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那些创造千倍、万倍回报的公司
海康威视——两万倍回报,一个中国天使投资“孤本”
在中国天使投资历史上,海康威视是一个“另类”的案例,不仅仅是因为投资它的是圈内有名的“另类天使”,也不仅仅是因为它给龚虹嘉带来了两万倍的回报。
这是一家创始团队没有任何创业经验的公司;这是一家创办6年后,创始人才拿到股份的公司;这是一家从创立到IPO,只拿过一笔天使投资的公司;这是一个中国VC不愿意聊的案例——VC当年不看好,如今错失几百亿元。
然而,这也是一个天使投资人和创业者互相扶持的经典案例。龚虹嘉为海康威视带来了比245万元启动资金更珍贵的东西,而经此一役,龚虹嘉也成了中国“超级天使”的最佳代表。
体制内创业 “与‘母体’保持距离”
因为发生在20世纪末的科技体制改革而从中电集团第52所走出来的海康威视,一直是浙江企业的成功范本。只是这份成功背后的辛酸,只有公司最初成立时的几个人知道。
1986年从武汉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陈宗年和1989年从华中工学院硕士毕业的胡扬忠,先后进入了中电集团第52所。尽管当时看来是“铁饭碗”,但在第52所的日子并不好过。
个人和机构的区别是什么?人多走夜路胆子大。我们投不太有人相信的技术,我们老跟别人反着干,意味着自己要去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
所以,有时候我喜欢一个人走夜路,害怕的时候自己唱唱歌就过去了。
——龚虹嘉
从1985年起,科技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计划在5年内,对主要从事技术开发的科研机构逐渐削减经费,直至完全或基本停拨。1990年,面临自负盈亏压力的第52所提出“一所两制”策略,开始尝试创办企业制的科技公司,将科研成果市场化。一批技术人员开始变为企业化管理,也就是停薪留职,被分到第52所的下属公司。
从给空调生产控制器的杭州康银电子系统工程联营公司,到日后的浙江海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这些公司里的技术人员研发了板卡、芯片等多种市场化技术。而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成为了海康威视的创始成员。
因此,当1998年国家再次发出科技体制改革的号召时,这个初具雏形的团队,已经在市场上经历过几轮摸爬滚打。当时,音视频监控技术正经历从模拟范式向数字范式的转变,第52所捕捉到了这一趋势,陈宗年和胡扬忠等人开始着手研究MPEG-4这一新格式,并在1999年年底投入研制数字音视频监控系统的核心产品。
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等事件给数字监控市场带来了机遇,已做足准备的陈宗年等人及时抓住了它。第52所决定成立一家单独的公司来生产音视频压缩板卡,而这家公司将由陈宗年和胡扬忠牵头。
在那个年代,体制内创业才是常态。在多年后的一场演讲中,陈宗年说:“中国的创业和其他国家的创业有所不同。中国的企业很多是从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中孵化出来的。如何在庞大的体制内部开展创业,是许多中国企业正面临的问题。”
两人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找到一笔启动资金,仅凭他们在第52所十余年的工资,凑不出这么一大笔钱。
这时,和陈宗年同级的华中工学院校友龚虹嘉恰好也在杭州,这位校友以前就是热心肠,最重要的是,他还有钱。
当时还没有“天使投资”的概念,龚虹嘉属于校友眼中“混得不错的商人”。1994年就敢于扔掉铁饭碗去创业,到2001年,他手中已握有一个中国驰名产品——“德生收音机”,以及一家通过和亚信公司合并而成功上市的公司——德康通信。
“都是同学,如果给他投资一点钱能够改变现状,也许可以改变他的命运。”而且,骨子里就喜欢“走夜路”的龚虹嘉,不想在亚信挂个“闲职”。所以当陈、胡二人向他开口时,他当即就决定一起创业。
