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人体经络穴位养生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足阳明胃经主要穴位详解

承泣

【穴位一找准】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正坐位,两目正视,瞳孔之下0.7寸,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取穴。

【功效】散风清热,明目止泪。

【主治】

(1)五官科系统疾病:急慢性结膜炎,近视,远视,散光,青光眼,色盲,夜盲症,睑缘炎,角膜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白内障,视网膜色素变性,眶下神经痛。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5~0.8寸,左手推动眼球向上固定,右手持针沿眶下缘缓慢刺入,不宜提插、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2)平刺0.5~0.8寸,透向目内眦,局部酸胀,可致流泪。如果针刺过深或斜刺可刺伤视神经,当深达2寸时可通过神经管刺伤脑,造成严重后果。

灸法:禁灸。

穴位详解

承泣。承,受也。泣,泪也、水液也。承泣名意指胃经体内经脉气血物质由本穴而出。胃经属阳明经,阳明经多气多血,多气,即多气态物,多血,血为受热后变为的红色液体,也就是既多液又多热。胃经的体表经脉气血运行是由头走足,为下行,与其构成无端循环的胃经体内经脉部分,气血物质的运行则为散热上行。本穴物质即为胃经体内经脉气血上行所化,在体内经脉中,气血物质是以气的形式而上行,由体内经脉出体表经脉后经气冷却液化为经水,经水位于胃经之最上部,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泪液之要滴下,故名承泣。

四白

【穴位一找准】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正坐位,在承泣直下3分,当眶下孔凹陷处取穴。

【功效】祛风明目,通经活络。

【主治】眼科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

(2)五官科系统疾病:角膜炎,近视,青光眼,夜盲,结膜瘙痒,角膜白斑,鼻窦炎。

(3)其他:胆道蛔虫症,头痛,眩晕。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2~0.3寸,局部酸胀。

(2)向外上方斜刺0.5寸,入眶下孔可有麻电感放射至上唇部,治疗三叉神经第二支痛。

灸法:不宜灸。

穴位详解

因眼珠小而四周皆露眼白,旧时相者认为人有此相则死于刀兵之灾;又以为妇人有此相则与人奸乱。汉王符《潜夫论·相列》:“《易》之《说卦》:巽,为人多白眼。相扬四白者,兵死。”汪继培劐笺引王先生云:“四白,谓睛之上下左右皆露白,《易》所谓‘多白眼’也。相妇人法:目有四白,五夫守宅。见《唐书·方技·袁天纲传》。”又北周郎中裴珪妾赵氏目有四白,相者张璟藏劐谓其“终以奸废”,后应验。见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

figure_0123_0115
◎四白穴。

巨髎

【穴位一找准】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一说“在鼻孔下,侠水沟旁八分。”(《太平圣惠方》)。正坐或仰卧,目正视,瞳孔直下,与鼻翼下缘平齐处取穴。

【功效】清热息风,明目退翳。

【主治】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2)五官科系统疾病:青光眼,近视,白内障,结膜炎,鼻炎,上颌窦炎,牙痛。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3~0.6寸,局部酸胀。

(2)向颊车方向透刺治疗面瘫等。

(3)针尖向同侧四白穴或瞳子方向透刺,可治疗面瘫、近视等。

灸法: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穴位详解

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阳跷之会。《类经图翼》补充作:阳跷、手足阳明之会。《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作:跷脉、足阳明、任脉之会。

figure_0124_0116
◎日常刮痧巨髎穴,可以起到清热明目的作用。

颊车

【穴位一找准】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正坐或侧伏,开口取穴,在下颌角前上方1横指凹陷中。如上下齿用力咬紧,在隆起的咬肌高点处取穴。

【功效】祛风清热,开关通络。

【主治】

为十三鬼穴之一,统治一切癫狂症。

(1)五官科系统疾病:牙髓炎,冠周炎,腮腺炎,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3)其他:脑血管病后遗症,甲状腺肿。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3~0.4寸,局部酸胀。

(2)向地仓方向平刺0.8~1.5寸。以治面瘫,可采用滞针法,即向同一方向捻转不动,然后手持针柄向患侧牵拉。

(3)向上、下斜刺0.5~0.8寸,以治上下牙痛,局部酸胀并向周围扩散。

灸法: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穴位详解

人体生理部位名称,系指耳前颧下之颜面部分。出自《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别名有:曲牙,机关,鬼床,牙车。《证治准绳杂病》认为:颊部属手足少阳、手太阳、足阳明诸经之会。《素问刺热病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颊车。颊,指穴所在的部位为面颊。车,运载工具也。颊车名意指本穴的功用是运送胃经的五谷精微气血循经上头。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五谷精微气血,至本穴后由于受内部心火的外散之热,气血物质循胃经输送于头,若有车载一般,故名颊车。

曲牙。曲,隐秘之意。牙,肾所主之骨也,指穴内物质为水。曲牙名意指本穴上传头部的气态物中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水湿浓度较大,如隐秘之水一般,故名曲牙。

机关。机,巧也。关,关卡也。机关名意指本穴有关卡大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的作用。本穴因位处上部,大迎穴外传的地部经水部分因地球重力场的原因自然被关卡在本穴之外,关卡的方式十分巧妙,故名机关。

figure_0125_0117
◎颊车穴。

鬼床。鬼,与神相对,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床,承物之器也。鬼床名意指穴内经水被它物承托而行。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其运行是循胃经上行下关穴,气态物中水湿浓度较大,如同载水上行一般,故名鬼床。

下关

【穴位一找准】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正坐或侧伏,在颧弓下缘凹陷处,下颌骨髁状突稍的前方,闭口取穴。

【功效】消肿止痛,聪耳通络。

【主治】

(1)五官科系统疾病:牙痛,颞颌关节功能紊乱,下颌关节脱位,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耳聋,耳鸣。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3)其他:眩晕,足跟痛。

【刺灸法】

刺法:

(1)向下直刺0.3~0.5寸,周围酸胀或麻电感放散至下颌。

(2)略向后斜刺1.0~1.5寸,酸胀扩散至耳区。

(3)沿下颌骨向上、下齿平刺1.5~2.0寸,酸胀扩散至上下齿以治牙痛。

(4)治疗颞颌关节不利用“齐刺”法。

灸法: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或药物天灸。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详解

足阳明、少阳之交会穴。胃经提供头部的气血物质在此分清降浊。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滞重的水湿部分由天部沉降至地部,轻质的阳气循经上传头维穴。

figure_0126_0118
◎下关穴。

下关的“下”是指本穴调节的气血物质为属阴、属下的浊重水湿。关,关卡。该穴名意指本穴对胃经上输头部的气血物质中阴浊部分有关卡作用。本穴物质为颊车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上行至本穴后,水湿之气中的浊重部分冷降归地,本穴如有对上输头部的气血精微严格把关的作用,故名。

头维

【穴位一找准】在头侧部,在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当鬓发前缘直上入发际0.5寸,距神庭穴4.5寸处取穴。

【功效】清头明目,止痛镇痉。

【主治】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前额神经痛,精神分裂症,面神经麻痹。

(2)循环系统疾病:脑溢血,高血压病。

(3)五官科系统疾病:结膜炎,视力减退。

【刺灸法】

刺法:向后平刺0.5~0.8寸,局部胀痛,可向周围扩散。

灸法:隔物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穴位详解

头维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为足阳明胃经在头角部的腧穴,是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之交会穴。维,指维护之意。足阳明脉气行与人身胸腔头面,维络于前,故有二阳为维之称。此穴为阳明脉气所发,在头部额角入发际处,维系于头,故名头维。

头痛如破,目痛如脱,头维加大陵;眼睑瞤动,头维加攒竹、丝竹穴点刺;迎风有泪配临泣、风池;偏头痛配曲鬓、风府、列缺;治血管性头痛配角孙、百会穴;面瘫加阳白、下关、翳风、夹车等;精神分裂症配后溪、太冲、涌泉等。

人迎

【穴位一找准】在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正坐仰靠,与喉结相平,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距喉结1.5寸处取穴。

