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胃壁增厚病变
一、前 言
胃在X线钡剂造影、CT以及MRI检查时,胃腔内、黏膜层、壁内及浆膜面均可出现胃壁增厚的影像学表现,是胃部病变中最为常见也最为重要的一类影像学征象。胃壁增厚病变的病因较多,也易受到各种假象影响。胃壁本身的厚度易受胃腔的充盈状态影响,在胃腔没有完全扩张时,贲门、胃窦部远端及幽门管等部位较易产生增厚或肿块假象;另外,摄入的食物、血块或胃石也可造成类似胃肿瘤的假象,故在影像学检查前应口服产气剂、水或胃肠道对比剂等使胃腔充分扩张和充盈。CT及MRI上正常黏膜皱襞间的胃壁厚度多<5mm,在正常充盈状态,气体扩张下的上部胃壁显得更薄,胃窦部稍厚,但若胃窦部胃壁厚度超过10mm或非对称性增厚,则提示为异常。
二、相关疾病分类
胃壁增厚病变较为常见,种类也较多,常见的病因有胃癌、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胃壁内良性肿瘤、胃石、胃静脉曲张、胃旁占位假象等;相对不常见的病因有胃间质瘤、胃转移瘤、淋巴瘤、遗传性肠息肉综合征、错构瘤性息肉病综合征、异位胰腺组织、胃内血肿、异物、胃重复畸形。按病变所在部位分为胃腔内病变(假象)、胃黏膜病变、胃壁内病变、外生性(胃外)病变(表3-2-1)。
表3-2-1 胃壁增厚病因分类
三、影像诊断流程
胃壁增厚病因的诊断流程可首先通过分析病变主要累及的胃壁部位确定是胃腔内(假象)、胃黏膜、壁内、外生性或胃外病变。腔内病变位于胃腔内紧贴胃壁可造成胃壁增厚假象,病变可移动,与胃壁没有固定的关系,增强CT或MRI上不会强化;胃黏膜病变黏膜面不规则;壁内病变黏膜面光滑,与胃内壁呈清晰的钝角;胃壁外生性病变黏膜面光滑,与胃壁呈模糊的钝角,胃外病变压迫胃壁突向胃腔,可造成胃壁增厚的假象,CT增强扫描或利用MRI高软组织分辨力优势不难区分。其次,根据胃壁增厚≥10mm、局限性、偏心性、有强化或DWI高信号等特点,可提示为恶性病变(图3-2-1)。
图3-2-1 胃壁增厚病因诊断流程
胃壁内病变位于胃黏膜下,胃黏膜面光滑完整,但中心可有溃疡或脐样凹陷,少数甚至可有蒂,易与胃息肉混淆。胃壁内良性肿瘤包括平滑肌瘤、脂肪瘤、血管瘤、淋巴管瘤等;其中脂肪瘤呈脂肪密度,淋巴管瘤是囊性密度,血管瘤含静脉石,黏膜下圆形光滑的软组织肿块则有可能是平滑肌瘤。
根据胃壁增厚的形态可分为:①肿块型增厚:增厚呈孤立性隆起,同时向腔内外突,可见于胃癌、胃间质瘤和胃淋巴瘤等;② 条带状增厚:胃窦部对称或不对称增厚,呈不均一轻度强化,多为早期胃癌或嗜酸性肉芽肿的特征性表现;③溃疡型增厚:表现为规则的胃壁缺失,增强黏膜线不规则、中断,多见于溃疡型胃癌;④蒂型增厚:表现为与胃黏膜相连的带蒂结节,增强后明显强化,多见于胃息肉和胃血管瘤;⑤ 结节型增厚:多见于胃底食管区边界清楚的不规则结节,增强后明显强化,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特征表现;⑥ 不规则增厚:胃壁不规则增厚,黏膜面凹凸不平,黏膜线中断,多为胃癌后期表现;⑦指状增厚:黏膜皱襞粗大呈指状,走行紊乱似脑回样,为胃黏膜巨大肥厚症;⑧弥漫性增厚:胃大部分或全部受累,呈弥漫性增厚,常见于胃癌、胃淋巴瘤和胃炎等。另外,根据胃壁增厚病变的数量多少,又可分单发性和多发性,以单发性为主,而多发性病变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遗传性肠息肉综合征和错构瘤性息肉病综合征等胃黏膜病变以及胃转移瘤和淋巴瘤等壁内病变。
肿块型胃壁增厚病变隆起中心常伴有溃疡形成靶征或“牛眼征”的影像学征象,其原因是胃黏膜下肿块表面黏膜伴有溃疡形成。常见于胃转移瘤、淋巴瘤、卡波西肉瘤,不常见于胃癌、异位胰腺、类癌、胃间质瘤。此征象的出现多提示为恶性病变(或异位胰腺),若为多发性病变则更提示为恶性。
四、相关疾病影像学表现
1.胃癌(gastric carcinom a,GC)
