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阴肾经主要穴位详解
涌泉
【穴位一找准】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功效】益肝调便,平肝熄风。
【主治】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病等。穴道指压法治疗脑溢血后的复原、穴道按摩治疗膀胱炎、指压法治疗白发,等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
穴位详解
足少阴肾经穴,别名地冲穴,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温热水气,由天部横向传于然谷穴。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涌泉:涌,外涌而出也。泉,泉水也。该穴名意指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本穴为肾经经脉的第一穴,它联通肾经的体内体表经脉,肾经体内经脉中的高温高压的水液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故名。
推搓涌泉穴俗称“搓脚心”,它是我国流传已久的自我养生保健按摩疗法之一。
利用刺激涌泉穴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方法有很多,归结起来可分为三类:一是用药物烘烤、熏洗;二是用灸疗、膏贴;三是用各种按摩手法或其他的物理性方法。
下面是几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
(1)用热盐水浸泡双侧涌泉穴。热水以自己能适应为度,加少许食盐,每日临睡觉前浸泡15~30分钟。
(2)用艾灸或隔药物灸,每日一次,至涌泉穴有热感上行为度。
(3)用按摩手法推搓、拍打涌泉穴。
(4)在床上取坐位,双脚自然向上分开,或取盘腿坐位。然后用双拇指从足跟向足尖方向涌泉穴处,做前后反复的推搓;或用双手掌自然轻缓地拍打涌泉穴,最好以足底部有热感为适宜。
(5)取自然体位、仰卧位或俯卧位,用自己双脚做相互交替的对搓动作,可也用脚心蹬搓床头或其他器械。
俗话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据临床应用观察,如果每日坚持推搓涌泉穴,可使老人精力旺盛,体质增强,防病能力增强。据统计,推搓涌泉穴疗法可以防治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软无力、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头晕、头痛、高血压、耳聋、耳鸣、大便秘结等五十余种疾病。
涌泉穴的主治疾病及操作方法:
(1)慢性咽炎:取吴茱萸30克、生附子6克、麝香0.3克,共研细末,加少许面粉与醋调和,做成面饼,将药饼蒸微热敷双侧涌泉穴,敷后安睡3小时。若半夜脚心发热,则火气下行。每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急性扁桃腺炎:取黄连30克、吴茱萸20克,共研细末,混匀贮瓶备用,贴敷时取上药适量,加火醋调成糊膏状,晚上睡前敷于双侧涌泉穴,然后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第二天早晨取下,每晚贴敷一次,3次为一疗程。
(3)牙龈炎:生附子30克,研为细末,用时取上药适量,加水调成糊膏状,敷于双侧涌泉穴,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本方对肾阴亏损型牙龈炎疗效较好。
(4)小儿腹泻:取苦参、苍术各30克,共研为细末,用时取上药适量,加米醋调成糊状,敷于双侧涌泉穴,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10次为一疗程。本方用于湿热型小儿腹泻疗效较好。
(5)高血压病:取吴茱萸100克,龙胆草60克,土硫黄20克,朱砂15克,明矾30克,将上药共研细末,每次用上药适量,加米醋调成糊状,贴敷于双侧涌泉穴,覆盖纱布,胶布固定,两日一换,1月为一疗程。
(6)风热感冒:取白芥子9克、鸡蛋清1个,将白芥子研成细粉,然后用蛋清调匀,分成两份,敷于双侧涌泉穴,1小时后取下。本方有较好的退热效果,适用于高热者。
(7)口疮:取吴茱萸30克,研成细末,贮瓶备用,每次取上药适量,用醋调成膏状,敷于双侧涌泉穴,再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
(8)小儿流口水:制南星30克,生蒲黄12克,老醋适量。用法:前2味药研细末,以老醋调成糊饼,包敷足心涌泉穴,男左女右,12小时易之。小儿流口水,中医称为小儿滞颐,多因脾胃湿热,廉泉不约或脾胃虚寒,不能收摄津液所致。本方可平调脾胃寒热,包敷涌泉穴,乃上病下取之意。
(9)治疗阳痿:取巴戟天、补骨脂、仙茅各10克。制法:将上药共研细末,加入适量食醋调成稀糊状,分成2份。用法:将调好的药膏贴敷于双足的涌泉穴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连续用药5~7天。功效:温阳补肾,适用于肾阳虚所致的阳痿。
(10)治疗遗精:取龙骨、牡蛎、芡实、沙苑蒺藜各30克,五味子、龟板各20克,菟丝子15克。制法:将上药共研细末,调匀,装瓶备用。用法:每次取药末适量,加入食醋调成稀糊状,贴敷于双足的涌泉穴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功效:补肾固精,适用于遗精、早泄、腰酸耳鸣、倦怠乏力等。
