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蒙古文献大系·见闻卷(全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西喇木伦及兴安岭地方旅行谈

[日] 鸟居龙藏 著 张福年 译

兴安岭北起黑龙江上游爱珲地方,渐趋西南,南至西喇木伦附近而止。其南端与横走之阴山脉,相冲突于热河围场,乃一种复杂之区域也。当兴安岭与阴山脉相合之处,有河东向流,是为西喇木伦。其末端曰辽河,注入营口。此河在上流地方,与老哈河合为辽河。而自昌图附近,南下兴安岭之东,以东戈壁为境,而接于满洲,西则接近西戈壁,北接黑龙江省,南与阴山脉相会,而及于热河离宫之附近。

余于前年冬,偕一蒙古语先生,至赤峰,度新年,遂于此处附近,先行调查。赤峰者,商业上将来最有望之地也。乾隆年间,中国人入其地不居,故现今仍为西翁牛特王管辖。乾隆以后,中国人乃渐有来居者。赤峰,蒙古语为渥兰哈塌。渥兰者,赤色之义;哈塌者,山岩之义。盖此处岩石,皆呈赤色,乃此山之特征。蒙古人因此特征为标识,故呼曰渥兰哈塌,中国人以意译之,曰赤峰云。自喀喇沁沿河伯河,路程不过二日即至也。

当老哈河之上流,英金河之沿岸,现今输入兴安岭地方之货,悉从此地而进。虽亦有由多伦诺尔输入者,然以从此地输入为便。西喇木伦之上流地方,有户数二千四五百,赤峰为一州治。赤峰之高度,则达六百米。

喀喇沁为蒙古附近最高之所。阴山脉自热河围场稍出于东方,其山脉东向之方面,与自北而南走之兴安岭相遇,恰值热河围场。阴山脉东向所经之土地,高峻非常。例如自热河行宫赴喀喇沁,必越分水岭;自平泉州北行,亦必越分水岭。自热河至喀喇沁所经之分水岭,在千五百米以上。沿河而下,喀喇沁之王府在焉。至此处则有仅五百米者,有仅千米者。西伯河者,犹言有牛寨之河也。沿河多生树木,如天然之屏障,故以为名。考蒙古人之地名,与日本北海道土人之地名,大略同义,即以其处所有之物名其地。如其地名为榆林者,今日虽不见有榆林,在昔日则必有斯物,达〔遂〕沿称至今,以故蒙古诸地之名,多有足资参考者。由是暂住赤峰,以此为中心,而调查其附近焉。至昨年三月,气候渐暖,始为旅行计。初拟与蒙古语先生偕行,彼虑北行不易,不欲往,余弗能强,乃携妻及小儿前进,亦不佣舌人,专借平素稍为熟练之蒙古语,以达中情而已,时三月初旬也。在喀喇沁府所得聘金,尽为品物费去,所余腰缠,仅二十四五两。然行志已决,不能中止。其时中国官宪,待遇甚优,因从赤峰假马勇四名为护卫,三月五日,遂自赤峰起程,北行二日,已达乌丹城。此城为中国人居处之最北地方也,中国人之户数仅二百,自为一小街市。蒙古人称此为博罗活屯,活屯者,城之义;博罗者,有色之义,译言即青城也。此处有屯城,名曰博罗活屯。三月九日,初至乌丹城。时天气甚寒,朝则华氏零度以下三度,昼则二度,夜乃至八度焉。乌丹城之东,有称为国公坟者,今荒矣,然翁仲犹存。又有隆碑岿然矗立,碑质为大理石,按其碑文,为元代元统三年物,文字为汉文与回纥文相间并行,两者对译,读之颇有趣也。

