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正当其时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是一个国家的稳定器。能否构建起具有强大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件关系人心向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更加重视、更加积极自觉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安邦定国、惠民泽众的宝贵经验,也是保障我国整个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的精神支撑。历史和现实表明,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正当其时。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命题的提出,表征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探索和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体系,以凝聚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否则,这个社会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难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无法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和愿景。(注:从我国的历史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多年间,国家之所以处于四分五裂、停滞不前的状态,除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因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价值观多元并存,因缺乏核心的主导价值的引导而使得人们的思想混乱、行为失范,社会因缺乏凝聚力而灾难深重。从国外的历史看,苏联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列宁之后,苏共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形式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长期落后于社会实践。赫鲁晓夫上台后,全盘否定斯大林,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造成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对现实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发达国家出现的新情况视而不见,党内教条主义盛行,形而上学主义猖獗,思想僵化。戈尔巴乔夫主政后,苏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全面彻底改造,实行指导思想多元化,搞所谓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导致核心价值体系走向另一极端,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搞乱了党员和群众思想基础。美国著名学者布热津斯基指出,苏共的垮台就是因为“瓦解了世界共产主义共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使社会主义丧失了核心价值体系。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和制度变迁一直缺少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思想混乱的状态至今没有根本好转,核心价值观中的一致性危机依然如故,结果一再丧失意识形态重建的机遇,国家无法形成有效的发展战略。历史启示我们,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科学而有力的价值导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当代中国社会必须在不断完善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方面制度的同时,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性。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否构建起科学完备、为人民群众广泛认同和自觉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完善、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长期以来,我们党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苦、曲折的探索,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制度的同时,也在不断深化着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规律的认识和建设。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党都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无论形势怎样变化,无论环境如何复杂,都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走自己的路,必须要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理想和信念。进入新世纪,我们党适应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和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复杂局势,着眼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提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强调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今世界的重大变化、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和规律的基础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详细阐述了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同时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综上所述,可以说,我们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张,不仅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反映出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也是党把自身的价值目标与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机统一的战略主张的具体表现。这不仅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也必将对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进一步坚定广大干部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起到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其次,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发展主流意识形态、保证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精神法宝。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层次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这既给广大干部群众的价值观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使当代中国社会原有的价值观体系受到巨大的冲击。一方面,当代中国人民在思想、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多样、多元、多变性特点的凸显,难免使人们在思想上产生一些疑惑、误解,甚至会迷失方向;另一方面,社会不同阶层、群体内部各自存在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观念造成的社会冲突、裂痕往往比仅仅由于收入差距造成的冲突、裂痕影响更持久,破坏性更大。这种现实迫切需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通过深入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整合社会各阶层的思想意识,在全社会凝炼和升华包容、开放的社会文化与价值共识,统一思想,明确和巩固前进的方向,长期确保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在我国未来发展中还会存在各种风险。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会对我国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领域造成影响。国家之间的竞争,除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外,越来越反映为思想、文化等软实力之间的较量。而在软实力较量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念的竞争,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核心竞争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由此判断,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不能把目光仅仅放在缩小收入差距、对贫困群体进行救济援助等方面,从长期来看,还要充分发挥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凝聚和支撑作用。正如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的:“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不仅在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而且有利于我们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弘扬积极健康的道德风尚,也有利于团结凝聚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为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进步提供强大动力。

综合而言,当前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仅可以使中国人民把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看得更加清楚、明白,及时辨别出难以预见的风险,找出应对各种风险的策略,也有利于使广大群众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从容自信,有主心骨,进而自觉寻求普遍的价值认同,增进社会共识,采取共同行动,取得共同进步。一句话,当前中国社会能否构建起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和竞争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注:参见刘云山:《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008年4月9日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讨会上的讲话)。),既是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生命线”地位的凸显,也是防止和战胜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有力思想武器和重要精神法宝。

再次,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如火如荼,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思路和对策。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命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以来,学界和实际工作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的研究和探索日渐增多。据不完全统计,以“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词在中国知网搜索的结果,2000年以来正式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有8980多篇,硕、博士论文370篇,专著20余本。综观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理论研究者的维度,一是实际工作者的维度。理论研究者们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是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包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特点、功能、发展规律、当前的新问题与新困惑、出路等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侧重结合西方意识形态理论进行研究,如对西方意识形态理论的引介和评述等,这方面的研究发端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近年来,关于国外意识形态研究的专著和论文越来越多,如李光晔的《葛兰西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探析》(2008年全国优秀硕士论文),郭燕来的《葛兰西“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及其现实启示》(论文,载《理论导刊》,2010(7))、《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张秀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专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等。

