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喉
喉(larynx)位于颈前正中线,相当于第3~6颈椎高度。在舌骨下方,上通喉咽,下接气管,它是一个开放的腔道。喉不仅是呼吸通道,而且是发音器官。它以软骨为支架,并通过关节、韧带、纤维膜、肌群以及黏膜,构成一个比较复杂而精巧的空气通道器官,见图2-16。
喉的上界为会厌软骨上缘,相当于第3颈椎体上缘水平,下界为环状软骨下缘。会厌软骨是会厌的基础,借舌骨会厌韧带与舌骨连接,会厌软骨基部由韧带与甲状切迹连接;会厌与舌根之间形成楔形间隙为会厌谷。会厌谷和梨状隐窝合称为咽隐窝,食物在咽期吞咽起始前或之后可进入或停留在此处。进入喉部的入口为喉前庭,见图2-16。此部位由会厌软骨、杓状会厌襞与杓状软骨围成,其下端是假声带的上方,见图2-17。吞咽食物时,喉随咽上提且稍向前移,舌根向后方压迫会厌向下封闭喉口,使食团进入咽,避免食物在吞咽时进入呼吸道。
构成喉的支架,主要有9块。其中3块较大,不成对,即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和会厌软骨。其余6块成对,即杓状软骨、小角软骨和楔状软骨。这6块成对的软骨,特别是杓状软骨,在吞咽时为防止误吸发挥了重要作用。
口外侧角呈钝圆突出,称肌突(muscular process),有环杓侧肌、环杓后肌以及杓斜肌、杓横肌、甲杓肌的外侧部等附着;其前角向前尖锐突出,称声带突(vocal process),有声韧带和声带肌附着。杓状软骨尖弯向后内,顶端有小角软骨相接。
杓状软骨左右各一个,位于环状软骨板上方中线两侧。由会厌压肌、四方肌与楔形软骨共同构成杓状会厌襞,此部位与会厌软骨边缘接触,由侧方、后方及下方包围杓状软骨,杓状会厌襞形成喉前庭的侧壁。两个杓状软骨位于环状软骨后方边缘上。肌肉收缩拉动杓状软骨,控制声带的运动。环杓后肌位于后环状软骨板的表面,连接杓状软骨的肌突,可控制杓状软骨与真声带的外展运动,协调呼吸。连接环状软骨的上缘以及同侧杓状软骨的环杓侧肌和连接两个杓状软骨间的杓内肌控制杓状软骨的闭合运动,以关闭横跨于呼吸道上方的声带。由于甲杓肌肌肉纤维收缩拉动,使杓状软骨在吞咽时向前倾斜,以致呼吸道关闭。
即前庭襞或称室襞,位于真声带的上方,与真声带平行,杓状会厌襞终止于假声带,见图2-18A。
是由声带肌和甲杓肌构成真声带连接杓状软骨的声带突,侧方连接甲状软骨板的内表面,并往前连接甲状切迹,当真声带闭合时,将两个突出于呼吸道的软骨板,以有效闭合喉部。因此,当食物进入气管前,真声带是保护呼吸道的最后一道防线。会厌软骨和杓状会厌襞、杓状软骨、会厌软骨基部和假声带,与真声带形成喉部的三层括约肌,从咽开始,使喉部完全关闭,防止吞咽时食团或液体呛入气管(图2-18B)。
真声带和假声带都是由软组织形成的隔板,由前往后凸出于喉的两侧;两侧真声带和假声带之间所形成的空间为喉室。
喉软骨主要有两对关节,即环杓关节(一对)和环甲关节(一对)。
由甲状软骨下角内侧面的关节面与环状软骨相连接处外侧的关节面构成,是车轴关节,能够产生旋转运动。环甲肌收缩时,环状软骨的前部拉向上方与甲状软骨靠近,环状软骨的后部则带动杓状软骨一起向下移动,从而使声带张力增加,配合声门闭合。
