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和移动
爱因斯坦曾进行过这样一个“思考试验”:他想象自己站在太阳表面,抓住一束太阳光,以光速在太空中旅行。他感觉自己在向宇宙边缘飞去,但是到达旅程尽头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回到了出发点。在无限的宇宙中沿直线走,怎么可能回到原来的起点呢?
于是他在太阳上换了一个位置,抓住另一束光驶向宇宙的边缘,结果他再次回到了出发点。爱因斯坦并没有因为这种想法不合逻辑就草率地进行否定,而是依照这个设想进行推理:如果在宇宙中沿一个方向走,总能回到起点,说明宇宙以某种形式发生弯曲,并且存在一个边界。经过大量的试验和分析之后,他提出了20世纪天文学最伟大的发现:宇宙是弯曲的,并且是有限的。
爱因斯坦的伟大发现源于一个不合逻辑的设想,在这个疯狂的设想的激发之下他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与你所做的事不相关的另一个事物的激发下你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好主意,这就是激发。
激发是神奇的思考工具,它是水平思考的最基本的一个方面。激发的意义在于脱离常规的思考路径,开发出新的思路。
常规的思考模式是在一定的理由支持之下,我们才能提出的某种说法。通过激发我们可以先提出某个说法,然后再寻找它的价值。激发思考不需要理由,你可以提出一个看似荒谬的说法,然后从中找出能够帮助你解决问题的有用的东西。你可以说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事物,这类似于头脑风暴法的做法。
我们的每一个想法都要建立在前边的正确的想法之上,并根据一定的逻辑进行推导。这种垂直思考保证了最后的解决方案是有效的。在激发思考中,激发点凭空出现,没有任何理由和依据。当我们由此推导出一个方案时,并不能保证它是有效的。这需要事后对我们得到的方案进行逻辑分析,经过事后分析显现出来的价值和逐步推导得出的价值是一样有用的。
爱德华·德·波诺博士用单词Po来引出激发点,比如:
Po,知识是可以吃的。
Po,鲜花开在天花板上。
Po,我们可以在云中散步。
你可以从这几个例子中看出来,Po出来的想法已经超出了常规假设的范围。假设有一定的前提和目的,再大胆的假设也力图达到合理。可是,激发通常显得不合理,而且你从中看不出这种想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假设可以给我们指明一个思考方向,激发的意义在于把我们从常规的思考方向中拉出来,给我们提供获得创意的一个中介。由激发点得出的创意也许与激发点完全不同。“知识是可以吃的”这个激发点并不是让我们试着吃书,而是让我们从这个点出发联想到其他的思路,比如在面包和饼干上印字。
在化学试验中,一种稳定的物质在催化剂、加热等外界刺激作用下变成不稳定的化合物,最后变成一种新的稳定的物质。在思考中,激发的作用类似于此,通过引入不稳定性来促使我们达到新的稳定。
进行垂直思考时,我们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只能沿着一个方向前进,不会想到其他的途径。水平思考就是要求我们在思考模式之间进行转换和抄近路。
如何从主干道转移到侧面路径呢?这就需要激发技巧来发挥作用了。
如图所示,虚线箭头代表常规的思路;圆圈代表一个激发点,它存在于我们的常规思维模式之外,它可以使我们的思维跳出常规的思路;实线箭头显示了思路通过激发点从主干道“移动”到侧面路径的过程。
激发和移动是一个思考过程的两个步骤。无论激发点多么奇特,如果没有移动的过程,激发就不会发生任何作用,移动需要建立在激发的基础之上。把思路从激发点引到侧面路径的过程,这是为激发寻找理由的过程。
移动是从激发点向前移动到一个新的有用的主意。这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完全不同于判断。判断思维力图把我们的思路限制在经验的路径上,当出现不符合经验的想法时,它就会进行简单的否定,然后把我们的思路拉回主干道,判断不允许我们出现“在云中散步”这种无厘头的想法。移动的作用类似于六顶思考帽中的黄色思考帽,它从激发点中寻找积极的因素。我们可以把判断看做岩石的逻辑,把移动看做水的逻辑。岩石岿然不动,是静态的;水则是流动不定,是动态的。移动思考关心的不是一个想法的对错,而是这个想法可以把我们引到哪里去。下面两个图显示了判断和移动的区别:
其实移动并不神秘,我们前边提到的概念扇也是一个运用移动的过程。由主意移动到概念,再由概念移动到新的主意。在这里,移动是对激发的具体运用,把激发点和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联系起来,赋予激发一定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