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有效人际关系 为什么你真正用到的不到1%
为何你总不能与机会偶遇
没有人不喜欢“经营关系”,我们已进入了一个“投资关系”的时代——数十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我们每天给各种人打电话,发微信,参加饭局,邀请聚会,结伴出游;我们记下新朋友的电话,制作联系人卡片,在社交平台互加好友,定期留言,分享信息。我们愿意扩大人际关系的规模,愿意加强双方的互动,哪怕是最成功的企业家也会抽出大量时间做这项工作。
人们在关系的建设上花费这么大的精力,只是为了让自己不那么孤独吗?显然不是的。从大学毕业后,你要找一份工作,还可能计划寻找合伙人创业,找客户资源,或者找人了解信息。这时候,你所依赖的就是关系。在有需要时,看看有谁能帮上忙,但是结果往往让我们失望。每当需要一份工作和一个好客户时,我们满怀期待地翻开通讯录查找半天,又会眉头紧锁地把它放下。
这时,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平时勾肩搭背的熟人们反而不起作用?”
对这个问题,我在二十二岁时就有了一些颠覆性的认识。2001年,我拿到了工商管理的硕士学位,准备找一份自己擅长的工作大展身手——当然也必须是自己感兴趣的。我的方向是互联网行业。不幸的是,互联网泡沫就在那一年年初破灭了,理想还没开始,就被当头浇了一盆冰水。这还意味着我之前苦心积累的行业知识、就业信息和漂亮的简历变成了一堆垃圾,很多常识被否定了,很多企业关门了,很多信息正被迅速更新,我需要从头开始,另寻出路。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这中背景下获得的。从上海回家后,亲戚朋友都很关心我的就业情况,大家七嘴八舌、出谋划策,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每个大学生都会经历这样的场景,你的工作和婚姻是自己熟人关系网的大事,如果你愿意,总会有人指给你一个方向,然后安慰你:“追求不要太高,先试试看?”这就是强关系的价值,它既和你共享信息,也能为你提供一个必要的“精神港湾”。
两个月后,我的姑妈从天津打来电话,她非常关心我这位“高材生”的前途,告诉我天津一家进出口公司正在招聘,职位是物流管理。这是我很不喜欢的工作,但这也是我当时在自己的熟人关系网内能找到的最好机会。除非我是比尔·盖茨,有在华盛顿大学当董事的母亲和身为知名律师事务所老板的父亲,否则我们大部分人的熟人关系网都是这种情况——为了找到一份喜爱的工作,你需要对亲友、朋友发布信息,请他们代为留意,或者干脆自己拿着一份精心包装的简历到处搏杀。
物流管理的工作十分乏味,但对心态积极的人来说,任何工作都绝不是一无是处的。这个职位的最大好处便是可以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来自天南地北,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只要他们的产品需要在港口下船,委托我们进行中转运输,都要经过我所在的部门,我就是那个负责物流分配的角色。这让我获得了大量的弱关系,并有机会和他们建立有效的联络。
工作三个月后,我在一个国外的客户那里认识了一个驻中国办事处的公关主管安菲克(Anfeeco)。这个人是在美国出生的华裔,最近被派到天津处理一批重要的货物,他的任务是疏通各个环节的关系,包括物流。我们见第一面时没说几句话,客气地寒暄,互相留了名片。几天后第二次见面则聊得多了些,听说我本来想去互联网公司发展,他透露了一个消息:
“我认识一个人,他所在的上海公司正需要一名懂管理并且对互联网感兴趣的市场人才。我个人认为这个职位很有意思,你需要他的联系方式吗?”
