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8章 掌控他人于无形之中的暗示心理学

有些话不能明说,暗示是最佳的选择

实用精要

生活中的很多事,起因复杂,因此办起事来更复杂。许多时候我们清楚,真理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道理就可以把事办成。因为,有很多话是不能明说的,比如当别人有错的时候,直白的指责往往会适得其反。相反,如果用暗示的方式,就可以不动声色地将问题解决。

深度透析

法国作家安托安娜·德·圣苏荷依写过:“我没有权利去做或说任何事以贬抑一个人的自尊。重要的并不是我觉得他怎么样,而是他觉得他自己如何。伤害他人的自尊是一种罪行。”这种做事的方法,使人们易于改正他的错误,又维持了人们的自尊,使他自以为很重要,使他希望和你合作把事情办好,而不是反抗或抵触。

英国一家大超市的经理伊尔奇每天都到他的连锁店去巡视一遍。有一次他看见一名顾客站在台前等待,没有一人对她稍加注意。那些售货员呢?他们在柜台远处的另一头挤成一堆,彼此又说又笑。身为经理的他当然对这一情况很不满意,他决定要纠正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但伊尔奇并没有直接地指责那些在上班时间闲谈的售货员,他采取了巧妙暗示、保全员工面子的方法处理了这件事。他不说一句话,默默站在柜台后面,亲自招呼那位女顾客,然后把货品交给售货员包装,接着他就走开了。售货员当然看到了这个情况,自责的她们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发生类似情况。

伊尔奇没有直接指责员工的不负责,而是亲自去为顾客服务,让员工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失职,间接地纠正了员工的错误。

有些人面对直接的批评会非常愤怒,这时,就要间接地让他们去面对自己的错误,往往会产生非常神奇的效果。与人交往、相处、合作的时候,如果别人做事的方法不符合你的要求,你不能当面指责,这只会引起对方的反抗,容易把事搞砸。而巧妙地暗示对方,则可以轻松地把事情处理好。

巧用心理暗示掌控他人

实用精要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巧妙运用心理暗示,就可以掌控他人于无形。

深度透析

心理暗示在起作用。与《卖拐》的例子相似,心理暗示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而且每天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下面,我们来看看哈佛大学一堂非常有趣的心理课:

哈佛大学心理系的一堂课上,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位来宾——比尔博士。教授告诉大家:“比尔博士是世界闻名的化学家,今天来这里是要做一个实验。”然后,比尔博士从皮包中拿出一个装着液体的玻璃瓶,告诉大家:“这是我正在研究的一种物质,它的挥发性很强,当我拔出瓶塞,它马上就会挥发出来。但它完全无害,气味很小。当你们闻到气味时,请立刻举手示意。”

说完,比尔博士拿出一个秒表,并拔出瓶塞。一会儿工夫,只见学生们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都依次举起了手。

“好,同学们,实验到这里就结束了。”教授告诉学生,“但是,我不得不告诉你们的是,比尔博士只是我们学校的一位老师化装的,而那个瓶子里装的物质只不过是蒸馏水。”

听了教授的话,哈佛大学的学子们一个个面面相觑,刚才实验的时候,自己明明是闻到了一种气味啊,这是怎么回事呢?

看到学生们一个个满脸疑惑的样子,教授告诉他们:“这是因为你们刚才受到了‘比尔博士’的暗示。他暗示瓶子里装的是一种他正在研究的物质,气味很小,所以你们就相信了,并且似乎闻到了那种特殊物质的气味。”

事实上,那些学生并没有闻到什么气味,只是受了教授心理暗示作用的影响,而误认为自己闻到了那种特殊物质的气味。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不得不为暗示的强大力量而震撼。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暗示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积极的心理暗示能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帮助。比如,一名运动员的成绩已经非常接近世界纪录了,这时候,他的教练在旁边轻轻地对他说:“你能行,你一定能得第一!”正是这一暗示,激发了他全部的潜能,使他在比赛中真的得了第一。与此相反,消极的心理暗示则会给人带来极大的危害。例如,有些人生病时喜欢先进行网络搜索,自己对症自我诊断。殊不知,有些所谓的“症状”,不过是某些不良广告商,通过对网民进行消极心理暗示以取得利益的手段。

所以,在与他人交际、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好心理暗示这一法宝,对实现自己的目的将大有裨益。而且,洞穿了这一神秘的“心理力量”,在与他人接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更理智地控制自己。

反复暗示,加深印象

实用精要

心理学家指出,交际过程中,通过对一点的反复强化、暗示、刺激,对方便会以此为基础,加深对你的印象。

深度透析

关于这一点,我们就以常见的“反复性的暗示”为例。这是应用了一个人如果反复接受几次相同的刺激,这种刺激就会在意识中留下某种“痕迹”这种心理学上的原理。但是,如果仅仅是单纯的“反复”,那么就犹如米糠中钉钉——徒劳一场。所以,要把这种暗示效果用于那些有先见的人时,必须考虑到对方是根据个人的经历使自己的先见得到“强化”的。

