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财富等身,但别压身
很多事情到了最高境界,并不是浓烈的、炙热的,而是清凉的、熨帖的、舒适的。对待财富也是一样的道理,取之有道,用之有道,我们才不会在金山银山里迷失自我。
我们在灯光里数钱,灯光数着我们的流年
有的人富可敌国却愁眉紧锁,有的人浪迹天涯却快快乐乐。“功名利禄四道墙,人人翻滚跑得忙;若是你能看得穿,一生快活不嫌长。”
一位母亲让孩子拿着一个大碗去买酱油。孩子来到商店,付给卖酱油的人两角钱,酱油装满了碗,可是提子里还剩了一些。卖酱油的人问这个孩子:“孩子,剩下的这一点儿酱油往哪儿倒?”“请您往碗底倒吧!”说着,他把装满酱油的碗倒过来,用碗底装回剩下的酱油。碗里的酱油全洒在了地上,可他全然不顾,捧着碗底的那一点儿酱油回家了。
实际上,很多人都像那个孩子一样,自作聪明地企图把碗的全部空间都用上,期望可以把酱油全部拿回家,最后却因小失大。如果一味贪多,我们会失去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
上面那个孩子的故事其实并没有结束:
孩子端着一碗底的酱油回到家里,母亲问道:“孩子,两角钱就买这么点儿酱油吗?”他很得意地说:“碗里装不下,我把剩下的装碗底了,这里面还有呢!”说着,孩子把碗翻过来,于是碗底的那一点儿酱油也洒光了。
很多人听完这个故事都会莞尔一笑,觉得这个孩子实在太傻了,不懂得舍弃碗底的那一点儿酱油,追来逐去,结果什么都没有得到。实际上,有很多成年人因为对财富的孜孜渴求,从而丧失了自己生命中许多宝贵的东西。
诗人吴再有一首诗,叫《数数》,全诗只有两行:
我们在灯光下数着钱
灯光在数着我们的皱纹与白发
初读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首诗非常有意思,好像是我们和灯光做着一场游戏。可是,再读时,我们就会觉出一些悲凉。这不是灯光与我们的对垒,而是时光与我们的博弈。当我们只顾埋头赶路的时候,当我们像小孩子一样,只想把更多的酱油、更多的声望、更多的财富放进我们碗里的时候,我们也在不经意间翻转了自己手里的碗。
我们在疲于奔忙间放弃了健康、舍弃了情趣,甚至懒于和家人说话,懒于和朋友聚餐,我们的世界都被那一小撮“酱油”所吸引。同时,我们还振振有词地辩论:“自己正是为了生活的改善才发生了改变。”可是,当我们在灯光下数钱的时候,灯光却数着我们的白发与皱纹。时间看着我们渐渐老去,灯光见证了我们被物质世界所奴役的过程。
人生最重要的是生命的质量,我们应该在灯光下反思时光的无常,善待宝贵的生命。生命的质量是一种厚度,它不在于生命的长短,不在于拥有多少的物质财富,而在于我们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生活,在于我们如何用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更多有价值、有意义、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事业。
普通人所追求的生活,无非是住更大的房子、换更好的车子、有更多的票子。因此,人们一方面拼命赚钱,一方面放肆享受。对于未来的透支,我们便有了一个新名词:奴。从房奴、卡奴到电脑奴、手机奴,所有的分期付款、金钱预支的背后,都有了一种精神的虚空与透支。21世纪的今天,我们早已走出奴隶社会,可我们的精神却正经受着新的一场奴役。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改变的同时,反而沦为物质的工具,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人生在世,那些我们活着的时候舍不得易手的东西,等我们死去的时候也是带不走的。如果我们无限地追求物质,就不会感到满足,久而久之,还会产生一种无助的虚空感。
试着换一种心态生活,在灯光下,辅导孩子的功课,在帮助孩子获得知识的同时,也重温自己学生时代的快乐;在灯光下,打来一盆热水,为父母洗脚,为他们洗去半生的劳累;又或者,在灯光下,与朋友共品一杯香茗,读一段诗词,让那些感动人心的文字缓缓流入心田。借着一灯如豆的喜悦,好好回味我们的生活,五味杂陈的生活比一碗酱油更值得我们关怀。
慧心智语
我们应该在灯光下反思时光的无常,善待宝贵的生命。
不要做一只抓苹果的猴子
人们常常用这个方法来抓猴子:他们在装着苹果的椰子壳上穿一个孔,里面系一个死结,用绳子把它拴在树上就行了。这样,猴子拿不到苹果,又不肯松手,就等于被椰壳套牢了,人们很容易就把它们抓住了。从此以后,猴子就被铁链锁着,走街串巷、杂耍卖艺,在人们面前不断地翻着跟头乞食,永远地丧失了自由。
很多人在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是的,当我们明白,有时候自己手里握着的并不是自己喜欢吃的苹果,而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的锁链时,我们必然会感到不寒而栗。其实不管是苹果或是其他什么,只要我们的手中没有东西了,我们的心里也就没有执着了,便不会被外物所累,不会失去自己的快乐与自由。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富翁,他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处去寻找快乐。他走过了千山万水,却始终找不到,于是沮丧地坐在山道旁。这个时候,一位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他虽然满身大汗,但神色却怡然自得。富翁觉得很奇怪,连忙拦住他问道:“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夫,而我却是个令人羡慕的富翁。可为什么你是如此快乐,我却没有半点儿快乐呢?”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擦了擦汗水:“快乐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