然谷
【穴位一找准】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
【功效】益气固肾,清热利湿。
【主治】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膀胱炎,尿道炎,睾丸炎,精液缺乏,遗尿。
(2)五官科系统疾病:咽喉炎,扁桃体炎。
(3)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不孕症。
(4)其他:心肌炎,阴痒,糖尿病,精神病。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胀痛,针感可向足底部扩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穴位详解
足少阴肾经穴,五输穴之荥穴,五行属火,出自《灵枢·本输》,别名龙渊。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大部分散热冷降,小部分吸热蒸升。
然谷:然,燃也。谷,两山所夹空隙也。该穴名意指肾经外涌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肾经涌泉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性温热,至本穴后水液大量气化水湿,经水如同被燃烧蒸发一般,故名。
龙渊:龙,变幻莫测之物也,此指本穴地部经水的各种变化。渊,深渊也,范围大也。龙渊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由液化气,范围巨大。理同然谷名意。
临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肾俞,太溪,关元,三阴交治月经不调;配肾俞,志室,气海治遗精;配中极,血海,三阴交治阴痒。
然谷,也就是“燃谷”,还有“燃烧谷物”的意思。谷物就是我们吃进胃里的食物,燃烧就是消化。然谷穴就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胃里食物更好消化的一个穴。推拿然谷,可以让人很快产生饥饿感,同时还能治疗过度饮食后的不适,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总之,每天坚持推拿然谷,能让人的胃口大开、肠道常清。
推拿然谷是很有讲究的:首先要准确地找到然谷穴,用大拇指用力往下按,按下去后马上放松。当大拇指按下去的时候,穴位周围乃至整个腿部的肾经上都会有强烈的酸胀感,但随着手指的放松,酸胀感会马上消退。等酸胀感消退后,再按上面的方法按,如此重复10~20次。双脚上的然谷穴都要按。如果是自己给自己做,则两个穴位可以同时进行。
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因为针灸里有“补”和“泻”的手法,推拿也一样。一般来说,快速的、强烈的刺激为泻法,柔和的、缓慢的刺激为补法。一个穴位,用补法与用泻法进行推拿,效果是不一样的,甚至相反。我们对然谷这个穴,用的是泻法。要把这个手法做对,才有明显的效果,不然,如果只是随便按一按、揉一揉,效果虽说仍然会有,但就要大打折扣了。
刚才我们说到重复按10~20次,到底是10次还是20次呢?那就要看你是否按到火候了。当你感觉酸胀感越来越难以退去,最后再也不退的时候,火候就算到了。这也是检测你这套开胃推拿动作做得是否到位的一个标准,做得到位,10次就足够了,做得不到位,20次以上恐怕也不行。当然,即使没到火候,效果总还是会有一些的。
推拿然谷后,我们会很快感到嘴里唾液腺兴奋,唾液分泌得多了。20分钟后,人会产生饥饿感。这时候,可以吃东西了。不过千万不要暴饮暴食,吃到八分饱就可以了。平常体弱多病的中老年人和素来胃口不好的孩子尤其要注意,“物壮则老”,任何事情都不可过度,人生如此,养生亦如斯!
太溪
【穴位一找准】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益肾纳气,培土生金。
【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牙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寒则点刺出血或泻而多灸,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穴位详解
足少阴肾经穴,别名大溪穴,吕细穴。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其气化之气,经水循肾经而传,气化之气吸热后上行天部。
太溪:太,大也。溪,溪流也。该穴名意指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本穴物质为然谷穴传来的冷降之水,至本穴后,冷降水液形成了较为宽大的浅溪,故名。大溪名意与此穴同。
吕细:吕,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也,总称六吕,此指穴内物质为纯阴之液。细,弱也、小也。吕细一名意在形容穴内流行的地部经水水面宽大而流动缓慢,故名。
临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然谷穴主治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配肾俞穴治肾胀;配支沟穴、然谷穴治心痛如锥刺。
凡是寒凉体质的人,都不妨通过常炙太溪穴,让温暖的生机进入寒体之内,让“体内的冰雪”变成春天的涓涓细流……大家不妨试一下!
