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城南旧事》的改编
本课将以1983年的改编电影为主,讲述电影《城南旧事》与原作之间的差异,以及电影作如此改编的意图。
将小说改编成电影需要注意什么?
把小说改编为电影,并非只是用电影的手法把小说切分成镜头而已。而是首先要把握原著的主题,忠实地加以体现,以便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按照电影的美学追求,对主题加以开掘和深化。正是在这一点上,电影《城南旧事》在原著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劳动,获得了值得称道的效果。
改编自《城南旧事》的电影
电影《城南旧事》于1983年上映,由吴贻弓执导。电影通过一个六七岁的小姑娘英子的眼睛,反映出在二十年代北京南城的几个小人物:失去孩子后得了疯病的秀贞,为生活所迫的小偷,命运多舛的宋妈……
《城南旧事》首先由北影厂的导演伊明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原小说分五段写五个人,改编的时候,删去了“兰姨娘”的全部和“驴打滚儿”的后半部。“惠安馆传奇”保持基本完整成为影片的上篇;而“我们看海去”和“驴打滚儿”的前半部及“爸爸的花儿落了”则糅在一起成为一个仍有两段的下篇。
影片获得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等众多奖项。
原作与电影的比较
·原作主要透过影子的眼睛,让读者看到当时妇女们的悲苦命运,在一定程度上透视了三十年代前后旧中国窒息动荡的社会。电影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对英子爸爸遭遇的描写,突出了原作所赋予他的品质: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民,但是他既不能改变宋妈的困境,也不能挽救背着打了红勾的法条、走上刑场的学生的生命。职业的劳累,时代的忧郁,使他身心俱废,终于罹疾故世。这样,就使得作品从侧重于妇女的悲剧命运的描写,反映了包括农民、城市贫民、职员、大学生等社会大多数人的普遍不幸。
·把小说改编为电影,还要看电影编导是否真正用电影语言来表现了小说所描写的内容。小说的最后一篇结尾是这样写的:
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电影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林父的墓地在枫林中……
英子她们的马车徐徐驰(启)动。
宋妈坐在毛驴上向英子频频招手。冯大明牵着毛驴向另一方面走去。
英子爬在马车后座上,向后看着。
义地、宋妈的小毛驴都渐渐远去,远去……
电影的结尾将宋妈的离去和爸爸的落葬集中在同一个时空中,恰当地表现出了小说在各篇结尾几乎都有体现的“离我而去”的意念。
课程总结
要想将一部好的小说改编成一部优秀的电影,需要在语言、场景以及声音各个方面进行精巧的设计。《城南旧事》电影中,以父亲视角的完善和对结尾的细致处理为例,可从该角度进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