这不是一个最好的机会,但也相当不赖。于是,我第二天就登上了去上海的火车,并在一周后办理了在离职手续。在上海三年的工作经历,为我后来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个机会是由一位只见过两面的人介绍给我的。
我相信很多人的工作都是由这种途径获得——通过熟人的介绍去了某个单位,这份工作你不太喜欢,但已经是大家能够帮你找到的最好的平台了。不过你在单位没有混吃等死,而是一边工作一边拓展人际关系,然后你从某个刚认识的人那里听说了一个新的工作机会,这个机会让你心跳加速,因为那正是你想要的。
安菲克帮我介绍了一份优质的工作,但后来我们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因此变得热络起来,甚至几个月都不会打一次电话,但每逢元旦、春节和生日时,都会准时收到对方的贺卡。有时我们也会在社交平台上留言,内容都是一些简短的礼节性的问候。对我来说,安菲克和我的联系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弱关系。通过这件事,我开始认真地思考关系的不同价值,并且总结了两个原则。
第一,在事业上,永远不要指望熟人关系网
我把它称为“熟人无用”原则。这个原则并非基于功利的目的,不是说因为熟人帮不上忙,就不要理会他们。恰恰相反,我们自己首先要去除对待熟人关系网的功利心态,不要企望从强关系那里获得事业上的重大帮助。因为现实就是,从工作或商业化的角度来看,强关系能够提供给你的大部分都是弱价值。
你可以请求熟人介绍恋爱对象,解决婚姻问题,疏导心理危机,但在事业上,以熟人为主的强关系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社会学研究早就证明,同乡会和校友录等强关系平台并不是扩展人际关系的好地方,虽然人们热衷于此。因为在强关系的社交网里,你们所掌握的信息是趋同的,你们的社会网络具有较强的同质性。
第二,对陌生人好一点,因为边界之外决定你的未来
在熟人和陌生人之间存在一个富有弹性的边界,社交的目的就是尽力将边界往外推,让它的空间越来越大,吸纳的信息越来越多。所以我会对人们说:“一个人不仅要善待熟人,还要善待自己遇到的陌生人。这个世界上任何陌生人,都可能在下一秒成为你生命中的弱关系。”没有人知道会发生什么,唯一确定的就是,社交网的边界之外才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谁会给你真正的机会
但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第二点的。他们也有一些“合情合理”的疑虑:
(1)我如何防止被利用——潜意识中只相信已经建立互信的强关系。
(2)我怎么判断这是不是无效投资——仍然从投机的角度看待关系,将它视为简单的投机学。
具体来说,我们在工作中的客户关系,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要不要给他们留下好印象?有时候,正是某个你连电话号码都没记住的人在不经意间透露了一些关键的信息。这条信息解决了你正在面临的问题,甚至会改变你的命运。
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
在格拉诺维特看来,与强关系相比,弱关系更加社会化和商业化。前者在本质上是基于情感联系的:宗族的、近亲的、友情的、爱情的等以情感为基础的关系组成了我们的熟人社会,这些强关系天生具有封闭的特点,它对一个人的社会化和拓展商业信息提供不了太大的帮助。弱关系则是完全社会化和商业化的,它源于你的固有关系网之外,可能是任何一个人,可能是任何一种身份。
从传统上看,中国社会显然仍是一个强关系社会。虽然互联网社交已风行十几年,但在现实中你仍然能够强烈地感觉到,足够强的“强关系”——老同学、朋友、亲友关系等,这些仍是过硬的武器,至少在观念上是如此。中国人不停地建设强关系,虽然它让一个人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封闭。
可是,为了取得更大的成功,你要掌握足够多的“信息”。熟人关系网提供不了无限的信息,很难帮你搞到一些关键的电话号码。比如最简单的求职,你和你的亲友绞尽脑汁,也找不到阿里巴巴人力资源部主管的私人电话,对吗?你所有强关系的通讯录中都没有这个号码,网上也没有公开的信息。你有几个月的时间都在思考,这是一个难比登天的目标,因为你的熟人中没有一个人能和阿里巴巴扯上关系。但是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某个微博好友——你们每年的联系都不超过五次——发了一张照片,是他和那位主管的私人合影。
