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7+Office 2010)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信息化社会

21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等一样重要的资源,以信息价值的生产为中心,促使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信息技术将在信息资源、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方面实现微电子与光电子结合。智能计算与认知、脑科学结合等,其应用领域将更加广泛和多样,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信息革命正在引领人类走向信息社会。2003年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提出了共同建设信息社会的目标,2006年联合国大会确定将每年的5月17日设定为“世界信息社会日”。面对全球信息化发展趋势,2006年中国制定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设定了中国在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等领域的具体目标,明确提出“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为准备把握信息社会发展趋势、认清中国所处的位置和任务,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对信息社会发展理论和实践持续进行跟踪研究,提出了用于对信息社会发展水平的测评指标体系,并于2010年发布了首份“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对全国及31个省份的信息社会发展水平进行了测评;2013年起测评研究范围扩大到地级以上城市。2015年7月,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5》。

总之,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进入了信息社会的研究领域,从而使信息社会理论呈现出流派纷争的格局。不同领域的学者一直致力于从经济、社会、网络、技术以及文化等多个维度对信息社会进行研究,并创造了“知识生产社会”“后工业社会”“服务化社会”“超工业社会”“网络社会”“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等多个概念范畴,以描述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类正在或将要步入的社会阶段和社会形态。尽管信息社会的研究尚未形成公认、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但一个不容否认的基本事实是“信息社会”已成为当代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课题,有关信息社会的很多思想和理念也已开始广泛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并逐渐引起各国政府、联合国以及各种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

1.3.1 信息社会的定义及特征

一、信息社会的定义

目前较为流行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信息社会定义,是在2003年日内瓦信息社会世界峰会所发表的《原则宣言》中所做出的界定:“信息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和面向全面发展的社会。在此信息社会中,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使个人、社会和各国人民均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高生活质量。”

从行为学角度,也可这样界定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是指以信息活动为基础的新型社会形态和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这里的信息活动包括与信息的生产、加工、处理、传输、服务相关的所有活动,这些活动渗透进人类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等各种领域,并逐步成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形式。

二、信息社会的特征及具体表现形式

伴随现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以及政府等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渗透,信息社会呈现出与工业社会有显著区别的新特征。

1.信息社会的特征

高度信息化是信息社会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信息全球化

由于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更新周期更快。人机对话技术为人们传递信息创造了便利的条件,社会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使其突破了传统的活动空间,进入媒体世界,出现了各种网络虚拟的社会实体、社会组织等,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思想,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和交流等方式。

信息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与全球化的进程相伴而生并随着传播手段(主要是大众传播手段)的成熟不断发展的。信息全球化已不再是一个停留在纸面上的名词或概念,它已经全面进入我们的生活,在各方面产生着影响,并成为一个显而易见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既是全球化或信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又是将这一过程不断推向前进的强大动因。它以地空合一的信息高速通道作为传输渠道,以渐趋普及的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收发工具,是一种高效率、大容量、极具开放性的传播媒体。新闻信息一旦进入网络,就将无视国界的存在,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收看或调阅,行政控制或干预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

(2)信息产业成为现代社会的主导产业

信息产业是指从事与信息生产、传播、处理、存储、流通和服务相关的生产行业,由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构成。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所导致的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不仅表现为一批新的信息生产与加工产业的出现和传统工业部门的衰退,而且还表现在信息产业自身正在从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发展为以网络技术为核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被认为是推动全球经济成长的最重要的产业,也是推动人类文明与进步的一股巨大力量。

2.信息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

信息社会的4个具体表现是信息经济、网络社会、在线政府和数字生活。

(1)信息经济

信息经济是信息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形态,也是决定信息社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信息经济是指以信息与知识的生产、分配、拥有和使用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形态。信息与知识是以人才和研究开发为基础,信息与知识也是创新的主要动力,因此信息经济也是一种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新型经济形态。信息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存在着密切关联。正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与知识的生产和创造能力,降低了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成本,加快了信息与知识的传播和扩散,提升了人们利用信息与知识的能力。

(2)网络社会

网络化是信息社会最为典型的社会特征。网络社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信息服务的可获得性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性。

