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护理学
演示性实验
实验一 外科手术常用器械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类型】演示性实验。
【教学目标】①掌握各种外科手术常用器械的名称和使用方法。②熟悉各种外科手术常用器械的用途。③认识各种外科手术常用器械的结构特点。
【实验目的】①正确、灵活使用各种器械。②顺利配合完成基本手术过程。
【实验用物】治疗盘1个,手术刀柄2个,刀片2个,组织剪1把,剪线剪1把,拆线剪1把,直血管钳1把,弯血管钳4把,有齿血管钳1把,蚊式血管钳2把,卵圆钳2把,鼠齿钳1把,肠钳1把,巾钳1把,缝针若干,缝线若干,有齿镊1把,无齿镊1把,皮肤拉钩1个,阑尾拉钩1个,腹腔平头拉钩1个,“S”形拉钩1个,压肠板1个,吸引器头1个,探针1个,治疗碗1个,治疗盆1个。
【实验步骤】
1.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穿戴整齐。
(2)物品准备:各种外科手术常用器械。
2.操作步骤:教师组织教学,展示各种外科手术常用器械,讲解各种器械的名称、结构特点、用途及注意事项,演示各种器械的使用方法。
(1)手术刀:手术刀一般用于切开和剥离组织,目前已有同时具止血功能的手术刀,用于肝脾等实质性脏器或手术创面较大需反复止血的手术(如乳腺癌根治术),如各种电刀、激光刀、微波刀、等离子手术刀及高压水刀等。但这些刀具多需一套完整的设备及专业人员操作。另外还有一次性使用的手术刀,操作方便,并可防止院内感染。此处以普通手术刀为例说明其使用情况。①组成及作用:常用的手术刀分刀片和刀柄两部分,用时将刀片安装在刀柄上。刀片的种类较多,根据型号可分为大刀片和小刀片,根据刀刃的形状又可分为圆刀片、弯刀片及尖刀片。一把刀柄可以安装几种不同型号的刀片。②装卸方法:安装时,用持针器夹住刀片尖端背部,使刀柄下端侧方的槽口嵌入刀片中间的槽口,稍用力向后拉动即可装上;卸下时,用持针器夹住刀片尾端背部,向上推即可取下。③执刀姿势:a.执弓式:是常用的执刀法,动作范围广而灵活,用力涉及整个上肢,主要在腕部。用于较长的皮肤切口及腹直肌前鞘的切开等。b.执笔式:动作和力量主要在指部,用于解剖血管、神经、腹膜切开和短小切口等。c.握持式:此法控刀比较稳定,力量也最大。用于切割范围广、用力较大的切开,如截肢、肌腱切开,较长的皮肤切口等。d.反挑式:刀刃向上挑开,以免损伤深部组织。多用于脓肿切开及血管、气管、胆管、输尿管等空腔脏器。手法同执笔式,只是刀刃向上。无论哪一种持刀法,执刀过高控制不稳,过低又妨碍视线,要适中。
(2)手术剪:根据其结构特点有尖、钝、直、弯、长、短各型。据其用途分为组织剪、线剪。组织剪多为弯剪,锐利而精细,用来分离、解剖和剪开组织。通常浅部手术操作用直剪,深部手术操作用弯剪。线剪多为直剪,又分剪线剪和拆线剪,前者用于剪断缝线、敷料、引流物等,后者用于拆除缝线。线剪与组织剪的区别在于组织剪的刃锐薄,线剪的刃较钝厚。所以,绝不能图方便、贪快,以组织剪代替线剪,以致损坏刀刃,造成浪费。正确持剪法为拇指和第四指分别插入剪刀柄的两环,中指放在第四指环的剪刀柄上,食指压在轴节处起稳定和向导作用,有利操作。
(3)血管钳:血管钳(亦称止血钳)主要用于钳夹血管或出血点,以达到止血的目的。血管钳在结构上主要的不同部位是齿槽床,由于手术操作的需要,齿槽床分为直、弯、直角、弧形(如肾蒂钳)等。用于止血时尖端应与组织垂直,夹住出血血管断端,尽量少夹附近组织。止血钳有各种不同的外形和长度,以适合不同性质的手术和部位的需要。除常见的直、弯两种外,还有有齿血管钳(全齿槽)、蚊式血管钳。①血管钳:用以夹持深部组织或内脏血管出血,有长、短、弯、直之分。②有齿血管钳:又称Kocher钳,用以夹持较厚组织及易滑脱组织内的血管出血,如肠系膜、大网膜等,前端齿可防止滑脱,但不能用于皮下止血。③蚊式血管钳:为细小精巧的血管钳,有直、弯两种,用于脏器、面部及整形等手术的止血,不宜做大块组织钳夹用。血管钳使用基本同手术剪,但放开时用拇指和食指持住血管钳一个环口,中指和无名指挡住另一环口,将拇指和无名指轻轻用力对顶即可。要注意:血管钳不得夹持皮肤、肠管等,以免组织坏死。止血时只扣上一二齿即可,要检查扣锁是否失灵,有时钳柄会自动松开,造成出血,应警惕。使用前应检查前端横形齿槽两页是否吻合,不吻合者不用,以防止血管钳夹持组织滑脱。
(4)常用其他钳类器械:①卵圆钳:分为有齿、无齿两种。有齿的主要用以夹持、传递已消毒的器械、缝线、缝针、敷料、引流管等,也用于钳夹蘸有消毒液的纱布,以消毒手术野的皮肤,或用于手术野深处拭血,无齿纹的用于夹持脏器,协助暴露。②组织钳:又叫鼠齿钳(Allis),对组织的压榨较血管钳轻,故一般用以夹持软组织,不易滑脱,如夹持牵引被切除的病变部位,以利于手术进行,钳夹纱布垫与切口边缘的皮下组织,避免切口内组织被污染。③布巾钳:用于固定铺盖手术切口周围的手术巾,注意使用时勿夹伤正常皮肤组织。④肠钳:用于夹持肠管,齿槽薄,弹性好,对组织损伤小,使用时可外套乳胶管,以减少对肠壁的损伤。
(5)手术镊:手术镊用于夹持或提起组织,便于分离、剪开和缝合,也可夹持缝针及敷料等。有不同的长度,分有齿镊和无齿镊二种。①有齿镊:又叫皮镊,镊的尖端有齿,齿又分为粗齿与细齿,粗齿镊用于夹持较硬的组织,损伤性较大,细齿镊用于精细手术,如肌腱缝合、整形手术等。因尖端有钩齿、夹持牢固,但对组织有一定损伤。②无齿镊:又叫平镊,其尖端无钩齿,用于夹持脆弱的组织、脏器及敷料。浅部操作时用短镊,深部操作时用长镊,尖头平镊对组织损伤较轻,用于血管、神经手术。正确持镊方法是用拇指对食指与中指,执二镊脚中上部。
(6)持针钳:也叫持针器,主要用于夹持缝针缝合各种组织,有时也用于器械打结。用持针器的尖夹住缝针的中后1/3交界处为宜,多数情况下夹持的针尖应向左,特殊情况可向右,缝线应重叠1/3,且将绕线重叠部分也放于针嘴内,以利于操作。常见执持针钳方法有如下几种:①掌握法:也叫一把抓或满把握,即用手掌握拿持针钳。此法缝合稳健容易改变缝合针的方向,缝合顺利,操作方便。②指套法:为传统执法,用拇指、无名指套入钳环内,以手指活动力量来控制持针钳的开闭,并控制其张开与合扰时的动作范围。用中指套入钳环内的执钳法,因距支点远而稳定性差,故为错误的执法。③掌指法:拇指套入钳环内,食指压在钳的前半部做支撑引导,其余三指压钳环固定手掌中,拇指可上下开闭活动,控制持针钳的张开与合拢。
(7)拉钩:拉钩也叫牵开器,是显露手术野必需的器械。拉钩分为自动拉钩和手动拉钩。自动拉钩为自行固定牵开器,腹腔、盆腔、胸腔手术均可应用。常用的几种拉钩分别介绍如下:①皮肤拉钩:为耙状牵开器,用于浅部手术的皮肤拉开。②阑尾拉钩:为钩状牵开器,用于阑尾、疝等手术,用于腹壁牵拉。③腹腔平头拉钩:为较宽大的平滑钩状,用于腹腔较大的手术。④“S”形拉钩:是一种如“S”状腹腔深部拉钩。使用拉钩时,应以纱垫将拉钩与组织隔开,拉力应均匀,不应突然用力或用力过大,以免损伤组织,正确持拉钩的方法是掌心向上。
(8)压肠板:压肠板为一金属平板,用于压挡肠管,暴露手术野,便于手术操作及缝合腹膜。
(9)吸引器:用于吸除手术野中的出血、渗出物、脓液、空腔脏器中的内容物,使手术野清楚,减少污染机会。吸引器由吸引头、橡皮管、吸引瓶及动力部分组成。动力又分马达电力和脚踏吸筒二种,后者用于无电力地区。吸引头结构和外形有多种,主要有单管及套管型,尾部以橡皮管接于吸引瓶上待用。单管吸引头用以吸除手术野的血液及胸腹内液体等。套管吸引头主要用于吸除腹腔内的液体,其外套管有多个侧孔及进气孔,可避免大网膜、肠壁等被吸住、堵塞吸引头。