是我国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是一种伴有腺体分化的胃黏膜恶性肿瘤,大多数胃癌是腺癌,占95%以上。腺癌大多表现为内生性肿块或局限性不规则胃壁增厚,可伴有恶性腹水、腹膜结节、区域性淋巴结肿大。Lauren等将胃癌根据生物学行为分为肠型、弥漫型和混合型:肠型多为结节状、息肉样或溃疡型,边界清楚,好发于老年男性,淋巴结转移较少,预后较好;弥漫型多呈弥漫、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好发年龄较轻,女性多见,淋巴结转移多见,预后较差;但有10%~20%的病例兼有肠型和弥漫型的特征,难以归入其中任何一种,从而称为混合型。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以胃窦幽门区最多见。弥漫型胃癌常造成胃壁弥漫增厚且扩张受限,称皮革胃。
图3-2-2 胃癌X线造影
X线造影检查示“腔内龛影”,周围可见“环堤征”
早期胃癌多无明显症状,典型症状出现时大多已是胃癌晚期,主要表现为胃肠道梗阻。胃窦部癌出现腹部饱胀、隐痛、呕吐宿食等症状;胃贲门部癌可出现进食不适、食物反流。早期胃癌的X线征象包括:腔壁张缩异常、腔壁平直、腔壁内凹、腔壁毛糙和复线征等。进展期胃癌分为蕈伞型、溃疡型、浸润型和混合型。蕈伞型X线表现为腔内菜花样肿块,充盈像呈分叶状充盈缺损;溃疡型表现为充钡时“腔内龛影”,周围可见“环堤征”“裂隙征”和“指压迹征”,切线位投照可见“半月征”(图3-2-2);浸润型胃癌充盈像见胃壁增厚、僵硬、胃腔缩小、蠕动消失,双对比像黏膜皱襞消失,称“皮革样胃”。
CT及MRI检查可直接显示胃癌组织浸润造成的胃壁增厚程度及范围。胃癌CT表现为胃壁呈多层结构时,胃壁内层明显强化而中层和外层结构正常,是早期胃癌表现,如胃壁的中层结构中断消失,则认为是进展期(图3-2-3);当胃壁是单层时,早期胃癌局部胃壁增厚或不增厚,增强明显强化未穿透胃壁,穿透胃壁为进展期。胃周脂肪间隙消失,邻近器官如胰腺受侵分界不清,胃周和腹膜后常见淋巴结肿大。胃腺癌MRI显示癌肿在T 1WI呈等或稍长信号、T 2WI呈略高于胃黏膜信号;而在弥漫浸润型胃癌中,由于纤维组织的存在,T 1WI、T 2WI均呈稍低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若正常胃壁低信号外带不规则或缺失均提示胃癌的浆膜外受侵,MRI增强扫描或DWI序列有助于区域性转移淋巴结和肝转移灶的检出(图3-2-4)。
胃癌的转移途径多样,可直接沿纵轴蔓延侵犯远端食管和十二指肠,大弯侧胃癌也可通过胃结肠韧带向横结肠扩散,可造成胃结肠瘘。胃癌侵蚀黏膜下和浆膜下层内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网,则可形成淋巴性扩散和血行性转移。当癌细胞穿透浆膜时,可发生腹膜种植转移,可引起腹腔内播散形成癌性腹膜炎或种植转移,称Krukenberg瘤(胃癌卵巢种植转移)。肠型胃癌倾向于血行转移至肝脏;而弥漫型胃癌则倾向于扩展到腹膜表面后转移至十二指肠。
2.胃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s)
又称胃腺瘤,起源于胃黏膜上皮,好发于胃窦部。单发多见,也可多发,或与增生性(炎症性)息肉同时发生。带蒂或不带蒂,常为狭蒂;腺瘤性息肉若含有绒毛成分则称为绒毛状腺瘤或乳头状腺瘤。腺瘤直径多不超过2cm,>2.0cm者约半数可恶变,平坦型腺瘤(如绒毛状腺瘤)进展为癌的倾向较高。由于腺瘤性息肉较增生性息肉大,故腺瘤的临床症状主要有上腹痛、腹胀、上消化道出血等。绒毛状腺瘤多发生于50岁以上,可表现轻度胃肠道出血、黑便和缺铁性贫血。
双对比X线造影对于胃息肉病变的显示较具有优势。近地壁病变的表现为“环圈状”影,带蒂者则表现为“网球手帽征”或“墨西哥帽征”;远地壁病变可见附有“悬滴”的息肉影。带蒂的腺瘤在压迫时可见“位移征”“形变征”。在充盈一定量的中性对比剂情况下,CT检查可见腺瘤起自胃黏膜面,并突向胃腔内(图3-2-5)。
图3-2-3 胃癌CT表现