二是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的研究,其中,多数学者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规定角度展开论述。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问题上,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决定了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价值导向功能,任何一个国家在长期的认识和实践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体系,在这个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在我国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竖起的一面旗帜,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蕴涵着社会主义的社会理想、社会信念、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准则的基本取向,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因此,二者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把二者统一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注:参见张冬利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石》,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

三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践行问题的研究,实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构建问题的初步探索。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问题,多数学者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内在逻辑及其辩证统一关系角度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认同、社会认同、价值认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凝聚力等角度进行探究和论述,如对认同的哲学和理论、心理依据、机制的研究和讨论等;也有学者从特殊群体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干部的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角度进行调查和研究。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转化问题,多数学者认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转化,最关键的是要使广大干部群众在充分感知、认同的基础上,自觉地付诸实践,而实践转化的过程必须是广大干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为自身谋利益的过程,使广大干部群众既是转化过程的实践者,又是转化成果的受益者。唯有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转化才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实践转化活动才能深入持久。也有学者强调,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尤其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实际工作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和探索,主要结合相关地区和领域的文化建设和发展需求进行。

一是关于地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研究。刘蕾在《推进北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程》(北京社科规划课题)中立足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提高首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和自觉性为目的,分别从北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指导性、人本性、实效性、整体性、长效性、群众性)、制度保障(主要包括经济制度保障、政治制度保障、文化制度保障、社会环境保障)、现实路径(主要包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市民教育的全过程,形成思想共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种舆论宣传之中,形成正确的社会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北京市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潜移默化的文化环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给北京市民以广泛参与的机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中,发挥北京市各级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进行了研究。(注:参见刘蕾:《推进北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程》,见北京社科规划网,2010-12-13。)2011年12月首都文明委正式印发的《首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工程》强调:实施首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既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北京精神”的具体体现,又是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任务和基础工程。弘扬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主要内容的“北京精神”,丰富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内涵,赋予了其地域特色。必须紧紧抓住弘扬“北京精神”这个根本,深入推进首都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时必须紧紧围绕2011—2015年首都公民道德建设的奋斗目标,着力抓好“北京精神”宣传培育、道德模范学习宣传、“雷锋精神”弘扬、诚信体系建设、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公共文明引导、青少年思想道德培育、农村居民和新市民道德建设、党员领导干部道德示范、公民道德建设文化推进等十项重点工程,努力把弘扬“北京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首都公民道德建设全过程,同时把弘扬“北京精神”和实施首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情况简报第166期(总375期)》,见首都文明网,2012-01-05。)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认为,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坚持和发扬正确的价值观,决定着党的未来,也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必须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要积极倡导“公正”的价值取向;二要积极倡导“包容”的价值取向;三要积极倡导“责任”的价值取向;四要积极倡导“诚信”的价值取向。(注:参见俞正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载《党建》,2011-11-25。)张智勇、陈力、王志凤合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文涪陵建设》(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一书,以党的十七大和重庆市委、涪陵区委三届三次全委会精神为指导,结合涪陵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建设的实际,以较新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发展观,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文化渊源、功能结构等进行了深入探索。温州市刚刚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强调通过实施八大工程,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体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工程、理想信念先导工程、温州精神塑造工程、文明素养提升工程、社会风尚培育工程、未成年人希望工程、新居民融合工程、先进典型引领工程。(注:《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见http://news.66wz.com/system/2012/01/31/102983372.shtml,2012-01-31。)

二是关于不同领域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研究。张文举在《民主党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选择》中,强调从坚持自我教育、深化理论研究、开展学习培训、加强制度建设、结合实际工作、建立评价机制、创新载体方式等路径着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参见张文举:《民主党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选择》,载《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5)。)农工党黑龙江省委课题组在《民主党派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中,强调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包括各民主党派成员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责任。(注:参见农工党黑龙江省委课题组:《民主党派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载《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2)。)民主党派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突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主题。同时,要把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弘扬民主党派优良传统、建立学习型参政党、不断提高自身建设科学化水平、履行好自身职能相结合。顾智明、彭岩等在胡锦涛对军人核心价值观概括的基础上,从强调军队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特殊使命、培养战斗精神等角度阐明如何践行军人的20字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军人核心价值观真正渗入广大官兵的内心世界,成为军人的“精”、“气”、“神”。(注:参见顾智明:《军队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特殊使命》,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1)。)