(10)缝针:缝针是用于各种组织缝合的器械,它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即针尖、针体和针眼。缝针按针尖形状分为圆针和三角针。三角针前半部为三棱形,较锋利,用于缝合皮肤、软骨、韧带等坚韧组织,损伤性较大。圆针损伤虽小,但穿透力弱,常用于缝合胃肠、腹膜、血管等阻力较小的组织。无论用圆针或三角针,原则上应选用针径较细者,损伤较少;但有时组织韧性较大,针径过细易于折断,故应合理选用。此外,在使用弯针缝合时,应顺弯针弧度从组织拔出,否则易折断。目前发达国家多采用针线一体的缝合针(无针眼),这种针线对组织所造成的损伤小(针和线的粗细一致),可防止缝线在缝合时脱针与免去引线的麻烦。无损伤缝针属于针线一体类,可用于血管神经的吻合等。
(11)缝线:分为可吸收缝线及不吸收缝线两大类:①可吸收缝线类:主要为肠线和合成纤维线。肠线为羊的小肠黏膜下层制成。有普通与铬制两种,普通肠线吸收时间较短(4~5天),多用于结扎及皮肤缝合。铬制肠线吸收时间长(14~21天),用于缝合深部组织。肠线属异体蛋白质,在吸收过程中,组织反应较重。其优点是可被吸收,不存异物。目前肠线主要用于内脏如胃、肠、膀胱、输尿管、胆道等黏膜层的缝合。在感染的创口中使用肠线,可减少由于其他不能吸收的缝线所造成的难以愈合的窦道。使用肠线时,应注意以下问题:肠线质地较硬,使用前应用盐水浸泡,待变软后再用,但不可用热水浸泡或浸泡时间过长,以免肠线肿胀、易折、影响质量;不能用持针钳或血管钳夹肠线,也不可将肠线扭曲,以至扯裂易断;肠线一般较硬、较粗、光滑,结扎时需要三重结;剪断线时线头应留较长,否则线结易松脱。合成纤维线,品种较多,它们的优点有组织反应较轻、吸收时间延长、有抗菌作用。②不吸收缝线类:有丝线、棉线、不锈钢丝、尼龙线、钽丝、银丝、麻线等数十种。最常用的是丝线,其优点是柔韧性高,操作方便、对组织反应较小,能耐高温消毒,价钱低,来源易。缺点是在组织内为永久性的异物,伤口感染后易形成窦道,长时间后线头排出,延迟愈合,胆道、泌尿道缝合可导致结石形成。各种缝线的粗细,以阿拉伯数字标号,0号以上数字越大线越粗,0号以下0的个数愈多线愈细。另外,目前已研制出许多种代替缝针、缝线的切口粘合材料,使用时方便、速度快,切口愈合后瘢痕小。主要有外科拉链、医用粘合剂和外科缝合器三大类。
(12)无菌容器:常用的为盆、碗、盒、弯盘,多为搪瓷或金属制品,用来盛放无菌物品。徒手端拿时要托底,不要触及容器上缘。使用带盖的无菌容器时,须将盖的内面(无菌面)朝上,放于稳妥处,手不可触及内面,用后及时盖严。
【注意事项】
1.直血管钳和持针器在结构上相似,注意区分。
2.在使用各种器械之前应先检查各器械是否处于完好状态。
【思考题】
1.说出常用外科手术器械的名称和使用方法。
2.肠线在使用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评分标准】
实验二 外科常用手术技术—打结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类型】演示性实验。
【教学目标】①掌握单手打结、器械打结的方法。②熟悉常见结的种类。
【实验目的】配合完成缝合后打结,顺利完成基本手术过程。
【实验用物】打结训练模型1个,多功能小手术训练工具箱1个(镊子2把,血管钳2把,持针器2把,缝针4个,拆线剪2把,剪线剪2把),缝线若干。
【实验步骤】
1.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穿戴整齐,戴口罩,洗手,戴手套。
(2)物品准备:准备打结训练模型和多功能小手术训练工具箱。
2.操作步骤:教师组织教学,讲解常见的结的种类、打结方法以及打结注意事项,演示单手打结和器械打结的方法。打结是外科手术操作中十分重要的技术,是最基本的操作之一,它贯穿在外科基本操作的全程。结扎是否牢固可靠,与打结的方法正确与否有关,牢固可靠的结扎有赖于熟练、正确打结技术。打结的速度与质量不仅与手术时间的长短有关,也会影响整个手术质量及病人的预后,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质量不高的结或不正确的结,可粗暴地牵拉组织,尤其是精细手术及涉及血管外科时,可导致结扎不稳妥、不可靠,术后线结滑脱和松结引起出血、继发感染及消化液漏等。因此必须正确、熟练地掌握外科打结技术。
(1)结的种类:①单结:为各种结的基本结,只绕一圈,不牢固,偶而在皮下非主要出血结扎时使用,其他很少使用。②方结:也叫平结,其特点是结扎线来回交错,着力均匀,打成后愈拉愈紧,不会松开或脱落,因而牢固可靠,多用于结扎较小血管和各种缝合时的结扎,是外科手术中最常用的结。③外科结:第一个线扣重绕两次,使线间的磨擦面及磨擦系数增大,从而也增加了安全系数。然后打第二个线扣时不易滑脱和松动,比较牢固。用于较大血管和组织张力较大部位的结扎。但因麻烦及费时,手术中极少采用。④三叠结:又称三重结,就是在方结的基础上再重复第一个结,且第三个结与第二个结的方向相反,以加强结扎线间的摩擦力,防止线松散滑脱,因而牢固可靠,常用于较大血管和较多组织的结扎,也用于张力较大组织缝合。尼龙线、肠线的打结也常用此结。缺点为组织内的结扎线头较大,使较大异物遗留在组织中。⑤滑结:在作方结时,由于不熟练,双手用力不均,致使结线彼此垂直重叠无法结牢而形成滑结,而不是方结,应注意避免,改变拉线力量分布及方向即可避免。手术中不宜采用此结,特别是在结扎大血管时应力求避免使用。⑥假结:又名顺结、“十字结”。结扎后易自行滑脱和松解。构成两单结的方向完全相同,手术中不宜使用,尤其是在重要部位的结扎时忌用。
(2)打结方法及技术:打结的方法可分为单手打结法、双手打结法及器械打结法三种。①单手打结法:简单、迅速,左右两手均可进行,应用广泛,但操作不当易成滑结。打结时,一手持线,另一手打结,主要用拇指、食指、中指。凡“持线”、“挑线”、“钩钱”等动作必须运用手指末节近指端处,才能做到迅速有效。拉线作结时要注意线的方向。如用右手打结,右手所持的线要短些。此法适合于各部位的结扎。②双手打结法:较单手打结法更为可靠,不易滑结,双手打结法较单手打结法复杂。除用于一般结扎外,对深部或组织张力较大的缝合结扎较为可靠、方便。此法适用于深部组织的结扎和缝扎。③器械打结法:用血管钳或持针器打结,简单易学,适用于深部、狭小手术野的结扎或缝线过短用手打结有困难时。优点是可节省缝线,节约穿线时间及不妨碍视线。其缺点是,当有张力缝合时,第一结易松滑,需助手辅助才能扎紧。防止松滑的办法是改变结的方向或者助手给予辅助。
【注意事项】
1.无论用何种方法打结,第一结及第二结的方向不能相同。
2.在打结的过程中,两手的用力一定要均匀一致,这一点对结的质量及安全性至关重要。
3.打结线收紧时要求三点(即两手用力点与结扎点)成一直线,两手的反方向力量相等,每一结均应放平后再拉紧。
4.打结时,要选择质量好的粗细合适的线。结扎前将线用盐水浸湿,因线湿后能增加线间的摩擦力,增加拉力,干线易断。
【思考题】
1.简述打结的注意事项。
2.简述器械打结的适用条件及方法。
【评分标准】
实验三 外科常用手术技术—缝合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类型】演示性实验。
【教学目标】①掌握单纯间断缝合法。②熟悉常见的缝合的种类。
【实验目的】为手术病人缝合创缘。
【实验用物】缝合练习模块工具箱1个(模拟皮肤组织1个,手术刀柄1把,刀片若干,持针器1把,镊子1把,缝针若干),缝线若干。
【实验步骤】
1.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穿戴整齐,戴口罩,洗手,戴手套。
(2)物品准备:缝合练习模块工具箱1个,缝线若干。