【功效】利咽散结,理气降逆。

【主治】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心脏神经官能症。

(2)呼吸系统疾病:咽喉炎,扁桃体炎,声带疾患,哮喘,肺结核,咯血。

(3)其他: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肿大,雷诺氏病。

【刺灸法】

刺法:避开动脉直刺0.2~0.4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肩部发散。

灸法:禁灸。

figure_0127_0119
◎人迎穴。

穴位详解

穴位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天五会、五会。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少阳之会。在颈部,喉结旁开1.5寸,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布有颈皮神经及面神经颈支,深层为动脉球,最深层为交感干,外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有甲状腺上动脉,当颊内、外动脉的分歧处。

水突

【穴位一找准】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正坐仰靠,在人迎与气舍之中间,胸锁乳突肌前缘取穴。

【功效】清热利咽,降逆平喘。

【主治】

(1)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哮喘,百日咳,喉头炎,声带疾病,扁桃体炎。

(2)其他:甲状腺肿大。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3~0.4寸,局部酸胀,不宜深刺,以免伤及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分支。

(2)向内下斜刺1.0~1.5寸,针体呈45度角刺入甲状腺腺体,局部酸胀沉重,以治甲状腺肿大。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穴位详解

别名水门穴,水天穴,天门穴。水突。水,指穴内的物质为地部水液。突,突破也。该穴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受心火上炎之热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人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位处颈部,受心火上炎之热经水大量气化,如同釜中之水受热时的翻滚上突之状,故名。

水门。水,指穴内物质为水。门,出入之处,开阖的机关也。水门名意指本穴为经水出入的门户。本穴物质为人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颈部,是心火上炎于头面的路经之处,而本穴循经传输的地部经水多少则与上炎的心火有关,火强则水弱,火弱则水强,本穴成了胃经经水出与不出的门户,故名水门。

figure_0127_0120
◎生活中艾灸水突穴,可以治疗支气管炎、哮喘、喉头炎等症。

水天。水,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天,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经气。水天名意指本穴物质既有天部之气又有地部之水。本穴物质为人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受心火上炎之热,经水部分气化上行于天,故名水天。

天门。名意与水门近同,水门名意强调胃经向下传输的地部经水,天门名意强调胃经向上传输的天部经气。

气舍

【穴位一找准】在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正坐仰靠,在锁骨内侧端之上缘,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取穴。

【功效】清咽利肺,理气散结。

【主治】

(1)呼吸系统疾病:咽炎,扁桃体炎,喉炎,支气管炎,哮喘,百日咳;

(2)消化系统疾病:食道炎,膈肌痉挛,消化不良;

(3)其他:颈淋巴结结核,甲状腺肿大,落枕,颈椎病。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4寸,局部酸胀,不宜深刺。

figure_0128_0121
◎气舍穴。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穴位详解

气舍。气,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舍,来源之意。气舍名意指本穴为胃经经气的重要来源。本穴物质为水突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位处颈之下部,由于其更近心室火炎之区,故其水液气化更多,所生气亦更大,为胃经之气的重要来源,故名气舍。

缺盆

【穴位一找准】正坐仰靠,在乳中线上,锁骨上窝中点处取穴。

【功效】宽胸利膈,止咳平喘。

【主治】

(1)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

(2)其他:膈肌痉挛,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肩部软组织病变。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可向上臂放散。不可深刺,以免发生气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详解

人体部位名。即锁骨上窝。《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从缺盆上颈贯颊。”经穴名出自《素问气府论》。别名天盖、尺盖。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溃缺流散并输布人体各部。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经水由本穴分流胸之各部,向胸部提供胃经的水湿精微。经言缺盆中满痛者死,外溃不死,此即指缺盆的缺散功能。如果缺盆肿胀满痛,胃经气血不能经此穴顺利传输,则承泣穴外输的经脉气血就会因本穴的闭塞而上积于头颈部使人致死,但缺盆外溃后则不会造成经脉气血阻塞于头,故言缺盆中满痛者死,外溃不死。

figure_0129_0122
◎缺盆穴。

缺盆。缺,破散也。盆,受盛之器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溃缺破散并输布人体各部。本穴物质为气舍穴外溢而来的地部经水及外散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地部经水满溢外散输布四方,如水注缺破之盆的溢流之状,故名。

天盖、尺盖。天,指穴内物质为气。尺,小也。盖,封盖、护盖也。天盖、尺盖名意旨在强调本穴的天部层次存在气态物,对本穴的地部经水起着护盖作用,不使地部经水气化散失。

尺,在此意为穴内的天部之气范围较小,仅局限于本穴的天部范围。

气户

【穴位一找准】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仰卧位,在乳中线上,当锁骨中线与第一肋骨之间的凹陷处取穴。

【功效】理气宽胸,止咳平喘。

【主治】

(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

(2)其他: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

【刺灸法】

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穴位详解

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是胃经与外界气血交换的门户。气血物质为少量的地部经水和经水气化的大量天部之气,地部经水在本穴大部分气化为天部之气,天部之气一方面充补胃经,一方面传向胃经以外的天部层次。

figure_0129_0123
◎气户穴。

气户之“气”指本穴调节的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户,古指单扇门,引申为出入的通道。该穴名意指本穴为胃经气血与外界交换的门户。本穴物质为缺盆穴地部传来的经水,因本穴位置较胃经上部诸穴更近心室火炎之区,流至的地部经水会更多更快地气化并由胃经传至身体其余各部,是胃经与外界气血交换的门户,故名。

临床上常用本穴配肺俞穴治喘咳。

库房

【穴位一找准】在胸部,当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仰卧位,在乳中线上第一肋间隙中取穴。

【功效】理气宽胸,清热化痰。

【主治】

(1)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气肿,胸膜炎。

(2)其他:肋间神经痛。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不可深刺,以防引起气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穴位详解

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胃经的五谷精微在此屯库。气血物质为地部的脾土微粒及天部之气,脾土物质堆积穴周内外,天部之气则散于胃经之外。

库房,储物之仓也,地面建筑之物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中的五谷精微物质在此屯库。本穴物质为气户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胃经经水有缺盆穴的溃散、气户穴的水液气化,流至本穴的地部经水较为干枯,经水中所含的脾土微粒则因无水的承载运化而沉积于胃经所过之处,如在库房穴存积一般,故名。

屋翳

【穴位一找准】在胸部,当第二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仰卧位,在乳中线上第二肋间隙中取穴。

【功效】止咳化痰,消痈止痒。

【主治】

(1)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胸膜炎。

(2)其他:肋间神经痛,乳腺炎。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2~0.3寸。

(2)或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

(3)不可深刺,以防引起气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穴位详解

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胃经经气在此形成天部的气体屏障。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湿浊,由本穴输向胸膺各部。

figure_0130_0124
◎屋翳穴。

屋,地面建筑也。翳,古指用羽毛做的华盖穴或遮蔽之物,此指穴内物质为卫外之气。该穴名意指本穴有地部气化之气为胸部提供卫外屏障。本穴物质为库房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乃库房穴地部脾土外渗之液,在本穴处受心室外传之热而气化为气,性湿浊,所处为天之下部,如胸部的卫外屏障,故名。

本穴常配天宗穴治乳痈。

乳根

【穴位一找准】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五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仰卧位,乳头直下,在第五肋间隙中取穴。

【功效】

通乳化瘀,宣肺利气。

【主治】

(1)妇产科系统疾病:乳汁不足,乳腺炎。

(2)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肋间神经痛,臂丛神经痛。

【刺灸法】

刺法:向外斜刺或向上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乳房。

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穴位详解

本穴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及气化之气,脾土微粒存留穴周内外,气化之气循胃经疏散。

乳根。乳,穴所在部位也。根,本也。该穴名意指本穴为乳房发育充实的根本。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经脉气血下行而来,由于气血物质中的经水部分不断气化,加之膺窗穴外传体表的心部之火,因此,本穴中的气血物质实际上已无地部经水,而是火生之土。由于本穴中的脾土微粒干硬结实,对乳上部的肌肉物质(脾土)有承托作用,是乳部肌肉承固的根本,故名。

figure_0131_0125
◎乳根穴。

乳中

【穴位一找准】在胸部,当第四肋间隙,乳头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乳头正中央。此穴不针不灸,只作为胸腹部取穴的定位标志。

