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知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清明农历节日:清明节和寒食节

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历书》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近,自唐代以后,与祭祀祖先亡灵以及郊游扫墓活动,逐渐融汇成为一个节日,民间也有把清明节称为寒食节、禁烟节的,甚至还有“寒食清明”的说法,因此寒食节和清明节一样,也有荡秋千、蹴鞠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1.清明节: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再折几根嫩绿的柳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或者收拾供品打道回府。清明节又称作踏青节,在每年的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民间的习俗活动。

传说大禹成功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娱乐活动,丰富民间生活。

清明节扫墓其实是清明节前一天原来寒食节的主要活动内容,寒食节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清明节去扫墓,不少人在先祖亡亲墓前垂泪,沉重表示对已故人的尊敬与怀念。

2.寒食节:纪念介子推

寒食节也称作“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清明节前一两日。寒食节,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现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次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过去的春祭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是韩国的春祭,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活动。

寒食节的来源,最早是远古时期人类对火的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随后慢慢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汉朝时候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的时间。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发扬光大,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各地的共同风俗习惯。

寒食节有许多习俗,例如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最为重视的一个节日,山西介休绵山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每年举行声势浩大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活动。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活动一般为一天,只有部分地区习惯禁火三天。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节的食品。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装进面袋),吃炒面,有的徒手抓着吃,有的用开水冲成汤喝。

寒食节这一天,是小孩子梦寐以求的一天,他们可以玩面食,可以在这一天用面制作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让大人放进锅里蒸熟。因为这一天大人们要用蒸寒燕来庆祝节日。用面粉制作大拇指大小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猪、牛、羊、马等)、瓜果、花卉等有趣的馒头,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或者作为供品,或者装点室内。

有关寒食节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奚齐顺利继位,就设毒计陷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走投无路就自杀了。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多年以后,重耳东山再起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肯领赏。晋文公只好亲自去拜访介子推。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仍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拉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很久,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当时放火烧山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下令天下,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临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郑重地走到柳树跟前,毕恭毕敬地折了几枝柳条,编了一个柳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柳树赐名为“清明节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晋文公时时刻刻把介子推的血书作为鞭策自己执政座右铭。他在位时,励精图治、国富民强,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从此以后,寒食、清明节成了全国百姓纪念介子推的隆重节日。

3.画卵:在鸡蛋上染画颜色的民间工艺

在鸡蛋上染画颜色是河北、湖南等地区寒食节的一种趣味游戏。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邺中记》记载:“寒食日,俗画鸡子以相饷。”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也曾记载:“古之豪家,食称画卵。”到了隋时有将鸡蛋染成蓝、红等颜色,仍如雕镂,辗转互相赠送的,或放在菜盘和祭器里。这些民间工艺,早已走向市场商品化,深受海内外客户欢迎。

清明节、寒食节主要民间风俗习惯

figure_0181_0064
figure_0181_0065
figure_0181_0066
figure_0181_0067

4.斗鸡子:撞鸡蛋游戏

斗鸡子就是一种互相比赛雕鸡蛋和画鸡蛋技艺,或者互相撞击的民间游戏。(鸡子,即鸡蛋)。南朝梁,寒食节时,民间就已经有斗鸡、镂鸡子、斗鸡子活动了。到隋代更为流行,近代演变为撞鸡蛋游戏,也就是把煮熟的鸡蛋或鸭蛋放在一起互相撞击,谁的蛋没有碎,谁就是胜者,可以参加下一轮的比赛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