①信息服务的可获得性。高速、泛在、便宜、好用的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普及是网络社会基本要求。从信息技术扩散的一般规律来看,较高的资费是制约信息产品与服务进入大众生活的瓶颈。在信息社会,数字包容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能否让所有人最大限度地享受基本的信息服务,关键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获取成本、提升居民支付能力。

②社会发展的全面性。根据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是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但也带来了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突出等各种城市病。进入信息社会后,由于人们的需求层次从基本的衣食住行需要转变为对健康生活的需求、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在信息社会,城市将提供更多的医疗健康服务、更加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绝大多数人将充分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生活。

(3)在线政府

信息社会的发展对政府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实现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在线政府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在现代技术的支撑下,在线政府具有科学决策、公开透明、高效治理、互动参与等方面的特征。

①科学决策。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电子政务的大力推进,政府与公民间的信息沟通朝着网络化、交互化方向发展,政府获取信息更为及时、便捷和充分,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决策分析工具、模型的使用,有助于决策过程和方法的科学化。同时,网络化方便了更多人参与到政府的决策形成过程中,使决策民主化成为可能,不仅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也将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

②公开透明。网络、数字广播电视等多种信息公开渠道形成多元化的信息公开网络,公众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各类政府信息。同时,通过网络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有效保证政府运行更为公开透明,从而打造信息社会下的阳光政府。

③高效治理。各种信息系统的建立对政府业务进行信息化改造,改变了传统手工办理的方式,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电子政务改变了集权和等级制的金字塔政府结构,使得政府组织结构更为扁平化,促使政府治理模式从管制型向着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型转变,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找到自己所需的服务种类和服务方式,使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都得到大幅提升。

④互动参与。互联网成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直接沟通的重要桥梁,公众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向政府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政府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不断完善服务。网络使政民沟通渠道更加通畅和多元化,有助于政民之间相互理解和达成共识,促进决策民主化和社会和谐发展。

(4)数字生活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①生活工具数字化。网络和数字产品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传统生活用品的技术与信息含量越来越高,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终端。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广泛扩散,其应用成本将显著下降,数字化生活工具将高度普及,数字化生活工具带来的舒适和便捷将被看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②生活方式数字化。信息社会中,借助于数字化生活工具,人们的工作将更加弹性化和自主化,终身学习与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网络购物成为主流消费方式,人际交往范围与空间无限扩大,娱乐方式数字化,数字家庭成为未来家庭的发展趋势。

③生活内容数字化。数字化生活时代,人们的工作内容以创造、处理和分配信息为主,学习内容更加自主化与个性化,信息成为最主要的消费内容,数字化内容成为多数人娱乐活动的首选。

1.3.2 信息社会的发展现状

一、全球信息社会发展现状

2015年5月,《全球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5》问世,这是全球首次发布的全面反映世界各国信息社会发展水平的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创新持续加快,信息产品与服务加速普及,全球正在迎接信息社会的到来,建设信息社会成为各国的共同愿景。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际电联、OECD和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机构从数字机遇、ICT发展、网络就绪度等不同视角出发,对全球信息化发展状况进行了测评。报告反映了全球及五大洲126个国家的信息社会发展水平。

1.全球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加速转型

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整体上正处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加速转型的阶段,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但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在加速向信息社会转型,还有少数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信息社会建设尚处于起步期。

2015年全球信息社会指数(ISI)达到0.5494,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加速转型。其中,51个国家已经先行进入信息社会,62个国家处于转型期,仍有13个国家尚处于信息社会起步期。报告指出,2015年欧洲是信息社会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非洲是全球信息社会最落后的地区。2015年卢森堡信息社会指数位居全球第一,芬兰、新加坡、瑞典、瑞士、丹麦、挪威、英国、奥地利、日本分别位列第二至第十位,排名前20的国家如表1-1所示。2015年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国家信息社会指数的分布情况如图1-1所示。

表1-1 2015年全球信息社会排名前20名的国家

图1-1 2015年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国家信息社会指数分布情况

2.信息社会各项指标发展概况

调查报告从信息经济、网络社会、在线政府、数字生活发展等几方面进行研究。从分类指标看,2015年以色列信息经济指数位居全球第一,其人力资源、研发投入、创新能力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卢森堡网络社会指数排名全球第一;韩国在线政府指数位居全球第一,在电子政务、在线服务等方面表现卓越;巴林数字生活指数位列全球首位,移动电话、计算机和互联网基本得到普及。

