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灸除百病刮痧保健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 灸法也有补泻之分

补虚是辅助人体的正气,增强脏腑器官的功能,补益人体的阴阳气血以抗御疾病。泻实就是驱除邪气,以利于正气的恢复。灸疗的“补虚”与“泻实”,是通过艾灸的方法激发机体本身的调节功能,从而产生补泻的作用,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艾灸补泻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素问·调经论》说:“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针对病情虚实,应施以不同操作方法来进行艾灸的补与泻。病既有虚实,则应施补泻,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没有补泻,就不能调整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盛衰,使之恢复正常。所以说,艾灸补泻法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的重要治疗手段。

灸法的补泻一般可分以下几种:

艾炷灸的补泻

正如《灵枢·背俞》说:“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黄帝内经·太素》谓“傅”,杨上善注解说:“吹令热入以攻其病,故曰泻也。傅音付,以手拥傅其艾吹之,使火不散叶。”《丹溪心法·拾遗杂论》说:“灸法有补泻火,若补火,艾焫至肉;若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之。”古代灸法多指艾炷灸,这就是说,补法施灸,将艾炷点燃,不吹其火,待其徐徐燃尽自灭,这样火力微缓而温和,且时间较长,壮数较多,热力缓缓透入深层,以补虚扶羸、温阳起陷。灸治完毕后再用手按一会儿施灸穴位,使真气聚而不散。而泻法施灸,将艾炷点燃后,用口速吹旺其火,促其快燃,火力较猛,快燃快灭,当病人感觉局部烧烫时,迅速更换艾炷再灸,灸治时间较短,壮数较少,灸毕不按其穴,即开其穴而邪气可散。

艾条灸的补泻

根据艾炷灸的补泻手法推知。艾条灸的补法为:点燃艾条后,不吹旺艾火,等待它缓慢地燃烧,像温和灸法样施灸,使火力缓缓透入深层,灸治完毕后用手按住施灸穴位,再移开艾条,使真气聚而不散。艾条灸的泻法为:点燃艾条后,用嘴不断吹旺艾火,像温和灸法样施灸(或像雀啄灸法样施灸),火力较猛,艾条燃烧速度快,施灸完毕后不按其穴,移开艾条即可。

近代针灸家朱琏又从施灸时间长短的角度提出了一种灸治手法,主要分抑制法和兴奋法。

抑制法(强刺激法):用艾条温和灸或回旋灸,每穴每次灸10分钟以上,特殊需要时可灸几十分钟,主要作用是镇静、缓解、制止,促进正常的抑制作用。

兴奋法(弱刺激法):主要用雀啄灸,每次每穴灸半分钟至2分钟,30~50次;或用温和灸、回旋灸,时间3~5分钟,主要作用是促进生理功能、解除过度抑制、引起正常兴奋的作用。

在具体施灸时,补法与泻法也应根据具体情况来使用:

根据辨证选取部位、经络、穴位、时间,补虚泻实

figure_0049_0040
◎选用不同的部位、经络、穴位、时间等,可以起到补虚泻实、调和气血的目的。

根据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按照灸法治疗的基本规律,选用不同的部位、经络、穴位、时间等,以起到补虚泻实、调和气血的目的。如雀啄灸或蒜泥灸敷灸涌泉穴,治疗鼻衄、咯血等,可起滋阴泻火的作用;用温和灸或蓖麻仁敷灸百会穴,治疗胃缓、阴挺、脱肛等,均能起到补气固脱的作用。

根据病种、病症、辨证,选用灸治方法以补泻

根据病种、病型、辨证的不同,选用不同的灸治方法以达到补泻的目的。如急性病选用着肤灸、雀啄灸;慢性病选用温和灸、回旋灸和温针灸等。隔物灸和敷灸中所用药物,均按药物的性味、功效、主治等予以选用,如甘遂灸用以逐水泄水,附子饼灸用以补虚助阳。

隔物灸与其他药物灸法的补泻主要根据所采用药物的性味、功能、主治等予以选用。选用偏重于泻的药物,就起到泻的作用,如甘遂灸多用于逐水泄水;豆豉饼隔物灸则多用于散泻毒邪。选择偏重于补的药物施灸,就起到补的作用,如附子饼隔物灸则多用于补虚助阳;蓖麻仁敷灸百会穴,治疗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皆能起到补气固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