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扫一扫 2-1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客观事物是感觉的源泉和反映的对象。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综合反映。
感觉和知觉是紧密联系而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离开了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就不会产生相应的感觉与知觉。
人总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感觉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存在于知觉之中,因此很少有孤立的感觉。
二、感觉和知觉的功用
(一)感觉和知觉是认知的开端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人类的认识无论是来自亲身经历的直接经验,还是来阅读书本得到的间接经验,都是先通过感觉和知觉获得的。人类的知识无论多么复杂,也都是建立在通过感觉和知觉而获得的感性知识基础上的。
(二)感觉和知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
人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通过感觉,人不仅能够了解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知道身体内部的状况与变化,而且还能够进行复杂的知觉、记忆和思维等活动,从而更好地反映客观事物。感觉是维持人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如果把人的感觉剥夺了,人的思维过程就会发生混乱,注意力就不能集中,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小资料: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难以产生视觉;听着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被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触觉被限制。被试者单独待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待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性的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被试者需数日方能恢复身心正常。
这个实验表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有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也能更好地发展。
感觉和知觉是比较简单的心理过程,但它却给高级复杂的心理过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没有感觉和知觉,外部刺激就不可能进入人脑中,人就不可能产生记忆、想象、思维等高级的心理过程。感觉和知觉不仅为记忆、思维、想象等提供材料,也是动机、情绪、个性特征等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感觉和知觉也就没有人的心理。
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一)感觉的种类
扫一扫 2-2 感觉和知觉的分类
感觉的种类是根据人体分析器的特点以及它所反映的最适宜刺激物的不同而划分的。我们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的分析器位于人体的表面或接近表面的地方,主要接受来自体外的适宜刺激,反映体外事物的个别属性,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内部感觉的分析器位于机体的内部,主要接受机体内部的适宜刺激,反映自身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二)知觉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知觉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不同,知觉可以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肤知觉等。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知觉可以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物体知觉主要是对物的知觉,具体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具体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和人际关系的知觉。
四、感觉和知觉的特性
(一)感觉的特性
感觉主要有相互作用、适应、对比这3个特性。介绍感觉的特性之前,要先介绍下感受性这个概念。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受器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不同的人对同一刺激物的感受性不同;反之,同一个人对不同刺激物的感受性也不尽相同。
1.感觉的相互作用
各种感觉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或提高、或降低。例如:餐馆里端上来的食物如果颜色很好看,你会觉得这道菜特别好吃。
2.感觉的适应
感觉的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的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
视觉适应是最常见的感觉适应现象。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3.感觉的对比
感觉的对比是指感受器因接受不同刺激物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
(1)同时对比:不同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现象。例如“月明星稀”。明暗同时对比图如图2-1所示。
图2-1 明暗同时对比图
(2)相继对比:当不同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例如:吃糖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吃了苦药后,喝白开水都会觉得水很甜。
研究对比现象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对比现象组织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前儿童的学习效率。
4.感受性的训练
人的感受性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得到提高。由于职业的训练或实践活动的需要,人如果对某种感觉进行长期、精细的训练,就能使其感受性大大提高。例如:爱好饮茶的人品一口茶,就知道茶的产地、等级、品质等;染色工人可以辨认40多种黑色。此外,人如果丧失了某种感觉能力,会使他的其他感觉能力得到发展。例如,聋哑人视觉特别好,盲人的听觉、触觉特别发达。
(二)知觉的特性
扫一扫 2-3 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所处的环境复杂多样。在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觉和知觉,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作知觉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下面分别说明。
(1)客观因素: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如图2-2和图2-3所示。②对象的活动性。活动着的刺激容易被感觉和知觉。③对象的特征。特征明显的刺激物易被感觉和知觉。
(2)主观因素:目的性、任务、知识经验、个人需要、兴趣、情感状态等。
图2-2 花瓶还是人脸
图2-3 少女还是老妇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人并不把某个对象知觉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如图2-4所示。
图2-4 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个体在知觉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感觉和知觉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其确定意义的过程,即为知觉的理解性。
例如,有一天,诗人、哲学家、植物学家一同去春游,但是对田野风光的感受却大不相同。哲学家看到的是万物复苏,想到的是一年复始、万象更新,大自然在永恒的运动中保持着和谐;诗人看到的是风和日丽,潺潺流水;植物学家看到的是路旁栽的是什么树,河边长的是什么草,墙上开的是什么花。
4.知觉的恒常性
个体在知觉过程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其知觉并不因知觉条件,如距离、角度、光亮等的变化而改变,而是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征,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表现为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速度恒常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