于是,问题解决了。
有很多事情最后都会发展到“从强联系跳向弱联系”并最终得以解决的局面——苦心经营的熟人关系网爱莫能助,但平时未用心关注的陌生人或者很一般的关系解决了你的问题。类似的事情每个人都经历过,并且每天都在发生。比如你在新浪微博的好友,就是典型的弱关系,这个平台上的人,你认识多少?有多少进行过深度交流?几乎99%的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怎么交流过!”但实际上,很多时候他们提供了熟人无法提供的机会,甚至包括一个重要的电话。
从这一点来看,强关系的本质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情感联系,再加上生活内容的分享;而弱关系则更多的是一种价值与信息的输出平台。弱关系的平台越广,你获取信息的能力就越强。
为什么孤陋寡闻的偏偏是你
深圳的A君为某公司奉献了七年光阴,任劳任怨。最近公司突然出现严重的财务问题,从有征兆到破产不到半个月,A君也失业了。让他感到奇怪的是,许多同事似乎早就得到了消息,不少人提前三个月就跳槽了,只有他傻乎乎地埋头干活,对此一无所知。
听听那些早早离开的人怎么说:
“我听银行的人说公司的贷款快还不上了。”
“我认识一个人,他对公司的内情十分清楚。”
“我同学的一个朋友无意中提醒了我。”
“我有个微信好友恰好是客户公司总裁办的人,从他那里得到的信息。”
这些“关键提醒”均来自不是太熟的关系,A君在这方面则没有消息来源。他说:“我的社交网歌舞升平,信息大同小异。每次谈及工作,我的同事、亲友都在说公司好的一面,没有真实的信息源。而我是一个社交比较封闭的人,我不太喜欢跟陌生人交流,也不太相信他们,因此即使有人在数月前进行了提醒,我也没在意。”
强关系让我们变得孤陋寡闻。因为很多人愿意去跟陌生人倾诉,但跟熟人却很难做到。我们会把掌握的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分享给陌生人,或者那些不太熟的关系。最有价值的秘密往往不告诉熟人,这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常见现象。我们对身边的人很警惕,生怕他们知道一些秘密。所以,生活在熟人关系网中的人虽然很快乐,但他的眼睛和耳朵却被遮蔽了。
在这种情况下,不注重开发弱关系的人等于主动把自己关在了信息通道的门外。就像A君,他是一个忠诚的好人,但他未必能获得及时的帮助。
谁给你的信息最重要
对公司的情况进行不定期评价时,A君从强关系那里得到的信息为何偏离了真相呢?我们从心理上乐于接收和分享强关系的信息,但它所提供的价值却并不如微不足道的弱关系。A君没有得到预警,他的同事却从某些人的口中听到了风声。
想想看,现实中你是通过什么渠道得到“新知识”的?
在各种社交媒体上,我们经常阅读和转发来自不同人的推荐信息,你认为是亲密好友的推荐更有用,还是弱关系的推荐更有用呢?
在需要做出重要决定时,你更信赖熟人的意见和建议,还是一个弱关系的陌生信息呢?
2012年,Facebook的一个团队针对这个问题做了一次调查。研究人员先分析了人们跟不同关系之间的联系强弱。比如人们在社交平台上经常互相引用、转发和评论对方的信息的频率:如果频繁联系,就是强关系,否则就是弱关系。调查团队统计了人们在Facebook上分享的那些消息,得出了结论:
人们更相信、更乐意转发强关系分享的信息。
调查发起人总结说:“在任何一件事上,人们都亲疏有别。统计发现,如果强关系发给人们一条信息,被转发的概率大约是弱关系发过来的信息的两倍。这是因为,强关系之间本来就有相似的兴趣。人们出于相近的价值观、兴趣和职业才彼此走得很近,成为熟人关系网中的一员。”
也就是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在生活中更依赖于强关系提供的信息,这个局面的形成是基于“志趣相投”的本性。但是,这也让人们的社交网变成了一个个孤岛。由于共同的兴趣和思维方式,强关系告诉你的信息,你自己也可以看到;但弱关系提供的有用信息,如果他没告诉你或者你毫不在意,你就发现不了。
关系的核心:传递的信息
