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二战全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开场:远东硝烟

一、日本全面侵华

“二·二六”法西斯军事政变

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队内部存在着很严重的斗争。由于对政治的看法、理念不同,军队内部逐渐分成两派:“皇道派”与“统制派”。统制派主要是陆军中央机关内的军官,“皇道派”的人多为野战部队的少壮派军官。

“皇道派”认为,日本天皇已经被周围的“奸人”包围和蒙蔽,无法得知民间疾苦,所以必须起来“清君侧”。其手段就是废除内阁,让天皇成为类似希特勒的直接军事独裁者。“统制派”则完全反对这种主张。不过两派的政治主张虽迥异,目的却都是要将日本进一步变为法西斯国家。

“皇道派”的代表人物是荒木贞夫、真崎甚三郎、冈村宁次、桥本欣五郎和相泽三郎等人。统制派的领袖则是宇垣一成、杉山元、永田铁山、东条英机等人。两派主张建立军部法西斯独裁的手段有很大区别。“皇道派”为实现目标不惜采用政变、暴动甚至暗杀等恐怖手段。统制派则主张运用合法手段,从事合法改革。统制派极力主张建立总体战体制。两派的对立还在于人员安排上的钩心斗角和争权夺利。两派并不是明确的组织,每派内部的行动也往往并不统一。

两派的斗争影响到没有实际权力的年轻军官。1936年2月25日深夜,东京城降下百年不遇的大雪。26日凌晨5时左右,香田清贞大尉、安藤辉三大尉、河野寿大尉、野中四郎大尉等9名政变核心军官率领1400余名官兵,从驻地武器库中夺取了步枪、机枪等武器,然后从位于皇宫外西侧三宅坂的第1师团驻地出发,分头去刺杀“天皇周围的坏人”。

这批“皇道派”的少壮派军官,袭击了首相官邸、警视厅(首都警察厅)等重要政府机关,杀死了内阁大臣、前首相斋藤实,藏相高桥是清,陆军教育总监渡边太郎,天皇的侍从长铃木贯太郎也被打成重伤。他们试图通过在首都东京发动军事政变来建立军部法西斯独裁。

叛军占领陆军省、参谋本部、国会及首相官邸等一带地区,要求陆军上层对国家实行法西斯化改造。政变激怒了日本天皇,天皇敕令平叛。后来经过上层两派势力激烈斗争后,暴乱在2月底被全部平定了。

军部对政变的处理极其严厉。参加政变的青年军官中两人自杀,其余19人被起诉,此外被起诉的还有民间人士北一辉、西田税等和士官,共123人。经过不到三个月的审理,7月5日作出了判决,政变的直接策划组织者香田清贞等17人被判处死刑,其他相关人员也分别被判刑。

“二·二六兵变”之后,“统制派”借机对“皇道派”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和排斥,从此掌握了军部内的主导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皇道派”发动政变时所设定的目标,在政变失败后反而得以实现。他们的军部独裁、国家政权法西斯化等愿望被同属法西斯派别的统制派逐步实现。统制派从此牢牢掌握了军部大权,而且内阁也被以新首相广田弘毅为首的文官法西斯集团所控制。

法西斯军阀要挟政府说:“政治的主导权如不让给军部,就会发生第二、第三个‘二·二六’事件!”在军部的强烈要求下,日本政府在1936年5月恢复了1900年制定,1913年一度废止的陆海军大臣、次官由大、中将现役军人担任的制度。为了缩小议会权限,消除政党政治,法西斯军阀还提出所谓改革政治制度的“计划”,从而使议会完全变成军部法西斯独裁的附属品。

日本的军部法西斯独裁在“二·二六兵变”后,正式宣告确立。之后,日本军部在国内推出了一连串的反动措施,对内加强“特别高等警察”;实行警察的特务统治;压制言论思想自由;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等等,加紧镇压日本人民;对外则加紧侵吞中国华北。继1935年8月提出“广田三原则”(对华外交方针三原则:1.中国方面要彻底取缔反日言行;2.中国要承认“满洲国”,在这之前日本和中国在华北方面实行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3.日本和中国合作,在接近外蒙古的地区内排除共产主义)之后,1936年8月,日本政府通过了《第二次处理华北纲要》,进一步重申要使华北五省(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实现“特殊化”,以达到“华北分治”的侵略目标,意图肢解华北,使其脱离中国,沦为第二个伪“满洲国”。

日本由于国内长期存在军国主义反动传统,军部又在天皇制统治机构中占有特殊地位,所以日本不需要像德国和意大利那样组织法西斯政党来夺权。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显著特点是天皇制军国主义的法西斯化。依靠和利用现存的天皇制统治机构,以建立军部法西斯独裁的方式来推行国家的法西斯化。“二·二六兵变”是日本军部法西斯独裁确立的标志。从此,日本整个国家体制完全纳入战争和法西斯轨道。

卢沟桥上的枪声

1936年日本制订的总体战略计划——“国策基准”出笼后,全面侵华便成为日本的既定方针。1936年8月,日本参谋部就制订了《1937年度对华作战计划》。1936年末,日本军事当局在京都、名古屋地方由陆军参谋本部参谋次长主持举行了一次“将官演习”,向参加演习的将官交代了全面发动对华战争的战争部署。

这次“演习”的目的是设想日本对中国和苏联开战,而且从形势上看是先打中国,后打苏联。在这次“演习”前后,日本军事当局对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军事作战问题已作了具体的研讨。参加这次“演习”的有十多个现役和预备役将官,他们后来都参加了全面侵华战争,担任兵团司令以上的职务。

与此同时,日本向中国东北大幅增兵,1936年的总兵力已超过1931年的4倍多,火炮增加3倍,飞机增加2倍,坦克增加9倍。这些兵力随时可抽调到华北作战。在华北,1937年春,关东军一部进驻通县及平津一带。驻华北日军兵力达1万余人。

figure_0059_0034
▲日军侦察兵

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军事演习。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日军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的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随后日方立即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

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拒绝了日方的无理要求。日军一面因“士兵失踪”与中国方面交涉,一面部属战斗。冀察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议,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此时,日方声称“失踪”的士兵已归队,但隐而不报。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发动炮击,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反击。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了。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蒋介石则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并致电宋哲元等人,命令他们坚守宛平城。

日军在遭到卢沟桥守军顽强抵抗后,分别在1937年7月9日、11日、19日与冀察当局三次达成所谓的“停战协议”。

到7月25日,陆续集结平津的日军已达6万人以上。26日,日军参谋部经天皇批准,命令日本华北驻屯军向第29军发动攻击,并增调国内5个师约20万人到中国,并向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下达正式作战任务:“负责攻打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7月28日上午,日军按原计划向北平发动总攻。

驻守北平的第29军将士在各自驻地英勇抵抗。最后,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战死,不少军训团的学生也在战斗中牺牲。28日夜,宋哲元撤离北平,29日,北平沦陷。7月30日,天津失守。平津地方完全被日寇占领。

攻占平津后,日军的气焰十分嚣张,决定按照原计划大规模入侵中国。他们一方面开始实行全国的战时动员,另一方面以在华北地区的30万兵力分四路向中国内地长驱直入:一路由平绥路进攻绥远省;一路由津浦路、胶济路进攻山东省;一路由平汉路进攻河南省;一路由平绥路、同浦路进攻山西省。日军所到之处,中国遍遭蹂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