报告认为,移动电话是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数字生活工具。2015年发展中国家计算机家庭普及率、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仅为31.64%、35.25%,但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05.78%。

报告显示,全球信息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存在巨大的数字鸿沟。发达国家主要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的扩散已经进入成熟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成长期,还有少数国家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的应用尚处于市场培育阶段。

报告认为,中国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取得显著成效,但信息社会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2015年中国信息社会指数为0.4351,位列全球第88位,与全球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报告预计,2018年前后全球开始整体上进入信息社会初级阶段。

二、中国信息社会发展现状

1.中国对信息社会的研究

国家信息中心经过数年的积累和探索,2010年完成了首份中国信息社会测评报告——《走进信息社会: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0》,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信息社会发展现状进行了测评。2013年起,国家信息中心联合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中心,对我国信息社会的进展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持续的跟踪和研究,测评对象进一步拓展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30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全面普及网络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信息经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014年11月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举办,推动了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国家信息中心于2015年5月发布了《全球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5》,这是全球首次发布的全面反映世界各国信息社会发展水平的研究报告。2015年7月,又发布了《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5》。

2.中国信息社会发展现状

《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5》研究报告,重点反映了中国大陆31个省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信息社会发展水平。报告显示:

①2015年全国信息社会指数达到0.4351,表明中国仍处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阶段。信息经济仍然是中国信息社会发展的短板,而数字生活指数实现快速增长。

②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尽管信息社会发展较快,但由于起点较低,与东部地区的绝对差距仍然在扩大。

③2015年全国共有北京、上海、天津3个省级行政区处于信息社会初级阶段。广东、浙江、福建、江苏、辽宁、山东等东部省份信息社会发展较快,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全国共有深圳、北京、广州、苏州、珠海等31个地级以上城市进入信息社会,其中东部省份24个,中西部地区7个。2015年全国共有6个省会城市进入信息社会初级阶段,依次为广州、杭州、南京、武汉、长沙、济南。

④互联网普及率增速放缓,全国超过一半的人口尚未使用互联网,农村互联网应用仍然面临着“用不上、用不起、用不好”的难题。

⑤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数字鸿沟提供了大好机遇。预计,2020年前后中国将整体上进入信息社会初级阶段。

2015年我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社会指数及排名情况如表1-2所示。

表1-2 2015年我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社会指数及排名情况

关于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形势,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发布的《2015年中国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形势展望》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既存在政策推动日益强化、企业加速跨界发展、信息技术向传统领域深度渗透等机遇,又面临企业转型压力加剧、新兴业态行业应用步伐缓慢、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信息安全形势严峻等挑战。

3.产业规模增长有力,转型稳步推进

在全球经济潜在增长持续下降的背景下,我国经济步入发展新常态,维持高增长的同时增速小幅放缓的健康发展态势。政策措施有力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促进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济质效的增强。截至2015年,在国家政策、社会需求和产业资金等多方面有力因素的驱动下,信息技术服务业保持强有力增长。随着我国经济转型成效逐步扩大,产业得到新的驱动力量和发展机会。一是高速发展的信息消费,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和社会组织形式,带动数字内容、移动互联网等产业发展,信息平台建设和对接需求大大增加;二是发展空间巨大的新兴科技领域,随着以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代表的技术创新和突破,产业发展方向愈发明显,与传统行业融合不断深化,催生IT系统建设需求。在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稳步优化,数据处理和运营、信息技术咨询、数字内容服务等高端环节的比重将进一步增加。

4.政策推动日益强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2014年,政府接连出台促进服务业增长、提高服务业水平的政策,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2015年,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和地方政策相继出台,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战略地位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利好政策连续出台,有力带动产业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云计算领域,2014年我国积极制定并完善政府采购政策,推动政府的云服务应用,为云计算在政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政策基础。地方也积极将云计算纳入政府采购。2015年,在相关政策的推动和落实下,政府成为云计算重要用户。大数据领域,2014年贵州省等地方积极出台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和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为大数据及其关联产业发展提供利好机遇。2015年我国国家层面的大数据战略思路也逐渐成形并有望确定发布,引导和推动大数据的有序发展。