研究者发现: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已严重误解了关系的本质。例如,多数人努力扩充通讯录,记下更多人的电话,增加人际关系库的数量,把越来越多的人变成熟人,但他们并未从中受益,反而空耗精力。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在于:关系并非决定我们未来的核心元素,关系所传达的信息才是。一个人的人际关系丰富,朋友遍天下,只能说明他是一个人缘很好的人,他未必可以从庞大的人际关系中获得更高价值的信息。简而言之,朋友的数量多,不代表可以提供的帮助也多。
深谙关系本质的人都会把大多数工作时间花在与弱关系打交道上。他们拥有一套独立的对于关系的判断原则——关系不是一场数量游戏,而是一个和信息有关的系统。我们拓展人际关系的目的不是多交朋友,而是获得更有帮助的信息。
所以,强关系虽然稳定和牢固,是我们的人际基础,但强关系之外的弱关系可能拥有一些稀缺信息。在信息的获取方面,弱关系拥有更高的传播效率,以及更多元的信息渠道。
社交网的关键是信息质量
不论社交网有多大,你都会无奈地发现:自己与亲朋好友之间的交流仍会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你对这个很小的范围了如指掌,但在这个范围之外,你仍然感到相对陌生。我们对社交的管理精力有限,大脑本能地优先处理一个大小固定的区域,从中挑选、加工信息并做出反馈。
凡是强关系为我们提供的信息,你会看到它大多数时候总是重叠和陈旧的。比如某一天中午,邻居李先生兴高采烈地跑到你的家中说:“知道吗,我们这栋楼昨天来了一个新邻居!”他并不清楚,这个消息你在昨天已经从另一个邻居赵先生的口中得知了。你的一位朋友兴奋地打电话告诉你,北京居住证制度进行了改革,申请流程大为简化。但你已经在半小时前听自己的另一位朋友或亲戚讲过了。这就是强关系所特有的“信息重叠”。
我们与强关系待在一个共同的社交网里,信息大多数是互通的。朋友、邻居和亲戚所知道的,你八成也知道,或者有类似的渠道可以搞到这些信息。由此,强关系的数量便不再是决定信息质量的关键因素,反而会经常产生过多的赘余信息,占用你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有人才说:“我的交际范围越来越广,可除了让我越来越累,耗费我大把的时间,对我没什么帮助!”
提升社交网所能给予的信息质量,是我们改善社交的关键,也是最主要的目标。与强关系相比,从弱关系——不常联系或从不联系的边缘关系——那里获得的信息往往是最新鲜的、从未听说过的,且是至关重要的领域和稀缺资源。这些信息的价值更大,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知识与经验的扩充。
总的来说:
(1)强关系加固了社交网内部的信息流通,弱关系则构建起我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2)弱关系可能掌握了很多我们并不了解的情况,尤其是能与我们共享其他社交网的信息。
(3)不同的信息通过弱关系传递给不同社交网的人,实现信息的流通与分享。
弱关系有多广,你的舞台就有多大
弱关系在低调地为我们提供更高的价值,但有时你可能走错了方向,没有意识到是哪一种关系在决定事情的结果。有调查显示,那些由弱关系构成自己主要信息网络的人或公司,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发展空间是那些指望强关系的人或公司的两倍甚至更多。弱关系连通了广阔的世界,充分实现了六度人际关系理论的预言,从全世界的不同地方和不同的人身上获得信息的收益。
可以说,你的弱关系有多广,舞台就有多大。这就是和好朋友、亲戚等开公司往往更加艰难,而和陌生人合伙则有更大的发展机遇的原因。因为一个陌生人带来的,是相对于你的比较丰富的弱关系,你们可以获得各自信息的共享,实现“1+1﹥2”的效果。
遇见困难时,弱关系也比强关系能提供更多的帮助。比如,互联网平台的微博、QQ、论坛等社交工具都是一个“弱关系社区”,每个社区中都有大量的互相不熟悉的陌生人,彼此间的身份只是单纯的网友,来自不同的省份、城市甚至国家,现实中没有见过面。当你需要帮助时——意见咨询或经济求助,通常会得到很多回复,人们给你出主意,或者解囊相助。
“这是生活中的熟人办不到的。”北京的小尹说。他远离家乡在北京做生意,是一位年轻的创业者。“生意起步时,我缺二十万资金。银行贷款条件不够,家人和亲戚都没钱,大家聚在一起商议,拿不出好主意。后来我在一个聊天群说了这事,有一位经常聊天的朋友为我介绍了另一个人,他是一家投资机构的经理,我用自己的商业计划融到了这笔钱。”
弱关系为他解决了大问题。重要的是,弱关系拓宽了他的视野,让他迈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认识了更多的优质朋友。
