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鹰”出逃
——波罗的海三国并入苏联内幕
1939年8月23日,为了粉碎英法“祸水东引”阴谋,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条约中,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被纳入苏联的势力范围。9月28日,苏德两国签订《苏德友好边界条约》,立陶宛也就此被划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斯大林在希特勒那里获得承诺后,立即开始着手兼并波罗的海三国,就在这个时候,在爱沙尼亚发生了一起波兰潜艇“雄鹰”号出逃事件,苏联抓住此事大作文章,向爱沙尼亚施加压力,逼迫爱沙尼亚与其签约。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发动闪电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爱沙尼亚政府为防引火烧身,幻想以保持中立独善其身,然而到9月中旬,波兰潜艇“雄鹰”号意外造访,彻底打碎了他们的迷梦。
“雄鹰”号是1939年2月才列装波兰海军的一艘荷兰造最新型潜艇,至事发时才服役短短7个月。该艇潜水排水量为1473吨,水面航速为20节,装备有12根550毫米口径的鱼雷发射管,总共配有20枚鱼雷,另外,艇上还配备了一门105毫米口径的火炮、一台40毫米双联高射炮和一挺双管机关枪,艇上乘员达60人。
波兰潜艇“雄鹰”号原本是因故障前往瑞典进行维修的,因为潜艇指挥官科洛茨科夫斯基在中途生了重病,随艇医生怀疑他是患了伤寒,由于怕传染才决定改道去爱沙尼亚首都塔林为艇长治病。9月14日晚,他们到了塔林,艇长被确诊只是疲劳过度,而不是伤寒,于是便把艇长留在塔林医院中治疗。当时波兰已经与德国开战,闻知此事德国驻爱沙尼亚的大使要求爱沙尼亚立即扣留“雄鹰”号,身为一个小国的爱沙尼亚只能照办,9月15日,“雄鹰”号被爱沙尼亚政府扣留。9月17日国际时局发生变化,苏联也对波兰出兵,得知这一消息后,“雄鹰”号潜艇副艇长格鲁钦斯基少校决定组织武力行动夺回潜艇,9月17日晚,波兰水兵占领了潜艇,逃离了塔林。次日天亮后,尴尬的爱沙尼亚政府发布了一条惊人消息,各国驻塔林使馆及当地媒体都接到了通知:“深夜3点钟左右,被扣的波兰水兵夺艇而逃,此前已从艇上卸下14枚鱼雷、运走炮弹并拆下火炮尾闩,但艇上仍余有6枚鱼雷,当班的爱沙尼亚哨兵奋力阻止,但也被波兰人随艇掳走。”
在这个事件中,应该说爱沙尼亚政府措施不当,看守不力,有失职之过,至于其中有没有其他原因就不得而知了,但原因不重要,苏联要的只是一个借口。9月19日,苏联以波兰“雄鹰”号潜艇事件开始向爱沙尼亚政府施加压力,声称波兰“雄鹰”号潜艇就活动在波罗的海三国的水域内,对苏联的船只构成了威胁,苏联将不承认爱沙尼亚对它的沿海水域拥有主权,它的安全将由苏联来保卫。为迫使爱沙尼亚政府就范,苏联的飞机和军舰开始在爱沙尼亚的领空领海活动,并开始在爱沙尼亚边境集结兵力示威。
9月21日,意大利驻塔林使节向国内发回过一封电报,描述了那里的情况:“这里阴云密布,人心惶惶。以潜艇逃逸为借口,苏联军舰不肯离开爱沙尼亚水域,并严密封锁了海岸,可能是在为随后的占领作准备。苏联军舰的示威和部队在边境集结,旨在迫使爱沙尼亚放弃徒劳无用的抵抗,乖乖束手就擒。”
为了缓解危机,9月24日,爱沙尼亚外交部长谢利捷尔亲率政府代表团到莫斯科谈判,请求和解。苏联政府趁机要求签订“互助条约”,莫洛托夫威胁说:“如果你们不愿意和我们签订互助条约,那么我们将不得不通过其他的途径,也许是更严峻、更复杂的途径来保障苏联的安全,请你们不要迫使我们对爱沙尼亚使用武力。”在苏联强大的压力下,9月27日,爱沙尼亚政府决定接受苏联的缔约建议,在莫斯科与苏联签订了《苏爱互助条约》,爱沙尼亚就此允许苏联红军进驻本国领土,并在帕尔迪斯基城、哈普萨卢城、萨列马岛和希乌马岛修建海军和空军基地。《苏爱互助条约》签署后,苏联政府马上就把目光转向波罗的海的另外两个小国——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在苏联的武力威胁下,拉脱维亚政府于10月5日与苏联签订了《苏联和拉脱维亚互助条约》,10月10日,立陶宛代表团也接受了苏联的建议,签订了《关于维尔诺市和维尔诺省移交给立陶宛及关于苏联和立陶宛互助的条约》,10月29日在评论与波罗的海三国的协议时,斯大林说:“我们找到了一种形式,可使我们将它们纳入苏联影响的轨道,我们不要将他们苏维埃化,而要等他们自己这样做。”
1940年7月14日和15日,波罗的海三国自己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并主动请求加入苏联。8月3日至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接受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三国加入苏联,1940年9月28日,苏军开进了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