2.操作步骤:教师组织教学,讲解常见缝合的种类,演示单纯间断缝合法。缝合是将已经切开或外伤断裂的组织、器官进行对合或重建其通道,恢复其功能,是保证良好愈合的基本条件,也是重要的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技术之一。不同部位的组织器官需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缝合。缝合可以用持针钳进行,也可徒手直接拿直针进行,此外还有皮肤钉合器、消化道吻合器、闭合器等。
(1)缝合的分类:缝合的方法很多,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按组织的对合关系分为单纯缝合、外翻缝合、内翻缝合三类,每一类中又按缝合时缝线的连续与否分为间断和连续缝合两种;按缝线与缝合时组织间的位置关系分为水平缝合、垂直缝合;按缝合时的形态分为荷包缝合、半荷包缝合、U字缝合、8字缝合、T字缝合、Y形缝合等;另外还有用于特别目的所做的缝合,如减张缝合、皮内缝合、缝合止血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除缝合法外,尚有其他的一些闭合创口的方法,如吻合器、封闭器、医用粘胶、皮肤拉链等。
(2)缝合的方法:以皮肤单纯间断缝合为例说明缝合的步骤。①进针:缝合时左手执有齿镊,提起皮肤边缘,右手执持针钳,用腕臂力由外旋进,顺针的弧度刺入皮肤,经皮下从对侧切口皮缘穿出。②拔针:可用有齿镊夹持针前端顺针的弧度外拔,同时持针器从针后部顺势前推。③出针、夹针:当针要完全拔出时,阻力已很小,可松开持针器,单用镊子夹针继续外拔,持针器迅速转位再夹针体(后1/3弧处),将针完全拔出,由第一助手打结,第二助手剪线,完成缝合步骤。
【注意事项】
1.要保证缝合创面或伤口的良好对合。缝合应分层进行,按组织的解剖层次进行缝合,使组织层次严密,不要卷入或缝入其他组织,不要留残腔,防止积液、积血及感染。缝合的创缘距及针间距必须均匀一致,这样看起来美观,更重要的是,受力及分担的张力一致并且缝合严密,不会发生泄漏。
2.注意缝合处的张力。结扎缝合线的松紧度应以切口边缘紧密相接为准,不宜过紧,换言之,切口愈合的早晚、好坏并不与紧密程度完全成正比,过紧过松均可导致愈合不良。伤口有张力时应进行减张缝合,伤口如缺损过大,可考虑行转移皮瓣修复或皮片移植。
3.缝合线和缝合针的选择要适宜。无菌切口或污染较轻的伤口在清创和消毒清洗处理后可选用丝线,已感染或污染严重的伤口可选用可吸收缝线,血管的吻合应选择相应型号的无损伤针线。
【思考题】
1.简述缝合的步骤。
2.缝合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评分标准】
实验四 外科常用手术技术—拆线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类型】演示性实验。
【教学目标】①掌握拆线的方法。②熟悉不同部位伤口拆线的时间。
【实验目的】为手术缝合病人进行拆线。
【实验用物】多功能小手术训练工具箱1个(镊子2把,血管钳2把,持针器2把,缝针4个,拆线剪2把,剪线剪2把),缝线若干。
【实验步骤】
1.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穿戴整齐,戴口罩,洗手。
(2)病人准备:评估伤口是否愈合,是否出现红肿、压痛、局部张力增高等感染征象。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包括拆线的目的,可能引起的不适,以取得病人的配合和理解。
(3)物品准备:多功能小手术训练工具箱1个(镊子2把,血管钳2把,持针器2把,缝针4个,拆线剪2把,剪线剪2把),缝线若干。
(4)环境准备:在换药室进行,要求换药室宽敞、明亮、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
2.操作步骤:教师组织教学,讲解拆线的目的、不同部位拆线的时间,演示拆线的方法。一切皮肤缝线均为异物,不论愈合伤口或感染伤口均需拆线。所以外科拆线尤指在缝合的皮肤切口愈合以后或手术切口发生某些并发症时(如切口化脓性感染、皮下血肿压迫重要器官等)拆除缝线的操作过程。
(1)拆线的目的:拆线原则上应早期,以减少针眼炎症反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拆线时间:拆线的早晚应考虑切口部位以及各部位血液循环情况,切口的大小、张力,全身一般情况、营养状况以及年龄等。如无特殊情况,可按一般规定拆线。日期为:①头面颈4~5天;②下腹部、会阴部6~7天;③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7~9天;④四肢10~12天(近关节处可适当延长);⑤减张缝合后14天拆线。
另外,肠线可以不拆,待其自行吸收脱落。有时可根据情况采用间隔拆线。对于已经感染化脓的伤口应及早部分拆线或全拆线,及时换药处理。拆线后如发现愈合不良而有裂开的可能,则可用蝶形胶布将伤口固定,并以绷带包扎。
(3)拆线方法:①消毒:一般部位用酒精棉球皮肤消毒。颜面部、会阴部、黏膜、婴幼儿皮肤用0.1%新洁尔灭棉球皮肤消毒。先清洗干净伤口血迹,并浸湿缝线线头。使线头不粘在皮肤上。②操作者左手持血管钳或镊子,夹住线头,轻轻向上提起,将埋于皮下的缝线提起1~2mm。用剪刀插进线结下空隙,紧贴针眼,于由皮内拉出的部分将线剪断,向对侧拉出。③全部拆完后,用消毒液棉球再擦拭一遍,盖无菌敷料,包扎固定。
【注意事项】
1.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不能使原来暴露在皮肤外的线段经过皮下组织,以免发生感染。
【思考题】
1.简述不同部位拆线的时间。
2.拆线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评分标准】
实验五 无菌器械台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类型】演示性实验。
【教学目标】掌握铺无菌器械台的目的、无菌器械台的使用原则以及无菌器械台的铺法。
【实验目的】①准备术中所需器械与物品。②保证器械台上的器械、物品的无菌和完好状态。
【实验用物】器械台1个,无菌物品包1个,无菌持物钳1把及持物缸1个。
【实验步骤】
1.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更换洗手衣裤、拖鞋,戴帽子、口罩,摘去佩戴的项链、戒指等饰物,修剪指甲。
(2)物品准备:评估欲行手术名称、手术范围、手术时间和麻醉方式,据此准备器械台1个,无菌物品包1个,无菌持物钳1把及持物缸1个。
(3)环境准备:手术室宽敞明亮,减少人员走动。
2.操作步骤:教师组织教学,讲解无菌器械台的构造、使用原则,演示无菌器械台的铺法。
(1)无菌器械台的构造:无菌器械台按手术大小需要一般分大、小两种,规格分别为110cm×60cm×90cm,80cm×40cm×90cm。器械台周边有栏边,高4~5cm,防止器械滑下。无菌器械台具有简单、坚固、轻便及易于清洁等特点。
(2)无菌器械台的使用原则:无菌器械台上的无菌巾单至少4~6层,无菌巾单下垂桌缘下30cm以上。铺无菌器械台时身体与其保持10cm的距离,未穿无菌手术衣、未戴无菌手套时,手臂不能跨越无菌区。手术人员双手不能扶持无菌器械台的边缘,台缘下应视为污染区,凡坠落台缘平面下的物品均被视为污染,必须重新消毒和更换。若台面被水或血液浸湿应视为被污染,须及时加盖无菌巾单。术中污染的器械、用物应置于弯盘等容器内,勿与其他器械接触。器械护士应及时清理无菌器械台上的器械及用物,以保持台面的整洁,并能及时供应手术人员所需的器械和物品。