“陌生人”等于更丰富的信息。如果每一个陌生人都热心给予你帮助,分享有效的信息给你,你会接触到许多专业的人士。比如,种类繁多的电影正在上映,该去看哪一部?除了朋友的推荐外,可以去阅读微信、豆瓣之类的公共平台上的评论,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你随时能看到知名媒体人的影评,也能与他们沟通,最后做出判断。你也能通过弱关系链接到金融专业,解决企业所需资金,或听取专业的意见。在这些我们所不熟悉的人给出的建议与讨论中,能够及时填补知识漏洞,使问题迎刃而解。
“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关系等于“信息匮乏”。我们和亲人、密友等抬头不见低头见,但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在许多领域内,他们无法提供具有促进作用的信息。只见过几面的陌生人反而打开了一扇全新世界的窗口,带来新鲜的信息。所以要认识到,联系人的数量不是生产力,联系人提供的信息才是。要聪明地从弱关系里汲取营养,利用庞大的弱关系作为信息平台,既为自己的生活、事业寻找好的机会,又能向外传播自己的价值,进而走向成功。
弱关系的本质:提供你不知道的信息
和强关系比起来,“弱关系”的能量是巨大的,它连接着外面的无限世界,具备无限的可能性,聚合起来的作用经常超过强关系,特别是会带来一些我们并不知道的信息,帮你创造“意外之喜”。
例如,小周是一名年薪八万的工薪族,他的社交网比较固定,有5~8个好友,每周都有交流。这是他的强关系网,他们互相提供直接有效的帮助。但是突然有一天,小周的公司遇到了经济危机,裁员三分之一。他失业了,需要一份新工作。他对未来有了更高的追求,希望找一份年薪十万以上的工作。因为他工作经验丰富,是这个行业内的稀缺人才。这时小周发现,所有的好友都无法解决问题。他们只有八个人,信息来源很少;他们能提供的机会,都是和小周的上一份工作相仿的,没有与他的需求相匹配的信息,这就导致了他不能获得有效的帮助。
小周无奈之下只好另想办法。他联系了一位老同学——他们虽同在一个微信群,但有三年没联系了,他听说这位老同学如今混得风生水起,就试着找他碰碰运气。老同学说:“这好办,我认识一个猎头,让他帮你。”就这样,老同学把他的简历递给一家猎头公司的人,不到一周就为小周联系到了一家薪资水平令他满意的新公司。
在一个稳定但小范围的社交网里,我们有时很难跳出社交网的固有限制——能够交流分享的信息是有限的。但是通过弱关系,就可以连接到其他社交网,那里存在无数的可能性。比如,当你为自己所在的行业建立一个弱关系平台后,就能随时从上面找到工作问题的有效答案,解决任何一种工作难题,提升职业技能与职业价值。这不是我们的强关系可以办得到的。
互相分享有效信息
像论坛、QQ群、微信群等社交平台,都是弱关系的一种。这样的平台总是有很多人,他们来自各个行业。人们互相分享信息,解决各自的难题。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平台,我们能学习、了解以前从不知道的东西,涉及陌生的领域,增长见识。
当你提出一个难题求解的时候,能得到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回复,形成持续的高质量的讨论。其中一些回复是从远程的、资深且专业的人那里得到的,这比从熟人那获得的消息更有效。在与人们的分享和交流中,我们开阔了思路,解决了现实中的种种问题。
链接到更优秀的人
生活中有很多“聪明人”,他们做什么似乎都是一帆风顺的。在你看来非常困难的事情,他们轻松就解决了。聪明人一定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吗?答案是“未必”。以熟人为主的人际关系质量,并不能让一个人变聪明。决定我们水平的也不是强关系本身的水平,而是我们自己的视野与学习的态度。
那么,这些聪明人是如何对待社交的呢?他们的重心全放在了熟人身上吗?当然不是。聪明人知道信息分享的重要性——及时了解最新的信息,才能保证自己不落于人后。因此,真正聪明的人会将眼光放到固有的关系网之外,他们不拒绝向优秀的人学习,而是努力从有可能接触到的所有关系那里了解这个世界,以正面的态度对待弱关系。
