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唐宋八大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晋文公问守原议◎

唐代宦官之祸最严重时,正是柳宗元写作此文时,可以断定作者对掌握军国大权的阉党深恶而痛绝,而又不能直接指斥,只好以曲笔讽谏,借以抒发对政事的愤慨。本文结构严谨,法度森严,行文步骤承接照应,写得非常巧妙。文章一起笔就以晋文公问勃鞮为例说起,立论明确,笔锋直接,接着一口气写下来,每段紧扣相连,虽然有许多倒注的回互转换,却组织得天衣无缝,意味深长。而通篇文字简约明快,不留斧凿痕迹,读来既清新爽朗,又让人警醒。有感时事而借古人发议,这是议论文的惯用手法,但柳宗元此文超出许多人的俗习,他悍然落笔而又猝然收笔,豹头虎尾,文中同样精神百倍,畅论宦官当权的危害,隐讥唐德宗对阉人的迁就与亲宠,写得义正词严,说理透彻,不愧是“柳文得意者”(谢枋得语)。

【原文】

晋文公既受原于王,难其守。问寺人勃鞮,以畀赵衰。

figure_0107_0058
晋文公复国图

余谓守原,政之大者也,所以承天子,树霸功,致命诸侯,不宜谋及媟近,以忝王命。而晋君择大任,不公议于朝,而私议于宫;不博谋于卿相,而独谋于寺人。虽或衰之贤足以守,国之政不为败,而贼贤失政之端,由是滋矣。况当其时不乏言议之臣乎?狐偃为谋臣,先轸将中军,晋君疏而不咨,外而不求,乃卒定于内竖,其可以为法乎?且晋君将袭齐桓之业,以翼天子,乃大志也。然而齐桓任管仲以兴,进竖刁以败。则获原启疆,适其始政,所以观示诸侯也,而乃背其所以兴,迹其所以败。然而能霸诸侯者,以土则大,以力则强,以义则天子之册也。诚畏之矣,乌能得其心服哉!其后景监得以相卫鞅,弘、石得以杀望之,误之者晋文公也。

呜呼!得贤臣以守大邑,则问非失举也,盖失问也。然犹羞当时陷后代若此,况于问与举又两失者,其何以救之哉?余故著晋君之罪,以附《春秋》许世子止、赵盾之义。

【译文】

晋文公从周天子那里接受原地以后,很难决定由谁来守护那里。他询问宦官勃鞮,接受他的建议把这个职务给了赵衰。

我认为,治理好原地是晋国政治上的大事,是借以事奉天子、建立霸主功业、向诸侯传达王命的,不应该与宦官商议,以致玷污了天子的命令。可是晋文公在挑选担负重任的官员时,不在朝廷与大家一起商量,而在内宫私下讨论;不广泛在大臣中征求意见,而偏偏与宦官计议。虽然赵衰的才能、德行所幸可以担任原地的长官,国家的统治不因此而受损,而迫害贤良、政治混乱的祸根,却由此滋长出来了。何况当时晋国并不缺乏能够提出建议的臣子呢!狐偃是善于谋划的大臣,先轸是中军的统帅,晋文公疏远他们而不向他们询问,竟与宦官仓促商讨决定,这种做法能作为榜样吗?而且,晋文公准备像齐桓公那样建立功业以辅助天子,这是远大的志向。可是齐桓公因任用管仲而成就霸业,因任用竖刁而致使国势衰败。那么晋文公得到原地扩展了疆土,正是他开始创建霸业,给诸侯树立榜样的时候,而他竟不用齐桓公的成功经验,却重蹈齐桓公后来失败的覆辙。虽然晋文公后来能称霸诸侯,那是因为就国土而言,晋国是大国,从力量方面看,晋国兵力强,以名义而论,晋国是周天子所封的。众诸侯事实上是惧怕晋国,哪里是晋文公能使他们心悦诚服呢?以后景监能够任用商鞅为相,弘恭、石显能够害死萧望之,是晋文公导致的恶果。

figure_0108_0059
春秋地图

唉!晋文公想派贤臣去担任原地那样的大地方的长官,那么被问者并非所举失当,问题在于他问了不该问的人。即使这样,他还是受到了当时人的耻笑,而且贻害后世,何况如果在问的对象和被推举的人两方面都错了的情况下,他用什么来挽救呢?所以我把晋文公的过错揭示出来,以附和《春秋》贬斥许世子止和赵盾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