A、B.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检查示胃癌局部胃壁增厚,增厚胃壁的中层结构中断消失
图3-2-4 胃癌MRI表现
A~C.胃癌MRI平扫示局部胃壁增厚在T 1 WI呈稍低信号,T 2 WI压脂序列呈略高于胃黏膜信号;D.DWI像示癌肿及邻近转移淋巴结呈高信号
图3-2-5 胃腺瘤性息肉
腹部CT增强检查可见胃窦部胃腺瘤性息肉起自胃黏膜面,并突向胃腔内
腺瘤样息肉与增生性息肉的鉴别,腺瘤样息肉常见于胃窦部,增生性息肉分散或局限于炎症区;腺瘤样息肉较增生性息肉稍大;腺瘤样息肉常呈分叶状,增生性息肉表面光滑;腺瘤样息肉常单发,增生性息肉常多发;腺瘤样息肉常有蒂,并可有位移脱垂征。
3.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
属于胃黏膜下肿瘤,好发于胃底和胃体。GIST常为单发、大而圆的胃壁肿瘤,最常见表现为外生性,壁内或内生性。GIST覆盖的黏膜面易形成溃疡,较大的瘤体中心可出现坏死空腔,常与胃腔相通。临床表现与肿瘤的大小、生长部位及生长方式有关:腔内生性肿瘤可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饱胀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腔外生性并无明显症状,较大时偶可出现破裂出血等急腹症症状。
胃间质瘤在X线钡剂造影检查时,可见胃腔充盈缺损或表面涂布钡剂的软组织影,肿块表面或中央可见大小不一的充钡龛影,呈典型的“牛眼征”;黏膜像可见“黏膜撑开征”等。一般而言,X线钡剂造影能显示间质肿瘤的腔内部分,尚不能对肿瘤的腔外部分作出判断;而且对于间质肿瘤的良恶性鉴别也较为困难,一般认为直径>5.0cm,分叶明显,溃疡或坏死区较大者应考虑恶性。
图3-2-6 胃间质瘤MRI表现
A~C.腹部MRI平扫显示胃小弯侧外生性肿块呈长T 1、长T 2信号,压脂像呈高信号,边界清楚
CT和MRI检查有助于显示胃间质瘤的大小、形态、质地以及瘤体内有无出血、坏死、囊变或钙化等。尤其是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可清晰显示胃邻近脏器或组织的病变,有助于外生性胃间质瘤的鉴别诊断(图3-2-6);多序列成像的优势还有助于区分良性间质瘤的压迫推移还是恶性间质瘤的侵犯转移。但MRI检查也需要训练患者呼吸,减少腹式呼吸和肠道蠕动等造成的伪影。CT检查作为常规腹部检查手段,无需担心呼吸伪影的影响,但检查前需要进行胃肠准备,使胃腔充分充盈肠道对比剂,必要时需注射碘对比剂增强扫描。
4.胃淋巴瘤(lymphoma)
胃肠道淋巴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无浅表淋巴结病,无纵隔淋巴结增大,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正常。全胃肠道淋巴瘤的1/3~1/2发生于胃。胃淋巴瘤90%~95%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余为霍奇金病。大体病理形态可分为:肿块型、溃疡型、浸润型和结节型。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多见于成人,原发性发病年龄较轻。常见临床表现有上腹部疼痛、厌食、恶心、便血等。患者常因上腹部肿块而就诊,肿块虽较大,但通常不引起胃腔狭窄,并无明显胃肠道梗阻症状。继发性胃淋巴瘤可出现发热、体重减轻、肝脾肿大等全身症状。
图3-2-7 胃淋巴瘤CT表现
A~C.腹部CT增强检查胃淋巴瘤表现为胃壁局限性显著增厚,黏膜面见巨大息肉样皱襞突向胃腔,胃外壁不整齐,胃腔变形