富翁顿时开悟:自己背负着那么重的珠宝,怕别人抢,怕别人偷,怕别人暗算,整天忧心忡忡,快乐又从何而来呢?于是,富翁在心里把“财富”的重担渐渐放下了,他将珠宝、钱财用来接济穷人。慈悲与良善滋润了他的心灵,当他看到自己可以帮助很多人的时候,当他看到别人因他的帮助而获得幸福的时候,他也尝到了快乐的味道。
放下就是快乐,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但在人们对外物的依赖不断增强的时候,放下是何等艰难。“身外物,不奢恋”是思悟之后的清醒,也是超越世俗的大智大勇,更是放眼未来的豁达襟怀。想得开、放得下的人,才活得轻松,过得自在。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不要祈求暴富,不要总是希望一夜成名。我们要广种福田,让更多的人受益,这样才会有真正平和的社会环境、稳定的生活秩序。
有一个人中了4亿欧元的彩票,随后烦恼接踵而来:那些原来不常联系的亲戚朋友都开始登门拜访,小镇的镇长也找他去做慈善,连黑社会也要向他征收保护费。后来,各方面的压力和烦恼不断地袭来,弄得他焦躁不安、心神不宁。
这是很正常的情况,据说有人中了奖以后,并没有料到会有这么多烦恼,为了逃避现实竟然选择跳楼自杀。
其实,解决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支出一些钱财,以获得内心的安宁。就像那只抓了苹果的猴子,舍弃的是一个苹果,可得到的是一生的自由与快乐。相比之下,哪个更重要呢?
慧心智语
那只抓苹果的猴子,如果愿意舍弃一个苹果,它得到的将是一生的快乐与自由。
让心赢利,用心赢利
作家余华曾经在小说中说,中国用4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400年的现代化历程。这句话足以说明几十年间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可是,经济也许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而文化与道德的飞跃有时却未必是一件好事。
在商业大潮滚滚而来之际,各种外来文化也一并涌入,很多人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思想与感情都发生了很大的裂变。有的人唯利是图,将财富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一个诚实守信、守礼守法的人被许多人看作傻子、呆子、不懂变通的笨蛋,博弈论、诡计论也因此甚嚣尘上,获得颇多青睐。当人们的内心渐渐被这些所填满的时候,生命的绿地却变得荒芜。
于是,大都市中,写字间里,随处可见一些衣着光鲜、忙忙碌碌的白领精英。透过雪亮的玻璃窗,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职业性的、礼貌性的微笑,却看不到他们开怀爽朗的笑容。
“赢利”这个字眼儿在我们看来并不陌生,可是,我们只知道柜台可以赢利、财物可以赢利,却从来没有听说过,心灵也可以赢利。那么,什么才是用心赢利呢?
简言之,就是在获得财富的同时,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喜悦。
有很多人,他们财富等身却不快乐。如果是一个内向的人,长久地压抑自己的真性情,很可能会形成抑郁症;如果是一个外向的人,积郁太多的苦闷在心中,就可能养成焦躁、狂暴的性格。这两种情况,无疑都是既不利于身体健康,也不利于心理健康的。有人认为信息时代就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什么事情都应该去抢、去占有。但是,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即便是利,也是儒雅的、含蓄的、内敛的。
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问他:“你大老远来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啊?”孟子就说:“大王何必言利呢?如果言利,天下最大的利莫过王土。”我们都知道,封建社会最大的利益就是占有全天下,如果大家都想争夺这个最大的利益,君王还能做得安稳吗?所以,孟子提出了仁义。
“仁”者二人也。什么叫二人?不是两个人,而是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就是孔子所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商业社会中,很多真正有道德的人都会秉持一种原则,比如违法的事情不做,违反良心的事情不做,违背公德的事情不做。这是善与恶的一个分界点。而“义”讲的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孔子说:“不义富与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的意思是:“用不道义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如浮云一般。”正因为这种文化的支撑,所以古人讲“安贫乐道”,穷的时候不困苦,富的时候也不会骄奢,这是原则,也是翘起生命重量的强大支点。
我们获得财富时应该是快乐的,可如果我们为此而放弃自我的原则,背离生活的理想,那么这种牺牲就是不值得的、不对等的,并且有辱生命的尊贵。
如果我们能够常怀一颗利他之心来处世,怀一颗淡定之心来看待世间财富,怀一颗超然之心来面对得失成败,那么,无论我们经历怎样的风雨、怎样的阴晴圆缺,财富都不会成为我们心灵的重担。
那时,我们就能明白,心灵的轻松与快乐才是人间最大的财富。
慧心智语
心的赢利,才是我们在人间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