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信仰共产主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理想与信念

1.理想与信念的含义

当浓重的暮色吞噬最后一缕阳光的时候,我们知道那灿烂光焰的太阳还将升起在明天的清晨;当寒风吹落了秋日最后一片树叶的时候,我们确信来年的春天这里仍将是万紫千红、绿叶婆娑;——这,就是我们对信念的最初的理解。

当我们小心翼翼地在沙地里种下一株小树苗,每天都辛勤地给它浇水,我们盼望着它和它的伙伴们能快快长大成林,挡住那肆虐的沙尘;当风雨中我们走在崎岖山道的上学路上时,心底升起了一个誓言:一定要用科学和知识改变家乡的贫穷和落后;——这,就是我们对理想的最初的诠释。

的确,理想信念并不是一个远离我们的高深的理论概念,它就根植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土壤,时时萌动在我们生命激情的胸怀中。

追溯理想的由来,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仅要努力满足眼前的物质精神需要,而且在永无止境的实践过程中,也会产生出对未来长远的生产生活目标和物质精神需要的追求和憧憬,这种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就是理想。而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理想、观念或现实存在所抱有的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即对某种理想、理论或观念的真理性以及某种实践行为的正确性的内在确信,就是信念。当信念一旦成为人们带有总体性、普遍性的观念和态度时,信念就成为信仰——一种更具普遍性的最高(或极高)价值的信念。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理想信念作为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从来都是一种能动地作用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巨大力量。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固然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然而又都不是自发盲目的历史进程,而是人们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依靠一定的理想信念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活动所创造的历史。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长卷,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从产生了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现象以来,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信念就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底;正是在这样的信念支撑下,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平等、公正等社会理想的追求。角斗士斯巴达克斯的怒吼,震撼了古罗马帝国的宫殿;陈胜、吴广的起义,使秦始皇千秋伟业的梦想二世而亡;五百年前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掷出了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第一把愤怒的投枪;《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科学理想,开创了人类进步的新纪元……古往今来,无数的仁人志士正是以这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才使得人类社会从远古走到今天、从荒蛮走向文明。注2

回想十月革命胜利时,当时俄国才只有不到20万布尔什维克党党员,却在列宁的领导下,成功地进行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到300万人的苏联共产党人在斯大林领导下,成功地进行了卫国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斯大林在谈到党的这种特别能战斗的属性时,曾说过一句名言,共产党人都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这种“特殊材料”就是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是这一历史时期苏联人民为社会主义理想英勇奋斗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理想信念巨大作用的生动诠释。

一部中国革命的奋斗史,也是一曲理想信念的赞歌,没有革命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有中国革命的成功。邓小平曾多次强调这一点,他指出:“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注3为此,邓小平把我们对青年一代的教育目标明确地规定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他多次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注4所以,“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注5

从本质上讲,理想和信念都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现象。理想和信念仿佛是一对难以分割的孪生子。理想是一面旗帜,引领着人们前进的方向;信念则犹如旗杆,支撑着旗帜的飘扬。信念越坚定,追求理想的动力就越强大;理想越具有现实的科学性,信念也越坚定;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在许多时候,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对目标追求的坚定不移;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人们深信不疑的目标追求。但相对而言,理想主要是面向未来,为人们的行动指明方向;信念则主要是面对现实,为人们的行动提供精神支持。

2.理想的特征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理想信念正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科学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为人生的发展提供着不竭的动力,是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年人成长和成材的力量之源。正确认识理想信念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就能站在信念之巅,让理想灯塔的无尽光芒照亮人生前程。

(1)理想的超前性。

人类社会总是在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中从低级到高级地向前发展;人类总是试图超越已经实现的目标。理想来源于现实,更是对已有社会形式发展前景的构想和预见,也是对人生发展的未来目标的设定。它是人们在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基础上,以期望或预想的形式反映未来,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如果说现实是今天的土壤,理想就是将在明天从土壤中开出的花朵。理想所描绘的不是现状,而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未来,它能够引导和激励人们驾驶人生之舟,在风浪搏击中为划向理想的彼岸而奋斗。

(2)理想的实践性。

理想是破浪的风帆,而风帆只有挂上桅杆才能鼓风远航;再美好的理想不付诸行动,就永远只能是海市蜃楼般的幻想。理想不但是对未来目标的一种期望,而且是一个包括理想的形成和确立、理想的追求和实现的完整过程。理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推动人生实践以创造美好社会生活的巨大力量,就是由于它具有实践性,而不是纸上谈兵。理想的实践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理想是人们从事一定的社会实践的产物;另一方面,理想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实践产生理想,理想付诸实践,实践产生更高层次的理想——理想在实践中如此不断循环、不断升华,昭示着人们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在奋斗中追求,在追求中奋斗。