胃X线钡剂造影检查可显示不同的病变:溃疡、息肉样肿块、胃壁浸润和黏膜皱襞增粗。胃淋巴瘤溃疡的形态多不规则、且大而多发,周边隆起多光滑而规则,可伴有规则的辐辏状黏膜皱襞。胃淋巴瘤的息肉样肿块突入胃腔,直径常较大可达5~10cm。胃淋巴瘤的壁内浸润范围常较广,可达全胃,甚至跨越幽门至十二指肠,但胃壁不僵硬、胃腔不变小,蠕动可见。胃淋巴瘤黏膜皱襞增粗呈巨皱襞状或广泛结节状。CT/MRI检查能充分显示中晚期淋巴瘤的全貌。表现为胃壁广泛或局限性浸润增厚(常超过胃癌所致胃壁厚度),黏膜面粗大息肉样皱襞突向胃腔,胃外壁不整齐,胃腔变形(图3-2-7)。可见肠系膜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DWI序列上胃淋巴瘤病灶及肿大淋巴结呈明显高信号,与背景低信号差异较为明显,有助于病灶的检出。
5.类癌(carcinoid)
即消化道神经内分泌癌,约3%发生于胃,约1/3类癌为多发病变。早期类癌常无临床症状,仅10%肝转移患者可出现面部潮红、腹泻和支气管痉挛等类癌综合征症状。胃类癌大多发生于胃窦部小弯侧黏膜下,呈息肉样或溃疡型病变,大小自0.5~5cm不等。
CT或MRI检查多表现为突入胃腔的肿块,边界清楚,与胃癌相比向四周正常胃组织浸润蔓延的趋势不强,病变多呈均匀强化(图3-2-8)。病变侵犯肠系膜形成肿块,其直径多远大于胃壁内原发灶;另外,类癌产生的激素类物质也可引起局部肠系膜纤维增生。
图3-2-8 胃类癌CT表现
腹部CT增强检查表现为突入胃腔的肿块,边界清楚,强化均匀
6.脂肪瘤(lipoma)
胃脂肪瘤约占胃肠道脂肪瘤的5%,通常体积较小,质地较软,位于黏膜下向腔内生长,少数位于浆膜下向腔外生长。绝大多数胃脂肪瘤患者并无临床症状。
脂肪瘤X线钡剂造影检查示病变较小,位于黏膜下,质软,加压后可变形称“形变征”。CT及MRI检查对于脂肪瘤的诊断较具特异性,显示病变起源于胃壁,境界清楚的腔内占位,CT呈低密度,CT值约-120~-80HU(图3-2-9),MRI检查时T 1WI、T 2WI病变呈高信号、T 2WI抑脂序列呈低信号的特征性表现。
图3-2-9 胃脂肪瘤CT表现
腹部CT增强示胃窦部胃壁见境界清楚的腔内脂性低密度占位
7.胃平滑肌瘤(leiomyoma of stomach)
胃是胃肠道平滑肌肿瘤最多发生的部位,占全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4/5。胃平滑肌源性肿瘤也是最常见的胃间充质肿瘤之一。肿瘤起自胃壁固有肌层或黏膜肌层,约80%位于壁内,向腔内生长(腔内型);15%位于壁内向腔外生长(腔外型);另有5%同时向腔内及腔外生长呈哑铃型(腔内外型);较小病变可仅局限于壁内(壁内型)。胃体部最多见,大多为单发。胃平滑肌肉瘤较良性要大,平均直径可达10cm。症状主要有上腹部疼痛、呕血、黑便等。
腔内型平滑肌源性肿瘤易被X线钡剂造影检查发现。X线表现为境界清楚的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越大,分叶越明显。平滑肌肿瘤内坏死囊变时可显示特征性“牛眼征”。肿块位于黏膜下,可见“黏膜撑开征”。CT或MRI能直接显示腔内、外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范围及密度或信号等。通常良性平滑肌瘤呈均质密度或信号(图3-2-10),恶性平滑肌肉瘤不均质;增强扫描时,良性平滑肌瘤强化较均匀,而恶性者常呈不均匀强化,肿块周边较中心部分强化明显,并可见病灶内不规则的低密度坏死区形成。
图3-2-10 胃平滑肌瘤CT表现
A、B.腹部CT平扫示胃平滑肌瘤表现为突入腔内的类圆形等密度均质肿块,边界清楚
8.转移瘤(metastatic tumor)
恶性肿瘤可经血液转移至胃,也可由邻近脏器直接侵犯或经腹膜转移至胃。胃转移瘤常见原发灶为乳腺癌、肺癌、卵巢癌和黑色素瘤。血行转移的影像学表现可与胃腺癌等原发病变相仿,但其典型表现是多发的黏膜下占位,表面可见中心溃疡呈“牛眼征”。黑色素瘤转移至胃可呈结节状,乳腺癌转移至胃呈浸润性可形成皮革胃表现。胰腺癌和结肠癌可直接侵犯胃,其他腹部脏器恶性肿瘤可通过系膜侵犯胃。X线钡剂造影检查示为受累胃壁呈锯齿状改变或牵拉,且黏膜皱襞可见变形。CT及MRI检查示癌肿侵犯胃壁使邻近脂肪间隙消失(图3-2-11)。
图3-2-11 胃转移瘤CT表现
