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全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僵硬的德国战争计划

——小毛奇的折中方案

由于地理环境所决定,一旦战争爆发,德国不可避免地要处于两面受敌的状况,依德国参谋本部的判断,德国人必须在东西两方面同时作战,这已成为一种无可避免的厄运,承担打破这个厄运的参谋本部的历届参谋总长,都为此大伤脑筋,殚精竭虑地制订了相应的作战计划。在1890年的“两线作战”计划中,老毛奇打算对法国采取守势,而把德军主力投入对俄国的战争。但在过去二十三年后,俄国已改善了通信并加快了动员,且对俄国的入侵将会是场持久战。法军虽比俄军强大得多,所受训练也好得多,但德国不能放弃在西线的一切主动权和攻势。如若对法国采取攻势,那将会是一场速决战,就会很快决定胜负,如果德国胜了,德军很快就可腾出力量向东转移,这些是施利芬将军改变老毛奇战略的主要理由。

继任参谋总长的施利芬将军认为,俄国拥有幅员广大的领土,如果对俄采取攻势,假如俄国沿用1812年的“规避战略”,不与德军决战,德军可能要重蹈拿破仑征俄的覆辙。故此,他制订了一套犹如列车时刻表一样准确而刻板的先西后东的作战计划,决计先在西方决战,而后再转移主力于东方击破俄军。

1906年,施利芬退休,小毛奇接任参谋总长。到了1913年,也就是“一战”爆发的前一年,八十多岁的施利芬临终时仍念念不忘地一再叮嘱:“必有一战时,切莫削弱我的右翼。”不过他九泉有知,一定会失望,他的继承人小毛奇是个生性多疑且又谨小慎微的人,他并不具备施利芬那种做乾坤一掷式豪赌所需的自信、决断、冒险精神和非凡气魄。自从小毛奇成为德军参谋总长后,自知能力不足的他将“施利芬计划”当成德军唯一的作战方案,直到开战前夕,小毛奇沉浸在这个计划中已经有十年之久。小毛奇在这十年内可以说生活在一种矛盾之中,他明知世界情况正在改变,“施利芬计划”即使毫无缺点,也还是不可能完全适应十年后的情况,但另一方面他又没有能力对这个计划做彻底的改变。此间,他不断修补这个计划,整天冥思苦想如何使这个计划更加完美。但无论他曾做过多少次的修改,这个计划永远保留着一个核心论点,即速度就是胜利,德国的任何拖延都将是致命的,如果俄国在法国被击败前参战,那也将是致命的。

figure_0067_0040
图为德军将领小毛奇,自1906年继任总参谋长后,对施利芬计划做了部分改动,削弱了西线进攻的力量。
figure_0067_0041
德国军队期待速战速决地获得胜利。从这些涂鸦可以看出他们的攻击目标是巴黎。

“施利芬计划”规定从一开始就以最快速度将德国全部兵力通过比利时直接进攻法国,必须要在六周内彻底击败法军,为此目的,一切牺牲都应做出,一切危险都应接受。即使阿尔萨斯-洛林遭到入侵,即使东普鲁士甚至西里西亚遭到俄军的践踏,即使比利时的中立地位被破坏,英国作为敌对力量进入战争,一切都在所不惜。施利芬信奉的是腓特烈大帝的名言:“宁可牺牲一省,但在寻求胜利时绝不可分散兵力。”小毛奇主持参谋总部后,开始担心东普鲁士的安全和西线左翼的安全,而那两个方面正是施利芬的大胆之处,如果战争按计划打赢了,那两个方面将成为施利芬的伟大之处,以及大气魄、大手笔的象征。但现在小毛奇的个性特征使他越来越担心这两个方向上,薄薄的防线会不会被对方一下子戳成大窟窿,甚至在短时间内被撕成碎片。小毛奇对“施利芬计划”做了一些改动,加强了阿尔萨斯-洛林和东普鲁士方面的力量,因而削弱了主攻方向的右翼,这实际都是与原计划的精髓背道而驰的。严格地讲,1914年德军的作战计划应叫作“施利芬-小毛奇计划”,后来在战役中,由于右翼的削弱及阿尔萨斯-洛林方向上的法军深入不够而得以回救主战场,最终导致了马恩河会战的失利,从而使整个计划彻底破产。

严格说来,小毛奇对于施利芬的基本思想几乎是完全接受,只是做了一点小小的修改,但也可以说是致命的一点,那就是兵力的分配。施利芬计划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兵力的分配非常不平均,其计划的一切精髓也由此产生。小毛奇在这一战上改变了施利芬原来的计划,患得患失的他加强了德军左翼的力量,并主张在德军左翼挫败法军攻势之后,再将左翼余裕兵力调往北方,在右翼后跟进,参加决战。显然,小毛奇的部署的是个两翼进攻的方案,而按施利芬的意图,左翼在开战初应且战且退,引诱法军深入东进,使右翼更便于旋转,猛击法军后背,现在左翼却反而向西推进,这足以使施利芬在九泉之下捶胸顿足!可以说,力量的分配实为“施利芬计划”成败的关键,若不这样分配“施利芬计划”也就不可能有效执行。小毛奇一方面改变兵力分配比例;另一方面又还是照原方案执行,其结果当然是两面不讨好。平心而论,小毛奇改变兵力分配也并非没有理由,但要改变则必须连计划也要改变,总而言之,二者不可两全。

figure_0068_0042
德国士兵

小毛奇不是参谋本部军官出身,他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庸才,这多少有些过分,只是和施利芬的气魄相比他确有相当的差距。施利芬的风格是大胆、再大胆,小毛奇信奉的则是不要过于大胆。小毛奇无论在个性上还是在政治上都不是一个懦夫,对军事形势的许多方面的判断都比较准确,他的不幸在于:让一个一贯谨小慎微的他,去勉强执行一个胆大包天的人制订的冒险计划。“施利芬—小毛奇计划”还有个致命的无法回避的缺点,那就是把对法国实施闪电式攻击的想法,从一个可选的攻击方式变成战时必须完成的任务。一旦战争动员后,德军的任何拖延,就不只是一个危险问题,而是一种绝对的不可能。对于德国来说,动员就意味着战争。在大战爆发前,所有的国家,无论是俄国、奥匈帝国还是法国,他们的战争动员都是有灵活性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战争动员可以作为一种为达政治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收放自如,而德国的则完全不同,一旦发动,就刻不容缓,否则就意味着失败。大战爆发前,德国人终于发现陷入了自己设计的陷阱之中,由于没有退路,德军最高领导层只能告诉德皇,沙皇尼古拉正在要求德国做一件德国做不到的事,只有俄国才能避免战争,办法就是同意“双重最后通牒”,而这是俄国绝对无法接受的。德国的战车一经发动,就只能一往无前了,而这辆战车的指向就是德法两国边界处的中立国比利时的军事要塞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