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点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我们为什么喜欢“随大溜”

有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让5个人围坐着一张桌子,实验者请他们判断线段的长度。每次呈现一组卡片,每组包括两张,一张卡片上有一条垂直线段,称为标准线段;另一张卡片上有3条垂直线段,其中一条与标准线段一样长,另外两条要么长了许多,要么短了许多,要求被试把那条与标准线段等长的线段挑出来。按理论,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做出正确无误的选择。

当第1组两张卡片呈现后,每个人依次大声地回答自己的判断,所有人意见一致,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然后再呈现第2组,大家又都做了正确的一致回答。就在大家觉得实验单调而无意义时,第3组卡片呈现了,第1位被试在认真地观察这些线段后,却做出了显然是错误的选择,接着第2、3、4位被试也做了同样错误的回答。轮到第5位被试,他感到很为难,左右看看,因为他的感官清楚地告诉他别人都是错的,最后,他终于小声地说出了与别人相同的错误选择。

这个实验是事先安排好的,前4名被试其实都是实验者的助手,他们按照事先安排好的程序进行正确或错误的选择,而只有第5位被试不知道这一情况,是真正的被试。参加实验的真被试是具有良好视力及敏锐思维能力的大学生,并且从表面上看,他们可以任意地做出想做的反应,而实质上,也明确要求他们做出他们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反应。但是,来自群体的压力很大,当绝大多数人都做出同样的反应时,个人就有强烈的动机去赞同群体其他成员的意见,因此有35%的被试拒绝了自己感官得来的证据,而做出了同大多数人一样的错误的选择,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从众行为。

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形?4个人一起去吃午饭,你看着菜单,小声嘟囔着:“今天吃什么呢?来一份炸酱面吧!”这时同伴中的一个人说:“我要一份牛肉面。”接下来其他两个人也都附和说:“那就吃牛肉面吧!”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也会说:“那我也和你们一样吧。”

这种现象,恐怕在每个人身上都发生过吧。

人们都知道“我行我素”这句成语,而在现实中,却很难做到这么“潇洒”。在现实中,人们往往不是自己喜欢怎样便怎样,在很多时候,甚至可以说在大多数时候,人们要看多数人是怎样做的,自己才怎样做。

试验和生活中的现象都说明,当个人的感觉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不一致时,个体为了使自己不被人认为“标新立异”,常常会放弃自己的看法而接受大多数人的判断。

为什么在理性和智力上都较完美的个人会抛弃来自他们自己感官的证据,而同意别人错误的意见呢?一般认为从众行为的原因来源于两种压力:一种压力为群体的规范的压力,任何与群体规范相违背的行为都会受到群体的排斥,个体由于惧怕受到惩罚,或者为了表明自己归属于群体的愿望,就会做出从众行为。另一种压力是群体的信息的压力。他人常常是信息的重要来源,我们通过别人获得许多有关外部世界的信息,甚至许多有关我们自己的信息也是通过别人获得的。在一般情况下,那些我们认为能带给我们最正确信息的人,往往是我们仿效和相信的人。这种信息压力引起的从众行为无论在实验中还是在生活中的确存在,人们倾向于相信多数,认为多数人是信息的正确来源而怀疑自己的判断,因为人们觉得多数人正确的情况比较多。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随大溜的行为更容易发生,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失去判断自己行为的自信心。

不过,有的时候,人们的从众心理会变得很可怕。

随大溜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定式。思维上的从众定式使得个人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能够消除孤单和恐惧等心理。许多时候,在明知一件事情是违法或犯罪的情况下,一个人可能不会去做,但是如果一群人中有人已经做了,并且在当时得益而没有产生处罚后果的时候,从众定式就会使人们产生非理性思维,法不治众的心理就会充斥于胸。这在犯罪心理学上叫“越轨的集群行为”,比较典型的如聚众哄抢财物、集体盗墓等。一般说来,这种集体行为是相对自发的,主要是由于人们之间的互动、模仿、感染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