之后中国将难以像以前那样操纵汇率,获取贸易优势”。但是2012年部分访谈对象,尤其是华尔街精英改变了支持态度,转而强调美国的利益损失。他们认为国际化了的人民币将在全球货币市场上抢夺美元的份额,而且人民币一旦国际化,便会大大减小中国对美元的储备需求,这无疑是对美元地位的一种潜在损害和巨大挑战。近年来,为了刺激经济复苏,美国政府债务居高不下,维持如此庞大债务规模的办法之一就是量化宽松政策,零利率确保了每年的利息支出不会成为新增债务的源头。作为美国联邦债券的最大外部持有者,如果中国减少对美元的需求,减持美国国债,美国政府将不得不提高利率以吸引足够的买家。该举措不但不利于美国经济复苏,而且还会明显延缓美国联邦债务水平的修复进程。此外,华尔街的受访者特别提示,高峰时期华尔街的利润占到全美国企业利润的40%~50%,全球金融交易的35%集中在华尔街,这些都是以美元的国际货币特权地位为基础的。一旦美元的地位动摇,华尔街的前景将变得暗淡。

第二,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度并不比发达国家更高。

中国国内有一种流行的观念认为,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会受到西方国家的抵制乃至反对,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将会受到欢迎。然而通过问卷和访谈,我们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发展中国家的受访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支持度处于美国和非美发达国家的受访者之间。他们比起美国要积极,比如有52%的受访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能带来便利,这一数字高于美国的29%,但低于非美发达国家的67%。他们认为有负面影响的占26%,也居于美国的38%和非美发达国家的17%之间。对周围他人态度的评估,和是否接受贸易中以人民币计价结算,以及对未来十年人民币占全球储备的比例的估计,也显示出类似的关系。

发展中国家的受访者关心的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在负面影响主要是进口商品的价格和本国汇率受影响。

当然,也有一些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反馈最为积极,比如,61%的发展中国家受访者相信未来五年内各种大宗商品都有可能以人民币计价结算,高于另外两组的36%和53%。此外,各国都欢迎中资金融机构前往其母国设立分支机构,发展中国家的支持者达到了83%,高于另外两类国家。即便是美国和欧洲,欢迎中国开设金融分支机构的比例也高达七成以上。这组乐观而开放的数据表明: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之后,相对稳健的中国金融体系受到了各国的认可,而且中国已经成长为主要的国际投资大国。

第三,未来十年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将超过日元和英镑。

对于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能进展的估计,我们提供的选项除了有百分比外,还额外提供了一个参照系,那就是日元和英镑的地位。注15从问卷统计来看,非美发达国家最为乐观,83%的受访者认为人民币将在十年内超过英镑的地位,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甚至认为国际储备货币中人民币的比重能够达到10%以上。假如国际社会的预判大体准确,那么十年之后,也就是到2022年,人民币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比重至少可以超过5%。考虑到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未来十年内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大发展,人民币在贸易结算和金融交易中的使用会稳步上升,综合这三方面的因素,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很可能达到10%。这样的前景恐怕比目前中国国内流行的估计乐观得多。本课题组对人民币国际化前景所做的“积极”预测,与国际社会的乐观度相比,显然也略显保守。

第四,地缘板块之间的问卷比较,验证了人民币国际化采取“周边(东亚)优先,发展中国家跟进,再拓展发达国家”的策略是十分明智的,这一策略已经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

确信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便利的受访者,亚洲(79%)多于非洲(57%),更多于欧洲(44%)。受访者对他人态度的揣测,也反映出类似的关系,79%的亚洲受访者提供了积极估计,明显多于非洲的43%和欧洲的46%。此外,使用人民币支付的意愿,贸易中接受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意愿,亚洲国家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亚洲国家对人民币的热忱,应该可以用得益于东亚地区内的产业内贸易和分工网络及自由贸易来解释。东亚地区在过去20年间,形成了非常致密而高效的贸易和分工网络,地区内各经济体的产品,都在很大程度上汇集到中国的东南沿海来组装成最终产品。中国从欧美等地获取的贸易顺差也通过这种贸易网由周边各经济体分享。在很大程度上,从总体上看,东亚经济体,无论其规模大小和发达程度,对中国都形成了较强的经贸依赖关系。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2012年11月,中、日、韩宣布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自由贸易区的制度安排使得东亚各国的贸易往来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这样的辐辏结构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天然平台。顺着这种贸易网络拓展人民币的外部循环,作为人民币国际化阶段性目标的地区化,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中国的贸易结构将发生质的变迁,加工贸易比例进一步下降,贸易顺差占国民经济的比例进一步收敛,这样的变迁使得中国本土市场对外部商品的吸引力逐渐提升,人民币的国际渗透力进一步加强。