自乌城东行,诣东翁牛特衙门,即东翁牛特王所居之府也。此处地形骤变,一望平坦,无冈陵起伏,是为东戈壁之边境。而沙漠草原,渐见牧畜之风趣,东翁牛特草地中,牛、马、羊等,多游行其间,中国语言之影响,相距已远。东翁牛特王府前,有流入西喇木伦之拜察河,中国人呼为南河。此河形势似注老哈河者,然实际调查之,则入西喇木伦河也。其源发于乌丹城西方牙马哈塔山,经城南流过王府前,遂注入于西喇木伦。余计沿此河行,则必至西喇木伦之沿岸矣。于此遂径访东翁牛特王。其时王赴北京朝未归,而王之叔父辈居守焉,睹余等至,谓余曰:“汝三人居此不妨,但彼四兵勇,决不敢招留。”不得已,乃辞马勇令返,余三人遂止宿焉。乃就此调查左近,留滞三日,觅二蒙古人为伴,遂行。二蒙古人乘骆驼,余等三人乘蒙古车,行李尽附载于车上,亦甚便也。此行计先渡西喇木伦,而附近为东戈壁之区域,岩石显露,一望平沙,蒙古人呼沙土为们哈。凡沙地乘马乘车,皆艰于行走,故余等所乘之蒙古车,皆由本处征发,而随行人亦由王府派遣,非易事也。自东翁牛特衙门至西喇木伦,平常不过二日,余徬徨于此,约费五日之久,以故抵西喇木伦沿岸时,已为三月下旬。然竟不得渡,盖旅行于蒙古者,大概以冬季最为适宜。然冰结之期,凡马骆驼车等,皆可由冰上渡过无碍。余至时,气候已暖,层冰渐有融解之处,河水亦大增,冰排顺流而下,各处巡视,竟无可济之地。初意由王府起程三日,即可渡河,乃今至尼马摩利之地,既不能渡,更向西方之活罗库及哈西拉加等处亦然,踌躇莫进。适有一事,足为庆幸,即当此徘徊流连之际,于沿岸有发见之物,其物维何,盖历史所称东胡民族,其古代之石器、土器等遗物是也。得此调查,则于学问上有最大关系。由是而前,进至格晓多村,乃得渡。此处西喇木伦之高度,在四百六十米,其河辐约二十四五町,河冰半冻半解,欲渡颇难,乃嘱村长,多募村中之蒙古人,各乘大马,持柳竿涉水前导,随来之二蒙古人,皆乘骆驼,余乘马,妻乘车,小儿则使蒙古人之强健者负之以渡。河中有急流之处,又有虽结冰而仍有孔洞之处,稍不注意,则虞陷落。吁!亦险矣。中流有浮尸,乃余等渡河之二日前,有中国人自活罗库及哈西拉加渡河而死者,而余等安然竟渡,不可不谓之天幸也。斯时同行之蒙古人,皆下骆驼,呼佛号焉。

次则有宜注意者,西喇木伦之名,果何所取义乎?当昔时,此河一名潢河,因与中国北方黄河之名混,故加水旁以志区别,昔之饶乐水等,亦由此发音。蒙古语,西喇者,黄色之义;木伦者,即较通常水稍大之义也。现今蒙古语呼此河为夏喇木伦,欧人所制之地图,亦有多书夏喇木伦者,然考诸文语,则皆为西喇木伦,即黄水之义也。

就此河畔,施种种调查之法,石器、土器之内,杂有五铢钱。如依地质学者研究之说,则必以化石为极远时代。而余意则不然,其极远时代,盖即在此古钱也。此地蒙古人呼为帖木鲁巴斯多,蒙古之铁屎存焉。此铁系何物,倘持归以付工科大学,使分析之,必能明矣。考《后汉书·乌桓传》云:“男子能作弓矢鞍勒,锻金铁为兵器。”按此时代适与所见五铢古钱相符合,余意此处殆为乌桓或鲜卑之地域欤。

既渡西喇木伦,由此而西,约五十清里之处,蒙古人呼为活罗库,或又呼为哈西拉加,以日本语译之,则为架桥,即架桥而行之处也。中国人呼此桥为巴林桥,盖渡西喇木伦,则为巴林王之所管辖,非复翁牛特之地矣。桥为道光年间所修筑,工程犹新,至此兴安岭南走巴林之地势甚明。巴林者,历史上有名之地也。辽时,宋使者赴契丹上京之道,而契丹使赴宋,亦多在此道往来,时呼为潢水桥。《辽史·地理志》为上京道。宋大中祥符九年,《薛映记》(当时使辽之旅行记)云:“五十里至咸宁馆。三十里度潢水石桥,旁有饶乐,唐于契丹尝置饶乐,令渤海人居之。五十里保安馆,度黑水河”云云。由是观之,知辽当圣宗时代,在西喇木伦流域中,最为强盛。陷渤海,置捕虏于此。余乃注意调查之,盖契丹民族为人种学及历史学最重之事项也。唐之盛时,降契丹,置松漠都皆〔督〕;降奚,置饶乐都督,盖于西喇木伦北方,置松漠都督府以治契丹,于其南置饶乐都督府以治奚也。又《纪行》云:“五十里保和馆,度黑水河。”《辽史》谓黑河即为注入西喇木伦之白河,余于此河,断之为辽时之黑河,盖无疑也。自潢水石桥至辽都之上京,依《薛映记》为二百十清里,路程为三日,与余现在实地调查者,无甚差池也。

未完经核查,《地学杂志》并无后续文章发表。——整理者注

《地学杂志》(月刊)

北京中国地学会

1910年5号

(张敬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