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网络文学研究的生长期(2000—2007年)
2000年网络文学研究出现了明显变化,评论文章数量和质量有了大幅提高。全年发表期刊论文158篇,报纸文章47篇,远超此前总和,发表论文的刊物也从科技信息类刊为主转为社科类专业期刊为主。此后网络文学研究的专业论文数量一路走高,研究也逐渐深入。2004年6月,首届“网络文学与数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长沙举行,这是第一次以网络命名的专门学术研讨会。2004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文学教授论丛”是学界第一套研究网络文学基础理论的丛书,这套丛书对网络文学的本体、叙事、批评、禅意、视野等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网络传播媒体与文学的相互关系的历史考察,阐释文化生态环境在具体演变过程中的逻辑关系,参照网络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生态的依据,并进一步建构相应的理论体系”“是网络文学首次从理论上证明自己的存在”。
这一时期的网络文学度过自然生长阶段,在资本及新媒体的影响下迅速成为当代最大的文学现场。学者们普遍认识到网络文学作品是消费时代文学生产与市场经营进一步契合的结果,它使读者摆脱了对文学权威和传统文学的“迷信”,迎合了大众的审美品位并制造出新的流行,使文学有了更大的生长空间。在这种普遍认知下,学界对网络文学的评价逐步“转向”,“经历了从批判性否定、质疑到复杂的深度思考等不同的评价态度”,由大体否定走向部分肯定,对网络文学的文学性及未来发展也有了更多思考。“网络文学的价值”“时代宠儿”“爆发”“引领”“新活力”“挑战”“冲击”“狂欢”等成为评论热词。但是学界对网络文学的发展与走向仍然存疑,除了面临一些文学创作的共性问题——如精神品格、创作态度等外,网络文学还有自己特有的问题,如历史太短无法定性,缺乏理论和批评关注,版权和版税制度还不完善,写手队伍鱼龙混杂,深受资本影响的网络文学能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文学特性,并在未来将通俗文学乃至文学本身引向何方等诸多问题成为这一时期最受关注的内容。
从数据上看,在中国知网上在“网络文学”主题可搜出这一时期已发表在各类报纸上的网络文学评论文章共498篇,期刊评论文章1469篇,硕博论文63篇。与第一阶段相比,数量有了明显提升,研究方向也更为开阔,包括欧阳友权等人在今后的网络文学研究领域极有建树的学者在内也开始进入这一领域,虽然著名学者的参与度仍然较低,但是它成为一个新的学术研究热点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代沟也是一个不得不关注的原因。“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同样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评论,同龄人往往更了解同龄人,也更关注同龄人。在以“80后”为生力军的网络作家和网络写手队伍迅速成长起来的时候,同时代的研究者们还不过初窥研究的门径,受学术研究规律的影响,文学理论人才的成长通常需要比同时代作家成长得更为缓慢,这些研究者们大多刚刚始他们的学术研究之路,关注的重心尚未真正明确,理论水平有待增强。而更高一辈的资深研究者们,大多早就确立了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对网络文学缺少研究热情,同时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了解,多种原因导致虽然网络文学研究已经进入评论界视野,但学术界对网络文学研究仍然呈集体失语状态,主流学者的关注点几乎没有网络文学。更为重要的是,这其中作为学术风向标的著名学者几乎无人对此写过评论文章。其中原因当然颇为复杂,但主要原因一是具体从事网络文学的人们比较缺乏宏观把握与理性梳理的功力,二是主流文学批评领域里的人们又对网络文学缺乏切实的了解,甚至缺乏应有的热情。至于许多有文学前沿理论研究的学者,仿佛一时间并没有明白这一传统意义上的通俗文学是怎么迅速生长成这样的“庞然大物”,对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产生这么重大的影响,因而对它的研究也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