【功效】调气醒神。

【主治】现代常因此穴作为胸部取穴标志,不做针灸治疗。

【刺灸法】寒则灸之,热则凉药敷之,不针。

穴位详解

乳,乳房也。中,正也。首,头也。当,正对也。乳中、乳首、当乳名意皆指本穴为乳头标志,无他意。

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乳首穴,当乳穴,意为五谷生化的乳汁精微输出之所。《脉经》中“乳”字做产字解释。《辑义》:“乳中盖在草蓐之谓。”指妇女正在分娩期间。气血物质为气态物,气态物质由天之下部上升至天之上部后液化冷降。

figure_0132_0126
◎乳中穴。

乳中为乳汁外出之处,乳汁为液态物,而乳头在人体坐标系中位处高位,何以人体的液态物能从高位而出?这是因为人之乳汁为精血所化,精血性热,在体内的运动变化是气化过程,气化之气由地部升至天部,此气上升天部后又冷却液化,液化之乳则在人体系统的内部高压作用下外出乳头(乳孔在张开的情况下致使内外存在压差),此即乳汁能从属气的层次外出体表的原因。

膺窗

【穴位一找准】在胸部,当第三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仰卧位,在乳中线上第三肋间隙中取穴。

【功效】止咳宁嗽,消肿清热。

【主治】

(1)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

(2)其他:肠炎,乳腺炎,肋间神经痛。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2~0.4寸。

(2)或向内斜刺0.5~0.8寸。

(3)不可深刺,以防引起气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穴位详解

别名膺中穴。胸腔内的高温之气由此外出胃经。气血物质为高温气态物,气态物由胸腔内部外出体表胃经。

膺,胸也。窗,空孔也。该穴名意指胸腔内的高温之气由此外出胃经。本穴位处乳之上、胸之旁,地部有孔隙通道与胸腔内部相通,如胸腔与体表间气血物质交流的一个窗口,故名。膺中名意与膺窗义同,中与外相对,指胸腔。

前人经验:配太冲,治唇肿。《资生经》近人处方:配乳根、神阙、冲门,治乳腺炎。

不容

【穴位一找准】在上腹,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仰卧位,在脐上6寸,巨阙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功效】调中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

(1)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扩张,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腹痛。

(2)呼吸系统疾病:咳嗽,哮喘。

(3)其他:肋间神经痛,肩臂部诸肌痉挛或萎缩。

figure_0133_0127
◎不容穴。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不宜深刺,防止刺伤肝、胃。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寒则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详解

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此通过。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循胃经下传承满穴。

不容,胃经的气血物质本穴不为容纳也。本穴位处乳之下部,所受气血乃胃经上部区域脾土中的外渗水液,至本穴后因无外界之热使其气化转变,其运行只是单纯的循经下传,故名。

承满

【穴位一找准】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功效】理气和胃,降逆止呕。

【主治】消化系统疾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腹膜炎,肝炎,痢疾,肠炎。

【刺灸法】直刺0.8~l寸。

穴位详解

承,受也。满,满盛也。该穴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满溢而行。本穴物质为不容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所处为腹部肉之陷,故而地部经水为囤积之状,又因本穴肉陷也浅,经水一注即满,故名。

位于任脉,为胃之募穴,与手少阳、手太阳、足阳明交会。针刺中脘穴通过调节脾胃升降的功能,来疏通气机,其在三焦整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中,起着枢纽作用。泻之可理气和胃,导滞化积,祛痞消胀;补之可益气和中;灸之可暖脾逐邪,温通腑气。

梁门

【穴位一找准】梁门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胃痛、呕吐、纳呆、泄泻、便溏,及消化性溃疡病,急、慢性胃炎,胃下垂等。

【刺灸法】直刺0.8~1.2寸。过饱者禁针,肝大者慎针或禁针,不宜做大幅度提插。

寒则泻之或点刺出血,热则补之或水针。不灸。

穴位详解

穴位名出自《针灸甲乙经》:“横木为梁,又迎前山岭为山梁,均含有横直之意。”《难经·五十七难》曰:“心之积曰伏梁,起于脐下,大如臂,上至心下。”又考其他方书,凡心阳失律,谷气寒凝,横胀塞满,类似潜伏之横梁者,可以取此,益阳气以灼阴邪,消寒滞而开脾郁。故称之“梁门”。即破横亘之梁,而开通敞之门,亦以疗效而得名也。本穴物质为承满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本穴为腹部肉之隆起(脾土堆积)处,有约束经水向下流行的作用,经水的下行是满溢之状,如跨梁而过。(承满穴的经水是从上流下,何以梁门的堆积脾土能阻其下行?提问是站在地球重力场的角度看,若站在人体重力场的角度看则梁门的隆起部位为高地势,下行之水故而被阻。)

梁,屋顶之横木也。门,出入之通道也。该穴名意指胃经的气血物质被本穴约束。

可用本穴配梁丘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按揉梁门穴、中脘穴可以降血糖:中脘穴位于胸骨下末端与肚脐连线的中点。中脘穴左右旁开各两指处即左右梁门穴。用双手食指、中指按揉两侧梁门穴,然后再用一手食指、中指按揉中脘穴,各2分钟。在按压梁门穴时,如左侧梁门部胀痛多见于胃体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若右侧梁门胀痛为胃窦炎、球部溃疡、胃黏膜脱垂。胃黏膜脱垂症,当其胃黏膜脱垂后嵌入球部时,望诊可发现右梁门穴处略饱满,切腹时可触及一软性团块。

figure_0134_0128
◎梁门穴。

关门

【穴位一找准】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仰卧位,在脐上3寸,建里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功效】调理肠胃,利水消肿。

【主治】

(1)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痉挛,肠炎,腹水,便秘。

(2)其他:遗尿,水肿。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2寸,局部沉重发胀。

灸法: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寒则补而灸之,湿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详解

《千金翼方》中作“关明”。《三因方》卷十六:“齿为关门,肾之荣,骨之余也。”系指上、下齿构成的形态类似门户、关隘,故称之为关门。胃经中的脾土物质在此屯驻。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及地部经水,脾土微粒屯留穴周内外,经水则循胃经下行。别名关明。

关门。关,关卡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胃经中的脾土物质在此屯驻。本穴物质为梁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水为满溢之水,量小,但因其由上而下,故有脾土微粒随水而下。经水传至本穴后,由于受腹内部的外散之热及胃经区域自身之热,经水气化为枯竭之状,脾土物质随之屯驻,如被关卡一般,故名。

关明。关,关卡也。明,明白可见也。关明名意指胃经中运化的脾土微粒明白可见。本穴物质为梁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受腹部外传之热后而不断气化,水液气化干涸后随经水冲行的脾土微粒变得清楚可见,故名。

太乙

【穴位一找准】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

【功效】除湿散热。

【主治】胃病,心烦,癫狂。

【刺灸法】直刺0.8~1.2寸。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可灸。

穴位详解

太乙穴,又做太一,出自《针灸甲乙经》。原意为元始、最初。古称太乙神居于北极星。《史记天官书》:“中官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穴在中上腹,近天枢(对北斗第一星为名)穴,故名。气血物质为天部强劲的风气,风气循胃经向穴外传输。

“太”字通大,“乙”字同一,又具盘曲之象。太乙穴恰在盘曲的大小肠之上,故名为太乙。一说:《河图》以中宫为太乙。中央属土,脾胃亦属土,万物赖土以生。穴名太乙,正意味着它具有治疗阳明病的功效。

figure_0135_0129
◎太乙穴。

太,大也。乙,卯木也,风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在此形成强盛风气。本穴物质为关门穴传来的水湿云气,因其较为滞重,运行是从关门穴的天之上部传至本穴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腹部外传之热的作用,水湿之气膨胀扩散形成横向运行的强盛风气,故而本穴名为太乙。太一名意与太乙同,一通乙。

滑肉门

【穴位一找准】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功效】镇惊安神,清心开窍。

【主治】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等。

(2)妇产科系统疾病:子宫内膜炎,月经不调。

(3)其他:舌炎,慢性胃肠炎等。

经常按摩此穴,还可以健脾祛痰,健美减肥,保持身体苗条。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

灸法: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详解

滑肉门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滑肉穴,滑幽门穴。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微粒,脾土微粒在风气的运化下输布人体各部。

