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分工

——一个人不能什么都做

耕种饲养保证了人们能够得到基本的食物,维持生存。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天赋、需要、偶然性的存在,自发的分工意识在部落中体现并深化。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曾对分工作过如下描述:“一个人什么都做,而且都做得好,这是不可能的。显而易见,只有在一个小的领域里劳动的人,才能做到最好。”

人类的分工是天然的。比如,每个人身高的不同,个子高的可能就被派去采摘高处的果实,矮个子就专门负责低处的采摘工作;由于体质差异,男人比女人在体质力量方面明显有优势,男人能长时间奔跑和负重,所以男人就去捕猎,女人们则多数留在家里负责繁衍后代、管理家务、耕地饲养,做一些轻体力活;同样,老人和年轻人体质的不同,也很自然地有了分工,老人主要是照顾部族年幼的孩子,青壮年则负责更多的体力活。这种由天赋不同促进的分工行为,称不上是职业,却产生了模糊的牧人、农民、猎人等概念。

figure_0020_0006
色诺芬头像

色诺芬认为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所以社会分工是必要的。

偶然分工也会促进分工的出现。我们可以试想这样的场景——有一天,有个专门负责打猎的男人生病了,于是他请求邻居渔夫:“您今天能帮我狩猎吗?我今天病了,无法起来。”渔夫很热情地答应下来。结果,渔夫打起猎来得心应手,一天过去了,渔夫把收获的猎物带给生病的男人看,生病的男人惊叹道:“没想到您狩猎的技术这么好,收获的猎物比我平时的都多。”就是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渔夫发现自己在狩猎方面的能力可能比打鱼更好,效率更高,能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于是,渔夫放弃打鱼,开始转向狩猎。这种偶然发现的能力差异、优势差异,也成为分工产生的重要原因。

figure_0021_0007
拉斯科洞穴中的原始放牧图。经过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已经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分工时间长了,熟能生巧。部落里面的人发现,打猎人的技术越来越好,熟悉哪个山头有什么动物,知道哪个时间什么动物出没,射击命中率也更高;耕种的人,对植物的生长培育愈发有心得,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浇灌、有了病虫害要如何治理等,丰富的专业知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保证作物收成。人们发现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总量后,分工模式被人们重视并得到更加深化的发展。

在重视分工作用的基础上,人们开始注意到个人的内在优势差异对比。有人勤奋,有人懒惰;有人笨拙,有人聪明;有人擅长种植,有人擅长狩猎。于是,按照比较优势和分工协作的原则,部落里面的分工逐渐扩大,单个的人不再从事整个谋生的事情,而是变成了生存过程中的一个方面、一个步骤。将这些单个步骤集中起来便是整个生存的总过程。

延伸阅读

劳动分工的形成—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劳动者组成的社会中,因为只有劳动才能为人类生存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人们将劳动分步骤进行,使之成为一个个细小的部分,最终形成劳动分工。即使是最简单的劳作活动,在劳动分工的作用下,这种活动也具备一种共同的标准,提高了劳动效率和专业质量。

很明显,分工使个人劳动技能熟练度提高,单位时间内完成数量增多,甚至还能创造和改进一些生产工具,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协作使部落总体收获远超以往,每个人的分配数量也增多了,对个人和整个部落都产生了良好的效益。自然分工的发展为以后的社会分工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