太溪穴为肾经腧穴、原穴,长于滋阴补肾、通调三焦,可用于治疗阴虚之消渴、咯血、吐血、衄血、咽喉肿痛、耳鸣、耳聋、口中热、咽干、唾痰如胶、牙龈肿痛、尿黄、便秘,肺肾两虚之咳喘,肾阳不足之遗精、阳痿、小便频数,失眠,腰酸,妇女不孕、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月经不调、绝经前后诸症。历代文献和临床未见有明显的禁忌证。
取太溪穴时,须令患者卧位或坐式,放松全身肌肉,并将袜子退至露出足跟部。术者用定位的手拇指用力均匀地在内踝与跟腱之间反复仔细地按压,寻找患者感觉酸、痛、胀最为明显且为凹陷的地方,即为此穴的准确位置。一般多用捻转补法,即术者用同侧持针的手(左侧太溪用左手,右侧太溪用右手)持1.5寸毫针垂直刺入约1寸深,待有酸、胀、麻等感觉时,施以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同时微微向下按压针身,捻转幅度小于90度,频率大于180次/分的捻转补法。一般留针30分钟为宜,并在留针过程中瞩患者意念施针处,每10分钟行针一次,令针感向足跟、内踝或胫骨内侧放散。
太溪穴的日常保健上需要注意四点事项:
(1)按揉太溪穴前后各喝300~500毫升的温热白开水。
(2)按揉力度不宜过大(太轻也不行),以感到穴位处有酸麻胀感即可。
(3)如果你没有痛感,而且刚按就陷下去了,说明你体质较虚弱,所以你要把它揉痛;一按就痛的,你要每天坚持,揉到它不痛,以后1~3天按揉一次也可。
(4)平时应尽量避免如房事过滥、腰背部着凉等。
大钟
【穴位一找准】正坐或仰卧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功效】益肾平喘,调理二便。
【主治】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病,痴呆,癔症。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淋病。
(3)其他:哮喘,咽痛,口腔炎,食道狭窄,便秘,疟疾。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穴位详解
古人曰:“天柱、大钟按摩宽,便是醒神腱脑丸。”坚持按摩天柱穴、大钟穴,再加上头顶按摩,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通畅气血,调和百脉,收到健脑防病之功效。
按摩大钟穴:大钟穴位于足内踝后五分的太溪穴下部与后跟腿侧边的交点。用大拇指指腹按压在该穴上,每侧由上而下按摩20次。
大钟穴是治疗多种慢性疾病的保健大穴。大钟穴是肾经的络穴,络膀胱经,主要的功效是排毒和御寒。它位于人体的足内侧,内踝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肾气不足的时候按下去肯定很痛。
所谓大钟,大,巨大也;钟,古指编钟,为一种乐器,其声浑厚洪亮。该穴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如瀑布从高处落下,声如洪钟,因此而得名“大钟”。大钟穴有益肾平喘、通调二便的功效。由于肾经连络气管,所以大钟穴能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的疾病。此穴还有强腰壮骨、清脑安神的功效。
水泉
【穴位一找准】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指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功效】清热益肾,通经活络。
【主治】
(1)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月经过少,子宫脱垂,不孕症。
(2)其他:近视眼,膀胱痉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穴位详解
对于女人来说,水泉穴可是个有用的穴位,女人一旦痛经就可以找身体里的利水大药——水泉穴。
具体方法是:痛经时用拇指按住水泉穴,先做向心方向推按,再顺时针方向揉按,按摩时以出现酸胀、麻痛的感觉为好,按5~10分钟即可。
那为什么按摩穴位有效呢?那是因为水泉穴是本经的郄穴,郄穴相当于人体的灭火器,是我们人体自带的专门用于急救的大药。这个穴位有活血通经之功效,止痛效果非常神奇。因此,对于痛经患者来说,发作时按揉水泉穴往往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止痛效果。
水泉穴,顾名思义和“水”有关。一切与水液代谢失常有关的问题,比如女性经期肚子胀、月经不调,或男性膀胱炎、前列腺炎等,都可找水泉穴这位“利水大药”来调治。可见,此穴也并非女性朋友的专利。
水泉穴是专门消水肿,治疗小便不利的。小便不利就是刚上完厕所,还没两分钟又想上,每次就撒一点儿。这是典型的肾气不足。西医通常诊断为泌尿系统感染。老年男性一般都有前列腺问题。小便不利者每天要坚持多揉水泉穴。
水泉穴还有活血通经的作用。它通月经的效果很好,尤其是女性月经量特少,肚子胀得特别难受,但经血就是不下来,这时要赶紧揉水泉穴。
照海
【穴位一找准】该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外来经水屯于穴内,气化之气上行天之天部。
【功效】调阴宁神,通调二便。
【主治】咽喉干燥,痫证,失眠,嗜卧,惊恐不宁,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频数,不寐,脚气。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寒则点刺出血,热则补之灸之。
穴位详解
足少阴肾经穴。见《针灸甲乙经》卷三,为足少阴、阴跷脉交会穴,别名阴跷穴,漏阴穴。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其蒸发的水气。
照海:照,照射也。海,大水也。该穴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本穴物质为水泉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形成一个较大水域,水域平静如镜,较多地接收受天部照射的热能而大量蒸发水液,故名。
阴跷:阴跷,乃穴内气血有地部的经水和天部的阳气,气血特性体现了阴急而阳缓的阴跷脉特性,故名阴跷。
临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列缺穴、天突穴、太冲穴、廉泉穴治咽喉病症;配神门穴、风池穴、三阴交穴治阴虚火旺之失眠症。
该穴不但能缓解胸闷、嗓子干痛、声音嘶哑、慢性咽炎等症状,还对肩周炎、失眠有辅助作用,配肾俞、关元、三阴交等穴位,还可以主治月经不调。此外,如果你失眠,也可以借助照海穴来缓解。睡前揉几分钟照海穴,不仅可以滋阴降火、补肾益气,而且还可以让你舒舒服服地睡个好觉,不信你就试试看。