(3)无菌器械台的铺法:①将无菌物品包放置在器械台上。②查看无菌物品包的名称,灭菌日期及有效期,是否开启、干燥。③解开系带挽结,按折叠顺序依次打开第一层包布。④用无菌持物钳打开第二层包布,注意先对侧后近侧。⑤器械护士刷手、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后,洗手。⑥将无菌物品包放置于器械台中央并按顺序打开。⑦铺无菌大单,先铺近侧,后铺对侧,无菌巾单下垂桌缘下30cm以上。⑧检查无菌物品包内指示卡消毒是否合格,放于弯盘内。⑨器械护士将器械按使用先后次序及类别排列整齐,放于无菌台上。
【注意事项】
1.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无菌器械台上的无菌巾单至少4~6层,无菌巾单下垂桌缘下30cm以上。
【思考题】
1.简述无菌器械台的使用原则。
2.简述无菌器械台的铺法。
【评分标准】
实验六 术中无菌物品的传递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类型】演示性实验。
【教学目标】掌握术中无菌物品传递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验目的】准确、迅速地传递手术过程中所需的器械与物品。
【实验用物】治疗盘1个,手术刀柄2个,刀片2个,组织剪1把,剪线剪1把,直血管钳1把,弯血管钳4把,有齿血管钳1把,蚊式血管钳2把,卵圆钳2把,鼠齿钳1把,肠钳1把,巾钳1把,缝针若干,缝线若干,有齿镊1把,无齿镊1把,皮肤拉钩1个,阑尾拉钩1个,腹腔平头拉钩1个,“S”形拉钩1个,压肠板1个,吸引器头1个,探针1个。
【实验步骤】
1.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更换洗手衣裤、拖鞋,戴帽子、口罩,摘去佩戴的项链、戒指等饰物,修剪指甲。
(2)物品准备:治疗盘1个,手术刀柄2个,刀片2个,组织剪1把,剪线剪1把,直血管钳1把,弯血管钳4把,有齿血管钳1把,蚊式血管钳2把,卵圆钳2把,鼠齿钳1把,肠钳1把,巾钳1把,缝针若干,缝线若干,有齿镊1把,无齿镊1把,皮肤拉钩1个,阑尾拉钩1个,腹腔平头拉钩1个,“S”形拉钩1个,缝线若干。
(3)环境准备:手术室宽敞明亮,减少人员走动。
2.操作步骤:教师组织教学,演示术中常用物品的传递技巧,讲解物品传递的注意事项。
(1)传递环柄器械时,传递者握住环柄器械的头端或轴节,以柄端轻敲术者手掌,传递至术者手中。
(2)传递弯钳和弯剪时,应将弯部向上传递。
(3)传递缝针时,应用持针器夹住针体中后1/3交界处,传递者握住持针器中部,缝针的尖端朝向手心,缝线搭在手背或用手夹持,将柄端递给术者。
(4)传递手术刀时,传递者应握住刀柄和刀片衔接处的背部,将刀柄尾端递给术者,不可将刀刃指向术者传递,以免造成损伤。
(5)传递手术镊时,应手握镊尖部,尖端闭合,直立式传递;紧急时可用拇指、食指、中指握住镊子尾部,以三指合力关闭镊子开口端,让术者握住镊子的中部。
(6)传递拉钩时,应先用盐水浸泡,握住拉钩前端,钩部向上,将柄端平行传递。
(7)传递钳带线时,用血管钳夹住缝线,缝线收在手中传递。
(8)传递纱布垫时,应先用盐水浸湿拧干,对角拉开,双手递上。
【注意事项】
1.传递器械时要主动、敏捷、准确。
2.传递器械时,切忌在背后传递,也不能越过一个术者的手上传递给另外一个术者。
3.器械用过后要迅速回收,擦净血渍,放置于升降台备用,避免器械堆积在手术野周围,以免影响手术顺利进行。
4.缝针、缝线、纱布之类容易遗留在病人体腔内的物品,更应随时回收并清点。
5.物品传递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器械台及升降台的无菌状态。术中已污染的器械和物品不能放回原处。
【思考题】
1.简述术中无菌物品的传递技巧。
2.简述术中无菌物品传递的注意事项。
【评分标准】
实验七 手术体位的安置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类型】演示性实验。
【教学目标】①掌握不同的手术体位的安置方法。②熟悉人体的解剖结构,避免因体位安置不当损伤大血管和神经。
【实验目的】能根据手术要求正确安全地安置手术体位,无因体位安置不当而导致任何并发症。
【实验用物】手术台1个,手术台附件1套(托手架及固定器各2个、腰托及固定器各2个、搁腿架及固定器各2个),中单2个,头圈1个,软枕、软垫若干,约束带若干。
【实验步骤】
1.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穿戴整齐,戴帽子、口罩。
(2)病人准备:向病人解释安置手术体位的目的,取得病人的配合,消除其紧张情绪。
(3)物品准备:手术台1个,手术台附件1套(托手架及固定器各2个、腰托及固定器各2个、搁腿架及固定器各2个),中单2个,头圈1个,软枕、软垫若干,约束带若干。
(4)环境准备:手术室宽敞明亮。
2.操作步骤:教师组织教学,讲解并演示手术过程中常用手术体位的安置方法及注意事项。
(1)仰卧位:①水平仰卧位:适用于腹部、胸前手术。患者仰卧于手术床上→双上肢自然放于身体两侧,中单固定→双下肢伸直,双膝下放一软垫→约束带轻轻固定膝部。②上肢外展仰卧位:适用于乳房及腋部手术。患者仰卧于手术床上→患侧肩下垫一软枕→患侧上肢外展自然放于搁手板上,外展不得超过90°→对侧上肢用中单固定于体侧→双下肢伸直,双膝下放一软垫→约束带轻轻固定膝部。③颈过伸仰卧位:适用于颈前部手术,如甲状腺、气管等。患者仰卧于手术床上→双肩下垫肩枕抬高肩部→颈后垫一软枕,使头后仰→双上肢自然放于身体两侧,中单固定→双下肢伸直,双膝下放一软垫→约束带轻轻固定膝部。
(2)侧卧位:①胸部手术侧卧位:适用于胸腔手术。患者健侧卧90°→两手臂向前伸展于同侧不同高度的托手架上→腋下垫一腋垫,防止上臂受压损伤神经→束臂带固定双上肢→头下枕一25cm高的枕垫→胸背部两侧各垫一个软枕→骨盆两侧上腰托,腰托与患者之间各置一软垫→上侧下肢屈曲,下侧下肢伸直,两腿之间夹一大软枕→约束带固定髋部和膝部。②肾手术侧卧位:适用于肾脏手术。患者健侧卧90°,肾区对准腰桥→两手臂向前伸展于同侧不同高度的托手架上→腋下垫一腋垫,防止上臂受压损伤神经→束臂带固定双上肢→头下枕一25cm高的枕垫→胸背部两侧各垫一个软枕→骨盆两侧上腰托,腰托与患者之间各置一软垫→上侧下肢伸直,下侧下肢屈曲,两腿之间夹一大软枕→约束带固定髋部和膝部→手术切口对准腰桥,将腰桥摇高。
(3)俯卧位:适用于脊柱手术等。患者俯卧,头转向一侧或支撑于头架上→胸部两侧垫一个大软垫,使胸腹部悬空,保护胸腹部呼吸不受限制→双上肢自然弯曲放于头两侧→双足、膝部各垫一软垫,使膝部不受压,踝关节自然弯曲下垂。
(4)截石位:适用于会阴部、肛门手术。将手术床下1/3部位摇下→两侧插上搁腿架,调节好高度后固定→患者仰卧→下移病人,使骶尾部略低于坐板下缘→臀下垫一软枕→双腿放在搁腿架上,腘窝处垫软垫→约束带固定。
【注意事项】
1.安置手术体位时,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的舒适与安全。
2.安置的手术体位要符合手术要求,充分暴露手术野。
3.安置手术体位时,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最小。
4.妥善固定,不可使肢体、神经受到过度牵拉或压迫;上肢外展不可超过90°。
5.躯干或肢体贴近手术台的凹凸部位应垫软垫,防止骨突处受压。
【思考题】
1.安置手术体位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2.对一个肾切开取石的病人应安置哪种手术体位,如何避免压迫大血管和大神经?
