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环境,狼的适应能力更强
在草原上,狼的生活区域相对固定,一只狼群往往只活动在某一个特定范围,但是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的。草原沙漠化、人类入侵等已对狼的生存构成了威胁,当环境恶劣到狼无法生存下去的时候,狼群一般会“转移阵地”,搬迁到一个更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去。
在上面我们说过,与整体的环境相比,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当环境变化时,我们必须要通过改变自己、消除压力等一系列的手段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但是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我们的改变就一定能够适应新的环境,这时候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既然无论如何我们也无法适应当前的环境,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去换一个环境试一下,说不定就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新环境。
1976年,中国唐山市发生的大地震是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页。在这次地震中死亡人数达到24万人。
在地震发生前夕,人类毫无察觉,但是动物们却已经表现出了对环境即将发生巨变的恐惧。在蔡家堡、北戴河一带,鱼儿像疯了一般。在7月28日前后,各种鱼儿纷纷上浮、翻白,极易捕捉,渔民遇到了从未有的好运气。歧门河闸附近,光着身子的孩子们用小网兜鱼,鱼儿简直是往网里跳,数小时就能兜几十斤鱼。
唐山以南天津大沽口海面,“长湖”号油轮的船员介绍说,7月27日那天,油轮周围的海蛰忽然增多,成群的小鱼急促地游来游去,放下钩去,片刻就能钓上100多条。“长湖”号油轮的船员还亲眼目睹:7月25日,油轮四周海面的空气吱吱地响,一大群深绿色翅膀的蜻蜓飞来,栖在船窗、桅杆和船舷上,密匝匝的一片,一动不动,任人捕捉驱赶,一只也不起飞。不久,船上的骚动更大了,一大群五彩缤纷的蝴蝶、土色的蝗虫、黑色的蝉,以及许许多多麻雀和不知名的小鸟也飞来了,仿佛是不期而遇的大聚会,最后飞来一只色彩斑斓的虎皮鹦鹉,也傻傻地立在船尾一动不动。
天津市郊木场公社和西营门公社都看见成百上千只蝙蝠,大白天在空中乱飞。7月27日,迁安乡的人们看到,蜻蜓如蝗虫般飞来,飞行的队伍宽100多米,自东向西,持续约15分钟之久。蜻蜓飞过时,一片“嗡嗡”的响声,气势之大,令人目瞪口呆。
唐山以南宁海县潘庄公社西塘坨大队一户社员家,从7月25日起,房梁下的老燕就像发了疯一样,每天都将小燕从巢里抛出去,主人将小燕捡回去,随即又被老燕抛出去。7月27日,老燕带着剩下的两只小燕飞走了。
7月27日,唐山地区滦南县王盖山的人们亲眼看见成群的老鼠在仓皇奔窜,大老鼠带着小老鼠跑,小老鼠们则相互咬着尾巴连成一串。有人感到好奇,追着打,好心人劝阻说:“别打啦,怕是要发水。”
7月25日上午,抚宁县有人看到100多只黄鼠狼,大的背着或叼着小的挤挤挨挨地从古墙洞钻出,向村内大转移。天黑时分,有10多只在一棵核桃树下乱转,当场被打死5只,其余的则在不停地哀嚎,有面临死期的恐慌感。26日、27日,这群黄鼠狼继续向村外转移,一片惊慌气氛。
敏感的飞虫、鸟类及大大小小的动物,比人类早早地迈开了逃难的第一步。然而人类却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来自大自然的警告。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一场毁灭生灵的巨大灾难已经逼近了。
在这次大灾难前,动物表现出了比人类更高的适应环境的能力——预感到了灾难的发生而提前变换了环境。而人类却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现代交通发达,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十分方便,人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来往于世界上的各个角落,自然环境已经无法限制万物之灵的人类了。但是与动物不同的是,人类还需要适应另外一种环境——社会环境。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想要平平淡淡地待在一个地方、做同一份工作,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增强自己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比尔·盖茨有段很著名的话:“在微软,你必须时刻调动起你的工作激情,非常灵活地利用一切有利于你发展的机会,这就要求你要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在微软公司,我们试图给员工尽可能多不同岗位的工作机会,鼓励有兴趣参与管理的员工,去不同的管理部门工作。为此,如需要在地区或部门之间调换你的工作时,你都应坦然地去面对。”
在微软公司里,员工在同一个工作岗位上大约只能待三个月,一旦员工胜任了现有的工作,那么也该轮到他去试试别的工作了。
这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做法。事实证明,微软的这项令人难以理解的举措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总是保持着一种蒸蒸日上、生机勃勃的局面。
不论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员工,常年坚持在一个岗位上重复着相同的操作。久而久之,肯定会产生一种单调、厌倦的心理或消极的感觉,进而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效率低下也就在所难免,使人极容易陷入思想僵化的境地。这些负面特征对员工来说都是极其危险的。