2001年11月30日,海康威视拿到了杭州市工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注册资本500万元,海康信息出资255万元,持股51%,龚虹嘉出资245万元,持股49%。任董事长的陈宗年和任CEO的胡扬忠,反而没有股权。搞科研出身的二人,单纯地认为谁出了钱,谁才能持股。
不过,要说二人完全没有创业经验也不尽然,毕竟有科技体制改革十余年的经历。海康威视创始的28人,均是第52所的技术骨干,辗转过几个下属公司,即便是“一所两制”,也不可避免地要配合所里的市场化方针。
“创业最好和‘母体’保持一定距离。”在一次采访中,陈宗年分享了他的创业体会。后来,这一理念也被运用于海康威视的“二次创业”。
“不完美”的产品 投放市场第一年:人均产值过百万元
不依赖母体创业,说比做容易。
“旧闻城北有马塍,聚花成锦常留春。”这是宋代诗人赵汝譡眼里的杭州马塍路。而对于海康威视的28个人来说,2002年的春节要在马塍路的一层简易办公楼里度过了。
他们在加班加点开发产品——视频压缩板卡和DVR(硬盘录像机),心里揣着对市场未知反应的忐忑。
他们在加班加点开发产品、视频压缩板卡和DVR(硬盘录像机),心里揣着对市场未知反应的忐忑。
当时,MPEG-1格式仍为主流,而由海康威视开发的MPEG-4格式的安防技术和产品有更高的压缩效率和性能,在保证监控图像质量不变的情况下,能节省硬盘存储空间和网络传输带宽。不过,压缩比例更高的新数字解码标准H.264才是国际上更前沿的方向。也就是说,海康威视的这些产品,正好卡在了技术的过渡期上。
海康威视团队一直关注着这个国际新标准,而另一个看好这一方向的人就是龚虹嘉。除了海康威视,他在这个“赛道”上还投资了四五家公司,比如富年科技。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龚虹嘉对于H.264的重视。在创办富年科技时,他想招揽编解码技术天才王刚,但王刚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不坐班,只在家里干活;第二,先给一笔钱,保证下半辈子无衣食之忧;第三,合同只签一年。
这三个足以让其被很多公司老板“轰出去”的条件,却被龚虹嘉一口答应下来。后来,王刚将H.264编码技术做到了世界前沿水平。
借助龚虹嘉的编解码技术,海康威视很快推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换代产品,在相同的重建图像质量下,H.264比MPEG-4(SP)减少50%的码率。海康威视成为国内第一家将H.264产品化的公司。
市场也吹来“东风”。在行业从传统安防向数字安防升级的过程中,浙江省有大一批像陈、胡这样的科技人才投身安防,使全省安防企业迅速在高端产品方面胜过深圳,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同时,“科技强警”“平安浙江”等城市安防建设,也为安防科技产品带来了广阔市场。
在2002年,也就是海康威视产品投放市场的第一年,公司就实现了销售收入3240万元,对于这样一个小团队来说,相当于人均产值过百万元。
不过市场机遇也是一把双刃剑,随之而来的盗版产品让海康威视措手不及。当时市面上有10多家公司破解了海康威视产品芯片,开始生产盗版压缩板卡。据说市场上每卖出两块海康威视的压缩板卡,就有一块是假的。
面对盗版,海康威视举起了维权的旗帜,2002年9月,海康威视将4家侵权公司告上法庭,此案成为安防行业第一个知识产权纠纷案。而对于这帮技术员来说,更快速地推出产品,让做盗版的企业来不及模仿是个更有效的方式。“一开始我们辛苦研发的产品被很多人仿制,打了官司但是效果不好,所以我们就得比别人更快速地推出新产品,让别人来不及抄袭。”陈宗年说。
于是,在创业的前3年里,海康威视几乎以每季度推出一款新品的速度全身心地投入在技术研发中,而这帮技术人员对此也乐此不疲。摄像机/智能球机、光端机、DVR/DVS/板卡、网络存储、视频综合平台、中心管理软件等安防产品接连问世。并且他们坚持自主研发,产品效果不好就推倒重来。比如开发摄像机,足足用了4年才推向市场。在努力了3年半后,他们发现产品的设计方案存在缺陷,于是马上从头再来,又花了半年时间才研发出比较完美的产品。