【评分标准】
实验八 伤口换药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类型】演示性实验。
【教学目标】①掌握换药的原则、换药的方法以及不同伤口的处理。②熟悉换药室的设备和管理。
【实验目的】①观察伤口情况,及时发现异常。②清洁伤口,去除伤口的分泌物,预防和控制感染。③保护肉芽组织和新生上皮,促进伤口愈合。
【实验用物】换药车1个,治疗盘1个,换药盒1个(镊子2把、无菌纱布2块、生理盐水棉球4个、75%乙醇棉球4个、凡士林纱布1块),伤口模具1个,弯盘1个,胶布1卷。
【实验步骤】
1.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穿戴整齐,戴帽子、口罩,洗手。
(2)病人准备:了解病人手术的名称、部位,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出、伤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向病人解释换药的目的和可能引起的不适,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若换药能引起病人严重疼痛或恐惧心理,可提前30min给予镇静止痛药物;大面积烧伤病人的换药,有时需要使用短效麻醉药物,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3)物品准备:换药车1个,治疗盘1个,换药盒1个(镊子2把、无菌纱布2块、生理盐水棉球4个、75%乙醇棉球4个、凡士林纱布1块),弯盘1个,胶布1卷。必要时,准备探针、手术剪、止血钳等。
(4)环境准备:原则上在换药室进行换药,要求换药室空气清洁、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若在病房换药,应拉帘子遮挡,换药时及前半小时不可扫地、铺床,不要在病人睡觉、吃饭、会客等时间换药。
2.操作步骤:教师组织教学,讲解换药室的设备和管理、换药的原则、不同伤口的处理方法,演示换药的方法。
(1)换药室的设备:外科门诊及住院病区均设有专门的换药室。室内配备有换药车、诊疗台、无菌物品柜、肢体扶托架、污物桶、污染器械浸泡消毒桶、洗手设备、紫外线灯、换药盒、换药器械、各种敷料及引流用物、外用药物等。
(2)换药室的管理:换药室要求宽敞明亮、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地面、墙壁和天花板应便于清洁和消毒。换药室应布局合理,既要清洁区和污染区严格隔开、符合无菌要求,又要各类换药用物定位放置、排列有序,便于拿放和使用。其管理方法如下:①专人负责,保证物品的齐全和供应及时;②各种盛有药物、敷料、引流用物和换药器材的容器,应标签清楚、定期灭菌,以保证无菌效果;③保持室内清洁,每天开窗通风、湿式打扫、紫外线照射消毒,定期进行空气熏蒸消毒和细菌培养;④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管理制度,防止发生医源性感染或交叉感染。
(3)换药原则:①无菌原则:凡接触伤口的器械、敷料及物品均应灭菌,换药操作过程应严格无菌操作规程,避免发生医院内感染。②换药顺序:先换清洁伤口,再换污染伤口,最后换感染伤口。特异性感染伤口,由专人负责换药,用过的器械要先浸泡消毒后清洗,最后送高压灭菌,换下的敷料应焚烧。③换药次数:依具体情况而定,过于频繁地换药,可能损伤新生的肉芽组织或增加伤口感染的机会。缝合伤口一般在术后3天换药,若无感染或敷料潮湿、脱落等情况,直至拆线时再换药;有少许分泌物且肉芽组织生长良好的伤口,可隔日换药;感染严重、分泌物较多的伤口,应每日1次或数次换药,必要时行湿敷。④局部用药和引流:对无感染的浅表创面可不使用药物,只在其表面用凡士林纱布保护;对感染重、脓性分泌物多、水肿等创面,可采用适宜的药液纱条湿敷;对脓腔伤口应用药液纱条引流。
(4)换药的步骤和方法:①揭除伤口敷料:松绑外面包裹的敷料→一手扶持粘贴胶布对应处下方的皮肤→另一手轻轻将胶布撕开→用手沿切口方向取下外层敷料→内面向上放入备用弯盘内→用无菌镊子沿切口方向揭除内层敷料(若内层敷料与创面粘贴紧密,可用生理盐水湿润后再揭去)→将其放到揭下的外层敷料上。②清洁消毒伤口:左手持镊夹持换药盒中的75%乙醇棉球传递给右手镊(两镊不可接触)→消毒伤口及周围皮肤(缝合伤口由中心向四周消毒,化脓伤口由四周向中心消毒,消毒范围应稍大于敷料覆盖范围)→更换棉球,同样方法再消毒1次(开放伤口用生理盐水棉球轻轻擦拭伤口分泌物→再次用75%乙醇棉球消毒伤口周围皮肤)。消毒用过的棉球放于弯盘内。③覆盖敷料:覆盖无菌敷料(开放伤口表面先覆盖一层凡士林纱布保护,再覆盖敷料)→擦净皮肤上的汗渍、油渍→粘贴胶布,固定敷料(粘贴胶布的方向应与皮纹平行),必要时,加绷带包扎固定。另外覆盖的无菌敷料的大小应超过伤口周围3cm为宜,厚度视渗出情况而定。④整理:帮助病人采取舒适体位→整理好床单元→换下的敷料倒入污物桶→用过的器械清洗后放到指定地点→洗手并记录伤口情况。
(5)不同伤口的处理:①一期缝合伤口:于术后2~3天打开敷料,观察切口有无感染征象,如无异常,则用75%乙醇棉球消毒伤口及皮肤后,覆盖敷料并妥善固定,直至拆线时再换药。如果伤口感染,即表现为伤口疼痛、红肿、硬结、压痛明显伴体温升高,早期可用红外线照射;如已化脓应拆除缝线,敞开伤口引流。②健康肉芽:肉芽鲜红,呈致密细小颗粒状,较坚实,触之容易出血,无脓苔。以生理盐水棉球擦去分泌物,敷以生理盐水纱布或凡士林纱布即可。若创面较大,应予植皮。③过长肉芽:肉芽高度超出皮缘,高低不平,有时甚至翻至皮缘外,可有少许分泌物。可将其剪平,以干棉球压迫止血,也可用10%~20%硝酸银溶液烧灼过长肉芽。④水肿肉芽:肉芽苍白或淡红,无明显颗粒或呈较大颗粒,较松软,触之不易出血,可有分泌物。可用5%~10%氯化钠或30%硫酸镁纱条湿敷,并注意纠正营养状况。⑤感染肉芽:肉芽水肿,无颗粒,脓液较多,有异味。若脓液量多而稀薄,可用0.1%雷夫奴尔或0.02%呋喃西林溶液纱条湿敷;若脓液稠厚而坏死组织多,应用含氯石灰硼酸溶液(优锁)纱条湿敷。⑥脓腔伤口:脓腔伤口一般均置有引流物。应以75%乙醇棉球由外向内消毒伤口周围皮肤→拔除引流物→观察引流物上脓液情况→用生理盐水棉球清理脓腔→观察脓腔内脓液和肉芽生长情况→放置适当的引流物。若脓腔较深,可插入导尿管后用生理盐水和0.5%聚维酮碘或0.1%氯己定溶液冲洗;若脓腔深大而外口狭小致使引流不畅,应及时扩大创口;若换药多日脓液不减,创口不新鲜,可用刮匙搔刮;若形成瘘管或窦道,可考虑手术切开或切除。
【注意事项】
1.换药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发生医院内感染。
2.用双手持镊法进行操作时,两把镊子不能相互接触。
3.脓腔伤口放置引流物时,引流物一定要放置于脓腔腔底,才能达到有效引流。
【思考题】
1.简述换药的目的。
2.简述换药的原则。
3.如何对脓腔伤口进行换药?