照海穴是咽痛和失眠者的福音。很多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所处的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名庭别院,依山傍水,不仅居住环境舒适优雅,更重要的是家里高科技配置齐全,家电样样不缺,比如说夏天家里有空调,冬天有暖气。殊不知这种舒适环境背后对人体所造成的伤害。我们感官上认为冬天不冷了,夏天也不怕热了,虽然人自觉舒适,可是我们自身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却越来越弱。所以一到季节变化的时候,很多人身体就会出现不适症状,如咳嗽,咽喉肿痛,嗓子嘶哑等,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治疗咳嗽,咽喉肿痛,嗓子嘶哑我们可以选用肾经上的照海穴。照海穴治疗嗓子嘶哑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效果?早在孙思邈《千金要方》里就有记载,称此穴为“漏阴”意思是说如果这个穴出现问题,人的肾水减少,就会造成肾阴的亏损,引起虚火上升。如嗓子干疼,慢性咽炎,声音嘶哑等症状。另外,照海穴在奇经八脉中属于阴跷脉,与足少阴肾经交会,为八脉交会的要穴之一,具有滋肾清热之功效。经常揉按这个穴不仅能够调理阴跷脉还可以调理肾经。
复溜
【穴位一找准】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功效】补肾益阴,通调水道。
【主治】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小儿麻痹后遗症,脊髓炎;
(3)其他:功能性子宫出血,腹膜炎,痔疮,腰肌劳损。
【刺灸法】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足底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穴位详解
足少阴肾经穴,出《灵枢·本输》,别名昌阳、伏白、外命,本经(金)穴。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温热,与肺金之气同性,散热后循肾经横传于交信穴。
复溜:复,再也。溜,悄悄地散失也。复溜名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再次吸热蒸发上行。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输来的寒湿水气,上行至本穴后因其此再次吸收天部之热而蒸升,气血的散失如溜走一般,故名复溜。
伏白:伏,隐藏、埋伏也。白,肺性之气也。伏白名意指本穴吸热溜散的水气隐伏着肺金之气的凉湿之性。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在本穴吸热后温度上升而变为肺金之性的凉湿之气,故名伏白。
昌阳:昌,昌盛繁荣也。阳,阳气也。昌阳名意指肾经阳气至本穴后才变为昌盛繁荣之状。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在本穴吸热后变为了天部的阳气,肾经阳气在此变得繁荣昌盛,故名昌阳。
交信
【穴位一找准】交信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太溪穴直上2寸,复溜穴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
【功效】益肾调经,通调二阴。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阴挺,泄泻,大便难,睾丸肿痛,五淋,疝气,阴痒,泻痢赤白,膝、股内廉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穴位详解
足少阴肾经穴,阴跷脉的郄穴,别名内筋穴、竹柳穴,肾经经气由此交于三阴交穴,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吸热后横向外走三阴交穴。
交信:交,交流、交换也。信,信息也。该穴名意指肾经经气由此交于三队交穴。本穴物质为复溜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因其吸热扬散而质轻,因此从本穴外走脾经气血所在的天部层次,故名。
内筋:内,与外相对,指本穴交于三阴交穴的气血物质来自于肾经所处的内部。筋,肝风也。内筋名意指本穴气血以风气的形式由内向外传输。理同交信名解。
阴跷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既为肾经之穴同时又为阴跷脉之穴,但由于本穴气血为凉湿水气,外传脾经的气血是吸热后的气血,量不多,如从孔隙中外出一般,故为阴跷脉郄穴。
临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关元穴、三阴交穴治妇科疾患之月经不调;配太冲穴、血海穴、地机穴治崩漏;配中都穴治疝气;配阴陵泉穴治五淋;配中极穴治癃闭;配关元穴治阴挺。
筑宾
【穴位一找准】正坐或仰卧位,在小腿内侧,当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太溪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
【功效】调理下焦,宁心安神。
【主治】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病,癫痫。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膀胱炎,睾丸炎。
(3)其他:神经性呕吐,小儿胎毒,腓肠肌痉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向上扩散至大腿,向下可扩散至足底。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穴位详解
足少阴肾经穴,阴维脉的郄穴,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散热后横向下行阴谷穴。
筑宾:筑,通祝,为庆祝之意。宾,宾客也。该穴名意指足三阴经气血混合重组后的凉湿水气由此交于肾经。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传来的凉湿水气(足三阴经气血在三阴交穴混合后既无热燥之性亦无寒冷之性),性同肺金之气,由此传入肾经后为肾经所喜欢,本穴受此气血如待宾客,故名。
阴维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既为肾经之穴,同时又为阴维脉之穴,而三阴交穴传入本穴的气血较为细少,如从孔隙中传来一般,故为阴维脉郄穴。
筑宾穴的主要功效是清热利湿、化痰安神、理气止痛。
在人体内,毒素最喜欢生长在有湿、瘀血、痰浊多的地方,而筑宾穴就是一个去毒的要穴。筑宾穴最能排除像烟毒及油漆味等污染空气的气毒,还可以解吃药后淤积在体内的毒素。
太冲穴也是一个解毒的穴位,但它是从肝上解毒,即把肝毒排给肾脏,所以需要再解毒。揉筑宾穴就可以再解一遍毒,把体内毒素统统排出去,不让毒素损伤肝肾。当你把各种毒素排走了,脏血被过滤了,新鲜血液才能产生,这样才叫真正打通肾经,才是真正的补肾。
阴谷
【穴位一找准】该穴位于腘窝内侧,屈膝时,在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功效】益肾补阳,调理月经。
【主治】阳痿,疝痛,月经不调,崩漏,小便难,阴中痛,癫狂,膝股内侧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或泻之,热则水针或补之。