由环状软骨板上部的关节面与杓状软骨底部的关节面构成,是鞍形关节,能够进行摇摆运动和轻微的滑动运动。关节外展时,杓状软骨的运动使声突向外上方翻转,内收时,使声突向内下方翻转,开闭声门。
喉肌可以分为两组,一组是喉与周围结构相连的肌,如舌骨上、下肌群及咽下缩肌、茎突咽肌等,见前述;另一组是喉的固有肌群,起止于喉软骨之间,用以调控喉的发音。固有肌群以甲状软骨板为界,又可分为喉外肌和喉内肌两组,喉外肌只有一对,即环甲肌,其余都属于喉内肌(图2-19)。
位于环状软骨弓与甲状软骨板的表面,呈三角形。肌纤维起自环状软骨弓的前外面,向后上行,一部分止于甲状软骨板下缘的后部,称直部;其余的部分止于甲状软骨下角的前缘,称斜部。环甲肌多与咽下缩肌相连(75.8%)。此肌收缩,使甲状软骨前倾前移;若甲状软骨固定,则使环状软骨及其上方的杓状软骨后倾。两种情况都是拉长声带,使之紧张。
呈不等边三角形,肌纤维起自环状软骨弓上缘,斜向后上,止于杓状软骨肌突的前部。此肌收缩时,使杓状软骨内旋,两侧声带靠拢且稍松弛。
呈三角形,起自环状软骨板背侧的板凹,肌纤维斜向外上,止于杓状软骨肌突的后部。此肌收缩时,使杓状软骨外旋,从而声门开大,声带紧张。
肌纤维横行,位于两侧杓状软骨背侧面,附着于杓状软骨的外侧缘和肌突。此肌收缩,使杓状软骨向中线靠拢,声门裂软骨间部(呼吸部)变窄,声带稍紧张。
杓斜肌(oblique arytenoid)是一对肌束,位于杓横肌的浅层,相互交叉呈X形,起于一侧软骨的肌突,止于对侧软骨尖。此肌延续入杓状会厌襞内,则称杓会厌肌(aryepiglotticus)。两肌收缩,不仅协助杓横肌使声门变窄,更主要的是使喉口缩小,甚至关闭。
是介于甲状软骨前角与杓状软骨之间的矢状位肌纤维的总称。较厚,可分内侧、外侧两部。内侧部有少数肌纤维位于前庭襞内,称前庭肌(vestibularis)或室肌(ventricularis)。收缩时,使两襞缩短并靠近。另一部分肌束附着于声韧带的外侧,向后止于声带突及其附近,称声带肌(vocalis)。此肌后部较厚,收缩时,牵杓状软骨向前,声带变松;外侧部的肌纤维主要止于杓状软骨的椭圆凹,并有纤维与杓横肌相续,收缩时,可使声带松弛、声门裂软骨间部靠拢,乃至关闭。另有部分肌纤维自甲状软骨背侧斜向后上,止于会厌软骨侧缘和前面,称甲状会厌肌(thyroepiglotticus),收缩时,牵会厌软骨向前下,使喉口及喉前庭扩大。
综观喉肌,其主要作用是使声带运动,在吞咽时,协助声带关闭,避免食物误吸入肺。
喉的侧位片可以清晰地显示喉的结构(图2-20)。会厌的侧影呈前下至后上的倾斜位,其上方高于舌骨上缘。在会厌上缘与杓状软骨圆顶状阴影之间,有一条或两条斜行线状阴影,即杓状会厌襞,并可见楔状软骨和小角软骨的阴影包含其中。在舌骨平面以下,甲状软骨板与会厌之间的楔形软组织阴影,是会厌前间隙,为喉癌转移的常见部位。在喉腔内,可见一横向的气袋状影像,约占喉腔的前2/3,此为喉前庭。喉室的上、下界,分别衬托出前庭襞与声襞的影像。20岁左右,喉软骨开始骨化,呈线状或斑点状,即骨化点,不可认为是异物。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化扩大,有时在甲状软骨板中部,仅留有一“8”字形未钙化区,不可认为是软骨破坏。老年人的喉软骨可能完全骨化,致使喉内结构难以显示,造成临床诊断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