然而,搞研发就意味着“烧钱”。和集成电路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陈、胡二人完全不懂股权,更别提融资。于是,找钱的事就落在龚虹嘉一人身上。
走出“国有体制” 找不到机构投资人
身处一个战略性市场中,团队有持续研发的实力,更重要的是成立第一年就有3000多万元的营收,这样的公司放在今天无疑会被众多VC争抢。然而在当年,龚虹嘉面对的压力特别大。
“海康威视在成立前3年,我使尽了浑身解数,希望引进一个机构投资者来壮大一下外部投资者的阵营。”龚虹嘉回忆当时的处境时说。
除了献智,龚虹嘉还在股权激励上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
靠外资?当时世界范围内互联网泡沫余波未散,国外风险投资机构遭受重创,而且海康威视所处的赛道在城市安防,不适合引入外资。
找本土VC?2001年本土创投井喷,只不过好景不长,2002年创业板未能如期开放,本土创投刚风光一年便进入惨烈的“寒冬”。仅2002年一年,深圳就有近百家本土创投机构倒闭。手头紧,机构出手便慎之又慎。
多年后,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和龚虹嘉的一段对话,道出了当时海康威视融资的难处:“因为他们是国有企业,各方面机制没有那么好。”据说,在龚虹嘉决定出资245万元的签约当天,李竹正好在他办公室。“你们真不投?那我就投了。”说完龚虹嘉将协议传真过去。之后,李竹也为错过几百亿而后悔不已。
在那个年代,有国有股东的创业公司不受创投欢迎,而对于数字安防这个刚起步的行业,也并不是谁都能像专业背景出身的龚虹嘉那般看好。
所以,从那一刻起,龚虹嘉就知道海康威视一定要尽快赚钱,因为没钱烧。
既然融不到钱,龚虹嘉就在海康威视的日常管理中投入了更多心力。在公司成立最初的几年,他每月都有十天左右去公司,花了大量时间和国有股东、公司创始员工讨论公司的发展策略、产品路线、市场定位、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运作规则。这让海康威视真正走向了市场。
除了献智,龚虹嘉还在股权激励上做出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
2003年,凭借销售H.264系列压缩板卡,公司当年销售额已达1.6亿元,在高端压缩板卡市场牢牢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为了进一步鼓舞团队“赚钱”的士气,龚虹嘉在2004年1月的董事会上承诺,如果未来公司经营状况良好,将按照原始投资成本向公司经营团队转让15%的股权。
后来,有投资人感叹:“海康威视是我见过的最市场化的、效率最高的国有企业,公司的激励体系也走在了很多国有企业的前面。”
战略转向 变身安防巨擘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创造客户。”胡扬忠深以为然。
2004年后,海康威视逐渐从一个想方设法“活下来”的公司,变成了安防巨擘。
当时,安防市场开始从公共事业向消费领域渗透,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此前,银行是海康威视最大的行业用户,占公司销售额的70%以上,而面对各行各业的安全需求,公司计划向更多行业拓展。
于是,海康威视从一个安防设备商向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布局了金融、公安、通信、交通、司法、教育、电力、水利等众多行业。
之所以能迅速同步拓展诸多行业,与海康威视从未融过资、一路“自力更生”有关。
首先是核心技术独立。早年颇受盗版困扰的海康威视尤其重视自主研发。陈宗年曾对媒体表示:“我们发展的产业首先要解决技术问题,有些技术我们没有,就跟别人合作。但是尽量要自己拥有这些技术,都跟别人合作自己就容易被架空了。”
其次是销售渠道独立。海康威视是行业内第一家自建销售网络的公司。由于安防行业项目市场链条比较长,从厂商到总代、区域分销商,再到集成商、工程商、安装商,最后才到用户。自建销售渠道更贴近用户,同时也使得不同行业的解决方案都能在全国推广。