穴位详解
肾经合穴,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汇合并形成大范围的水湿云气常,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高浓度冷湿水气,部分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吸热后循肾经上行。
阴谷:阴,阴性水湿也。谷,肉之大会也,两山所夹空隙也。该穴名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汇合并形成大范围的水湿云气常本穴物质为筑宾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行至本穴后聚集为水湿云气,水湿云气性寒冷,故名。
临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照海穴、中极穴治癃闭;配大赫穴、曲骨穴、命门穴治寒疝、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
身体能够保持一定的人的体温,所以在气温非常高时,体温当然高。于是,为了保持正常的体温,身体便会流汗,流汗乃是为调节体温。在剧烈运动之后也是同样,由于大脑中枢神经的命令,使分布在全身皮肤的汗腺打开,而发汗。
但是,有些人只要热一点儿就流汗,没有活动也无缘无故地出汗,这种症状称为“多汗症”。但是,在工作及学习时,汗流浃背实在叫人难受。另外,与人会面时,满脸及整个身体都是汗,不仅自己觉得不舒服,也会带给对方不好的印象。
还有一种多汗症的人,白天不出汗,到了晚上汗却流个不停。这是所谓的睡汗,无疑是一种不正常的流汗。多汗症的原因有水分摄取过多,或生病所引起,等等。
还有因排尿作用不正常,在尿很难排出的情况下,体内的水分只有借助从汗腺出来的方法,而流出不必要的水分。然而,若是一般的多汗症,只要汗腺与中枢神经没有异常,用穴道指压法则能完全治愈。
汗是由肾经与膀胱经支配,所以,阴谷穴和肾俞穴对治疗多汗症非常有效。阴谷能够缓和冲击肉体性、精神性的变化,更是有助于恢复的穴位,肾俞穴是对因泌尿系统等不正常所引起的疾病,具有治疗效果的穴道。
一面缓缓吐气,一面同时用力按压这些穴6秒钟,至发痛的程度为止。每天需有耐心做此穴位指压30次。如此,多汗应可治愈。
横骨
【穴位一找准】在下腹部,当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位,在耻骨联合上际,当曲骨穴(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
【功效】益肾助阳,调理下焦。
【主治】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道炎,尿潴留,遗尿,遗精,阳痿,睾丸炎。
(2)妇产科系统疾病:盆腔炎,附件炎,闭经,月经不调。
(3)其他:角膜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放散至小腹及外生殖器。注意针刺之前应排空膀胱,以免刺伤膀胱。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寒则先泻后补或泻之或灸,热则补之。
穴位详解
足少阴肾经穴,本经与冲脉之交会穴。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受热后循肾经上传大赫穴及输散腹部各处。
横骨:横,指穴内物质为横向移动的风气也。骨,指穴内物质中富含骨所主的水液。该穴名意指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横向外传。本穴物质为阴谷穴横行传至的冷湿水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胀散并横向传于穴外,外传的风气中富含水湿,故名。
下极:下,指本穴位于胸腹的最下部。极,屋顶之意,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下极名意指肾经气血在本穴达到了它所能上行的最高点。本穴物质为阴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因其寒湿滞重要靠不断地吸热才能上行,而本穴则是肾经下部经脉气血上行所能到达的最高点,故名下极。
屈骨:屈,亏缺之意。骨,阴性水液也。屈骨名意指肾经气血由于本穴的向外散失而处于亏缺之状。本穴物质为阴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量不大,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胀散并散失肾经之外,肾经气血因此更加亏缺,故名屈骨。屈骨端名意与屈骨近同,端指肾经吸热上行的气血在此到达顶端。
大赫
【穴位一找准】仰卧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功效】益肾助阳,调经止带。
【主治】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精,早泄,阳痿,睾丸炎;
(2)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盆腔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有时针感可向上传至胸腹部,向下传至会阴部。注意针刺之前应排空膀胱,以免刺伤膀胱。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详解
足少阴肾经穴,本经与冲脉之交会穴,别名阴维穴,阴关穴,体内冲脉的高温高湿之气由本穴外传肾经,气血物质为强劲的高温高压之气,循肾经上传。
大赫:大,大也、盛也。赫,红如火烧十分显耀也。大赫名意指体内冲脉的高温高湿之气由本穴而出肾经。本穴物质为体内冲脉外出的高温高压水湿之气,因其高温而如火烧一般显耀,因其高压而气强劲盛大,故名大赫。
阴维:此名是从本穴的特定功能上而言的。本穴物质为冲脉外传的高温高压水气及横骨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在冲脉强劲之气的带动下,横骨穴传来的寒湿水气由此输布胸腹各部,有维护胸腹阴面阴液的作用,故名阴维。
阴关:阴,阴液也。关,关卡也。阴关名意指冲脉外输的强劲热,能带动本穴天部的水湿之气上行,而对穴内流行的地部经水则无此作用,阴性水液只能循肾经下行。
临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阴交穴、肾俞穴、带脉穴、大敦穴、中极穴治阳痿、遗精、带下;配命门穴、肾俞穴、志室穴、中极穴、关元穴治男科病、不育症。
气穴
【穴位一找准】仰卧位,在横骨上2寸,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功效】调理冲任,益肾暧胞。
【主治】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路感染,遗精,阳痿,阴茎痛,肾炎,膀胱麻痹。
(2)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不孕症。