5.企业加速跨界发展,市场竞合加剧

随着互联网的深度渗透和新兴技术的不断创新,企业加速跨界发展步伐,通过并购合作抢占新市场或补充自身短板,增强市场竞争力。一方面,2014年科技行业的投资并购交易达到新的高峰,IT业跨界并购进入井喷期。目前国内跨界并购活动主要由资本充足的龙头公司开展,专注于产业新兴增长点。并购对象包括云计算、金融IT服务等领域企业,一般拥有细分领域领先的核心技术、客户资源等无形资产。另一方面,IT企业通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挥各自信息技术和资源优势,如中软与华为、浪潮与金蝶强强联手推动跨界融合,加强在云服务、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共赢发展。在信息安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国际巨头如IBM、思科也积极寻求与我国企业开展合作从而实现本土业务突破。

2015年,受跨界并购合作热潮和软硬件服务化态势的推动,信息技术服务业竞合持续加剧。随着信息化向纵深发展,信息技术服务日益综合化、集成化,市场将从单一企业竞争到以聚合生态系统的协同效应参与全产业链竞争。多元化并购合作活动的增长趋势主要围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以及金融、医疗、数字内容等需求大、普及率高的领域展开,我国企业的海外战略投资与合作也将保持活跃。

6.信息技术深度渗透生活生产领域

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引领各领域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和支撑,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在深层次上改变交通、医疗、电信、能源、金融等基础领域的面貌。

智慧城市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主体范围内的创新应用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尤为重要。经过2013年的大范围试点,2014年智慧城市进入大力推广阶段,相关企业与各地政府签署众多框架协议,主要围绕争政务、交通、医疗等方面,并逐步由小部分项目开始实质性落地。2015年将是智慧城市订单落地与建设的高峰期,据IDC预计,2015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到150亿美元。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数据互联互通与统一管理平台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智慧医疗、社保、教育、平安城市、电子政务、工商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将不断增加。

互联网金融领域,在资本推动和我国客户金融需求逐步释放的影响下,市场快速发展并日益壮大,2014年延续2013年的强势表现,在理财、投资以及信贷领域均有突破,阿里、腾讯和联想等企业相继投资互联网金融。2015年,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政策监管的逐步松绑,互联网金融创新和巨头布局将进一步加速。大数据与金融融合成为行业发展趋势,有助于金融企业提升竞争力,推动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和产品精准营销。行业边界日渐模糊,参与者包括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通信运营商以及基础设施提供商等,跨界合作活动频繁。

三、信息社会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整体上看,全球正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加速转型,经济发展与创新驱动是推动全球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低廉的电信资费是加速网络普及的重要保障,移动电话成为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数字生活工具。与此同时,全球信息社会发展水平严重失衡,数字鸿沟日益扩大,加速转型期国家的生态环境压力空前加大,成为全球信息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从全球视野出发,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

1.全球正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加速转型

目前全球信息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普及,主要信息技术产品加速扩散,信息化对经济运行、社会发展、生活提高、政府治理的影响日益显著,信息技术应用效果从量变逐步走向质变。从经济领域看,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产业经济活动中,成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从社会领域看,泛在、高速、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成为重要的社会基础设施,数字包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生活领域看,信息消费成为全社会消费的新增长点,生活工具日益智能化,生活方式更加数字化。从政府领域看,电子政务在提高行政效率、推进信息公开共享、业务协同、高效治理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预计到2018年全球将整体进入信息社会。

2.经济水平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是建设信息社会的必要条件,无论是发展信息经济、构建网络社会,还是打造在线政府、创造数字生活,都需要相对成熟的工业化基础。发达国家已经先行完成工业化进程,在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社会包容性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较早地进入了信息社会。

3.创新驱动成为推动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全球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驱动功不可没。世界各国都把信息技术创新作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纷纷制订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为了保持领先优势,分别提出再工业化战略、数字英国计划和2015数字化德国战略。俄罗斯、韩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为了实现赶超发展,分别提出了2018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20产业技术创新战略。