滑肉门。滑,滑行也。肉,脾之属也,土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胃经中的脾土微粒在风气的运化下输布人体各部。本穴物质为太乙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而本穴所处的位置为脾所主的腹部,土性燥热,在风气的作用下脾土微粒吹刮四方,脾土微粒的运行如滑行之状,故名。滑肉、滑幽门名意与滑肉门同,幽为隐秘之意,指脾土微粒的运化不易被觉察。

figure_0136_0130
◎滑肉门穴。

按摩此穴,可以保健脾胃,调节体内内分泌系统,帮助消化,有助于排出体内多余的湿痰以达到减肥,保持苗条。可以按摩滑肉门配天枢等穴。

医师建议,滑肉门穴属胃经,位于肚脐上方一寸、旁开两寸处,按揉这个穴位有助于消除脂肪、健美减肥,需保持站立或坐着的姿势,然后在穴位上用手掌上下、左右按摩各三分钟,每日三次,饭前饭后均可,但饭后按摩不能太用力。

天枢

【穴位一找准】脐中旁开2寸。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功效】调肠胃、理气血、消积化滞。

【主治】天枢是大肠之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要穴。大量实验和临床验证,针刺或艾灸天枢穴对于改善肠腑功能,消除或减轻肠道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各种证候,具有显著的功效。《千金方》:小便不利……灸天枢百壮。天枢,主疟振寒,热盛狂言。天枢,主冬月重感于寒则泄,当脐痛,肠胃间游气切痛。

现代用来治疗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刺灸法】

直刺l~1.5寸。《千金》:孕妇不可灸。治疗下痢用本穴道指压。还可以按揉天枢穴,方法:两脚分开站立,与肩同宽,以食指、中指的指腹按压天枢穴,在刺激穴位的同时,向前挺出腹部并缓慢吸气,然后上身缓慢向前倾呼气,反复做5次。两腿并拢坐于椅上,按压天枢穴,左腿尽量向上抬,然后收回,换右腿上抬、收回为1次。反复做5次。

穴位详解

天枢穴是临床常用穴位,其应用以治疗肠胃疾病为主。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位于脐旁两寸,恰为人身之中点,如天地交合之际,升降清浊之枢纽。人的气机上下沟通,升降沉浮,均过于天枢穴。又叫长溪、谷门、谷明、循际、循元、补元。是大肠经募穴。

天枢。天星名,即天枢星,为北斗星的北斗一,其左连线为北斗二天璇星,右连线为北斗四天权星。该穴之名意指本穴气血的运行有两条路径,一是穴内气血外出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二是穴内气血循胃经运行。本穴气血物质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太乙穴、滑肉门穴二穴传来的风之余气,其二是由气冲穴与外陵穴间各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胃经上、下两部经脉的气血相交本穴后,因其气血饱满,除胃经外无其他出路,因此上走与胃经处于相近层次的大肠经,也就是向更高的天部输送,故名。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阑尾炎、肠麻痹、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

针灸治疗脾虚泄泻的机理可能与改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有关。

治疗腹泻时让患者先排去大便,仰卧于床上,或坐在椅子上、沙发上,解开腰带,露出肚脐部,全身尽量放松,医者取肚脐旁6厘米处的天枢穴,分别用拇指指腹压在两侧穴位上,力度由轻渐重,缓缓下压(指力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持续4~6分钟,将手指慢慢抬起(但不要离开皮肤),再在原处按揉片刻。整个治疗过程仅需数分钟,腹中即感舒适,腹痛、腹泻停止。绝大多数能一次治疗见效。

figure_0137_0131
◎天枢穴。

每天敲天枢穴2次,可通肠道、排宿便,肠道通,脂肪不会堆积,顺畅代谢。每天至少两个时间段去敲打,每次敲打5~10分钟。

胃胀的时候也可以按天枢穴。天气一热,肠胃就会跟着“添乱”,不是没有食欲,就是吃了东西感到胃胀、恶心,有时候吃多了瓜果冷饮,还会因为脾胃受凉、消化不好产生腹痛等现象。其实,这些肠胃小毛病,通过简单的自我按摩就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里就教大家几个常见穴位的自我按压法,一般选用拇指或中指,以指腹按此穴位,以自觉稍痛为度。

外陵

【穴位一找准】该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针灸甲乙经》:“在天枢下,大巨上。”《素问气府论》王冰注:“在天枢下同身寸之一寸。”《类经图翼》:“对阴交。”

【功效】调肠,利气。

【主治】腹痛,疝气,痛经。

【刺灸法】直刺1~1.5寸,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女性绝育术的针麻中,可取外陵,刺达筋膜后上提,再以15°角沿皮透刺向对侧外侧外陵5~7寸;气冲也同样刺法,然后应用电针25~30分钟后出针,进行手术。

figure_0138_0132
◎外陵穴。

穴位详解

外陵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另说“在天枢下半寸”(《千金要方》);“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及地部脾土,脾土微粒随气态物冷降并由天部沉降于穴外的地部。

外,指本穴气血作用的部位在经脉之外。陵,陵墓也、土丘也。该穴名意指胃经的脾土微粒输送胃经之外。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太乙穴、滑肉门穴、天枢穴诸穴,胃经下部气冲穴等穴传来的天部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尘埃,上下风气交会后在本穴形成了一个风气场的驻点,随风气扬散的脾土微粒则随着在本穴的风停气止由天部沉降于地,在穴周外部形成了脾土堆积的土丘,故本穴名为外丘穴。

临床上常配子宫、三阴交穴治痛经。

大巨

【穴位一找准】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大巨穴位于人体下腹部,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四等分,从肚脐往下四分之三点的左右三指宽处,即为大巨穴。

【功效】调肠胃,固肾气。

【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疝气,遗精,早泄。现多用于腹直肌痉挛,肠梗阻,膀胱炎,尿潴留等。

【刺灸法】

直刺0.7~1.2寸。可灸。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详解

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腋门穴,液门穴。一说“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循胃经下传水道穴。

大巨。二词合解,指穴内气血物质所占据的区域为大为巨。本穴物质为外陵穴传来的地部水液,其下传之水为脾土中的外渗之水,来源及流经区域巨大,如同巨大的浅溪,故名大巨。

腋门、液门穴。腋,通液。液,地部水液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腋门、液门穴名意皆指本穴为胃经经水出入的门户。理同大巨名解。

临床上可以用大巨穴配中极穴、次髎穴治小便不利。

此外,对女性朋友来说,大巨穴还有明显的丰胸作用。傲人的美胸,不仅要确保坚挺丰满,更要兼顾肌肤弹性有光泽。能刺激产生卵巢荷尔蒙和乳腺发育荷尔蒙的大巨穴便成为不可错过的美胸穴道。经常按压能促使胸部紧实光滑,并有助于塑形丰胸。位置:位于下腹部,从肚脐往下到耻骨连线的3/4处左右三指宽的地方。按压方法:呼吸中,在缓缓吐气的同时以大拇指用力按6秒钟,重复6次。

figure_0139_0133
◎大巨穴。

水道

【穴位一找准】该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另说在“天枢下五寸”(《针灸甲乙经》);天枢下四寸(《针灸聚英》);“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

【功效】利水,消胀,调经。

【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痛经,不孕,疝气。

【刺灸法】直刺1~1.5寸。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可灸。

穴位详解

水道,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布有肋下神经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循胃经下传归来穴。水,水液;道,通道。水道,即水液通行的道路。因本穴有疏通水液通路,使水液有渗注于膀胱之功能,故名水道。

艾灸是在水道穴调整水液的最好办法,中医认为,像浮肿、腹水这种积液样的水湿都属于“寒水”。而艾的火热之气,进入水道穴后可以烤干“寒水”,达到以火克水的目的。中医认为,手术能损伤脉络,使膀胱气机受到阻滞,膀胱气化不利,开阖失司,而发生尿潴留。秩边属足太阳膀胱经,有疏通膀胱经脉的作用;水道位于小腹部,有通利水道的作用。针刺“秩边透水道”,可使针感直达病所,有通络利水之功。

归来

【穴位一找准】归来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一说“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

【功效】理气,提胞,治疝。

【主治】

figure_0139_0134
◎归来穴。

(1)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白带,闭经,卵巢炎等。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睾丸炎,小儿腹股沟疝,阴茎痛,男女生殖器疾病。

【刺灸法】直刺1~1.5寸。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可灸。

穴位详解

穴位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溪穴,豁谷穴,溪谷穴。经外穴别名。即遗道。《千金要方》:“妇人阴冷肿痛,灸归来三十壮,三极,侠玉泉五寸是其穴。”胃经经水在此气化并上行于天。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之气,地部经水循胃经下行气冲穴,天部之气逆胃经上行。

