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药物剂型与药动学及药效学的关系
1.口服给药
GCs类药物原型及其酯类大多脂溶性高,片剂口服后吸收迅速。肝脏首过效应小,生物利用度高。具体药动学吸收常数见表2-1。
但应注意,原型药物和酯化药物在活性药物的含量上相差10%。应注意药品说明书中标示的药物名称和活性药物含量上的差异。
2.注射剂静脉给药
GCs类药物注射剂的吸收特点与药物的理化性质和注射部位密切相关。可经静脉给药的GCs药物种类不多,因只有溶液型注射剂才能静脉给药,而混悬型注射剂严禁静脉给药。
要制成可静脉使用的药物,一般是将GCs类药物的多元酸酯制成相应的盐,如磷酸钠或琥珀酸钠,使之可溶于水。具体药物如短效GCs包括“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中效GCs有“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长效GCs有“地塞米松磷酸钠”和“倍他米松磷酸钠”。
溶液型注射剂静脉给药后无胃肠吸收过程,起效迅速,适用于急症和危象的抢救。
另有“氢化可的松注射液”是以乙醇作为溶酶的注射液。氢化可的松不溶于水,但可溶于稀乙醇。注射剂中含有乙醇,对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及用法用量有很大影响,可参考之前辅料对制剂的影响。“氢化可的松注射液”和“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在制剂学方面的差异及其对疗效及用法的影响可见表3-3。
表3-3 氢化可的松注射剂不同剂型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
续表
3.注射剂肌内给药
目前可肌内注射的药物剂型有两种,溶液型和混悬型,两者体内药物的动力学和药效学有很大差异。
肌内注射给药后,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吸收的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药物的溶解性(如脂溶性和水溶性)或溶出度、pH,肌内注射部位的血液循环状态等。
药物的脂溶性对其跨膜转运有所帮助,但起决定性的因素是药物的溶出度。即药物在肌内注射后,在生理性pH条件下必须在组织间液(水分为主)中呈溶解状态才能被吸收。因此,不溶于水的药物在肌注部位必须先从沉淀中溶解出来,然后才能经血液吸收。
溶液型注射剂(水溶性药物)在深部肌内注射后,吸收十分迅速,起效快。正常情况下,可认为与静脉给药的效果等同。药物由肌肉间隙穿越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进入血液。无论是离子状态或非离子状态的药物,均能快速透过毛细血管壁,不呈现膜屏障作用。
GCs类药物原型及其酯类大多脂溶性高,水溶性差,制成注射液为不溶于水的混悬型溶液,禁止静脉使用。肌内注射后,药物从不溶性颗粒中溶解的过程较缓慢,因此混悬型注射液肌注后吸收缓慢,药效持续长久,个体差异大,没有规律的药动学参数。另外,体内环境的理化因素改变,也可导致吸收速率和吸收量的改变。如注入药液的pH较高或较低,由于组织的缓冲作用,药液的pH值会产生变化,趋于中性,使药物析出沉淀,造成吸收延缓而且吸收量不准。
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骨骼肌的血流量在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休克时会减少,肌内注射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吸收量均降低。另外,不同部位的肌肉群对药物吸收的速度也不同。
根据剂型的特点可以预测药物的疗效特点。反过来,要达到特殊的疗效,应选用适当的剂型和给药方法。如需起效迅速且药效强大,应选用无需溶出的水溶性制剂,静脉给药优于其他途径。如需药效缓慢而持久,应选用不溶于水的混悬型注射剂肌内注射,药物在注射局部形成储存库,吸收缓慢,药物作用时间延长。
4.硬膜外和鞘内用药问题 [1]
某些长效混悬型GCs注射液,曾经有硬膜外注射给药的病例报道(如倍他米松等)。由于上述注射液中均含防腐剂,因此硬膜外给药的安全性始终存在争议,且生产厂家不推荐硬膜外给药的使用方法。
部分厂家说明书提及制剂含防腐剂,如苯甲醇,局部用药对神经组织有潜在毒性,因此,不应当鞘内注射,因鞘内注射有报道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与硬膜外和鞘内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和误操作的报道有:无菌性脑炎、蛛网膜炎、脊髓损伤、硬膜下注射、颅内压增高、颅内气体注入、神经损伤、抽搐、胆囊和小肠功能障碍、感觉障碍、大脑损伤、下肢轻瘫和麻痹等。造成上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原因与硬膜外给药的相关性尚不明确,可能的因素包括注射器针头进针后放置的位置有误,造成给药部位错误,另外药物本身和(或)防腐剂也是危险因素。
5.药物制剂包装与药物的使用
甲泼尼龙注射剂采用双室瓶结构包装,保证药物在配制的过程当中不会受到污染,简化配药的流程、缩短急救用药的准备时间,易于医护人员的操作。
甲泼尼龙口服片剂有“十字刻痕”压片工艺,压片均匀紧密,能够精确的把药物的剂量切分到克级单位,帮助医生准确的调整药物剂量。方便患者使用。
(王强 李大魁)
参考文献
[1]American Society of Health-System Pharmacists.AHFS Drug Information 2015:Hormones and Synthetic Substitutes.Bethesda:American Society of Health-System Pharmacists Inc,2015:3011.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二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3]屠锡德,张钧寿,朱家壁.药剂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