大家知道,有的宣传或广告是通过引人注意的词句或特定的标志来加深我们对商品或人物的印象的,这其中的道理和暗示的作用是一样的。不仅仅是宣传、广告,在面对面地与对方交流时,如果也能这样多次重复与对方的先入之见完全不同的语言或态度,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有一个志愿当歌手的年轻人去拜访一位作曲家,作曲家将他拒之门外。但是这个年轻人就在作曲家门前静坐不起,最后作曲家终于接待了他。这看起来似乎与说服无关,但是可以说这符合“通过重复加深印象”的道理。这样,年轻人通过将自己例外化,告诉作曲家“我与其他志愿者不同”!由此打破了作曲家的先入之见。

这种通过重复来加深印象的交流之所以奏效,是因为它在给对方心理上带来一种“暗示作用”的同时,对方可以建立一种对你有利的“新观念”。

客观来讲,接收到相同的资讯,会让人形成一种它们确实很重要的错觉,因而将它们储存起来。透过这种方式,对方就能对你的想法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转化成记忆保存下来。因此,优秀的交际高手,都会不断地使用“反复性的暗示”。

“反复性的暗示”有两种不同的操作模式,一是重复相同的语句;二是换汤不换药,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相同的意念。两者情况大致如下:

第一,反复使用相同的语言,一而再,再而三地运用字义相同或相近的语言。

第二,用不同的方式重复相同的意念。如果老是重复相同的语句,弄不好反而让人觉得你婆婆妈妈,不堪其扰。因此,变换方式来表达相同的意思,就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重述是修辞学上唯一的原则”。刚开始只有你自己明白,别人未必能摸得着头脑。因为理解一种新的观念,需要一些时间,并且必须集中整个注意力。所以为使人家彻底了解,必须反复申说解释,但是不可以用一句完全相同的话,免得听众反感。最好用几种不同措辞,改换几种说法,你的听众就不会当你重复了。

可见,你要让对方对你印象深刻,想让对方对你先入之见有客观的认识,你就可以遵循这一原则:给他人反复的暗示。

用暗示做隐晦的拒绝

实用精要

现实生活中,若想人际关系顺畅,我们一定要学会一套巧妙的暗示拒绝法,在短时间内表达出“不”的意思,把正事办妥,并且做到不伤对方。

深度透析

当你遇到朋友的过分的要求时,当你遇到同事的苛刻要求时,当你遇到推销员的不休纠缠时……该如何去拒绝呢?“不”字是很难说出口的,弄不好当场就会伤了大家的和气。其实,这种情况下,通过暗示来说“不”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当然,这种暗示可以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身体动作。

美国出版家赫斯脱在旧金山办第一张报纸时,著名漫画大师纳斯特为该报创作了一幅漫画,内容是唤起公众来迫使电车公司在电车前面装上保险栏杆,防止意外伤人。然而,纳斯特的这幅漫画完全是失败之作。发表这幅漫画,有损报纸质量。但不刊这幅画,怎么向纳斯特开口呢?

当天晚上,赫斯脱邀请纳斯特共进晚餐,先对这幅漫画大加赞赏,然后一边喝酒,一边唠叨不休地自言自语:“唉,这里的电车已经伤了好多孩子,多可怜的孩子,这些电车,这些司机简直不像话……这些司机真像魔鬼,瞪着大眼睛,专门搜索着在街上玩的孩子,一见到孩子们就不顾一切地冲上去……”听到这里,纳斯特从坐椅上弹跳起来,大声喊道:“我的上帝,赫斯脱先生,这才是一幅出色的漫画!我原来寄给你的那幅漫画,请扔入纸篓。”

故事中,聪明的赫斯脱通过自言自语的方式暗示纳斯特的漫画不能发表,让纳斯特欣然地接受了意见。

另外,通过身体动作也可以把自己拒绝的意图传递给对方。当一个人想拒绝对方继续交谈时,可以转动脖子、用手帕拭眼睛、按太阳穴以及按眉毛下部等。这些动作意味着一种信号:我较为疲劳、身体不适,希望早一点停止谈话。显然,这是一种拒绝的方法。还有,微笑的中断、较长时间的沉默、目光旁视等也可表示对谈话不感兴趣、内心为难等心理。

某天,为了配合下午的访问行程,小王想把甲公司的访问在中午以前结束,然后依计划下午到乙公司拜访。但是,甲公司的科长提出了邀请:“一起吃中饭吧?”

小王与甲公司这位科长平常交情不错,又是非常重要的客户。不能轻易地拒绝。但是,和这位爱聊天的科长一起吃中饭,最快也要到下午一点才能走。小王怎样才能不伤和气地拒绝呢?

答案就是在对方表示“要不要一起吃饭”之前,小王就不经意地用身体语言表示出匆忙的样子,如说话语速加快或自然地看看表等。

可见,动作暗示确实是个非常不错的拒绝方式,但也要记住:暗示的时候千万不要提早露出坐立不安地神情,以免让人怀疑你合作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