(3)其他:腹泻,角膜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放散至小腹。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详解
足少阴肾经穴,本经与冲脉之交会穴,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变为和缓的热气,气血物质为热性水气,循肾经上传及散输小腹各部。
气穴:穴内物质为气态物也。本穴物质为大赫穴传来的高温高压水气,至本穴后,快速强劲的高温高压水气势弱缓行并扩散为温热之性的气态物,故而得名。
胞门:胞,胞宫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胞门名意指胞宫的外输气血由此外出冲脉。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温热之气,此气来源于胞宫,在本穴开始向冲脉以外传输,是冲脉气血外出的主要门户,故名胞宫。子户名意与胞宫同。
四满
【穴位一找准】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功效】调经利水。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产后恶露不尽,小腹痛,遗精,遗尿,疝气,便秘,水肿。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水针或补之。
穴位详解
冲脉足少阴之会,别名髓府,髓中,髓海,“海”为汇聚之处。四海是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合称。脑为髓海,冲脉为血海,膻中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肾经冲脉气血在此散热冷凝,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散热冷降下行于中注穴。
四满:四,四面八方也。满,充斥、充满也。四满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散热冷凝、充斥穴内各个空间。本穴物质为气穴穴传来的热性水气,水气上行至此后热散冷凝化为雾状水滴并充满穴周,故名四满。
髓府:髓,肾之精也,寒性水湿之气也。府,府宅也。髓府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化为寒湿水气。本穴物质为气穴传来的热性水气,至本穴后热性水气散热冷凝而变为寒性水气,故名髓府。髓中、髓海名意与髓府同。
中医认为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海”是江河之水归聚之处。经络学说认为十二经脉内流行的气血像大地上的水流一样,如百川归海,故《灵枢·海论》指出:“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四海的部位与气街的部位类似,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各部之间相互联系。
四海主持全身的气血、津液,其中脑部髓海为元神之府,是神气的本源,脏腑经络活动的主宰;胸部为气海,宗气所聚之处,贯心脉而行呼吸;胃为水谷之海,是营气、卫气的化源之地,即气血生化之源;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起于胞宫,伴足少阴经上行,为十二经之根本,三焦原气之所出,乃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又称“血海”。
四海理论进一步明确了经气的组成和来源。四海病变,主要分为有余、不足两大类,临床上可据此辨证施治。
中注
【穴位一找准】该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功效】调和月经,通调腑气。
【主治】月经不调,腰腹疼痛,大便燥结,泄泻,痢疾。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补之或水针。
穴位详解
足少阴肾经穴。中注穴,出《针灸甲乙经》,冲脉足少阴之会,肾经冲脉经水由此注入体内,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由地之表部注入地之地部。
中注:中,与外相对,指里部。注,注入也。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冷降经水由此注入体内。本穴物质为四满穴传来水津湿气,至本穴后则散热冷降为地部经水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体内,故名。
临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肾俞穴、委中穴、气海穴治腰背痛;配血海穴、肾俞穴、太冲穴、三阴交穴、阴交穴、中极穴治妇科病、月经不调、卵巢炎、睾丸炎、附件炎。
商曲
【穴位一找准】仰卧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功效】健脾和胃,消积止痛。
【主治】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痉挛,胃下垂,肠炎,痢疾,便秘。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放散至上腹。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穴位详解
足少阴肾经穴,本经与冲脉之交会穴,别名高曲穴,商谷穴,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缓慢上行,气血物质为温性水气,循肾经横传石关穴。
商曲:商,漏刻也。曲,隐秘也。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缓慢上行。本穴物质为肓俞以下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少部分水气吸热后特经上行,如从漏刻中传出不易被人觉察,故名。
高曲:高,高处也,天部之气也。曲,隐秘也。高曲名意指肾经冲脉的水气在此吸热后缓慢上行。理同商曲名解。
商谷:商,漏刻也。谷,两山所夹空隙也。商谷名意指本穴周范围内的寒湿水气吸热后皆由本穴上行。
这个穴位具有清热降温的功效;按摩这个穴位,对腹痛、泄泻、便秘、肠炎、腹中积聚等不适症状,具有显著疗效;配中脘穴、大横穴,治疗腹痛、腹胀;配支沟穴,治疗便秘;配大肠俞穴、天枢穴,治疗泄泻、痢疾。
石关
【穴位一找准】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功效】攻坚消满,补肾种子。
【主治】呕吐,腹痛,便秘,产后腹痛,妇人不孕,膈肌痉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水针或补之。
穴位详解
足少阴肾经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太平圣惠方》作右关。别名石阙。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冷降为地部水液,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及地部的冷降经水,水湿之气少部分吸热后循肾经上行,大部分散热后冷降归地,地部经水则循肾经下行。
