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大家谈(第2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半个世纪的长城情结

小时候,就常听人说起中国的万里长城,但是当时并不是特别了解,只知道长城是人修出来的。我是带着对劳动人民的尊重来看待长城的,所以,我所有的故事都是寄托于人类的双手,创造奇迹的双手。

2008年《TGW66C 01-001》 1998年

1989年,我拍摄长城的第一本画册《长城——文明的回廊》在日本出版。这本书的出发点很简单,还原了一种真实的、原本的长城,这都是胶片时代的产物。

“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是佛家描述人生的三重境界。以禅意来看待我的摄影,我以为在日本出版的那本画册偏重于第一层境界,即“见山是山”。中华民族有个“薪火相传”的成语,长城矗立在那里2000多年了,但是它代表的中华民族的灵魂一直得以传承。在雾里的一个朦胧的、含蓄的、抽象的长城。

《秦长城》 2013年

《TGW 810b-04-029》 2003年

摄影的本身有着记录的基本功能。“是真是实为摄影,有情有景才风光。”这是我半个多世纪的摄影实践最基本论点。

1997年1月美国重新修订出版的《世界摄影史》这样评价:“陈长芬对摄影美学潜力的领会,在他的航拍的大地、日月等照片中,把现代美学观念和古老的哲学思想融合起来。”

《长城史诗》是我的第二本画册,用宣纸做的手工画册,它的出炉历时八年,最后这本书决定用古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这四句话作为设计理念,并与自己的摄影理念相结合:“古人的造物观,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其中装订用的纸捻工艺好多人都不知道了。用糨子不用胶水。最精彩的是四面都是毛边,这与薪火相传、传递信息的材料——芦苇和泥沙的混合从视觉上是相一致的。”在扉页上,我写下“仅以本书献给用双手创作奇伟的人们”。我们全家人为这本书的创作都付出心血。这正是我设计画册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对古人和现代人包括对自己的尊重。

下面这张照片使用8×10传统胶片相机拍摄,我设计不要把人拍清楚,我喊一声一齐跳下,快门由陈鹏按下的。今天数码时代,就恨不得拍得太清楚了,一根汗毛都要拍清楚,但是,我认为一幅好的作品,重要的还是照片本身的内容和情感的表达。

1997年用大画幅在中国金山岭长城

《收土豆的妇人》 2013年

关于长城的故事有很多,只要你关注老百姓,关注他们的生活,就有很多说不完的故事,而且会一种亲切感。这是一个收土豆的妇人,她是1986年从四川跑到这个地方来的,她的孩子已经20多岁了,上大学了。了解到她家情况比较困难,我在临别之前,给她一百块钱,她不要。最后我说买她一袋土豆,她还是坚持不要钱,却执意要送给了我一袋土豆,我被她的纯朴和真实感动了,迄今为止我还欠她一份人情。

当年,老太太马宝兰(音)97岁,这是第一次为她拍照,也是她最后一次拍照,两个月之后,她走了。她一辈子没有照过相,身份证都没有办,她只是一个中国老奶奶的代表。

我认为,艺术家和文化人需要关注和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有情感,有思想,我们就可以给他们多一份关爱。

《第一次拍照的老人》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