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巫—道—易—医
中医学来源于“巫”,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其传承与演变,就能看到从“巫—道—易—医”这一过程的衍化。
巫原作,是指以前的传天数者(即现在的天文学家)观测天道运行所运用的观测工具,这个工具在后来叫“璇玑”(其义有二:一是北斗七星的二三颗,泛指北斗;二是指古代观测天文的仪器)。其实这个产物(璇玑)应属伏羲时期的产物。最早的大巫,观测天数所用的工具,应是挺木方牙,状如“Y”形。
从挺木方牙蜕演为璇玑,即是从巫衍化为道。所以从燧人氏开始,到伏羲氏为止,其间大约经历了七千多年。这七千多年里,全部是巫祝时期,这一时期的所有先民,其治病疗法,是祝由科(即向天祷告,祝其病愈)。其诀在于:“抟一精神”。在现代来讲属精神疗法一类。
伏羲氏因为得到了燧人氏的真传,把天地画之以符号:“⌒”为天,“- -”为地。从此,人们开始运用自己发明创造的符号来标示天地万物运行的状态,并加以记录、整理(直到黄帝时期,才使仓颉创造了文字)。
这是属于“文明时期”,也是“人文时期”。文字这一大发明,是基于伏羲氏对天地的诠释,以识别天地。所以这一时期,又是“道”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道”不可言,能够探研的人必定是少数,所以伏羲不传“道”,只传“易”。这就是为什么后人把伏羲氏当作发明易卦的祖师的缘故。
从伏羲氏到周朝,都是在延续着易学。现今民间秘传的“易字门(易医)”,即是直承伏羲氏易法而来,后来的道家以及道教都传承了伏羲道法。
当文化经历了“巫—道—易”之后。古代最为卓越、对人类文明贡献最大的圣人黄帝,以天才的智慧把伏羲所传之易道与神农氏(烈山氏)所传之草本结合起来,使得中华医学在此时领先于世界。轩辕黄帝的光辉思想,被整理成为《黄帝经》(《黄帝内经》与《黄帝外经》)。但是,由于从古至今的“鸳鸯绣罢从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的保守思想,导致了秘而不传,迫使《黄帝经》残缺不全,几经周转,才凑齐了《素问》《灵枢》,合为《黄帝内经》,而《黄帝外经》却失传了。据说内经是研究理论的,而外经是专门研究技术的。估计扁鹊、华佗是得到了《外经》,遂有“扁鹊换心”“华佗剖腹”的故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天灾地害的影响,医学传承,忽隐忽现,时续时断。
现今我们看到的《黄帝内经》只是《黄帝经》的一小部分,是经过后代门人弟子的记忆整理而成的。但是在其中发生过一次革命性的变更,即周文王改写先天八卦为后天八卦以后,医学就走向了一条形化之路。
周文王是周朝之人,现今考古界所能考证的历史即夏商周时期,所以说在没有完全挖掘出比之更早的实物之前,学术界还无法正确判断周文王对先天易卦改写之过失。在后来的医学发展当中,有儒医、道医、易医的差别。道医是最接近本源医学的,其次是易医,再次是儒医。医学的源流大致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即“巫→道→易→医”。目前,已经有很多贤医都论述过“医与易的关系,医与道的关系,医与巫的关系”,但这种认识,只是停留在对比层次的考虑,而不知其本是“一脉传承”而来。
所以说,不管您是从“易”度角去研究中医,或是从“道”的层次去研究中医,或是从医学本身的层次去研究中医,到最后都是合为一体的,没有彼此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