归来。指胃经下行的地部经水受热后气化逆胃经上行。本穴物质为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受冲脉外散之热,经水复又气化逆胃经上行,如流去之水复又归来,故名。

溪穴、溪谷。溪,水流的路径也。穴,孔隙也。谷,狭谷也。溪穴、溪谷名意皆指本穴地部的经水细校本穴物质为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有大量经水气化逆胃经上行,本穴下传的地部经水细小,故名。

豁谷。豁,旷达开阔也。谷,山之谷也。豁谷名意指本穴的气化之气上行于天部的旷达开阔之处,故名豁谷。

此穴可配三阴交穴治五淋;配公孙穴、水分穴、天枢穴、足三里穴治泻痢便秘、绕脐腹痛(脾肾不和);配长强穴、气海穴、关元穴治脱肛、小便不禁、肾虚不孕症。

气冲

【穴位一找准】气冲穴位于人体的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一说“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针灸甲乙经》载:“在归来下,鼠鼷上一寸。”《素问热刺篇》王冰注谓:“在腹脐下横骨两端鼠鼷上同身寸一寸动脉应手。”其与腹正中线距离有2寸(《针灸甲乙经》)和3寸(《针灸资生经》)二说。今从《针灸甲乙经》和《素问》王冰注定位。

【功效】疏肝益肾,调经种子。

【主治】肠鸣腹痛,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阳痿,阴肿。

【刺灸法】直刺0.5~1寸。寒则补之,热则泻之,无灸。

穴位详解

figure_0140_0135
◎气冲穴。

气冲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气街,羊屎穴。冲脉所起,冲脉、足阳明之会。体内冲脉气血外出交于胃经。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之气,地部经水由归来穴传来后气化为天部之气,天部之气大部分循胃经上行,小部分循胃经下行。

气冲。气,指穴内气血物质为气也。冲,突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气,其运行状况是冲突而行。本穴物质来源有二,一为归来穴下行的细小经水,二为体内冲脉外传体表之气。由于冲脉外传体表之气强劲有力,运行如冲突之状,故名。

气街。气,指穴内气血物质为气也。街,通行的道路也。气街名意指冲脉外传之气循胃经传递长远距离。本穴物质有体内冲脉外传之气,因其气强劲有力,循胃经通道运行较远,如长街一般,故名气街。

羊屎。为细小的颗粒,质坚硬。羊屎名意指本穴外传之气坚实饱满。理同气冲名解。

冲脉、足阳明之会。本穴有地部通道与体内冲脉相通,冲脉气血循本穴外出交于胃经,故为冲脉、足阳明之会。

伏兔

【穴位一找准】伏兔穴在大腿外侧,髂潜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6寸处(按骨度分寸法大腿股骨大转子——膝中为19寸)。简便取穴法:正坐屈膝成90度,医者以手腕掌第一横纹抵患者膝髌上缘中点,手指并拢压在大腿上,当中指到达处是穴。《针灸甲乙经》:“在膝上六寸,起肉间。”《神应经》:“在阴市上三寸,循起肉。”(阴市穴在膝盖上外侧三寸)

【功效】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散寒止痛。

【主治】腰疼膝冷,下肢麻痹,妇人诸疾,疝气,腹胀腹痛,隐疹,脚气等症;膝关节炎,下肢瘫痪,麻疹,腹股沟淋巴结炎等病。

【刺灸法】直刺0.6~1.2寸;可灸。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穴位详解

伏兔,人体部位名,指大腿前方肌肉,相当股直肌隆起部,因其形如兔伏,故名。经穴名出自《灵枢·经脉》,别名外沟,亦作“伏菟”。《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下髀关,抵伏兔。”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脾土微粒,地部经水由脾土中渗出后下行阴市穴,脾土微粒则固化于穴周内外。排渗脾土中水湿,固化脾土微粒。

figure_0141_0136
◎伏兔穴。

伏兔。伏,停伏、降伏也。兔,卯木也,风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本穴物质为气冲穴、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及水湿风气,至本穴后风停气息,随风气飘扬和随经水冲刷的脾土微粒沉降堆积,如停伏之状,故名。

外沟、外丘。外,外部也。丘,丘陵、土丘也。外沟、外丘穴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且沉降在胃经经脉之外。本穴物质为气冲穴、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及水湿风气,至本穴后风停气息,脾土微粒沉降堆积于胃经之外,故名。

本穴临床常用的处方配伍有:

下肢麻痹、瘫痪:伏兔配肾俞、环跳、委中、阳陵泉、三阴交。腿痛:伏兔配髀关、风市、阳陵泉、膝眼、足三里、地机、丰隆、悬钟。腿足痛:伏兔配解溪、太溪、申脉等穴。脚气:伏兔配风市、足三里、绝骨、犊鼻、上巨虚、商丘等。

阴市

【穴位一找准】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取穴。把腿伸直,膝盖处会出现一个窝,这就是阴市穴了。

figure_0142_0137
◎阴市穴。

【功效】温下焦,散寒除湿;通经络,强腰膝,利关节。阴市穴还有一个大家都关心的功能就是降血糖,血糖高的朋友每天要多揉阴市穴。

【主治】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膝关节痛,腿膝麻痹,酸痛,伸屈不利,下肢肿胀,瘫痪不遂,脚气;腰痛,寒疝,腹胀,腹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本穴因汇集的经水多而性寒凉,地部经水较少气化,其功用即为汇聚上源经水并传输给胃经下部经脉,如在本穴施以艾灸则会改变本穴固有的寒凉特性,促使穴内经水的气化,穴内的经水则会因此而变得干少,经水不足也就不能濡养胃经梁丘穴以下经脉诸穴,故而经书对阴市做出禁灸的规定。

穴位详解

阴,水也。市,聚散之地。该穴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本穴物质为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为脾土中的外渗之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经水在此为汇合之状,故名。别名阴鼎。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经水气化之气,地部经水汇聚本穴后循胃经下行梁丘穴,气化之气则上行天部。

阴市。阴,水也。市,聚散之地。该穴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本穴物质为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为脾土中的外渗之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经水在此为汇合之状,故名。

阴鼎。阴,水也。鼎,炉鼎也。阴鼎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且不断气化。本穴物质为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在此为汇合之状,因受脾土所传之热,地部经水不断气化,故名阴鼎。

梁丘

【穴位一找准】该穴位于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从膝盖骨右端,约三个手指的上方也是该穴。

【功效】和胃消肿,宁神定痛。

【主治】胃痉挛、腹泻、膝盖头痛、浮肿等。亦可治疗怯寒症。

注意:梁门与梁丘功用相似,何以郄穴不在梁门而在梁丘?此是因为梁门所处为肉之小会,为溪,而梁丘所在为肉之大会,为谷,梁丘所约束的阴市内经水较梁门所约束的承满穴经水大得多之故,所以梁丘为胃经之郄穴,且善治本经急性病。

【刺灸法】直刺1~1.2寸。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可灸。

figure_0143_0138
◎梁丘穴。

穴位详解

梁丘。梁,屋之横梁也。丘,土堆也。梁丘名意指本穴的功用为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本穴物质为阴市穴下传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位处肌肉隆起处,对流来的地部经水有围堵作用,经水的传行只能是满溢越梁而过,故名梁丘。鹤顶、跨骨名意与梁丘同,鹤顶名意指气血物质通行的道路是从上部而行,跨骨名意则指从上部跨越而行的水。

足阳明郄穴。本穴言为胃经郄穴,它是从本穴的功用上而言的。郄穴的特点是善于调治各种急性病,而本穴的特征是囤积的胃经水液,如胃经的水库一般,针刺本穴有水库的开闸放水作用,能最快地调节胃经气血的有余与不足状态,故为足阳明郄穴。

梁丘穴能疏肝和胃,通经活络,有治疗胃痛、腹泻、乳腺炎、乳痛等病的功效。而对胃肠病急性发作更是神来之术。

梁丘穴在膝盖骨附近。脚用力伸直,膝盖骨的外侧(小脚趾方向)会出现细长肌肉的凹陷。朝着大腿用力压这个凹陷的上方看看,应会有震动感,这就是梁丘穴。

以指压刺激此穴,朝大腿方向加压时,震动较强,可用大拇指用力地压。微弱的刺激无法止住突然发生的胃疼痛。这种状况的要诀是:用会痛的力量用力加压。每次压20秒,休息5秒再继续。如此重复几次,疼痛便会渐渐消退。