最后是产业上下游整合。一直以来,海康威视都处在安防产业的中游,对上游的电子元器件、芯片等并不涉足。胡扬忠曾多次提到公司没有进军芯片领域的原因:“研发芯片相当于一次创业,海康威视目前的所有精力应该放在芯片领域以外的业务上。”
华为海思芯片在安防市场占据绝对统治地位,海康威视一直是华为的用户。不过,华为一旦“入场”,海康威视很容易被人从上游扼住咽喉。
这时,龚虹嘉早年在H.264上的投资布局发挥出了作用。
2004年,龚虹嘉家族出资107.5万元投资成立了上海富瀚微电子有限公司,这是我国最早从事安防视频监控多媒体处理芯片设计业务的企业之一。从2009年起,为了保证集成电路材料的稳定供应,海康威视开始向富瀚微电子有限公司采购芯片。
除了面向多行业打出“组合拳”,海康威视的品牌影响力也有了飞跃,契机就是2008年奥运会。在西门子、GE、Bosch等安防“豪强”面前,这家本土公司争取到了一席之地,成为奥运安保系统里数字视频传输和录像部分最大的设备供应商之一。
从2004年到2007年,龚虹嘉从创始人的位置抽身,退居到投资人的位置。这符合他一贯的作风:在他参与创办和个人天使投资的十余家公司中,他都一直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然而一旦公司走上正轨,他就把位子让给别人。
胡扬忠曾对媒体透露,一开始他并没有觉得办公司有多难,但是3年之后,终于体会到了办一个公司的难处。
第一次股权变更 创始团队终于有了股权
2007年11月,海康威视经历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次股权变更。
龚虹嘉履行了自己当初的承诺,将所持公司15%的股权以75万元的价格转让给杭州威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另将5%的股权以2520.28万元(依2003年底净资产作价)的价格转让给杭州康普投资有限公司。
没有人知道,在“中国天使标签”的背后,创始团队和天使投资人相互扶持走过多少夜路。
这两家公司是海康威视的员工持股平台。威讯公司由海康威视核心员工49人出资创建,而康普公司则是为了多给胡扬忠和副总经理邬伟琪1%的股权激励而设置的。
通过设立员工持股平台,创始团队终于有了股权,这一传统也被海康威视一直保留下来。此后每2~3年,公司都会实施一次股权激励,至2017年初,因股权激励受益的员工约达5000人。
2010年5月28日,这家股权结构并不复杂(如表1-1)的公司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海康威视正式登陆A股中小板,发行价为68元,上市当日开盘价即达到78元。
表1-1 海康威视IPO时的五大股东
随着海康威视的全球和AI探索,公司市值也连年飙升。自2010年至2017年年底,公司年营收增长均保持在30%以上,成为当之无愧的“深交所一哥”。当年的融资无门,反而造就了中国天使投资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投资回报。凭借当年245万元的投资,龚虹嘉获得了2万倍的回报。
近几年里,龚虹嘉数度减持,每次套现都吸引着公众的眼球。据不完全统计,龚虹嘉夫妇累计减持已超百亿元,仅2018年1月的一次减持,就套现近43亿元。目前,龚虹嘉仍持有海康威视13.60%的股份,任职副董事长。
当被问及海康威视的成功秘诀时,胡扬忠以“运气”二字作答,龚虹嘉也自称是中国运气最好的天使投资人。
事实上,没有人知道,在“中国天使标签”的背后,创始团队和天使投资人相互扶持走过多少夜路。“在中国做天使投资人挣了上万倍,让大家群情激奋,认为4年就赚到了这么多钱,但实际上我们花了14年的时间。”2015年,在清科举办的投资界年会上,龚虹嘉感叹道。
“洗脚上田”后的龚虹嘉,凭借海康威视等早年投资、创业的项目,跻身于各大富豪榜之中。这也让他对于“财富”有了更深的思考:“钱从哪里来,还得回到哪里去。”
于是,他活跃于信息技术、互联网、半导体、生命科学、环境保护等诸多新科技领域的天使投资上,目前亲自主导和参与的个人天使投资项目已近百起,累计投资金额近10亿元人民币。
海康威视的万倍回报“神话”已经写入中国天使投资的历史,而海康威视和龚虹嘉在各自领域里的“传奇”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