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谈中看准对方的真面目
通过交谈去直接了解人是最重要的方式。要注意在交谈中不能有任何不适合的气氛和环境。应当创造一个自然的、愉快的、轻松自如的谈话气氛。不一定要有目的地提什么关键问题,可以随心所欲地谈些无关紧要的话题。在谈话中,通过对方发表的对各种各样问题的看法和采取的态度,去把握他的心理、个性和胸怀,要善于区分对方的话语中哪些是真实的、能够体现其个性的语言,哪些是信口开河、不表示任何意义的语言。
通过交谈你可以认清哪些人最可能骗你。例如,某人可以从你这里得到不少好处;某人窥视你的某样东西;某人一定要你接受他的建议,等等。这些人都有可能骗你。
不迷信一个人的过去。一个人过去从来没骗过你,并不能肯定他现在不骗你。
不受外表的蒙蔽。一个人诚实与否,是不能用眼睛看出来的。
揭露骗子。如果你发现了一个骗子,不能睁一眼闭一眼就算了。这样他会继续行骗。要揭露他的行径。
听到不愉快的事,不要紧张、生气,否则,下次别人只好无恶意地骗你了。人的思想来源于对事物的认识,再加上主观因素的影响,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理。在这里把“理”归结为四种:道理、事理、义理、情理。
道理指天地万物自然生化之理,也就是自然界的规律。
事理指社会事务运作的理,比如政治、军事、交通等方面的法则和规律。
义理指人伦道理、礼仪教化之理,相当于道德礼仪学说。
情理指人的性情之理。
西汉杨雄《法言·问神》云:“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清人龚自珍《别辛丈人文》云:“我思孔烦,言为心声。”这两句话的意思都是说言语是表露心迹的声音,闻其言,就能知道他的德行。孔子在《责曰》篇中也说过:“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如果不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论,辨其是非善恶,也是无法正确考察一个人的。
古人的名言,对我们很有启示。我们可以通过辨析考察对象的言语来了解和掌握对方的德才行为。因此,言语辨析法不失为识人的有效方法。
言语谈吐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才能学识,这是许多实践所证明了的真理。如古代的“诸葛亮舌战群儒”,苏秦靠游说获五国相印。有的还可以从一句话中识别其才能学识的优劣。
三国时期,钟会七岁时,其父带着他和他哥哥去见魏文帝曹丕。他哥哥见到皇帝很惶恐,汗流满面,而钟会却从容镇定。曹丕问他哥哥为什么出汗,他哥哥答道:“战战惶恐,汗出如浆。”又问钟会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道:“战战栗栗,汗不敢出。”于是曹丕从钟会一句话中发现他有胆智、有奇才。
更有意思的是有的领导者还以对方说话声音的大小来鉴别选拔人才。如日本永守重信在选用人才上,利用“说话听声”的办法来鉴别对方是否有朝气、有魄力。其方法是:首先,准备一篇文章。让受测对象挨个读,或让他们到大街上,站在过往行人很多的车站前为公司宣传。这两项,不仅要听其声音大小,而且观察其是害羞,还是满怀信心地读、讲。另外,有时还让他打一个电话,观察其挂电话的方式,如何措辞、声音大小、说话态度等。永守重信的依据是:对事物有信心的人,在谈话时总是能发挥主动性去吸引别人。他的看法是,说话声音大的人能干事。他还称,按这种方法选中的人,干得都不错。
应当注意的是:无论从洋洋万言或一句话中,还是从声音大小中来识别人的才能学识,都离不开国情、地情、时情和人情等客观环境,离开了这些环境,就无法做出正确的鉴别。另外,要特别注意鉴别那种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夸夸其谈者,不要把夸夸其谈误认为是才能学识的表现。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就要吃大亏。这在历史上也有教训。成语“纸上谈兵”,讲的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的故事。赵括其人,夸夸其谈,本是缺少实际作战经验之辈。听了秦国反间计的赵孝成王,不听赵奢对赵括的评价,把一个只会饶舌的假人才委以重兵,结果40万赵军全部覆灭,赵括也中箭身亡。
从言语中观察对方的德才行为,看起来很简单,事实上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因此,我们在进行言语识看时,还要辅之以实际的考察,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识别真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