【评分标准】
实验九 绷带包扎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类型】演示性实验。
【教学目标】①掌握常用的绷带包扎方法及用途。②熟悉绷带包扎的注意事项。
【实验目的】保护伤口、压迫止血、扶托受伤肢体及固定敷料和夹板,以减轻患者的疼痛,防止进一步的损伤和污染。
【实验用物】治疗盘1个,剪刀1把,绷带若干,衬垫若干,胶布1卷。
【实验步骤】
1.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穿戴整齐,戴帽子、口罩,洗手。
(2)病人准备:向病人解释包扎的目的以取得病人的配合。评估病人受伤部位、类型、伤口的大小等,确定包扎方法。取合适体位,充分暴露包扎部位。
(3)物品准备:治疗盘1个,剪刀1把,绷带若干,衬垫若干,胶布1卷。
(4)环境准备:有条件时应选择空气清洁、光线明亮、温暖安静的房间。
2.操作步骤:教师组织教学,讲解绷带包扎的注意事项,讲解并演示常用的绷带包扎方法及用途。包扎常用的物品有绷带、石膏等。其中常见的绷带有纱布绷带和弹力绷带。绷带又分两头绷带和多头绷带。多头绷带如腹带、胸带等。常见的绷带包扎的方法如下:
(1)环形包扎法:适用于肢体较小或圆柱形部位,如手、足、腕部及额部,亦用于各种包扎起始时。绷带卷向上,用右手握住,将绷带展开约8cm,左拇指于绷带头端固定需包扎部位,右手连续环形包扎局部,其圈数按需要而定,用胶布固定绷带末端。
(2)螺旋形包扎法:适用于周径近似均等的部位,如上臂、手指等。从远端开始先环形包扎两圈,再向近端呈30°角螺旋形缠绕,每圈重叠前一圈2/3,末端胶布固定。在急救缺乏绷带或暂时固定夹板时每周绷带不互相掩盖,称蛇形包扎法。
(3)螺旋反折包扎法:适用于周径不等部位,如前臂、小腿、大腿等。开始先做两周环形包扎,再做螺旋包扎,然后以一手拇指按住卷带上面正中处,另一手将卷带自该点反折向下,盖过前周1/3或2/3。每一次反折须整齐排列成一直线,但每次反折不应在伤口与骨隆突处。
(4)“8”字形包扎法:适用于肩、肘、腕、踝等关节部位的包扎和固定锁骨骨折。以肘关节为例,先在关节中部环形包扎2圈,绷带先绕至关节上方,再经屈侧绕到关节下方,过肢体背侧绕至肢体屈侧后再绕到关节上方,如此反复,呈“8”字连续在关节上下包扎,每圈与前一圈重叠2/3,最后在关节上方环形包扎2圈,胶布固定。
(5)反回包扎法:适用于头顶、指端和肢体残端,为一系列左右或前后反回包扎,将被包扎部位全部遮盖后,再环形包扎两周。
【注意事项】
1.绷带包扎部位必须保持清洁干燥。皮肤皱襞处,如腋下、乳下、腹股沟等处应垫棉垫或折叠纱布遮盖。骨隆突处用棉垫保护。
2.在满足治疗目的的前提下,病人位置应尽量舒适,肢体应保持在功能位或所需要的体位。
3.根据包扎部位选用不同宽度的绷带。手指需用3cm宽的绷带,手、臂、头、足用5cm宽的绷带,上臂、腿部用7cm宽的绷带,躯体用10cm宽的绷带。
4.包扎时一般自远心端向近心端包扎。如果为动脉出血,则应自近心端向远心端包扎。
5.包扎开始处作环形包扎两周固定绷带头,以后包扎应使绷带平贴肢体或躯干,并紧握绷带,勿使落地。
6.包扎时每周用力要均匀适度,并遮盖前周绷带的1/3~1/2,太松易滑落,太紧易致血运障碍。
7.包扎时,一般指、趾端最好暴露在外面,以观察肢体血运状况。
8.包扎完毕,环形包扎两周后用胶布固定,或将绷带端撕开结扎。注意打结处不宜在伤处、发炎处、骨突处、四肢内侧面、病人坐卧位的受压部位及易摩擦部位。
9.拆除绷带应先自固定端顺包扎相反方向松解,两手相互传递绕下。在紧急或绷带被伤口分泌物浸润干涸时,可用绷带剪剪开。
【思考题】
1.常用的绷带包扎方法有哪几种?各自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简述绷带包扎的注意事项。
【评分标准】
实验十 术前皮肤准备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类型】演示性实验。
【教学目标】①掌握术前皮肤准备的目的。②熟悉正确的备皮手法,会准备备皮前的用物。
【实验目的】保持手术区域干净,防止术后发生感染的并发症。
【实验用物】治疗车1辆,治疗盘1个,剃须刀1把,纱布1块,治疗碗1个(内盛肥皂水),软毛刷1个,弯盘1个,一次性治疗巾1块,毛巾1块,脸盆1个(内盛温水),汽油1瓶,棉签1包,污物桶1个。
【实验步骤】
1.评估患者
(1)了解患者年龄、病情、预行手术时间、手术名称及手术方式。
(2)评估患者术前皮肤准备范围内的皮肤有无破损、瘢痕、感染等。
(3)了解患者既往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
2.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洗手、戴口罩,查对医嘱,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及配合方法。
(2)患者准备:择期手术且生活能够自理的患者在护士指导下自行沐浴、更衣及剪指(趾)甲。重症患者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需由护士及家属提供帮助。
(3)用物准备:治疗车、治疗盘、剃须刀、纱布、治疗碗(内盛肥皂水)、软毛刷、弯盘、一次性治疗巾、毛巾、脸盆(内盛温水)、汽油、棉签、污物桶。
(4)环境准备:空气清洁、光线充足、安静,提供保护患者隐私的环境。
3.实施
(1)携治疗车及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及床号。
(2)根据皮肤准备部位,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将一次性治疗巾垫于备皮区身体下方,暴露备皮区域,将弯盘置于一次性治疗巾上。
(3)一手持软毛刷蘸肥皂水,轻柔刷洗备皮区域皮肤。
(4)一手持纱布绷紧皮肤,另一手持剃须刀与皮肤呈45度角,在备皮范围内沿体毛生长方向按顺序从一侧开始剃净毛发。腹部手术及腹腔镜手术患者需用棉签蘸汽油清洁脐窝。
(5)取毛巾浸温水,擦拭干净备皮区域的皮肤。
(6)检查备皮效果,若发生皮肤损伤或皮肤异常反应,应及时报告上级护师及医师处理。
(7)整理用物及床单位。
(8)洗手,记录备皮时间。
【注意事项】
1.操作前要了解患者的手术部位及备皮的范围。
2.操作时要绷紧皮肤,动作轻柔,防止划伤皮肤。
3.操作完毕要帮助患者清理干净备皮区域皮肤。
【思考题】
1.思考不同区域手术的备皮范围。
2.如何避免损伤病人皮肤?