石关:石,肾所主的水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冷降为地部水液。本穴物质为商曲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降为地部水液,地部水液不能循肾经上行,故名。石门名意与石关同。
石阙:石,肾所主之水也。阙,碑坊标记之意。石阙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停止不能前行。理同石关名解。
临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中脘穴、内关穴治胃痛、呕吐、腹胀;配三阴交穴、阴交穴、肾俞穴治先兆流产和不孕症。
阴都
【穴位一找准】仰卧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功效】调理胃肠,宽胸降逆。
【主治】
(1)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
(2)五官科系统疾病:结膜炎,角膜白斑;
(3)其他:胸膜炎,疟疾。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放散至上腹。不可深刺,以免刺伤胃。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补之或水针。
穴位详解
足少阴经与冲脉之交会穴,别名食宫穴,通关穴,不宫穴,肾经冲脉的上行水气在此集散,气血物质为凉湿水气,大部分冷降后下走腹通谷穴,小部分吸热后上行天部。
阴都:阴,阴凉水湿也。都,都市也。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的上行水气在此集散。本穴物质为石关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云集之状,穴外气血不断地聚集本穴同时又不断地向外疏散,本穴如有都市的聚散作用,故名。
食宫:食,胃所受之五谷也,此指脾土物质。宫,宫殿也,大的居住地也。食宫名意指随肾经冲脉气血上行的脾土尘埃在此冷降归地。本穴物质为石关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降归于地部,随冲脉气血上扬的脾土尘埃亦回落地部,如同回到脾土应有的居住之地,故名食宫。
通关:通,通过也。关,关卡也。通关名意指肾经冲脉的水湿之气在此仍有部分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石关穴传来的水湿之气,性寒湿,其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因此寒湿水气大部分不能循肾经继续上行,只有小部分水气吸热后循肾经上行并保持肾经气血的流畅传递,此部分上行气血如闯关而行一般,故名通关。
不宫:不,否定词,否定之意。宫,宫殿也。不宫名意指本穴冷降于地的脾土尘埃不能存留穴内。如食宫之名解,本穴天部的脾土尘埃冷降归地后,由于肾经上部经脉有经水经本穴下传,本穴的降地脾土无法存留穴内,故名不宫。
临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巨阙穴治心中烦满;配三阴交穴、血海穴治闭经;配中脘穴、天枢穴、足三里穴、四缝穴治纳呆及小儿疳积。
幽门
【穴位一找准】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0.7寸。
【功效】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主治】腹痛,呕吐,善哕,消化不良,泄泻,痢疾,胃痉挛,慢性胃炎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可灸。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补针。
穴位详解
足少阴肾经穴,冲脉、足少阴之会,别名上门穴,上关穴,幽关穴,肾经冲脉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后极少部分循经上行,气血物质为寒湿水气,大部分寒湿水气散热冷降,小部分则吸热循经上行。
幽门:幽,深长、隐秘或阴暗的通道。门,出入的门户。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后极少部分循经上行。本穴物质为腹通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因其性寒湿滞重,至本穴后,在外部传入之热的作用下只有极少部分水湿循经上行,肾经冲脉气血从此由寒湿之性转而变温热之性,故名。幽关名意与幽门同。
临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玉堂穴治烦心呕吐;配中脘穴、建里穴治胃痛、噎嗝、呕吐;配天枢穴治腹胀、肠鸣、泄泻。
步廊
【穴位一找准】在胸部,当第五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功效】宽胸理气,止咳平喘。
【主治】
(1)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哮喘;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肋间神经痛,嗅觉减退;
(3)其他:胸膜炎,鼻炎,胃炎,腹直肌痉挛。
【刺灸法】
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放散至上腹。不可深刺,以免造成气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详解
足少阴肾经穴,别名步郎,肾经上传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化风上行,气血物质为水湿风气及脾土微粒,循肾经向上传输。
步,步行也。廊,走廊也。该穴名意指肾经上传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化风上行。本穴物质为幽门穴传来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化风而行,风气吹刮地部的脾土微粒滚动向上,如人在走廊中行走一般,故名。步郎名意与步廊同。
临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定喘、列缺穴治外感和内伤喘咳;配心俞穴、内关穴治胸痹、心悸怔忡。
神封
【穴位一找准】在胸部,当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功效】宽胸理肺,降逆止呕。
【主治】
(1)呼吸系统疾病:肺炎,支气管炎,哮喘。
(2)其他: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心动过速,乳腺炎,腹直肌痉挛。
【刺灸法】
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不可深刺,以免刺伤心、肺。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详解