A、B.腹部MRI平扫示胰腺癌转移侵犯邻近胃壁,邻近脂肪间隙消失,胃壁增厚呈稍长T 1、稍长T 2信号
9.胃重复畸形囊肿(gastric duplication cyst)
属于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仅占全胃肠道重复畸形的4%~5%。均在出生后第一年即出现临床症状。早期症状多为无胆汁呕吐、腹部扪及肿块等。后期可见由囊性肿块增大而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如腹痛、发热、梗阻、上消化道出血或穿孔等。
胃重复畸形囊肿多发生在胃窦或胃体大弯侧,X线钡剂造影典型表现为:胃大弯壁内或外来囊性肿块造成的境界清楚的充盈缺损,加压或随蠕动形态可变;与胃腔交通的重复畸形,钡剂造影检查时呈一邻近胃的椭圆形或管状充钡囊腔。CT及MRI检查表现为紧邻胃大弯的薄壁、充满液体的囊性结构(图3-2-12),偶尔可见囊壁钙化或囊肿内肠石。
图3-2-12 胃重复畸形囊肿MRI表现
A、B.腹部MRI平扫表现为紧邻胃大弯的薄壁、充满液体的囊性结构呈长T 1、长T 2信号
10.胃石(bezoars)
是由于某些异物或植物性食物残渣在胃内长时间与胃液混合结成不易消化硬块。本病临床症状无特殊性,可有中上腹痉挛性疼痛、饱胀感、重坠感和幽门梗阻等症状。
X线检查可见不透光的、可动异物。X线钡剂造影检查表现为某种特殊形状的充盈缺损,表面不光整,体位变动时位置可变(图3-2-13)。CT检查示胃石呈软组织密度与空气密度相混杂的“蜂窝状”团块影,俯卧位扫描位置可变动。胃石在T 1WI呈不规则形低信号,边缘可见空壳样高信号称“空壳征”;T 2WI多呈均匀低信号,长轴位边缘均可见棱角类似焦炭样表现称“焦炭征”(图3-2-14)。
五、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X线钡剂造影检查是临床最常用的消化道检查方法,上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虽然能发现胃占位性病变,但对于定性诊断比较困难,同时容易漏诊一些腔外生长的肿块。超声检查对于鉴别肿块的囊、实性有很大意义,但对于判断肿块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一定局限性;同时对于一些巨大病变,因其探头范围的有限性,有时无法显示全貌。螺旋CT以其快速的扫描速度、连续的容积采样技术和强大的后处理能力等优点,并可综合运用MSCT及其多种后处理技术,在对胃肿瘤的检出、定位、分期等方面可发挥较大作用,是一种新的且具潜力的检查方法,可作为胃肠道等空腔脏器病变的传统检查方法的有益补充。MRI检查具有无辐射、组织分辨率高、多平面成像和功能成像等强大优势,不仅能显示病灶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而且能反映病灶内不同组织成分,在临床中有巨大应用前景。总之,当单一影像学手段诊断胃占位性病变存在困难的时候,应联合X线钡剂造影检查、CT、MRI及内镜等多种检查手段,结合临床病史、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避免漏诊和误诊。
图3-2-13 胃石X线钡剂造影
A、B.X线钡剂造影检查表现为团块状充盈缺损,表面不光整,体位变动时位置可变
图3-2-14 胃石MRI表现
A.腹部MRI平扫示胃石在T 1WI呈不规则形低信号,边缘可见壳样高信号称“空壳征”;B~D.T 2W I、SPAIR及BTFE序列均呈均匀低信号,边缘可见棱角,呈类似“焦炭样”征象
(曲林涛 高波)
参考文献
1.BootH.Diagnosis and staging in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2010,24(1):3-12.
