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72号,附近为西安博物院
交通:西安火车站坐游7路或258路至小雁塔站下
门票:免费,登塔30元
文保等级:世界文化遗产
推荐评级:★★★★★
说到大雁塔,就不得不说小雁塔。初次听说“大雁塔”与“小雁塔”的人,可能会将这两个明显是有意对应起来的名字理解为“大雁”塔和“小雁”塔,于是便会疑惑“小雁”为何物。事实上,古文中的“雁”即指“大雁”,这两个名字应当理解为“大”雁塔和“小”雁塔。
之所以有“大”“小”之别,则不得不提起大雁塔与小雁塔之间的种种契合之处:两座佛塔东西相望;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当时还是太子的李治为母后祈福而建,而小雁塔所在的荐福寺,则是在公元684年,已然掌权的武则天为刚刚离世的唐高宗李治祈福而建;两座佛塔都保存着著名僧人从异域带回的经卷、佛像等物。不同之处则在于,大雁塔修建时间早、规模大,而小雁塔修建时间晚,初建时在高度上也不及大雁塔,更何况之后又经历了多次地震,塔顶被震得坍塌。明朝嘉靖年间的一次地震,甚至使得塔身从中裂为两半。现在的小雁塔只剩13层,通高四十余米。从年龄与体量上讲,小雁塔就是“小”的那一个了。在荐福寺译经的僧人义净,也将大慈恩寺的第一任住持玄奘引为楷模。
义净也不是寻常人物。义净俗姓张,名文明,乃齐州人,即今天的山东济南,14岁时便出了家,对法显、玄奘西行求法的高风心存仰慕。不过,义净并没有步法显、玄奘之后尘,迎面走向沙漠与雪山,而是选择南下广州,在波涛中颠簸 ——公元671年,义净于广州取海道前往印度。他往来印度各地,遍历30余国。和几十年前的玄奘一样,义净也曾留学印度的佛学中心那烂陀,11年中潜心研究瑜伽、中观、因明和俱舍等等学派。最后求得梵本三藏400部,合50余万颂。
公元687年,义净在归途中再次经过室利佛逝,即今天的苏门答腊,在那里停留了2年,从事译述。为求得纸墨和写手,义净曾于公元689年回到广州,不久后返回室利佛逝。公元695年,在前后辗转20余年后,义净终于归抵洛阳,武则天闻讯后曾亲自迎接。
饱学佛法的义净回来后,先与实叉难陀等人共译《华严经》,然后开始主持自己的译场,61部佛经、239卷的翻译工作,就在他的统领下成为现实。在荐福寺,义净主持完成了《浴像功德经》《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等经文的翻译,除了有来自吐火罗、中印度、罽宾等地的沙门参与校对与修改,一些朝廷大臣也参与了润文正字。
除了翻译,义净也像法显、玄奘一样留下了著述,包括《南海寄归》四卷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义净记述了从唐初开始前往域外求法的60多位僧人,最后一篇则是义净的自传。这些僧人大多数患病死于印度,或中途遇难身亡,或者索性不知存亡;有6人在印度为僧,大多是唐代去印度取经的新罗(唐时朝鲜半岛的国家之一)僧人或吐蕃人;只有9人从印度取经后返回大唐。由是观之,有唐一朝流传下来的汉译佛经,来之不易,每一句都是用僧人磨破的麻鞋编织出来的。
小雁塔正面
小雁塔位于荐福寺中。荐福寺始建于公元684年,原名大献福寺,公元690年改名为荐福寺。公元707年,小雁塔开建于唐中宗治下,与大雁塔东西呼应。
小雁塔为四方形,初高15层,是早期密檐式塔的代表作。密檐式塔可看作是由楼阁式塔演变而来,楼阁式塔沉稳庄重,如大雁塔,密檐式塔秀丽玲珑,如小雁塔。小雁塔的第一层较为高大,往上逐渐压缩每层的层高,致使各层的塔檐紧密重叠,越往上重叠越密,线条流畅而有弹性,富于动感。
公元1487年,小雁塔曾在一次地震中“自顶至足裂尺许”,但传说在公元1521年的又一次地震中,这条裂缝又神奇地复合了,是为“神合”。不过在嘉靖三十四年,即公元1555年的地震中,小雁塔塔身再次震裂。经过这么多次地震,如今的小雁塔塔顶残缺,只余13层,高约43米。
小雁塔的整修与保护始于1965年。经过多年努力,几经磨难的小雁塔成了西安市的另一处标志性景点。配上清康熙年间从武功县移入荐福寺的金代铁钟(铸造于公元1192年),“雁塔晨钟”再次成为引人遐思的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