足少阴肾经穴,肾经经气在此散热冷缩,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大部分散热冷缩后循肾经下行,少部分吸热上行。
神,与鬼相对,指穴内的物质为天部之气。封,封堵也。该穴名意指肾经吸热上行至此的经气在此散热冷缩。本穴物质为步廊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水湿风气势弱缓行并散热冷缩,大部分冷缩之气不能循经上行,如被封堵一般,故名。
临床上常配阳陵泉穴、支沟穴治胸胁胀痛。
很多人可能都认为咳嗽是小问题,不足为虑,所以对此并不在意,即使自己在经常不断地咳嗽,也懒得理会。其实,恰恰正是像咳嗽这种不起眼的小疾,更有可能诱发隐藏在人体中的大病。
神封穴里的“神”,与鬼相对,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封,封堵的意思。“神封”的意思是指肾经吸热上行的经气在这里散热冷缩。本穴物质为步廊穴传来的水湿风气,到达本穴后,水湿风气势弱缓行,并散热冷缩,大部分冷缩之气不能循经上行,就像被封堵了一样,所以名为“神封”。这个穴位在人体的胸部,当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
中医艾灸认为这个穴位功能如下:
(1)具有降浊升清的作用。
(2)长期按揉或艾灸这个穴位,对咳嗽、气喘、呕吐、不嗜饮食等疾患,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3)配阳陵泉穴、支沟穴,治疗胸胁胀痛;配肺俞穴、太渊穴,有宣肺理气、止咳平喘的作用,能够治疗咳嗽;配肝俞穴、阳陵泉,有疏肝利胆、镇静止痛的作用。
灵墟
【穴位一找准】灵墟穴位于人体的胸部,当第三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功效】疏肝宽胸,肃降肺气。
【主治】咳嗽,气喘,痰多,胸胁胀痛,呕吐,乳痈。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寒则补而微灸,热则深刺泻针出气。
穴位详解
足少阴肾经穴,肾经经气在此吸热蒸升,穴内气血空虚,气血物质为稀薄的干热之气,由穴内向经穴外部扩散。
灵,神灵也,与鬼相对,所指为天部之气。墟,土丘或故城遗址,指穴内物质空虚荒无。本穴物质为神封穴传来的极少水气,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蒸升于上,穴内气血如同废墟一般,故名。
临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足三里穴、中脘穴、内关穴治呕吐、纳呆;配神门穴、神藏穴治失眠健忘。
神藏
【穴位一找准】该穴位于人体的胸部,当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功效】宽胸理气,化痰止咳。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烦满,呕吐,不嗜食。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寒则补针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详解
足少阴肾经穴,出自《针灸甲乙经》,经穴之外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肾经,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之气,由穴外的天部汇入本穴。
神,与鬼相对,所指为天部之气。藏,收藏也,指气血物质由穴外汇入穴内。
本穴为肾经之穴,所处为肾经的北方寒湿之地,由于肾经部经脉无物传至本穴,经穴之外天部的冷缩水气因之汇入穴内,本穴如同神气的收藏之地,故名。
临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天突穴、内关穴、太冲穴治梅核气;配心俞穴、玉堂穴治胸痹、噎嗝、冠心病、心肌梗死。
彧中
【穴位一找准】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胸部,在俞府穴正下方,下一肋间隙中。
【功效】宽胸顺气,止咳平喘。
【主治】咳嗽,气喘,痰壅,胸胁胀满,不嗜食。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寒则补针多留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详解
足少阴肾经,别名或中穴,肾经的寒湿水气在此化为天部阳气,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循肾经上传于俞府穴。
彧,茂盛的样子。中,与外相对,指穴之内部。彧中名意指肾经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后化为充盛的阳气。本穴物质为神藏穴上传的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而化为充盛于穴内的阳气,肾经气血在此重又恢复其茂盛之状,故名彧中。彧中名意与或中同,“或”为“彧”之讹传。
临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风门穴、肺俞穴治外邪袭肺;配天突穴、间使穴、华盖穴治咽喉肿痛。
俞府
【穴位一找准】在胸部,当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功效】止咳平喘,和胃降逆。【主治】
(1)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哮喘,呼吸困难。
(2)消化系统疾病:神经性呕吐,食欲不振。
(3)其他:胸膜炎。
【刺灸法】
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放散至胸部。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或灸之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穴位详解
足少阴肾经穴,别名腧中穴,气血物质为冷降的地部经水,由体表注入体内脏腑。
俞府。俞,输也。府,体内脏腑也。该穴名意指肾经气血由此回归体内。本穴是肾经体内经脉与体表经脉在人体上部的交会点,或中穴传来的湿热水气在本穴散热冷凝归降地部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肾经的体内经脉,气血的流注方向是体内脏腑,故名。腧中者,其意与俞府同,中指内部。
此穴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主治疾病为:气喘突然发作的时候,可以指压胸骨旁的“俞府”及“彧中”可达到效果,穴道指压法治疗气喘发作。
生活中,有些人总是饿了也不想吃饭,或是总感觉倒不上气来,觉得老打嗝儿,就是老有逆气上来。这些都是肾不纳气造成的,需要及时把气血调上来。经常按揉此穴,就可以调动肾经的气血到上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