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山石窟
地址:固原市西北约55千米
交通:先从固原市到三营镇,再坐出租车或自驾前往
文保等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票:60元
评级:★★★★
贞观末年,即公元649年,唐太宗的生命就快走到尽头。就在这一年,他北出萧关,巡幸灵武(今宁夏永宁西南),会见了生活在中原王朝以北、以西的突厥、回纥等族首领。这次会面中,突厥、回纥等族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这个至高无上的尊号,仿佛是在总结唐太宗的戎马一生。
在丝绸之路上,如今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六盘山地区的固原,是从长安到河西走廊的连接点。从关中平原走到固原,就是走到了河西走廊的起始段,进入丝绸之路的过渡段,要做好沿路遇上匈奴、突厥、回纥等西北游牧民族的准备。
所谓“关中”,东晋徐广在注释《史记》时提出这一说法:“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其中的“萧关”便位于如今的固原地区。萧关是一大卡口,是“襟带西凉、咽喉灵武”的险关,是由塞北通向关中的要冲,关中西北依靠萧关的保护,因而是兵家必争之地。匈奴侵扰汉地时,也没有放过萧关。《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孝文皇帝十四年,即公元前166年,匈奴单于曾率领14万骑进入萧关,杀北地都尉卬,俘虏了大批人民和抢夺了大量畜产。之后又到了固原东面的彭阳,再派出奇兵烧了秦汉行宫回中宫(今陕西陇县西北),候骑抵达雍县(今陕西省凤翔县南)与甘泉宫(今陕西省淳化县甘泉山南麓)。
除了唐太宗,汉武帝、唐肃宗也曾在萧关留下身影。《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封四年,即公元前107年的冬天,汉武帝通回中道,随后向北出萧关;天宝十五年,即公元756年,太子李亨从萧关北上,即位灵武,为肃宗。
除了游牧民族进犯与帝王巡游的印记,萧关亦是在边塞诗中露面的常客。“驱马击长剑,行役至萧关。”“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渐见风沙暗,萧关欲到时。”如今峡谷地中的萧关,由于山间林木与水流的铺染,景色不似古时的荒凉,反倒成了春夏时的散心佳处。
固原还有一处重要的佛教古迹,便是初创于北魏、兴盛于北周至唐朝的须弥山石窟。令人惊奇的是,这座位于固原西北、六盘山脉北端的山,竟然是以佛教宇宙结构中著名的神山“须弥山”来命名的:须弥山是梵语“sumeru”的音译,意译过来则是“妙高山”。这是佛教从古印度神话继承的概念,在古印度神话里,众神就居住在这座位于四个世界的中心的神山上。佛法之光借丝绸之路东来,神山之名也就落在固原的土地上。
须弥山石窟
须弥山石窟位于固原市西北55千米处的须弥山东麓,分散开凿在山麓的东南向崖壁上。石窟群自南而北分为8个区,编号洞窟132个,其中造像保存较好的洞窟20余个。北魏造像体态修长,褒衣博带,具有孝文帝改制后的艺术特点。北周石窟尤为重要,造像高大雄伟。唐以后,须弥山不再有开窟造像活动,但西夏、宋、金、明各代仍有规模不等的修缮,其中以明代最为兴盛。不过,除了和许多同类遗迹一样遭到严重的风化与盗凿外,须弥山石窟更是在海原大地震和“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大规模破坏。20世纪80年代开始,石窟群的损毁现象才得以遏制,并有多次修缮。
萧关
由于唐以前的史籍对萧关缺少记载,因此对于萧关的确切位置,从唐以降有多种看法。唐《元和郡县图志》说在原州(今固原城关)东南30里;唐杜佑《通典》、宋曾公亮《武经总要》认为在瓦亭(今固原东南80多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说在唐代的陇山关。现主流观点认为萧关应在今固原东南、三关口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