但是,诚如前面所述,刺激梁丘穴仅是一种紧急救护,并不能因为止痛了,就认为所有的问题就解决了。疼痛必有原因,所以到医院查明真正病因是非常必要的。

犊鼻

【穴位一找准】屈膝时,当髌骨下缘,髌骨韧带之外侧凹陷处。《甲乙经》:在膝下胻上,挟解大筋中。屈膝成直角,于膝关节髌韧带之外侧凹陷处取之。

【功效】祛风湿,通经活络,疏风散寒,理气消肿,利关节止痛。

【主治】膝痛,脚气,下肢麻痹,犊鼻肿。

【刺灸法】

角度:斜刺,从前外向后内刺入。

深度:针5~7分。

灸量:灸3壮;温灸10~15分钟。

寒则泻之,热则补之。

穴位详解

犊鼻,别名外膝眼。出自《灵枢·本输》:“刺犊鼻者,屈不能伸”。穴性属土,在蜂针疗法中,该穴应用十分广泛。《千金翼方》云:“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针灸甲乙经》指出了“犊鼻”穴的部位——“在膝髌下脍上侠解大筋中”。《灵枢·经脉》篇:“胃足阳明之脉,起犊鼻穴于……其直者……抵伏兔,下膝髌中……”此即言“犊鼻”该当位于“大筋中”,而有别于位于膝下的两旁之“膝眼”穴。《甲乙经》中言:“在膝髌下月行上侠解大筋外陷中”了。自从《甲乙经》确定了“犊鼻”穴的部位以后,《千金要方》《十四经发挥》《针灸大成》《针灸集成》等历代中医名著皆师承其说,就是现代针灸教科书中都注有:“出处:《甲乙经》,在膝髌下历上侠解大筋中。”本穴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经水循胃经下流足三里穴,清刷膝关穴节中的脾土微粒,保证膝关穴节的伸缩自如。

figure_0144_0139
◎犊鼻穴。

犊鼻。犊,小牛也,脾土也。鼻,牵牛而行的上扪之处。该穴名意指流过的胃经经水带走本穴的地部脾土微粒。本穴物质为梁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从梁丘穴的高位流落本穴的低位,经水的运行如瀑布跌落,本穴的地部脾土微粒被经水承运而行,如被牵之牛顺从而行,故名。

外膝眼。外,外部。膝,膝部。眼,凹陷之处。外膝眼名意指本穴为膝外凹陷处,无他意。

临床常用配伍有:

配膝阳关、足三里、阳陵泉,有温经通络的作用,主治膝及膝下病。

配梁丘、阳陵泉,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膝关节炎。

配阳陵泉、委中、承山,有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髌骨脂肪垫劳损。

在寒冷的室外,凉气窜进鼻子里,鼻子就会发酸,而如果寒气通过膝盖上的“鼻子”——犊鼻穴进入体内的话,也会感到膝盖酸冷。这股寒气通过膝盖蔓延到整个腿部的话,腿部僵硬酸痛。老年人的老寒腿就跟膝盖受凉有关。对于这种受寒的现象,在最初感觉膝盖酸冷的时候,要立马用手掌捂热犊鼻穴,然后换上保暖的长裤,再用热水袋捂十几分钟。上面的方法只是用来应急的,要想彻底治疗,得用艾灸的方法。点燃艾条,距离穴位2~3厘米艾灸,每次灸5~7分钟,以皮肤感觉温热又不会烫伤皮肤为宜。开始的时候,可以每天灸一次,症状缓解后,每周灸2~3次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朋友用绷带等把膝关节勒得紧紧的,这样确实比用手固定热水袋方便,但却因为绑得过紧,使经脉不畅,作用不大。首先要保证经络通畅,才能使温暖之气进入身体。

足三里

【穴位一找准】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右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儿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联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做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四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一横指,该处即是。

【功效】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在神经系统方面,可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在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方面,可以改善心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能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

【主治】

针刺或按摩足三里穴能治疗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如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显,对于呕吐、呃逆、嗳气、肠炎、痢疾、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figure_0145_0140
◎足三里穴。

【刺灸法】

用足三里穴防病健身的方法简便易行,一是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下,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二是可用艾条做艾灸,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艾灸时应让艾条的温度稍高一点儿,使局部皮肤发红,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以上两法只要使用其一,坚持2~3个月,就会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针刺与留针时间:《铜人》灸三壮,针五分。《明堂》针八分,留十呼,泻七吸,日灸七壮,止百壮。《千金》灸五百壮,少亦一、二百壮。目前临床上针刺深度多在1~2寸,留针时间一般20~30分钟,留针期间应适当加以捻转。

补泻手法的运用:《会元》谓:“补三里而健脾,泻三里而能平肝,降逆通畅。”东垣曰:“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筋胁,膈噎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以补之。”说明实证、热证应用泻法,虚证、寒证应用补法。通过不同手法调整虚实,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针刺方向与感应:本穴以直刺进针1~2寸感应较快较强。针尖稍向上进针使其感应向上传导以治疗肚腹诸症,疗效较好;针尖稍向下进针感应向下传导以治疗下肢痹痛及中风偏瘫、半身不遂。

穴位详解

古今大量的实践都证实,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经常按摩该穴,对于抗衰老、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胃经气血在足三里形成较大的气血场,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稀湿脾土及天部的气态物,地部脾土燥化水湿后固化于穴周内外,天部之气则循胃经上行。

民间一直流传有“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可见足三里对于强壮身体有多重要。针灸或按摩足三里穴能治疗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如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它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显,并且对于呕吐、呃逆、嗳气、肠炎、痢疾、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针刺足三里固然有很好的疗效,但这需要在针灸师的帮助下才能完成,而拍打、按压足三里则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拍打、按压也是穴位刺激的一种方法,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曾经把5个穴位作为养生保健的要穴,认为经常按压这些穴位可以延年益寿,足三里便是其中之一。临床上按压足三里同样能产生“酸、麻、胀、痛”的“气感效应”及循经传导的现象,因此,按压、拍打足三里可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目的,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保健方法。

临床观察表明,按压、拍打足三里不仅可以用来治疗胃痛、腹痛、腹泻、恶心、痛经等疾病,而且对急性肩周炎也有很好的疗效。按压足三里治疗肩周炎时需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具体做法为:患者取端坐位,放松双上肢,取患肩对侧下肢足三里穴,用拇指由轻渐重进行按压,持续3分钟,当患者感到被压足三里穴周围酸、麻、胀、痛难忍时,嘱患者猛抬举患肢,并停止按压。这时患者会感到患肩疼痛明显减轻,肩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增加,并鼓励患者做肩膀外展、前屈、后伸、旋后等动作。上述治疗每3日施行1次。

拍打、按压足三里,刺激该穴位,除了可以防治上述疾病外,还能够改善手脚冰凉的症状。许多老年朋友及部分女性朋友在冬天常常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这是由于手、脚血液循环不良所致。如果经常拍打足三里,可以通过经络调节使手指和脚趾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进而使手脚变得暖和起来。对糖尿病患者而言,经常拍打足三里,可以改善下肢乃至全身的血液循环,这对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也大有裨益。

figure_0147_0141
◎生活中经常按摩足三里可以促进身体血液循环。

按足三里: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两侧同时操作。首先,按住几秒后迅速松开;然后再按住缓缓加力,再迅速松开,松开时,手指不离皮肤,依次操作5分钟。注意,每次按压时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

揉足三里:用大拇指或中指揉两侧足三里穴。两手按住两侧穴位,朝同一方向转动(顺时针或逆时针均可),转36圈后,再朝反方向转动。注意揉动不能太快,保持呼吸均匀和缓,两手手指要带动皮肉,不摩擦表面的皮肤。

熨足三里:将两手掌心搓热,并迅速分别贴在两侧的足三里穴上。停留5~6秒,两手沿上下方向擦动,操作5分钟左右,这时小腿应感觉热乎乎的,如果觉得热感不够,可以加长操作时间。用此方法锻炼2~3周,胃肠功能就会增强,不但可以改善睡眠状况,还能使人精力充沛,很多慢性病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对于体形较胖,体内寒湿或痰湿较重的人,最合适的办法是用艾灸灸足三里,每次15分钟,一天1~2次即可,如果采取隔姜灸更好,不易烫伤。一般捏取5~7个艾炷就可以了。