【评分标准】
实验十一 手术前无菌准备
【实验学时】3学时。
【实验类型】演示性实验。
【教学目标】①掌握肥皂水刷手法、穿手术衣及戴无菌手套的方法。②认识术前无菌准备的目的。
【实验目的】①保证手术过程中无菌操作,防止发生医源性感染。②做好自我保护,防止医护人员感染相关疾病。
【实验用物】肥皂1块,消毒肥皂液1盘,无菌毛刷1把,无菌小毛巾2块,泡手桶1个,75%乙醇1桶,无菌手套1副,无菌手术衣1件,污物桶1个。
【实验步骤】
1.护理评估
(1)了解拟进行的手术名称、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手术性质及麻醉方式。
(2)护士自身状况良好,手臂无破溃或感染,能胜任手术。
2.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更换洗手衣裤、拖鞋,戴一次性无菌帽子和口罩,摘去佩戴的项链、戒指等饰物,修剪指甲,除去甲下积垢。
(2)用物准备:肥皂、消毒肥皂液、无菌毛刷、无菌小毛巾、泡手桶、75%乙醇、无菌手套、无菌手术衣、污物桶。
(3)环境准备:清洁,安静,温度适宜。
3.实施
(1)手臂消毒。肥皂水刷手法:①用肥皂洗手和前臂。②取无菌毛刷,蘸取肥皂液,按指甲→指缝→手掌→手背→腕关节→前臂→肘关节以上10cm的顺序洗刷,然后流水冲洗,冲洗时保持双手指尖向上、双肘向下。同法刷洗另一手臂。反复刷洗3遍,共约10min。③取一条无菌小毛巾,擦干双手,将其斜角对折形成三角形,一手握住毛巾一角将其置于另一手手腕处,三角形底边与腕关节平齐,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握住毛巾的两角,以环形手法自手腕向上擦至肘上10cm,握住毛巾一角并由外侧抽出毛巾,弃之于桶内。再取一条无菌小毛巾,同法擦干另一手臂。④将双手臂浸泡于75%乙醇桶内,至肘上6cm,浸泡5min,自然晾干。⑤保持双手拱手姿势放于胸前,上不过肩,下不过腰,两侧不过腋中线。
(2)穿无菌手术衣:①拱手姿势进入手术间,选择宽敞的地方。②取无菌手术衣。双手提起衣领,抖开手术衣,面向手术衣内侧,将手术衣轻轻向空中抛起,顺势将两手插入衣袖,双臂向前平伸,巡回护士从背后牵拉手术衣内侧,系好领口带子。③双手臂交叉,提起腰带向后递给巡回护士,不可触及手术衣,巡回护士从背后协助系好腰带。④双手拱手姿势举在胸前无菌区域。
(3)戴无菌手套:①巡回护士协助打开手套包,手术护士一手持手套翻折部即手套的内面,将手套从手套包内取出,另一只手插入相应的手套内,未戴手套的手勿触及手套外面。②戴好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翻折部即手套的外面,协助另一只手插入手套内。③双手交替将手套翻折部向上回翻盖住手术衣袖口,已戴手套的手勿触及手套内面。④双手拱手姿势举在胸前无菌区域。
【注意事项】
1.肥皂水刷手按指甲→指缝→手掌→手背→腕关节→前臂→肘关节以上10cm的顺序洗刷,然后流水冲洗,冲洗时注意双手指尖向上、双肘向下,避免污水从指尖流下。
2.穿无菌手术衣时注意轻抛手术衣,不能抛得过高跨越无菌区,手穿入衣袖后双臂向前伸,不能向侧面、上面或下面伸。
3.戴无菌手套时注意未戴手套的手不能接触手套的外面,已戴手套的手不能接触手套内面。
【思考题】
1.请思考如果是急症手术如何刷手?
2.无菌手术衣和手套污染了应如何处理?
【评分标准】
实验十二 T形管引流的护理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类型】演示性实验。
【教学目标】①掌握T形管引流的目的和拔管的指征。②会更换引流袋,会观察引流液的量和性状。
【实验目的】①引流胆汁,降低胆道内压力,利于吻合口愈合。②观察胆汁的性状。③术后引流渗血渗液,防止发生感染。
【实验用物】治疗车1辆,治疗盘1个,治疗巾1块,手套1副,止血钳1把,无菌棉签1包,无菌引流袋1个,0.5%碘伏1瓶,污物桶1个。
【实验步骤】
1.评估病人
(1)评估患者有无腹痛、腹胀、发热、恶心、呕吐、黄疸及腹部体征。
(2)评估T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量及性状。
(3)评估T管引流口处敷料及周围皮肤情况。
(4)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及合作程度。
2.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洗手、戴口罩,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及配合方法。
(2)患者准备:取仰卧位。
(3)用物准备:治疗车、治疗盘、治疗巾、手套、止血钳1把、无菌棉签、无菌引流袋、0.5%碘伏、污物桶。
(4)环境准备:整洁,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3.实施
(1)携治疗车及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及床号。
(2)暴露置管部位,检查患者腹壁引流口敷料和周围皮肤、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量和性状等。
(3)戴手套,取治疗巾,将其铺于T管和引流袋连接管衔接处下方。
(4)打开新的引流袋,检查完整性。
(5)取止血钳夹闭T管,将T管与引流袋连接处分离,将用过的引流袋置于污物桶内。
(6)取棉签蘸取0.5%碘伏消毒T管接口处,将T管与新的引流袋紧密连接。
(7)松开止血钳,观察引流是否通畅,挤捏引流管。
(8)将引流袋悬挂于床边,引流袋低于腹部切口30cm以上。
(9)协助患者取半卧位,避免压迫引流管。
(10)整理用物及床单位,洗手,记录。
【注意事项】
1.注意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发生感染。
2.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状。
【思考题】
1.胆道术后放置T形管的目的是什么?
2.结合理论课思考T形管拔管的指征及拔管的方法。
【评分标准】
实验十三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类型】演示性实验。
【教学目标】①掌握脑室引流的目的和拔管的指征。②会更换引流袋,会观察引流液的量和性状。
【实验目的】①引流脑脊液,降低脑室内压力,防止颅内压增高。②观察脑脊液的性状。
【实验用物】换药碗1个,碘伏棉球若干个,无菌纱布2块,弯盘1个,引流袋1个,无菌手套1副,橡胶手套1副,胶布1卷,无菌治疗巾1块,一次性小垫1块,清洁血管钳2把。
【实验步骤】
1.评估病人
(1)评估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有无头痛等情况。
(2)评估患者脑脊液引流量、颜色、性状、引流速度及引流系统的密闭性。
(3)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及合作程度。
2.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洗手、戴口罩,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及配合方法。
(2)患者准备:了解操作目的,取合适的体位。
(3)用物准备:换药碗、碘伏棉球、无菌纱布,弯盘、引流袋、无菌手套、橡胶手套、胶布、无菌治疗巾、一次性小垫、清洁血管钳。
(4)环境准备:整洁,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3.实施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查对治疗护理项目单和腕带(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问候患者。
(2)向患者或家属解释操作目的,取得配合。
(3)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备胶布。
(4)检查并打开新的引流袋,戴橡胶手套。
(5)清洁血管钳双重夹闭引流管,铺小垫于引流管接口处,去除敷料、铺无菌治疗巾于接口处。
(6)戴无菌手套。消毒引流管接口,去除旧引流袋。
(7)再次消毒引流管接口,连接新引流袋,无菌纱布包裹,胶布固定。
(8)妥善固定引流袋(应高于脑平面10~20cm),观察引流是否通畅。
(9)更换头部无菌治疗垫巾,脱手套。
(10)协助患者取合适卧位,再次核对并签字,交代注意事项。
(11)整理床单位及用物。
【注意事项】
1.注意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发生感染。
2.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状。
3.注意引流袋放置的位置合适。
【思考题】
1.脑室引流管放置的目的是什么?
2.思考如何判断脑室引流管是否通畅?
3.如何判断无脑积液引流出来的原因?如何处理?