弱关系可以帮你链接到更优秀的人,就像小周,他通过老同学认识了此前非常陌生的职业猎头,改变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固有的强关系的边缘处,隐藏着大量的弱关系,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具备这种能力。除非你刻意地忽视,否则总能为你打开另一个社交网的大门,传递优质的信息。
总结:路人甲往往能给你最佳机会
我们也可以将弱关系定义为“泛社交”的一种。“泛社交”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许多泛泛之交——同事、网友、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等。在情感层面,这些关系不值一提,但我们每天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与这些泛泛之交共同度过,至少是花费了不少时间在上面,而和熟人的交往时间可能不到五分之一。那些重要的熟人或亲人,你可能每年只在重要节日时才能与其同聚。
1.与熟人相比,“泛社交”指那些在情感上“可有可无”的关系。数量多,但情感的重要性很低。
2.对于这种关系的大多数,我们没有他们的电话号码,只有一个微信号或QQ号,只会在寂寞无聊、打发时间时才有兴趣与之交流。
3.以“泛社交”为代表的弱关系存在于我们社交网的边缘,却决定着我们的命运。可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在本质上,他们属于一种临时性的社交关系。不需要写进通讯录,不需要在节日时送上祝福,我们甚至会忘掉他们的名字。但这样的关系却更容易打开彼此的心扉,互相提供有效的支持。在重要性上,弱关系有着强关系不具备的优势。
·强关系仅能以“一对一”的方式获取信息
在熟人关系网求人办事,获得信息支持,方式总是“一对一”的。你要挨个打电话、询问,重要的事情还需要提着礼物登门拜访。为了求得一个工作机会、打听一件事或者借钱等重要的需求,你每次只能联系一个人,不可能一开始就在熟人关系网里广而告之。这种“一对一”的方式使我们解决问题的时间要长,效率也没有保证。
·弱关系可以用“一对多”及“多对多”的方式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
但在弱关系网,就不存在只能“一对一”的麻烦,而是可以“一对多”并且实现“多对多”的沟通、分享和求助模式。例如,你可以在微博发布消息,有相关资讯或渠道的人看到后就会找你;你也可以在群组向多个人求助,组织即时的多人间的沟通。在弱关系网不存在熟人间的“面子问题”,求助是理所当然的,而你也能因此得到其他社交网的资源。
在北京工作刚两年的徐小姐说:“有时候我想知道中关村附近哪儿有比较大的超市,网上也许没有这方面的详细信息,我也不可能打电话给熟悉的朋友,他们在通州、朝阳或大兴,爱莫能助。在通讯录上,我不知道该问谁,但我可以在QQ群或微信群中得到答案。有人或许就住在附近,恰好经常去某家大型超市。”
“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信息分享模式把我们的时间拨快了,大部分的问题都可以即时解决,或者在几分钟内就找到答案。与强关系的封闭不同的是,弱关系的信息是开放的,也是多元的,它相当于一部自动更新的信息存储芯片——通过它,你能连接整个世界。
·弱关系的强价值,体现为“可以无限链接的强网络”
假如你的社交方式是这样的:
——有一个类似“群组”的工具管理弱关系。
——群组本身具有行业、地点等特性,对自己的弱关系进行详细的分类。
——群组是公共的,任何人都可以加入进来,分享的信息也没有限制。
那么,这个关系网就实现了无限制的链接。你可以建一个职业讨论群组,所有和你从事同一行业的人都能加入进来;你也可以建一个情感讨论群,任何有情感问题的普通人、专家都能在一个平台上讨论……诸如此类,它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交网络,即:
——人们彼此之间不是熟人。
——人们无偿或有偿地分享信息。
——人们将各自熟人关系网的资源对接到一起,进行需求的交换。
这个网络的本质就是基于弱关系的,并且具有一些真正的用途。它使我们拥有了一个信息的强传播平台,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是即时的且不需等待的。我们将在其中寻得好运,并在理论上获得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沟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