女性经期按摩涌泉、足三里穴位可加速排毒。女性在月经期间身体敏感度比平时高15%,轻轻点按几个特殊穴位,就能刺激身体新陈代谢,促进体内毒素排出。但专家特别强调,一定要轻轻点按而非用力按摩。

【穴位配伍】

配冲阳、仆参、飞扬、复溜、完骨,有补益肝肾、濡润宗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配天枢、三阴交、肾俞、行间,有调理肝脾、补益气血的作用,主治月经过多,心悸。

配曲池、丰隆、三阴交,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头晕目眩。

配梁丘、期门、内关、肩井,有清泻血热、疏肝理气、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乳痈。

配阳陵泉、行间,有理脾胃、化湿浊、疏肝胆、清湿热的作用,主治急性中毒性肝炎。

配中脘、内关,有和胃降逆、宽中利气的作用,主治胃脘痛。

配脾俞、气海、肾俞,有温阳散寒、调理脾胃的作用,主治脾虚慢性腹泻。

上巨虚

【穴位一找准】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正坐屈膝位,在犊鼻下6寸,当足三里与下巨虚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功效】调和肠胃,通经活络。

【主治】

(1)消化系统疾病:阑尾炎,胃肠炎,泄泻,痢疾,疝气,便秘,消化不良。

(2)运动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后遗症,下肢麻痹或痉挛,膝关节肿痛。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5~1.2寸,局部酸胀。

(2)针尖略向上斜刺,针感沿胃经循膝股走至腹部。少数可上行至上腹部及胸部。

(3)略向下斜刺,其针感沿足阳明经走至足跗、足趾部。

(4)理气止痛可用龙虎交战。

(5)消肿利水可用子午捣臼法。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亦可采用药物天灸。

穴位详解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单纯性阑尾炎等。配天枢、曲池治疗细菌性痢疾;配支沟、大肠俞主治便秘。

足三里是治疗肠胃痛的首要穴位,属足阳明经胃经多气多血之要穴,因其具有理脾胃、调气血、补虚弱、宣畅气机等多种功效而倍受关注。上巨虚为足阳明经胃经与大肠经的下合穴,其功能是汇聚浊气冷降下行,主要用于治疗腹痛、腹胀、痢疾、便秘、肠痛等。

figure_0148_0142
◎上巨虚穴。

现代研究表明,电针刺激足三里、上巨虚这两个穴位,对胃肠运动和胃电频率都有明显影响,使前脑啡肽原的表达明显增加,从而调节胃肠功能,使手术后麻痹的胃肠恢复蠕动,促使肠腔积气排出,肠道功能恢复正常,有效缓解腹痛、胃肠痉挛等术后并发症。同时,刺激这两个穴位还具有提高机体抗炎和修复能力、改善病灶周围血管的通透性、控制炎症进展的作用。

条口

【穴位一找准】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正坐屈膝位,在犊鼻下8寸,犊鼻与下巨虚的连线上取穴。另说“在上廉下一寸”(《太平圣惠方》);“膝下五寸许”(《针灸大全》)。

【功效】舒筋活络,理气和中。

【主治】

(1)运动系统疾病:肩周炎,膝关节炎,下肢瘫痪。

(2)其他:胃痉挛,肠炎,扁桃体炎。

(3)脘腹疼痛,下肢痿痹,转筋,跗肿,肩臂痛。

【刺灸法】

直刺l~1.5寸。不灸。

穴位详解

条口,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

条口穴属足阳明胃经,功能理气舒筋;承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功能舒筋膜,采用条口穴直透承山穴,以理气、舒筋主治肩痛症为本,加以电针高强度刺激,加强通经活络作用。行痹加膈俞、血海穴有活血养血作用,取血行风自灭之意;痛痹加肾俞、关元穴益火之原,助阳驱寒;着痹加商丘、足三里穴健脾化湿;热痹加大椎、曲池、清热解表;血瘀筋伤加合谷、三阴交、阿是穴,活血化瘀通络,诸穴配伍,标本同治,再辅以中草药,活血通络、扶正祛邪,达到迅速治疗效果。

下巨虚

【穴位一找准】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正坐屈膝位,在犊鼻下9寸,条口下约一横指,距胫骨前嵴约一横指处。当犊鼻与解溪穴的连线上取穴。

【功效】调肠胃,通经络,安神志。

【主治】

(1)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肠炎,急慢性肝炎,胰腺炎。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精神病,肋间神经痛。

(3)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下肢麻痹痉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9寸,局部酸胀,向下扩散至足背。

埋线:减肥胖,细小腿。

灸法:

(1)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治疗胆囊炎。

(2)艾条悬灸10~20分钟,治疗胃肠冷痛。

(3)隔姜灸,治疗失眠。

figure_0149_0143
◎下巨虚穴。

穴位详解

此穴位别名巨虚下廉、足之下廉。是小肠经合穴。出自《灵枢·本输》: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小指次指之间热,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

巨虚,指小腿部胫腓两骨之间较大的空隙处。《素问·针解》:“巨虚者,跷足独陷者。”为与上巨虚相对,《千金翼方》冠以“下”字。《灵枢·本输》称“巨虚下廉”,其意相同。

下巨虚。下,下部也。巨,范围巨大也。虚,虚少。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处于较高的天部层次,较低的天部层次气血物质虚少。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足三里穴及下部胃经诸穴汇聚而成,为天之上部的水湿云气。由于气血物质位于天之上部,天之下部的气血物质相对虚少,故名。下廉、巨虚下廉名意与下巨虚同,廉为廉洁,指气血虚少之意。

小肠合穴。本穴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水湿云气,其性及所处层次与小肠经气血相同,故为小肠经合穴。

现代常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肠炎、下肢瘫痪等。配曲池、太白等主治泻痢脓血;配阳陵泉、解溪主治下肢麻木。

丰隆

【穴位一找准】

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二横指处。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这个地方就是丰隆穴。

【功效】化痰定喘,宁心安神。

【主治】

(1)头痛、眩晕。

(2)咳嗽痰多等痰饮病症。

(3)癫狂。

(4)下肢痿痹。

【刺灸法】

直刺l~1.5寸。

取刺丰隆穴可治疗足阳明经线上的疼痛性疾病,肌肉关节运动障碍或非疼痛性疾病。如头痛和眼球胀痛、下颌关节风湿痛、胸部肌肉风湿痛、颈部肌肉和足背部风湿痛、小腿肌肉风湿痛等,仅用丰隆一穴施治,能实时消除或减轻足阳明经线上的疼痛,功能运动也伴随着疼痛的消失而改善,这是由于丰隆穴位于膝以下的重要位置,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又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取刺本穴可有疏通本经气血阻滞的作用,所以能治疗其循经线上的病症。

figure_0150_0144
◎丰隆穴。

丰隆穴的位置肉厚而硬,点揉时可用按摩棒,或用食指节重按才行。找穴要耐心些,可在经穴四周上下左右点按试探,取最敏感的点。当有痰吐不出的时候,丰隆穴会变得比平时敏感许多。

毫针针刺法。患者仰卧,伸腿勾足,取丰隆穴,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垂直进针,迅速刺入皮下,进针1~1.5寸深。待针下有沉、涩、紧感为得气,得气后施以徐而重之手法,使针感传至二、三趾部,针感随时间延长而呈持续性加强,直至出针为止。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针刺1次,10日为一疗程,其间休息2日。

穴位详解

丰隆穴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水湿云气化雨从天部降至地部。丰隆穴系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丰即丰满,隆指突起,足阳明经多气多血,气血于本穴会聚而隆起,肉渐丰厚,故名之。《会元针灸学》云:丰隆者,阳血聚之而隆起,化阴络,交太阴,有丰满之象,故名丰隆。又名丰拢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

丰拢、丰隆:象声词,为轰隆之假借词。本穴物质主要为条口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而降,且降雨量大,如雷雨之轰隆有声,故名丰拢。

足阳明络穴:本穴位处胃经下部,气血物质为汇聚而成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为云化雨降之处,气压低下,胃经及脾经天部水湿浊气汇合于此,所降之雨又分走胃经及脾经各部,有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物质的作用,故为足阳明络穴。

现代常用于治疗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支气管炎、腓肠肌痉挛、肥胖症等。

按摩丰隆穴可以祛湿化痰,丰隆,象声,轰隆打雷。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这个地方就是丰隆穴,每天按压1~3分钟。穴位一般比周围要敏感,按摩丰隆穴会有轻微疼痛感。

