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全球化及其研究语境
一、全球化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快速进入全球化时代,并且具体表现为经济全球化、文化与传播全球化、公共事务全球化、人权问题全球化、生态环境与气候问题全球化、法律全球化等。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主要表现在:(1)跨国公司、区域经济和贸易合作迅猛发展,建立在新型国际分工之上的全球经济联系空前紧密;(2)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关税障碍大幅度削减,商品、人员、服务、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更加自由便捷;(3)跨国投资并购更加开放,对外商务管制越来越少;(4)金融市场的国际连接近乎实现,资本以全球化方式优化组合,大量资本跨越国界和疆域流动;等等。
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它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信息、符号、价值观、模式及其载体)以各种方式,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跨国界、跨地区)的流动。当代文化全球化的形态包括:(1)随着通信和交通领域的新技术革命的发生和发展,如信息和图像的数字化、卫星传播和远程电话、新电缆和光纤技术以及全球互联网,使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形式跨越了民族文化和民族国家的界限,实现“即时性”的传递和接收;(2)文化传播的生产者由少数精英、知识分子转变为大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企业,电影、唱片音乐、新闻和电视节目伴随着跨国文化的产生及跨国网络、电信公司而形成全球文化市场;(3)以商业和娱乐为主要形式的商业化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流行,不仅渗入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科学文化之中,而且出现了全球商业文化的同质性生产与消费。
公共事务和公共治理全球化是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注4它在以下五个方面对全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1)利益关系的人类化。诸如食品安全、生物进出口检验检疫、全球流行疾病防控、能源生产和矿产资源开发、森林植被减少、军备控制与防止核武器扩散、地区特点冲突、粮食生产等许多问题打破了国界的藩篱,使全人类成为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2)教育全球化。教育不仅作为国内人才培养的行政事业,更成为全球人力资源供给与配置的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大多数后发国家的教育模式、学位体制乃至教学内容都向欧美发达国家看齐,出现了教育资源日益集中化和趋同的趋势。(3)惩治跨国犯罪及全球性的公共事务合作。国家政府拥有自己的主权,但在重大国际问题上需要与国际组织和其他主权国家协商,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欧洲联盟等国际组织必须小心地定义自身在全球公共治理中的新角色,并为更有效地扮演这样的角色提升能力。(4)国际公共事务与国内公共事务的大面积交叉重叠。(5)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公共治理的社会化。各种社会力量,特别是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NGO)加入到公共治理当中,对国内国际事务的解决承担着重要使命。
人权全球化一般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人权问题的全球化;(2)人权理论与人权观念的全球化;(3)人权规则的全球化;(4)人权管理体制化。注5生态环境和气候问题全球化主要包括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化、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性以及解决环境与气候问题的国际合作。法律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制度与规范层面,其具体表现和本质待后详述。
正是基于上述全球化的各种复杂表现,以及人类共同的“全球问题意识”和学术升华的需要,许多从事法理学、法哲学、国际法学、环境法学以及人权法研究的学者近年来也对全球化问题予以特别关注。他们从法学研究的视角对法律与全球化的一般理论、国际人权保护、经济全球化的法制回应以及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主权问题、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理性的思考和讨论,其研究成果加深了人们对全球化概念的认识,也拓宽了当代法学理论的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