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轮效应——不要被某一方面的特征所迷惑
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断出此人的其他品质,但这是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往往以偏概全,使人们认识失真。因为对这个人的评价是由最初印象决定的,而并非是对方的真实品质或者总体品质,往往会识人不清。
大文学家雨果的名著《海上劳工》正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吉利·亚特因为深居简出被人们称做“魔怪吉利·亚特”,而被误认为是“巫师”一般神秘而邪恶的人物;而邪恶的克吕班师傅则利用提醒船主他的合作者是个诈骗犯、归还很久以前欠的一笔小钱等小事,来证明自己是一个正直而值得尊重的人。人们往往通过别人一般的善行或自己的好恶而认识他人,勒蒂埃利船主也犯了这个错误,他将自己的船交给了克吕班,邪恶的克吕班则故意把船撞在了礁石上,拿着诈骗犯的钱企图逃之夭夭,幸而危船被吉利·亚特救了回来,才解救了船主的财产。
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本以为是与自己亲密无间的好姐妹,却把自己的隐私到处宣传;看似亲切、随和的前辈却陷害自己;本以为是非常诚恳、正直的一个人,能力居然如此差劲。这就是“晕轮效应”所产生的误差。
因为对对方的印象是根据对方的某种特定品质得来的,所以常常以偏概全,很容易出现偏差。心怀不轨的人也很容易利用这种“晕轮效应”迷惑你,从而设置陷阱。
艾丽是刚刚进入职场的新员工,同事红带她熟悉环境并适当教给她一些工作和人际交往的窍门,告诉她整间办公室谁可交、谁需要提防。艾丽对她非常感激,认为红非常亲切、诚恳。红同时利用艾丽犯错时跟上司讲情的方式赢得了艾丽的好感,但这仅仅是一个陷阱而已,不久艾丽就发现自己的创意被红窃取了,愤怒之下她和红闹翻。后来才知道,原来她是个“惯犯”,几乎所有的新员工都被她窃取过劳动果实。
其实,假装的就是假装的,不可能毫无破绽,比如,对方在办公室中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她对自己是否刻意接近;她赢得自己好感的方式会不会让人觉得虚伪,这些蛛丝马迹都能够指向她性格上的缺点,只不过有些人被表象蒙蔽了双眼,才会出现识人不清的错误。
“晕轮效应”还会导致另一种结果,就是对别人片面的认识并不一定是他人的刻意伪装,而只是从你自己的好恶来感知他人,仅仅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而对其全部特征下的结论。这常常会导致一个人被别人片面的优势或者一时的好恶所左右、迷惑,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韩非子·说难》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卫灵公开始非常宠信弄臣弥子瑕。弥子瑕的母亲病了,弥子瑕得知后立刻偷了卫灵公的车子回家看望母亲,卫灵公却夸奖他孝顺父母;弥子瑕和国君一起游园,摘了个桃子,感觉非常甜,就把咬过的桃子分给了卫灵公,卫灵公赞他有爱君之心。但后来弥子瑕不受宠了,卫灵公则把这两件事拿出来,说他有“欺君之罪”,偷乘国君车辆应将脚砍掉;把吃过的东西献给国君是对国君的不敬。明明相同的一件事,却因为个人的好恶做出不同的处置,这就是“晕轮效应”导致的结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他人的偏见常常会得到“自动”证实,比如如果你对他人怀疑,就会觉得对方总是鬼鬼祟祟或者正在进行某种阴谋,而对方往往能够感知你这种情绪,并开始戒备和疏远你,对方的这种情绪又加深了你对“这个人不可靠”的印象。这种恶性的循环势必使你的偏见越来越深。
心理应用:
1.当你一直看不惯某个人的时候,不妨理智地检讨一下自己的心态,不要在怀有成见的基础上审视他人的行为。
2.与人交往的初期,最好不要对别人轻易下结论,这是避免受“晕轮效应”影响。否则,对方以后的所有行为都将证明你所下的“片面结论”,使你失去朋友或者落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