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一战二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毒气战

绝大多数的参战国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了毒气弹。然而尽管毒气弹威力骇人,却一直都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毒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其实就已被归于武器之列,但人们一直认为这是一种很不人道的作战工具。然而,在堑壕战出现之后,为了打破战场上令人恼火的僵持局面,很多人都放弃了基本的道义,转而追寻最有效的武器装备。在这种情况下,毒气弹不仅开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其种类也从最初单纯的短期药物刺激型转变成后来的迅速致死型。当然,毒气在阵地上蔓延停留的时间一般都不会很久,不过也有一些属于经过很长时间都消弭不掉的类型。

figure_0076_0107
英国炮兵在准备毒气弹的弹壳。

☆初次使用☆

1914年10月,德军在西线的新沙佩勒战场上率先使用了毒气弹;之后,在1915年1月东线的波利莫夫战场上,德军又故技重施。在这两次战斗中,由于毒气的使用量并不大,故而结果也并不明显。新沙佩勒的法国军队根本就没觉察到德军施放的刺激性气体,而波利莫夫的情况更是让人失望——当时正值数九寒冬,德军施放的二甲苯基溴化物催泪弹还来不及扩散就已经被冻住了。德军不肯死心,于是便继续开发更具杀伤力的毒气弹,其后来的发明也确实取得了明显的进步。1915年4月的第二次伊普尔会战中,德军使用的氯气弹就以烧伤呼吸道、使人窒息的方式狠狠地吓了协约国一跳。

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德国总共制造了约68000吨毒气弹,是使用这种武器最多的国家,而法国和英国制造的同类武器也分别达到了37000吨和25000吨。

☆毒气类型☆

figure_0076_0108
德国突击队员正穿过一片毒雾弥漫的区域进行实战演习。

毒气战中最常用的除了前面提到的氯气之外,还有几乎没有气味的芥子气。这种气体起效很慢,但却能同时引起生物体的内出血和外出血,并伴有催吐的效果,一旦中毒,基本就意味着被判了死刑。一些支持发动毒气战的人认为,毒气弹没有必要置人于死地,而且最好是没有致死性——这样,那些在毒气战中中毒而不死的人不仅会大量地消耗医药资源,更重要的是,这些伤员的存在将会给被打击方的士气带来长期的打压作用。

figure_0077_0109
被毒气灼瞎双眼的英国士兵在等待救援、准备撤退。
figure_0077_0110
早期的三种防毒面具,其中包括了德国的框架型面具及其收纳罐(图中最左侧)。

施放毒气弹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毒气储存在特定的容器内,再把这种毒气罐埋在火线上或者火线附近,等毒气罐爆炸时毒气就会自然地变为蒸汽状,随风飘散。如果采用这种方法,则风向的作用就非常关键,只有吹向敌方的风才能把毒气送过去,否则就会对施放者自己造成致命的打击。这种方式还有一个缺点,就是毒气的作用距离比较短。另一种施放法即为炮兵较为常用的“混合式”毒气弹,也就是把毒气以液态形式贮存到炮弹里,当炮弹落到敌军阵地时,爆破产生的热量将液态毒气气化,再利用同时产生的爆破力将毒气送到更远的地方——这种方法相较于前一种来说大大拓宽了毒气弹的起效范围,可谓进步了不少,但其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毒气发威需要风向、气温等多方面的因素相互配合,对环境条件的高要求也大大地限制了它的作用效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都还算好的,如果遇上气温不合适,而且风向又不对的话,那可就真是得不偿失了。

随着毒气战的普遍化,各国纷纷开始研制防毒面具,而面具的精密和复杂程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高。早期的面具只不过是在口鼻处垫了一些浸过苏打水或是重碳酸盐的棉花,最多为了保护双眼再加一副独立的风镜罢了。到后来,装有过滤器的复合型面具全面占领市场,其过滤器里的木炭或其他化学药品可以中和毒气的有毒成分。

figure_0077_0111
在毒气战中,无论人畜都需要采取防毒措施。英军从1916年开始给战马也配备了防毒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