(3)理想的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从来认为,人不可能是孤立于社会和历史之外的抽象的存在;社会和历史也不是与人对立的孤立的抽象物。社会是人的社会,是人的存在与活动的方式和产物;历史总是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创造的。因而,人生理想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而降的,归根到底是一定的时代条件下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必然带着特定历史时代的烙印,在阶级社会中,还必然带着特定阶级的烙印。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不同,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不同,人生的理想也就不同。理想的时代性,不仅体现在它受着时代条件的制约,而且体现在它因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的认识的逐步深化,人们也会不断地调整、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想。

(4)理想的多样性。

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盛开的理想之花是五彩缤纷的。我们对自己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所设定的物质、文化、消费、婚姻等未来目标的追求,构成了我们的生活理想;从孩提时“我长大了要当什么”的憧憬,到学习生活中“时刻准备着”的期盼,直到成年后“我要成为什么”的努力,构成了我们的职业理想;我们推崇什么样的道德品质,我们期望在未来的社会中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道德关系,希望人们达到什么样的道德水准,构成了我们的道德理想;而从根本上说,我们所追求的未来社会的发展目标(包括社会制度和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结构的设想)和价值认同,就构成了我们的社会理想。作为社会的现实的人,社会理想制约着个人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有着崇高社会理想的人,必然会选择与社会理想相适应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从而使五彩的理想之花的每一片花瓣都闪烁着太阳的色彩。

(5)理想的现实可能性。

理想是对未来美好的向往,但这种向往或想象是以对现实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分析研究为根据,以想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基础的。所以,理想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客观运动趋向的一致性的反映,具有实现的可能性。而违背科学性的想象却只能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或幻想。比如,人类向往飞上蓝天,但若依据的只是孙悟空式的七十二变,那这种向往终究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而依据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实践,人们不仅实现了飞翔于蓝天的理想,甚至实现了飞入太空的理想。正因为理想具有这种合乎规律的科学性,是一种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追求目标,才使得人们对理想的追求有了现实的基础和奋斗的动力。

3.信念的特征

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具有时代的特征和社会实践性。在一定时代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当人们确信某种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并将其付诸实践时,就表明人们形成了一定的信念。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信念一旦形成,就会使人坚贞不屈、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目标。

第一,信念具有稳定性。信念是在人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中积淀了一个人多年的生活经验,包含了社会环境对他的长期影响。一定的思想观点成为一个人的信念,需要感情上的强烈支持。因此,信念具有比一般认识要高的稳定性,人们的某种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信念的稳定性也不是绝对的,科学的信念必然会随着客观实际的改变而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在现实不断变化的考验中变得更加稳定、更加坚强。脱离现实、僵化不变的信念往往是脆弱的,经不起现实变化的冲击。对已经确立的信念,人们只有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反复的实践验证,确认其真正错误时才可能改变。信念的改变如同信念的确立一样,必将对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此必须持十分严肃和慎重的态度。

第二,信念具有坚定性。坚定性不但是指信念的稳定性,更是指具有坚定信念的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状态的稳定性。不能脱离拥有信念的人来考察信念的特点。当一个人抱有坚定的信念时,他就会全身心投入到信念所要求的事业中去,精神饱满,态度坚决,行为果断。科学信念的坚定性并不意味着迷信、盲从、狂热以至失去理智,而是清醒中的守持和冷静中的执著,是对于人生大本大源、大是大非的守持和执著。当一个人守持和执著于高尚的人生信念和理想时,就会超脱物我小利,成为心胸宽阔、乐观进取、热爱生活的人。

第三,信念具有信仰性。就信念的坚定性来看,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说,信念就是信仰。科学的信仰会激励人们为真理而献身——宁死不屈;迷信的信仰,也会使人们为偶像而献身——执迷不悟。信念有不同的内涵,也有不同的层次。低层次的信念,信仰成分少,高层次的信念,信仰成分多。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乃至截然相反的信念。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形成关于社会生活不同方面的许多信念,如在政治、经济、科学、道德、审美、事业、学业、生活等方面,都会形成相应的不同层次的信念。面对信念的多样性,一方面要承认这是正常现象,不宜强求一致;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在一定的社会中,人们各自的信念也有共通之处,从而形成社会的共同信念。同一个人的不同信念之间常常具有内在联系,并形成有机构成的信念体系;其中,高层次的信念决定着低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于高层次的信念;由于最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因而它代表了一个人的基本社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