4.移动电话是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数字生活工具

在信息技术产品普及和应用过程中,“用不上、用不起、用不好”的问题阻碍了计算机和固定宽带在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应用。与之相比,移动通信网络投入相对较少,移动电话使用快捷方便、移动电话及服务价格相对低廉、移动通信服务更加丰富,移动电话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受欢迎、普及程度最高的数字生活工具。

5.电信资费水平是影响当前网络普及的重要因素

从信息技术普及扩散的规律来看,在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导入期,技能和收入水平是影响普及率的主要因素;在快速扩散期,产品价格和服务资费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价格和资费的下降能带来普及率的大幅提升;在成熟期,产品和服务价格将趋于稳定,用户普及率也趋于稳定。

6.人们对数字生活的追求日益强烈

在信息社会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数字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日益强烈,由此带动信息技术产品的快速普及。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愿意将收入用于购买信息技术产品如手机、计算机,更多地享受互联网提供的各种服务。

7.信息社会准备期生态环境压力巨大

生态环境好坏是判断信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杆之一。在信息社会起步期和转型期,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伴随这一进程,石油、煤炭等石化能源消耗巨大,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压力加大。进入信息社会之后,随着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产业结构进一步软化,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环境保护诉求持续增强,空气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8.全球信息社会发展极不平衡

从全球范围看,信息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多数发达国家已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已得到较好体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中,而少数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做好迎接信息社会的准备。

9.全球数字鸿沟巨大

数字鸿沟是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从全球信息社会发展看,各国之间数字鸿沟巨大,信息产品普及存在巨大差距。发达国家主要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的扩散已经进入成熟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成长期,还有少数国家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的应用尚处于市场培育阶段。

10.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信息社会发展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全面发展和均衡发展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但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当前中国正处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期,面临着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难题。

2015年中国信息社会指数为0.4351,比全球平均水平0.5494落后25.23%。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水平不仅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信息社会指数全球排名第88位,人均GDP排名第80位,信息社会指数排名落后经济水平排名8位;在亚洲各国中,中国信息社会指数排名第21位,人均GDP排名第15位,信息社会指数排名落后6位;在40个中高收入国家中,中国信息社会指数排名第34位,人均GDP排名第32位,信息社会指数排名落后2位。

网络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中国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全球城镇化进程,中国城镇化率为53.7%,比全球平均水平落后8.5个百分点。

数字生活水平也相对落后。由于电信资费水平相对较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了中国移动电话、互联网、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中国的移动电话普及率为90.3%,比全球平均水平落后30个百分点;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比全球平均水平落后5.3个百分点;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为43.8%,比全球平均水平落后6.7个百分点。

可喜的是,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08%,在全球排名第19位,超过很多发达国家;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每百人万人专利拥有量483.3件,全球排名第10位;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在全球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全球最大市值互联网企业前十名中,中国取得四席。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中国互联网产业正奔驰在引领全球的快车道上。未来,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中国将加速实现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跨越!

11.2015年中国信息化十大趋势报告发布

2015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和中国信息化周报联合举办“2015年中国信息化十大趋势”发布会,会上发布了《2015年中国信息化十大趋势报告》。

报告2015年中国信息化十大趋势:第一,光纤入户和4G应用大面积普及,宽带接入覆盖比例将超过85%;第二,网上政务服务事项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地方基于网络空间实施政务主动服务;第三,一批公共数据资源率先开放,将有一大批公共数据服务开放平台建成;第四,社群电商和微电商崛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通过推荐引擎、微信圈、社交网络等途径发现移动应用;第五,互联网应用热点从消费领域转向生产领域;第六,大数据应用获突破进展,基于大数据的应用创新将更加活跃;第七,智能工业涌现一批典型,将涌现一批以工业互联网、信息物理系统、制造业创新网络等为特征的智能工业典型应用;第八,电子政务国产化将出现阶段性进展,国产软硬件应用推进力度进一步增强;第九,智慧城市建设初见成效,智慧城市建设将在基础较好、起步较早的地区取得成效;第十,O2O业务模式成应用亮点,O2O应用创新将持续活跃,大批制造企业将通过O2O模式融合线上线下终端渠道、创新商业模式,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