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趣闻传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乾隆帝为何要把玉玺定为25方

玉玺,是指皇帝的玉印。“玉玺”一词,最早由秦始皇提出,他规定只有皇帝使用的大印才能称为玉玺。

从秦代以后,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为“玺”,又专以玉质,称为“玉玺”。玉玺一共有六方,分别是: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在皇帝的印玺中,有一方玉玺并不在这六方之内,它就是“传国玉玺”。“传国玉玺”是秦始皇以后的历代帝王相传的印玺,由秦始皇命人创制。从秦始皇以后,历代的帝王纷纷以获得“传国玉玺”为最大的荣耀,并视若珍宝。然而,在后世人的你争我夺中,“传国玉玺”屡易其主,最终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令人扼腕叹息。

除了这最有名的“传国玉玺”外,历代帝王都会创制属于自己的玉玺,以致流传到如今的玉玺有很多。

紫禁城,存有各个历史时期的珍宝近百万件,其中最能代表皇帝至高无上之权威和地位的,非宝玺莫属了。清朝乾隆皇帝就曾说过这样的话:“盖天子所重,以治宇宙,申经纶,莫重于国宝。”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宝玺的重视。

在乾隆皇帝以前,清代皇帝的宝玺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乾隆初年,可称为宝玺的印玺达三四十方之多,并且存在相关文献记载失实、用途不明、管理混乱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钦定御宝为二十五方,后世人称这25个印章为“二十五宝”。

这二十五宝分别是: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二方、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钦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

乾隆帝钦定的这二十五方御宝宝文中,除了青玉“皇帝之宝”为满文篆书之外,其余全部为满文本字和汉文篆书两种文字。乾隆十三年(1748年),创制满文篆法,为使御宝上的满汉文字书体协调,乾隆皇帝特颁旨,除“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青玉“皇帝之宝”外一律改镌,将其中的满文本字全部改为篆书,这就是今天所遗留下来的二十五宝的样式。

很多人都不明白:乾隆帝为何把玉玺的数目定为25方呢?

其实,乾隆帝之所以将玉玺的数目定为25方,与《周易太衍》之“天数二十有五”的说法有很大关系。历代帝王都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长治久安,乾隆皇帝也不例外,他希望自己的国家大清王朝也能符合天数,所以将玉玺的数目钦定为二十五方。

这二十五方宝玺平时密藏在紫禁城交泰殿的宝房中,一宝一房。宝房为两重,都是木质材料,制作非常精美,宝玺被放置在木几上,外面罩上一层龙文黄锻罩,分列于御座的左右。平时由内阁掌管,用的时候必须经皇帝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