非洲国家的受访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态度也相当积极。他们对人民币成为大宗商品的计价结算货币非常乐观,也非常欢迎中资金融机构前往建立分支机构,而且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对他们可能带来的负面代价最不放在心上。尽管非洲与中国经贸联系的密切程度低于亚洲周边国家,但是非洲金融货币市场的可渗透性更有利于人民币份额的扩张。

上述反馈信息充分说明,尽管2012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形势因岛屿之争有所恶化,但是人民币国际化还是应该坚持从周边起步,然后逐步向地区外国家拓展。迄今为止,地缘政治上的相互猜疑和防范尚不足以阻碍经济上的融合趋势以及对人民币的实际使用。另外,非洲是下一个希望之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可能在非洲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五,从事贸易和金融业务的专业人士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态度更加乐观积极。

在是否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便利的问题上,81%的专业人士的回答是:是,而仅有42%的非专业人士作此选项。对他人态度的估计,两者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分别有87%的专业人士和36%的非专业人士认为其他人支持人民币国际化。对于未来十年人民币国际化达到的水平,81%的专业人士认为能超过英镑的水平,而只有68%的非专业人士作此判断。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断言人民币不可能成为重要国际货币的人士中,非专业人士同专业人士之比为9∶1。这样的差异说明,对金融和经济越熟悉,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就越乐观、越乐见其成。

3.1.3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难点和抓手

如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围绕这个核心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具体问题,比如:“阻碍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是什么”、“哪些问题阻碍了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使用”以及“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措施是什么”。注16

第一,人民币在计价结算上的发展步伐滞后于贸易本身的发展,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人民币贸易计价结算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有哪些因素妨碍了人民币贸易计价的推广呢?多数受访者认为首要障碍是人民币全球支付不便利。其次是海外人民币缺乏投资渠道,打击了他们接受和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再次,在华外资金融机构比例过低带来了人民币流动的不便。但是专业人士(来自金融机构)和非专业人士(来自政府和智囊机构)的不同受访群体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反而是非专业人士比较重视,而专业人士并不认为这是个问题。注17

第二,资本项目管制被认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明显阻碍。从问卷反馈看,有三成受访者认为资本项目的限制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大障碍,同样比例的受访者认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举措是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从控制宏观经济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角度考虑,中国政府将循序渐进地取消资本项目管制。资本项目管制的放开,或者说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实现自由兑换,向来不被国际观察者看好。在我们的直接访谈中,不少专家甚至认为将来某个时间中国政府会在人民币国际化上打退堂鼓,其理由就是中国可能难以承受资本项目放开所带来的负面代价。

第三,政治因素在人民币国际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政治体制和决策方式的不透明,可能会降低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府的信任,人为增加了人民币的风险,进而会妨碍国际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在问卷的统计中,共有19%的受访者认为政治体制差异会成为阻碍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因素。他们几乎全部来自政府和智囊机构。此外,国家间政治的关系对人民币国际化也有影响,一些受访者强调积极的高层游说,以及双边和多边货币协定,认为这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最重要的抓手。有两位发展中国家的受访者特别指出,美国为了护持美元霸权,很可能对人民币贸易计价结算施加政治压力。

第四,中资银行“走出去”缓慢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中资银行在人民币业务上比外资银行更有优势。然而,中资金融机构在外籍人士心目中的形象总体上并不高,突出表现为中资金融机构的运作不够专业、服务不够好,而且不够国际化。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金融机构的投行业务和财富管理差距较大,而且海外分支机构严重不足。导致中资银行“走出去”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政府进行了过多的干预和控制。

非洲受访者中有63%认为建立海外分支机构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所在。在支持中资银行前往开设分支机构的受访者中,非洲部分是最积极的,支持者达到了86%。可见如果中资银行要“走出去”,非洲值得优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