微软公司定期给员工变换环境的做法,一方面打破了以往那种“职位高低,工作好坏”的等级观念,强调每一个岗位都非常重要,每一个人都要适应在不同的岗位工作,并经受磨炼;另一方面,更重要的一点是,这项制度强调的是对员工实际工作能力和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员工在一个岗位工作时间久了以后,容易麻木僵化,看什么都会“习以为常”,反应迟钝,这样一旦换了新环境,就难以适应。
适时地改变一下环境,换一个岗位,可以令员工在新岗位上萌发新的、从未有过的渴望和激情。同时,在新岗位上肯定会遇到些新的问题和挑战,这就要求员工不断地去增加知识、补充营养,提高自己在新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员工一直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下,工作效率自然就高了许多。
一般来说,人才成长是有其自身的规律的,人的才能增长也有着周期性。一个人一旦在一个不变的环境里待太长的时间,就很容易产生惰性。经常性地更换一下环境,有利于让人保持一种紧张感,保持学习的热情,这样对增强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人要适应环境,从另一个角度讲,环境对人也有很大的影响。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并不应该以简单的生存为人生目标,而应该以如何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为生活目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环境对人的作用是巨大的,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受国君派遣,出使楚国。当时齐国的国势比较弱,所以楚王想趁此机会好好羞辱一下晏子。一开始他让晏子走城门旁边的小洞,嘲笑晏子身材矮小,面目丑陋,都被晏子用言辞巧妙地驳斥回去了。于是楚王没办法,只好设宴款待晏子。
酒至半酣,大家正高兴的时候,忽然卫士押上来一个囚犯,原来这个囚犯犯的是偷窃罪。楚王问囚犯是什么地方的人,囚犯回答说是齐国的。楚王心里想:“这下可以好好地羞辱你一下了。”于是对晏子说:“你看你们齐国人多差劲,净出些鸡鸣狗盗之徒。”
面对楚国君臣的嘲笑,晏子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橘子要是生长在淮河以南,就又大又甜,大家都爱吃;但是如果生长在淮河以北,就会变得又小又涩,难以下咽,人们都称其为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种子的不同,而是因为生长的地方不同,环境不一样罢了。人也是一样,我们齐国人生长在齐国,都知书达礼,齐国也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是齐国人到了楚国,就变成了鸡鸣狗盗之徒,大概也是因为环境的原因吧。”晏子的一番话说得楚国君臣哑口无言。
上面说的是晏子使楚的故事,我们在赞叹晏子机敏博学的同时,也了解了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有多深远。真正有长远眼光的人,总是选择更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俗语中的“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仅如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给孩子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十分重要。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孟子,在三岁的时候父亲就患病去世了,只剩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一开始母亲遵从封建社会的礼节,在孟子父亲的坟墓旁边结庐而居。过了不久,孟子的母亲发现孟子跟着一些墓葬工人在学一些墓葬的东西,孟子的母亲不希望孩子学这些,于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旁边。
一段时间过后,孟子的母亲又发现集市周围的商贩很多,孟子经常跟他们混在一起,又开始做起了经商的游戏。孟子的母亲十分失望,于是决定第三次搬家,这次她把家搬到了学宫旁边。
又过了一段时间,孟子的母亲回来发现孟子正跪在地上,十分生气,以为孟子又学了什么不好的东西。后来才知道原来孟子从学宫那里旁听到了一些关于礼节的知识,正在那里练习呢。孟子的母亲十分高兴,省吃俭用把孟子送到了学宫学习。后来孟子成了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用我们现在的观点说,行行出状元,但是在当时从事丧葬和商业的人地位是很低的,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孟子的母亲先后搬了三次家,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单纯地指对艰苦环境的抵抗力,也在于不断地寻找适合自己生存的最好环境。现在的年轻人参加工作以后,在前几年跳槽的人很多,这也是一种适应环境的自发的行动。一些人后来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就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平台,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最后取得了成功,这些人我们可以说是适应能力强的人;而另外一些越换工作越觉得没意思,一年到头碌碌无为的人对环境缺乏必要的判断分析能力,是缺乏适应能力的一群人。
总之,单纯地顺应环境是一种适应,努力地战胜环境也是一种适应,适当地变换环境还是一种适应。这里,最重要的是让环境变成自己个人发展的助力,而不是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