【评分标准】
实验十四 造口的护理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类型】演示性实验。
【教学目标】①掌握结肠造口的目的。②能教会病人更换造口袋及造口周围皮肤的护理。③能正确对造口病人进行饮食指导。
【实验目的】①对造口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其正确护理造口。②保护造口周围皮肤,防止发生炎症。
【实验用物】治疗车1辆,治疗盘1个,造口袋1个,换药包1个(治疗碗1个、生理盐水棉球、干棉球、弯盘、镊子2把、手套1副),卫生纸1卷,污物桶1个,氧化锌软膏1盒。
【实验步骤】
1.评估病人
(1)评估患者造口情况、功能状态、有无并发症及周围皮肤情况。评估袋内排泄物量、性状。
(2)评估患者心理状况、自理程度及对造口护理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
2.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洗手、戴口罩,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及配合方法。
(2)患者准备:取平卧位,充分暴露造口部位。
(3)用物准备:治疗车、治疗盘、造口袋、换药包(治疗碗1个、生理盐水棉球、干棉球、弯盘、镊子2把、手套1副)、卫生纸、污物桶、氧化锌软膏。
(4)环境准备:清洁,光线充足,温度适宜,提供保护患者隐私的环境。
3.实施
(1)携治疗车及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及床号。
(2)打开换药包,戴手套,一手按住底盘周围皮肤,另一手由上向下轻轻剥离并取下造口袋,置于污物桶内。
(3)用卫生纸擦拭造口周围皮肤,再用镊子夹取生理盐水棉球,由内向外擦拭造口周围皮肤,用过的棉球置于弯盘中。
(4)观察造口周围组织及皮肤血运情况是否良好,有无感染坏死。
(5)用镊子夹取干棉球擦干周围皮肤,涂适量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
(6)放置开放式造口袋,先扣紧造口袋下方的夹子,撕去底盘粘贴纸,对准造口自下而上紧密粘贴于造口周围皮肤,嘱患者用手按住粘贴部位片刻,以增加粘合度。
(7)协助患者穿衣,告知注意事项,整理床单位。
(8)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注意事项】
1.更换造口袋时要注意保护周围皮肤以及切口,防止污染。
2.注意观察并记录造口处血运情况是否良好。
3.指导病人如何更换造口袋和保护周围皮肤。
【思考题】
1.患者何时可摘掉造口袋正常排便?
2.如何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
3.如何指导患者进行扩肛?
【评分标准】
实验十五 小夹板固定护理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类型】演示性实验。
【教学目标】①掌握小夹板的作用、适应证及操作方法。②能制作简易的小夹板。
【实验目的】①现场急救时防止骨折断端移位造成继发性损伤。②利于骨折、脱位的愈合。
【实验用物】治疗盘1个,夹板4个,衬垫3~4块,绑带4根。
【实验步骤】
1.评估患者
(1)了解患者年龄、外伤史和X线检查结果。
(2)评估患者生命体征、骨折部位、类型、局部体征及功能状态。
(3)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及合作程度。
2.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洗手,戴口罩。告知患者操作目的,解释操作过程及配合方法。
(2)患者准备:了解操作目的,配合操作,取合适体位。
(3)用物准备:治疗盘、夹板4个、衬垫及绑带4根。
(4)环境准备:清洁,安静,光线明亮,温度适宜。
3.实施
(1)携治疗盘及用物至患者身旁,核对患者。
(2)在医师骨折手法复位后,判定复位良好,观察局部肿胀及血液循环情况。
(3)一手托起患肢,另一手将衬垫垫于患肢局部所需部位,胶布固定。
(4)分别将夹板放于肢体骨折处前、后、左、右侧,使其与肢体贴紧。
(5)在夹板的两端和中间处缠绕绑带4根,松紧度以能上下活动1cm左右为宜。
(6)观察肢端皮肤颜色、温度、肢体感觉和运动及肿胀情况。
(7)协助患者穿好衣服。告知患者固定后1周内定期复查,每1~2天根据患肢肿胀程度调整夹板松紧度。
(8)洗手,记录固定时间。
【注意事项】
1.操作时动作轻柔、准确,小夹板固定牢固。
2.松紧度合适,患肢血运良好。
3.告知患者定期复查时间和注意事项。
【思考题】
1.小夹板固定有什么优缺点?
2.现场急救时如果没有小夹板应如何固定骨折?
【评分标准】
实验十六 管型石膏固定护理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类型】演示性实验。
【教学目标】①掌握石膏绷带的作用、适应证及操作方法。②能协助医师进行石膏固定的操作。
【实验目的】①骨折、脱位复位后固定,防止发生移位。②利于骨折、脱位在复位后位置的牢固及愈合。
【实验用物】石膏绷带2包,棉垫2块,黑色粗笔1支,橡胶单1块,水桶1个(内盛40℃温水)。
【实验步骤】
1.评估患者
(1)了解患者年龄、外伤史和X线检查结果。
(2)评估患者生命体征、骨折或脱位部位、类型、局部体征及功能状态。
(3)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及合作程度。
2.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洗手,戴口罩。告知患者操作目的,解释操作过程及配合方法。
(2)患者准备:了解石膏固定的目的,配合操作,取合适体位。
(3)用物准备:石膏绷带、棉垫、黑色粗笔、橡胶单、水桶、40℃温水。
(4)环境准备:清洁,安静,光线明亮,温度适宜。
3.实施
(1)携用物至患者身旁,核对患者。
(2)在床上铺橡胶单,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
(3)使患者关节处于功能位,配合医生测量所需固定长度,用棉垫包裹石膏固定部位。
(4)戴手套,将石膏绷带浸泡在温水桶内,停止冒气泡后取出,每次只能浸泡一卷绷带,挤干水分。
(5)将石膏绷带轻轻打开由近心端到远心端缠绕于患肢上,每一圈压住上一圈的2/3。
(6)将棉垫超出的部分反折覆盖石膏边缘。
(7)用手掌支托患肢,协助医师将石膏塑形。
(8)观察肢端皮肤颜色、温度、肢体感觉和运动及肿胀情况。
(9)协助患者穿好衣服。
(10)洗手,用黑色粗笔标记固定时间。
【注意事项】
1.操作时动作轻柔、准确,石膏固定牢固。
2.松紧度合适,未对肢体造成压迫,患肢血运良好。
3.注意观察肢端血液循环。
【思考题】
1.石膏固定有什么优缺点?
2.除了管型石膏外,还有哪些类型的石膏固定方式,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
【评分标准】
实验十七 CPM机锻炼技术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类型】演示性实验。
【教学目标】①掌握CPM机的作用、适应证及操作方法。②能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各项参数。
【实验目的】①协助患者进行关节功能锻炼。②利于关节部位功能早期恢复。
【实验用物】CPM机1台,配电盘1个,垫巾1块或病员服1套。
【实验步骤】
1.评估患者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
(2)评估患者关节活动情况。
(3)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及合作程度。
2.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洗手,戴口罩。告知患者操作目的,解释操作过程及配合方法。
(2)患者准备:了解CPM机的作用,配合操作,取合适体位。
(3)用物准备:CPM机、配电盘1个、垫巾或病员服。
(4)环境准备:清洁,安静,光线明亮,温度适宜。
3.实施
(1)携用物至患者身旁,核对患者。
(2)向病人解释机器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3)检查各导线连接是否正确,连接电源,打开开关,检查CPM机的性能。
(4)将垫巾平铺于CPM机上或患者穿病员服,将患肢置于CPM机上,调节机器各臂与患肢长短合适。
(5)启动CPM机,观察有无异常。
(6)如机器各臂与病人肢体长度不合适,应复位后重新调节。
(7)将患肢脚、踝关节、小腿、大腿分别牢固固定在CPM机上,病人舒适无不适感。
(8)根据病人关节活动情况选择合适的起始角度、终止角度及运行速度,定时40min,启动CPM机。
(9)洗手,记录起始角度和终止角度。
(10)停用CPM机,关机,逐个解开固定粘贴,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
(11)整理床单位,整理用物。
【注意事项】
1.操作时动作轻柔,固定牢固。
2.调节机器各臂与肢体长度适应,未造成损伤。
【思考题】
1.CPM机有什么作用?
2.使用CPM机时有什么注意事项?
【评分标准】