此穴位可配阴陵泉、商丘、足三里治疗痰湿诸症;配肺俞、尺泽治疗咳嗽痰多。配冲阳,有豁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配肺俞、尺泽,有祛痰镇咳的作用,主治咳嗽,哮喘。配照海、陶道,有涤痰醒神的作用,主治癫痫。

解溪

【穴位一找准】

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figure_0151_0145
◎解溪穴。

【功效】清胃降逆,镇静安神。

【主治】

(1)下肢痿痹、踝关节病、垂足等下肢、踝关节疾患。

(2)头痛,眩晕。

(3)癫狂。

(4)腹胀,便秘。

【刺灸法】

直刺0.5~l寸。寒则逆经而刺,热则循经而刺。指压解溪穴,对于脚腕扭伤等脚部疾病非常有效。

不灸。

穴位详解

别名草鞋带穴,鞋带穴,属火。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散流四方。气血物质大部分为地部经水,小部分为经水气化之气。经水散流足背各部,气化之气循胃经上行天部。

解溪:解,散也。溪,地面流行的经水也。解溪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散解,流溢四方。本穴为丰隆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的通行渠道狭小,地部经水满溢而流散经外,故名解溪。

草鞋带穴、鞋带:穴名当为意解。本穴物质为丰隆穴流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如鞋带般散解,喻义经水流行无固定的路线,故名。

胃经经穴。经,经过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从本穴经过而无大的变化,故为胃经经穴。

本穴属火:属火,指穴内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外散之处,为胃经经水的输配枢纽,由本穴回流胃经的经水多少能最快地改变胃经的火热性状,故而本穴属火。

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胃肠炎、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配昆仑、太溪治疗踝部痛;配商丘、血海治疗腹张。

阳池穴、解溪穴治手腕或脚脖子扭筋止痛、消肿。

治疗手腕扭伤最有效的是指压“阳池”。以手腕为中心,往不痛之处弯曲,用拇指一面吐气一面强压10秒钟才放手,如此重复3次。如果是脚脖子话,指压“解溪”也很有效。指压要领同前,在指压后肿消、痛止。

冲阳

【穴位一找准】

冲阳穴位于人体的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figure_0152_0146
◎冲阳穴。

【功效】和胃化痰,通络宁神。

【主治】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眩晕。

(2)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

(3)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足扭伤。

(4)其他:牙痛。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

不灸。

穴位详解

别名会原穴,跗阳穴,会屈穴,会涌穴,会骨穴。胃之原穴。陆渊雷云:“跗阳即冲阳穴所在,在足背上,去陷谷三寸动脉应手,属足阳明胃经”。王冰云:“候胃气者,当取足趺之上,冲阳之分,穴中脉应手也。”

冲阳: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阳,阳气。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本穴物质为解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有解溪穴的分流,传至本穴的经水较为稀少,经水受脾土之热而大量气化冲行于天,故名。

会原穴:会,聚会。原,本源。会原名意指本穴气化之气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本穴物质为胃经经水的气化之气,其气性温湿热,同合于胃经气血之性,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故名会原。

跗阳穴:跗,脚背也。阳,阳气也。跗阳名意指本穴为脚背阳气的主要输供之处。本穴为胃经之穴,位处脚背,气血物质为气化的阳热之气,较之足部其他经脉各穴提供的阳热之气为多为强,故名跗阳。

会屈穴:会,聚会。屈,亏缺。会屈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此亏缺。本穴物质为解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运行变化为水液气化,流来的经水因气化而不断亏缺,故名会屈。会涌名意与会屈同,涌指本穴的气化之气涌出穴外。

会骨穴:会,聚会也。骨,水也。会骨名意指解溪穴散解的地部经水有部分会聚本穴。

胃经原穴:本穴地部经水的气化之气性合胃经之气血,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故为胃经原穴。

冲阳穴临床配伍可配足三里穴、仆参穴、飞扬穴、复溜穴、完骨穴,有补益气血,润养经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配丰隆穴,有豁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内庭

【穴位一找准】在足背,当二、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二跖趾关节前方,二、三趾缝间的纹头处取穴。

figure_0153_0147
◎内庭穴。

【功效】清胃泻火,理气止痛。

【主治】

(1)五官科系统疾病:牙痛,齿龈炎,扁桃体炎。

(2)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急慢性肠炎。

(3)其他:三叉神经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穴位详解

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五输穴之荥穴,五行属水。

内庭穴对老年人最具实用意义,一个典型的保健法就是滚棍脚掌内庭穴、然谷穴助消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唾液淀粉酶降低,胃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等分泌量均减少,造成消化功能减退,表现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排便困难等多种病症。

研究发现,通过脚滚动木棍,对改善上述病症有一定效果。因为脚滚棍能刺激脚掌的两个具有清肠助消化的穴位:

一是内庭穴,在足掌第二到三趾间,趾蹼缘后方凹陷处。该穴能清胃泻火、理气消胀,刺激它可以提高胃、肝脏等消化器官的功能。

二是然谷穴,该穴位在脚内侧,足弓弓背中部靠前位置的骨节缝隙。刺激然谷穴能泻热、消胀,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胃内食物消化。方法就是找一根直径10厘米、长50厘米的木棍,放在地上,用脚掌踩住,来回地滚动,在两个重要穴位处要用力踩压,每天早晨坚持做3~5分钟,效果很突出。

内庭穴有一个特别的作用就是抑制食欲。抑制食欲的原因是内庭能够泻胃火。食欲大,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胃火旺盛,烧灼能力太强了。刺激内庭可以将胃里面过盛的火气降下来,从而降低食欲。

讲到泻胃火,大家肯定可以想到胃火大引起的其他疾病,比如最常见的牙痛、阳明经头痛等,都和胃火过旺有关。那么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也是可以通过刺激内庭来治疗的。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郁闷了,一个病这个穴可以治,那个穴也可以治,到底哪个穴作用更好,如何选取呢?我们说人体当中常用的穴就有三百多个,肯定不止一穴对一疾。一穴可以治多病,一病也可以多穴治,这就好像我们出行,可以选择的交通工具肯定不止一种。反过来,任何一种交通工具也不可能只到达一个地方,如何选择,就看个人的偏好,不必拘泥。

figure_0154_0148
◎胃部上火可采用在内庭穴上进行艾灸,能有效缓解此症状。

厉兑

【穴位一找准】人体厉兑穴位于足第二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功效】清热和胃,苏厥醒神,通经活络。

【主治】鼻衄,牙痛,咽喉肿痛,腹胀,热病,多梦,癫狂。

【刺灸法】浅刺0.1寸。不灸。

穴位详解

厉兑属金,是胃经的井穴。气血物质为极小的地部经水及大量的湿热水气,经水由体表流入体内,湿热水气由体内外出体表。所以厉兑可以沟通胃经体表与体内经脉及交换气血物质。

厉兑:厉,危岸也。兑,口也,八卦之中以兑为口。厉兑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回流胃经的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内庭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胃经体内经脉相通,因此体表经水从本穴的地部通道回流体内,经水的运行如从高处落入危险的深井一般,故名厉兑。

胃经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胃经体内经脉相通,故为胃经井穴。

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的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的经水,其运行是从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由于受地之地部的高热作用,流入的经水快速气化而成为气态物并由本穴上行天部,气化之气有肺金的秋凉之性,故本穴属金。

figure_0155_0149
◎厉兑穴。

承泣、厉兑二穴皆为胃经连通体内体外经脉气血的出入口,与中脘穴募集的气血物质有较大的关系,中脘穴所募气血中阳气上走承泣穴,阴液下传厉兑。

厉兑穴是胃经的最后一个穴位。厉是噩梦的意思,兑是八卦中的一卦,代表沼泽,厉兑的意思就是掉进了噩梦的沼泽中。这个穴对爱做噩梦的人来说特别有意义,另外,对于有神经错乱症状的人来说,厉兑穴能够静心安神。

怎么揉厉兑穴才有好效果呢?有个简单的办法: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攥一攥第二个脚趾,这么一攥,厉兑穴就攥住了,再扭扭这个脚趾肚,最后用指甲掐掐脚趾肚。同时,索性把十个脚趾都掐一掐,这对于安眠特别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