综上所述,学界和实际工作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同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和策略,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思路和对策。

复次,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来,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越来越凸显。

人类要认识事物、改造世界,就必须遵循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表明,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总是相适应的。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实力。否则国家的综合实力只能用人人耳熟能详的“木桶”理论解释。西方一位政治家很久以前说过,“中国只出口电视机而不出口思想观念,难成世界强国”。这种说法或许有些武断,但确实是对我国在综合实力竞争方面的长腿与短腿问题之深刻折射。何况仅仅就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本身而言,也有不少国民持质疑和怀疑态度,至少从人均GDP总量上,我们与日本相比,还有很大距离。对此,日本权威报纸《朝日新闻》曾发表社论称,中国人均GDP还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同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中明显存在的资源浪费、贫富悬殊等特点。由此判断,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人们对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都持十分冷静的态度。

第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具有的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是大大激发和增强了国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让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和政府更加充满信心,同时有利于党和政府进一步凝聚民心,提升影响力、向心力和公信力。对于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国多数人认为是一件可喜的、令人引以为豪的事情。它不仅使世界各国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政治优势与经济实力,增强了国家威信,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誉,也有助于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良好的机遇和条件,对带动和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崛起具有重要启迪价值。只要结合1840年以来我国积贫积弱、不断被凌辱的历史和实践,每位国民都会有一种强烈的体会,当今的时代确实是一个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时代。但每位国民都不会忘记,一个国家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背后,一定要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的引导、支撑和所提供的强大精神动力,这是千百年来世界各国历史和实践所证明的铁的经验和规律。这无论是以灿烂的罗马文化和罗马共和思想伴随其征服、建立过程的横跨欧、亚、非的庞大罗马帝国为例,还是以先进、灿烂的文化和开放、包容四海的民族精神发挥了重大文化和价值观影响力的中国大唐为例,都能证明这一点。

第二,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必将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尤其是提升软实力的压力和挑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注:《老子》五十八章。)事物发展总是具有两面性的规律告诉我们,在我们引以为豪的同时也应具有忧患意识。一方面,我国虽然在经济总量上和经济增长速度上超过了日本(注:据新华社2011年2月14日电,日本内阁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折合美元为5.4742万亿美元,比中国同期名义GDP5.8786万亿美元少大约4000亿美元,自1968年以来首次让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之位。),但是我们的人均GDP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我国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穷国”的事实并没有改变。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表示:“中国人均GDP不但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甚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日本的发展,比如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比较平衡,而我们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差距很大。”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主任乔纳森·霍尔斯拉格认为,“中国模式”的成功具有转变为软实力的巨大潜力,并将进一步赢得国际尊敬,但也要谨防在国际经济事务中损害国家形象,或成为一个对抗者。因为这些将不可避免地增加摩擦与怀疑。相反,中国应该选择塑造一个建设性国家形象。中国是否能够保持头脑冷静、集中精力谋发展、避免紧张局势,对中国而言是一个挑战。(注:参见乔纳森·霍尔斯拉格:《“中国模式是上个世纪以来最为成功的”——外国专家评价“中国模式”之二》,见人民网,2009-05-07。)这些充分说明,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前景不能只看数量,更要看经济发展的质量;既要看到中国经济总量在不断增加,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更要看到经济增长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实际变化,尤其要看到我们在长期追求粗放增长的背景下,还有许多诸如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地域差异、城乡差距等一系列教育、就业保障、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文化建设等方面令人焦躁的百姓生活、民生问题亟待解决。2010年11月15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在新加坡进行访问,谈到针对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后的对外交往政策时强调:“中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对此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这进一步表明,我们不仅不能单单以GDP数据夸大中日实力对比的变化,更不应对此过分乐观乃至盲目,不能止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有成就而坐吃山空,而是要一方面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大力提高生产力水平,又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社会全面持续协调发展,进而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必须在逐渐增强硬实力的同时,深刻认识大力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全民族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不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渗透力,逐步确立我国在世界中的文化强国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核心。只有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吸收古代传统文化精华,借鉴西方文化优秀成果,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不断提升当代中国社会的软实力,建立一个时代特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凝炼和培育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在国际世界的影响力和认可度,是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贸易大国的同时急需解决和回应的重要问题。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我们党的战略主张和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角度看,还是从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理论思考和现实探索角度看,抑或是从当代中国所处的国内和国际条件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都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