2.Camoglio FS,Forestieri C,Zanatta C.Complete pancreatic ectopia in a gastric duplication cyst:a case report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Eur JPediatr Surg,2004,14(1):60-62.
3.ChoiD,Yoo EY,Kim KM,et al.Residual and recurrent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with KITmutations:findings at first follow-up CT after imatinib treatment.AJR Am JRoentgenol,2009,193(2):W100-105.
4.Joensuu H.Risk stratification of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Hum Pathol,2008,39(10):1411-1419.
5.Lee MJ,Lim JS,Kwon JE.Gastric true leiomyoma:computed tomographic findings and pathological correlation.J Comput Assist Tomogr,2007,31(2):204-208.
6.Mignon F,Julie C,Izzillo R.Imaging Features of Gastric Stromal Tumors:Radio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Report of 4 Cases.JRadiol,2000,81(8):874-881.
7.Rimondini A,Belgrano M,Favretto G.Contribution of CT to treatment planning in patients with GIST.Radiol Med,2007,112(5):691-702.
8.William MT,Amir IK,Angela DL.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gastric lipomas in 16 adult and pediatric patients. AJR Am JRoentgenol,2003,181(4):981-985.
9.Zhang XP,Tang L,Sun YS,et al.Sandwich sign of Borrmann type 4 gastric cancer on diffusion weighte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Eur JRadiol,2012,81(10):2481-2486.
10.范卫君,吕衍春,刘立志,等.胃癌和胃淋巴瘤的CT表现对比分析.癌症,2008,27(5):539-543.
11.李国权,刘国庆,杨秀娟,等.MRI和扩散加权成像对胃癌T分期的临床判断价值.实用癌症杂志,2014,29(10):1263-1265.
12.李如迅,时高峰,焦志凯,等.胃脂肪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2015,31(5):880-881.
13.李文智,李虹玲,蒋超梅,等.植物性胃、食管、小肠石症的CT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30(10): 1687-1689,1705.
14.刘恺,文戈,邓燕佳,等.胃类癌动态增强CT表现与病理学对照研究.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6): 829-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